作者/天津市南開中學 王學森
本文是我對「錢學森之問」的回答。高考改革的阻力來自許多人的慣性和對新事物的抗拒。
世界上許多國家「高考」一年兩考,甚至一年考6次、7次。
各個國家必考學科數量不同,有的只有母語是必考學科,選考學科及數量也各不相同。
考試成績大多以等級呈現,有分7等的、8等的、9等的,也有分15等的;有以原始分數呈現的,也有把原始分轉化為測試分的。
許多國家都採用綜評錄取,即大學錄取要看「高考」成績、大學筆試面試成績、高中的平時成績等。
本輪高考改革就學習借鑑了國外「高考」的做法,而為穩妥起見,我們要結合我國國情不斷調整逐步推進。
給學生選擇權是正確的,只有這樣才能改變我們培養的學生「千人一面」,才能有人才的多樣性,才能提高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
選考就要賦分,加入高考改革的14省市有5種賦分方法,山東的5等8級賦分制區分度最好。現在只有接近50%的專業提出了選科要求,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專業提出選科要求。
本輪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各地應該儘快加入本輪高考改革。基於我們的國情當前京津滬可以採用3+3方案,東部發達地區可以採用3+1+2方案,中西部可以採用3+2+1方案,這樣全國就都加入了本輪高考改革。已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棄考物理、棄考化學嚴重的可改為3+1+2方案或3+2+1方案,這樣就不用制定賦分基數這一政策補丁了。
綜評錄取是打破分數唯一評價機制的有益探索,為使綜評招生順利進行綜評招生應在一本範圍內試點。借鑑自主招生的經驗教訓,綜評招生一定要減小面試的權重,筆試最好由國家統一出題。
當所有省市都加入高考改革且綜評招生試點比較成熟以後,大學可以按以下方案招生:
國家考試中心為「強基計劃」、綜評招生再各出一份題,由國家組織筆試,或開始AP考試試點。
實行全國統一的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高二上學期期末考4科,高二下學期期末考3科,高三上學期期末考3科;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分6個或11個等級,使它能更好地為綜評招生服務。
體檢的同時做體育測試。
高三下學期期末按3+3等方案高考;外語和選考各科都10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賦分採用5等8級賦分制。
名牌大學及雙一流大學根據考生的高考成績等級性考試成績、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AP考試成績、體測成績錄取新生。
名牌大學及雙一流大學以外的其它大學根據考生的高考成績等級性考試成績、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體測成績錄取新生。
大學根據考生的綜評成績錄取新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克服了文理分科的弊端,實現了通識教育的目標,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考錄模式。由於實行選科和AP考試使人才具有多樣性,尖子生也能獲得更大發展,同時節約了招生成本,保證了教育公平。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我們一定能克服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教育模式和高考模式。
關鍵詞:
兩考與減負,兩考與一考定終身;選科與通識教育,選科與人才多樣性;綜評與裸考,綜評與公平。
本文分四部分
一、部分國家或地區「高考」簡介
二、四十年高考改革回顧
三、新高考的五種賦分制比較
四、對高考改革的思考與展望
一、部分國家或地區「高考」簡介
1、芬蘭:33.8萬平方公裡,人口554.25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從小學到大學畢業都是免費教育,對留學生也是如此。芬蘭還是最清廉的國家。
學生幾乎沒有家庭作業和考試,學校沒有快慢班,生活課程多。考試不重要,玩很重要。注重性格培養,重視閱讀,人均每年閱讀17本書。
讓孩子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去發現、發揮自己的優勢,去打開思考、去創意,而不是單純地培養為一個「考試機器。」教育的目的是學習而非競爭。芬蘭教育側重於育人,讓每個孩子都能把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
約36萬中小學生分布在4千所學校,平均每校約90人,班級人數不超過20人,小班小校制度有利於實現「無一人落後」的教育理念。
中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碩士學歷,接受5年師範教育的他們在高中畢業申請師範大學時,除了要有優異的畢業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10%的師範院校。
7歲上學,小學初中九年一貫制,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初中畢業13門課的平均成績申請高中或職業學校,滿分10分。高中最後一年有畢業考試,考試成績分7個等級。
每年2月初高三結課,高中畢業考試分兩次,第一次在2-3月,考的不理想的學科可以在9-10月參加第二次考試。
考試每天1科,每科考6小時,早9點到下午3點。母語必考,另選4到5科,大多考5科,最多有選考16科的,選考學科共20科。
高中畢業考試通過率92%到93%,沒有合格的同學可以在居家、旅遊或工作的同時自學,下一年再考,合格了發高中畢業證。
高中畢業考試也是大學入學資格考試,申請大學至少需要包括母語在內的4科成績。
芬蘭有36所高等院校,2019年招生47600人,春季招生25000人,秋季招生22600人。
大學根據高中畢業考試成績、高中平時表現、外語考試成績、大學專業考試成績錄取新生,即採用綜評錄取。
2、新加坡:719平方公裡,人口570萬。學制是小學6年,初中4年,高中2年,本科3~4年。
3年級時選出1%的學生重點培養;小學前4年課程統一,4年後按語文能力分為三種不同課程;6年級期末參加離校考試。
初中分特別班、快捷班、普通班3種課程,佔比分別為5%、56%、38%。初中畢業憑成績及興趣選擇初級學院(2年中專)、理工學院(3年大專)、高中(3年)。
新加坡有5所公立大學,1所私立大學,5所理工學院。
新加坡高中畢業考試也是大英國協國家的大學入學考試,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共同主辦,試卷寄到英國劍橋閱卷。每年3月下旬報名,7月、8月口試,10月、11月筆試;轉年3月中旬公布成績,成績分7個等級,成績兩年有效;對某科成績不滿意,可在第二年報考單科。
考試科目:
5門公共課:英語、華文、地理、數學基礎、微積分
理科:必考2門,英語、數學;選考2門,高等數學、物理、化學、經濟學
商科:必考2門,高等數學、經濟學;選考2門,英語、數學、會計。
考生根據大學的選科要求用高中畢業成績申請大學。新加坡教育側重於選拔,通過考試篩選出一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是「小升初一考定終身」。
3、中國香港:高考分甲、乙、丙3類。考試在3月到5月,考試成績分7個等級,成績2年有效。
甲類:4個核心科目,語文、英語、數學、通識教育;選考科目,20選2。一共考6科,用5科成績申請大學。
2019年誕生了73個狀元,其中39人學醫。
4、中國臺灣:一年兩次高考
第一次考試在每年2月,考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社會包括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自然包括物理、化學、生物與地球科學。錄取招生計劃的約70%。
第二次考試在每年7月,文科考國文、英語、數學(乙)、歷史、地理;理科考國文、英語、數學(甲)、物理、化學、生物。錄取招生計劃的約30%。
各科成績分15級,5科75級;2017年高考有118個狀元。
5、韓國:每年在11月中旬高考,今年推遲到12月3日。韓國高考考1天,1天考5場。上午考韓語、數學、英語,下午考韓國史和探究、第二外語和漢語。
數學分文科數學和理科數學;探究也分文理,理科考查科學領域8選2,文科考查社會領域9選2。
成績分9個等級。根據各科等級成績、學生手冊評價、面試成績及專長錄取新生。明年開始取消文理分科。
6、日本:37.8萬平方公裡,人口1.26億。高考每年1月到3月,4月入學。
全國統一考試,國語、外語、數學、理科、地理歷史、公民。滿分900分,考後10天內公布成績,考生根據成績報考學校。
大學測試在2、3月,由大學組織在校內考試,考試時間不同。大學自主命題,一般採用論文、面試的形式,難度較大。
考生最多可報3所大學。報私立大學可以不參加全國統一考試,只以學校考試為主。另有推薦入學和自薦入學。
留學生入學考試在6月和11月。
文科:日語400分、文科數學200分、文綜200分;
理科:日語400分、理科數學200分、理科(從物理、化學、生物中選2科)200分。
7、美國:ACT、SAT均被稱作「美國高考」,它是美國大學入學條件之一,又是大學發放獎學金的主要依據。ACT每年考6次,SAT每年考7次。
ACT基於教學大綱,英語閱讀、語法,數學和科學,滿分36分。
SAT1:寫作400分、閱讀400分,數學800分,總分1600分,考3小時45分鐘。
SAT2: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外語,考1小時,每科800分。
申請大學需要提交的材料
(1)、SAT或ACT成績
(2)、高中所有課程的成績單
(3)、自我陳述
(4)、申請表、申請費
(5)、80-100小時的義工/社區服務
(6)、高中學校對該生的評述
(7)、各種獎學金、經濟資助、學生貸款等的申請
(8)、推薦信
8、俄羅斯: 2020年全國統一高中畢業考試時間安排
7月6日、7日考俄語,以減少抵達考場的人數
7月10日數學
7月13日歷史和物理
7月16日社會科學和化學
7月20日生物和外語筆試
7月22日、23日外語口試
外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漢語
俄語、數學為必考學科,外語多數考英語,俄語、數學合格即可高中畢業。
百分制,將原始分轉換成測試分
全國統一的高中畢業考試要持續半個多月,高中畢業考試也是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兩年有效,考生可報5所大學,每校3個專業。
競賽獲一等獎可免試入學。每年有10到20所名牌大學進行補充考試。
申請大學除俄語和數學外由大學各專業再確定2科。
俄羅斯「高考」已完全不同於蘇聯時期的「高考」!
9、印度: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一直在一所學校就讀。大學依據全國統一高中畢業考試成績、統一的專業考試成績、所選大學的入學考試或面試成績錄取新生。
印度的現代教育制度是英國殖民時期的遺產,所以印度現代教育體制主要採用的是英國的教育體制,即:小學5年,初中5年,高中2年,大學本科3年。
印度在初中畢業時舉行全國統一的初中畢業考試,這次考試將會讓考生選擇未來要讀哪個方向的高中,印度的高中分為三種——文科、理科、商科。
高中畢業時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的高中畢業考試,也叫「預備考試」。考生通過這次考試後,才能繼續參加大學的入學資格考試,即高中畢業統考成績是印度學生報考大學的基礎。
學生報考國立大學等名牌大學需要很高的高中統考成績,還要參加這些大學自行舉辦的招生考試或面試。
學生還可以依據自己的高中統考成績直接申請很多普通院校,如邦一級院校、私立院校、職業技術院校等。
印度有著很多專業教育聯合機構, 這些機構每年組織相關院校的聯合專業考試,這是報考這些專業院系必須參加的考試。
很多邦也組織本地的大學入學考試,本地的專業考試,這是報考地方院校必須參加的考試。
印度大學招生是院校自主進行,各院校要求考生參加不同的考試,甚至一所院校不同專業會要求考生參加不同的考試。
印度職業高等教育發展非常迅速,已經形成非常有影響的國際聲譽,少數計算機院校的畢業生往往成為國際計算機行業的翹楚。
印度學生要上大學,首先要參加高中畢業統考,這是一個科目非常豐富的考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科目。學生需要根據自己所報考大學的要求選擇科目參加考試,名牌大學往往只接受傳統科目的成績。
印度學生往往還參加不同大學、不同專業、不同地區的考試,有的學生參加數十次考試。
對於報考文科和商科的學生,全國統考成績就作為大學錄取的依據,不需要再參加別的考試了。
報考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參加全國統一的高中畢業考試後,還要參加全國統一的工程師、建築師、醫師等考試,合格後再參加具體大學的入學考試。
10、英國:英國的中小學教育是免費的。中學生在接受5年中學教育後要參加初中畢業考試,通常要考10門課程,由英國教育部門統一命題,在規定的時間全國統考。
高中又叫「大學預科」,學校會開設20-30門課程供選擇,這些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大學預科」,學生們根據個人興趣和將來大學本科要攻讀的專業自己選擇課程。
在「大學預科」的第一年,你需要從必修課中選擇兩門課、選修課中選擇兩門課完成考試,得到分數後就可以申請大學了,因為只讀了一年,所以獲得的是「預錄取通知書」。
如何把「預錄取通知書」變成「錄取通知書」這就要靠第二年的學習成績。到了「大學預科」第二年,你需要從第一年選擇的四門科目中,再選擇你比較擅長的三門進行考試,如果成績合格,「預錄取通知書」就會自動轉化成「正式錄取通知書」。
每一門課在兩年中共有6次考試,每次考試卷面最高分是100分,6次考試所得的總分就是這門課的最終成績,480-600分是A等,而0-239分是U等即最後一等,這樣一共劃分8個等級。
英國高考採用的是累積分制,要想考出好成績,就得在這兩年中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而不是一錘定音。
如果學生對自己某門課考試的成績不滿意,可以選擇補考,補考成績可以完全替代原來的成績,但補考的報名費需要自己負擔。
學生三門課的成績呈現為AAA、ACB、CBD等等。學生可以報考六個志願,如果考生發現考試超水平發揮,考出了比平時高的成績,可在「升級周」內,選擇保留已錄取學校的入學資格,再去申請更好的大學,據英國教育官員介紹:「這項改革每年能使9000多名學生受益」。
高中學業成績證書、學校的推薦和學生的自我推薦,是英國高校錄取本科新生的三大依據。學校老師或校長對該學生的評價(即推薦信)對申請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名牌大學在錄取新生時還會對每一位合格的申請者進行面試。
英國高校在招生過程中擁有充分的自主權,英國獨立的考試機構和招生機構與高校形成「招考分離」的招生模式。
在得到由獨立的專門考試委員會寄出的成績後,考生向專業的申請機構申報,高校根據申報者的成績通盤權衡後再予以錄取。全過程有嚴格的監督、審核環節,並接受輿論和社會的監督。
11、以色列:高中畢業成績佔大學入學學分的一半,另一半是大學入學考試成績。高中畢業後男生服3年兵役,女生服2年兵役,服兵役後上複習班再參加高考。
必考科目:聖經、希伯來語、英語、數學、國家知識、文學
選考科目: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地理,至少選2門
高考每2個月1次,1年6次,每次考3小時20分鐘,考試題多面廣,分8個部分,滿分800分,成績5年有效。
12、德國:德國的中學分為普通中學、實科中學以及文理中學。小學畢業後老師會根據學生的成績、學習能力、強項和興趣建議學生進入不同的中學學習。
畢業考試由5門課組成,即自己選擇的主修和輔修,其中德語跟數學是必選的,有的考三門筆試,2門口試,有的4門筆試,一門口試,畢業考試期間,不同科目分別被安排在不同日期進行考試。口試在全部學生筆試完後進行。
考試成績分為1到6分,1分為最好,5分和6分為不及格。得1至4分的學生可以得到畢業證書,畢業證書上標明得分。一般來說,得1分的學生上大學是沒有問題的。
畢業考不是全國統考,而是各州統考,報考專業不同則應考科目不同。學生要經過筆試和口試,還要再加上前兩年或三年的考試成績,平均後得出的分數才是畢業證書上的成績。
德國大學不僅看高中畢業考試成績,也看高中後兩年的平時成績。每年4到6月高中畢業會考,學生從眾多科目中選4到5門參加考試。選擇範圍是:德語、數學、政治、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外語、體育、音樂、美術等,其中德語和數學必選。
高中畢業成績全國認可,但是德國的大學沒有統一的分數線,各大學各專業對高中畢業的分數要求都不一樣。畢業證書上的成績越好,申請大學越容易,成績只有4分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德國的「高考」不會一錘定音,大學不僅看畢業證書上的成績,還要看考生的綜合素質,即學生的領導才能、外語水平、打工經驗、社區服務的經歷、榮譽獎狀等,都是校方錄取時考慮的因素。
普通中學和實科中學的畢業生也有上大學的機會。如受過與申請專業相關的職業培訓並有4年以上工作經驗、或通過國家技工考試,就可到大學申請2至4學期的短期學習,然後參加高校考試委員會的考試,通過就可被錄取。
很多德國學生會在進入大學學習前工作、當志願者、旅遊、學語言,持續數月或幾年,因人而異。
13、法國:法國高中會考相當於中國的高考。法國高中會考每年安排在6月16日到6月24日,減去周末兩天,考生1天考1科。會考分3類,經濟社會類、文學類、科學類。除必考科目外,還有專業考試、自選科目和口試,每個學生要考十多科,每科滿分為20分。
申請大學需要4科筆試成績和1科口試成績,4科筆試為法語、哲學及兩科專業選修課。
4科筆試和1科口試佔總成績的60%,公共基礎課平時考試成績佔30%,高二和高三的成績佔10%。
法語科目考試又分為筆試與口試,考試時間在高二期末。
哲學一直是法國的傳統科目,這門課與批判精神息息相關。
兩門專業選修課,學生在高二時選3門課學習,選2門考試。
口試內容與學生所選的2門專業選修課有關,時長20分鐘,第一部分向考官介紹自己的選題,第二部分就該選題進行提問,著重考查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
二、四十年高考改革回顧
1、各地高考改革回顧
1977年高考分文史和理工兩類,文科考政治、語文、數學、史地;理科考政治、語文、數學、理化;報考外語專業加試外語。文革前高中文理不分科,高考分理工、農醫、文史,考前複習約2個月。
從1978年到1981年高考科目不斷調整,到1981年穩定下來了。
1981年,高考科目變為文科6門(政治、語文、數學、歷史、地理、外語),理科7門(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外語)。
1991年的「四組四門」「三南方案」,因過於強調學生個性,而且錄取太過複雜,僅實施一年。「四組四門」即:語外歷政,語數外物;數外化生,語數外地;「三南」即湖南、雲南、海南。
1994年在高中會考基礎上,推出了「高考3+2」科目改革,即文科「語數外+歷史、政治」,理科「語數外+物理、化學」。會考:為了解決文理分科的弊端,從1990年開始實行高中會考,會考合格才能畢業、才能參加高考。
1999年到2006年廣東實行 3+大綜合+1,實行標準分。
2000年吉林、山西、江蘇、浙江4省市也開始實行「3+x」方案;2001年這一方案擴展到18省市自治區;2002年全國實行。開始「x」有多種選擇,後來大多變成了「3+理綜(文綜)。
從保送生制度到自主招生制度
1984年我國進行保送生試點改革,1985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校擴大試點。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華、北師大等22所高校實行自主招生改革試點,招生比例為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的5%以內。2014年發展到90所,2020年取消。
2010年起北大在北京等13省市試行「校長實名推薦制,2015年正式取消。
「強基計劃」簡介
從2020年開始,強基計劃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相關專業招生,同時取消自主招生。強基計劃從36所雙一流高校開始試點。強基計劃面向全國,高考成績等級性考試成績佔85%,高校筆試面試佔15%。
綜評招生簡介
綜評招生是在浙江、上海、江蘇、廣東、山東等省市進行試點,多數高校實行的是高考成績等級性考試成績佔60%,高校筆試面試佔30%,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佔10%。
2、江蘇高考改革回顧
2000年以前是「3+2」方案,即語數外+物理化學或歷史政治;
2000年開始實行「3+小綜合」,即語數外+理化生或史地政;
2002年「3+大綜合」;
2003年開始「3+1+1」,3是指語數外,「1+1」就是6選2,有15種組合,以原始分計入高考成績,「棄理從文」之風漸起。
2008年開始還是「3+1+1」,一個「1」是在物理、歷史中選一科,另一個「1」是從剩下的4科中選1科,選考科目成績分為6等。
3、本輪高考改革回顧
2014年上海、浙江開始本輪高考改革試點
上海語數外各150分,外語兩考,等級性考試6選3,賦分從40分到70分,3分1檔,共11檔。
浙江語數外各150分;外語兩考,成績兩年有效;等級性考試7選3,兩考成績兩年有效;賦分從40分到100分,3分1檔,共21檔。
2017年北京、天津、海南、山東加入高考改革
北京、天津語數外各150分,外語兩考,等級性考試6選3,賦分從40分到100分,3分1檔,共21檔。
海南外語兩考,等級性考試6選3,所有學科實行標準分;
山東語數外各150分,外語兩考,等級性考試6選3,賦分從21分到100分,1分1檔,共80檔。
4、「3+3」高考方案的主要問題
(1)、6選3有20種組合,落後地區大班額嚴重,缺教師、少教室,走班壓力很大。個別組合不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
(2)、趨易避難是人的天性,再加上賦分制使得棄考物理現象更加嚴重。6選3方案推向全國,10年、20年後,我國的理工科人才將後繼無人!
(3)、浙江外語兩考,等級性考試兩考,再加上高考,高三不斷地衝刺,考生身心俱疲。
(4)、上海選考3科90分,外語1科150分,十年後將出現本地人才短缺!
(5)、賦分分11檔或21檔區分度較差;賦分基數保護了尖子生,但也使差生賦得了遠超實際水平的分數。
5、八省市都執行3+1+2方案
語數外各150分;
從化學、生物、地理、政治中再任選兩科,實行賦分制,賦分從30分到100分,1分1檔,共71檔;
外語和等級性考試都只考一次,等級性考試和高考同期進行。
6、3+1+2方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物理、歷史不能同時選;
化學、生物、政治、地理4科中化學最難,將會出現棄考化學現象,而賦分基數這一補丁有缺陷;
3+2+1方案可以避免出現棄考物理、棄考化學現象!物理、歷史還能同時選。
7、3+2+1方案
語文、數學、外語各150分;
偏理組合:物理、化學各100分,從生物、歷史、地理、政治4科中選1科100分;
偏文組合:政治、歷史各100分,從地理、物理、化學、生物4科中選1科100分;
首選科目採用卷面原始分,根據首選科目制定招生計劃;
再選科目採用賦分制,最低分21分,最高分100分,1分1擋,共80檔;
外語考一次,筆試、聽力一次完成;等級性考試只考一次並安排在6月與高考同期舉行。
三、新高考的五種賦分制比較
上海實行5等11級賦分制
浙江、北京、天津實行5等21級賦分制
山東實行5等8級賦分制
廣東、福建、湖南、湖北、重慶、江蘇、河北、遼寧實行5等級賦分制
海南實行標準分
1、上海實行5等11級賦分制
上海採用5等11級賦分制。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成績在計入高考總分時,由五等細化為A+、A、B+、B、B-、C+、C、C-、D+、D、E共11級,分別佔5%、10%、10%、10%、10%、10%、10%、10%、10%、10%、5%。其中,A+為滿分70分,E計40分;
相鄰兩級之間的分差均為3分。
由上表可得賦分後平均55分。
上海約5萬考生,我們按5萬計算,5%是2500人,3科就是7500人次。
可能3科賦滿分的會有上百人甚至幾百人,2科賦滿分的會有幾百人,1科賦滿分的有7500人次。
這樣的區分度名牌大學怎麼錄取?
設某一科參考人數為2.5萬人,5%是1250人。
先看高分端:
如果原始分100分2000人,這些人都應該賦70分;
如果原始分100分1200人,這些人都應該賦70分;
如果原始分100分300人,99分400人,98分600人,97分700人,則前1300人都應該賦70分;
如果原始分100分10人,99分50人,98分100人,97分200人,96分300人,95分400人,96分600人。95分以上1060人,96分以上16600人,顯然95分以上的1060人都應該賦70分。
可能出現的情況多種多樣,這裡就不再列舉了。
可見原始分數相差很多,但都在前5%,賦分都是70分。
通過上面的舉例,可見這裡的5%只是一個理論數據,實際分等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再看低分端:
設原始分最低分5分1人,7分3人,9分7人,11分10人,13分15人,15分20人,17分25人,19分30人,20分35人,21分40人,22分45人,23分50人,24分55人,25分60人,26分70人,27分80人,28分100人,29分120人,30分140人,31分160人,32分200人,33分300人。到32分合計1266人,這些人都應該賦40分。
可見原始分數相差很多,但都在最後5%,賦分都是40分。
在原始分中間段的同學原始分可能相差1分,但可能處於相鄰的兩個等級,賦得的分數相差3分。
在某一等級內的考生原始分可能相差10分左右,但賦相同的分數。
上海的賦分制最高分70分,最低分40分,有效分為30分;選考3科滿分90分,而外語1科就150分。選考學科學三年,高考滿分30分,各個高中校增加語數外的課時,減少理化生、政史地的課時。
上海的賦分制把幾萬考生只分為11檔,目的是避免分分計較,但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可以預期10年後(高中3年、大學4年、研究生3年)上海本地人才將會匱乏!制定這一方案的專家是怎麼想的呢?
他們是想把原來的高考變為語數外選拔性考試,6選3變為水平性等級考試,借鑑江蘇08方案等級性考試分11級,並計入總分。目的是避免分分計較從而實現減負;目的是打破人才「千人一面」的弊端使人才具有多樣。可以說上海方案是一個中西混合的方案,是否符合中國國情還有待實踐檢驗。
2、5等21級賦分制
浙江、北京、天津採用5等21級賦分制,下面分別介紹。
(1)浙江省的5等21級賦分制
考生各科成績按等級賦分,以當次高中學考合格成績為賦分前提,高中學考不合格不賦分。起點賦分40分,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
由表可得賦分後平均71.26分。
我們按浙江賦分制舉例
假設學生A物理成績考了80分,在全省排名2%-3%以內,根據賦分表賦分為97分。
假設學生B地理成績考了80分,在全省排名51%—57%以內,根據賦分表賦分為70分。
可見,在等級賦分制中,決定最終賦分成績的是你的原始分數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序百分比例是多少!
那麼為什麼要進行賦分呢?其實原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高考改革之後,學生選科有多種組合,原始分不能相加,就像不同幣種的貨幣不能相加一樣。賦分後不同科的成績可以比較,也可以相加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賦分制更直觀,如果兩次考試的難度不同,單看分數會沒有辦法比較,但是用賦分制就能夠比較好的體現學生的排名和水平高低了。
(2)北京的5等21級賦分制
北京市把學生選考科目的原始成績按照分數高低進行排名,再按照排名將前15%,16%-50%、51%-84%、85%-99%、99%以下劃分成A、B、C、D、E五個等級。
A、B、C、D四個等級內又按照不同的比例分成5個小的等級。根據學生卷面分數的排名和選考科目的總人數,確定學生屬於哪個等級,再根據每個等級對應的分數給予賦分。
由上表可得賦分後平均72.16分。
(3)天津的5等21級賦分制
天津市按照實際參加當次考試學生總數的相應比例劃分等級,位次由高到低分為A、B、C、D、E五等。等級性考試成績在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時,每門科目成績由五等細化為A5、A4、A3、A2、A;B5、B4、B3、B2、B; C5、C4、C3、C2、C;D5、D4、D3、D2、D;E共21級,分別佔選考學科考生總數的2%、3%、4%、5%、6%;7%、7%、7%、7%、7%;6%、6%、6%、6%、6%;5%、4%、3%、1%、1%;1%。其中,A5級為滿分100分,E級為最低分40分,相鄰兩級之間的分差均為3分。
由上表可得賦分後平均72.94分。
與浙江對比,同樣的參考人數,同樣的分數分布,天津、北京55%的考生賦得B等(73分)以上的分數,而浙江只有50%以上的考生賦得B等(73分)以上的分數。
浙江、北京15%以上的考生賦得A等(88分)以上,天津20%以上的考生賦得A等(88分)以上的分數。
理論上浙江賦分後平均71.26分,北京賦分後平均72.16分,天津賦分後平均72.94分。實際操作時平均分還可能略有變化,因為劃分百分等級時不可能嚴格按表中的百分比。
5等11級賦分制和5等21級賦分制將考生的原始成績排序得到考生的百分位即可得到對應的賦分值。
下面介紹的5等8級賦分制、五等級賦分制則需要用公式計算才能得出相應的賦分值。
3、5等8級賦分制
山東採用5等8級賦分制
等級性考試科目原始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A、B+、B、C+、C、D+、D、E共8個等級。
參照正態分布原則,確定各等級人數所佔比例分別為該科選考人數的3%、7%、16%、24%、24%、16%、7%、3%。
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時,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原始成績,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轉換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賦分成績。
由上表可得賦分後平均60.5分。
賦分後排名前3%賦分91分-100分;
賦分後排名大於3%、小於等於10%,賦分81分-90分;
賦分後排名50%賦分61分;
根據原始分排序劃分等級,在等級內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得到賦分;
賦分1分1擋共80擋,呈正態分布。
4、五等級賦分制
廣東、福建、湖南、湖北、重慶、江蘇、河北、遼寧等第三批加入本輪高考改革的8省市統一採用五等級賦分制。
等級分是按統一規則,由原始分進行等級劃定後,再由等比例轉換法則將原始分轉化為等級分。
對於某一再選科目,考生該科目的合格性考試成績達到合格後,轉換時賦分起點為 30 分,滿分為 100 分。
具體轉換規則和步驟如下:
第一步,按照考生原始分從高到低劃定 A、B、C、D、E 共五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佔比例分別約為該再選科目參考人數的15%、35%、35%、13%和2%,從而確定考生的等級。
第二步,將A至E五個等級內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對應轉換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個分數段,從而將考生的等級轉換成了等級分。
由上表可得賦分後平均約為68分。
舉個例子來看:
假設A等原始分99分到82分;
B等81分到66分;
C等65分到50分;
D等49分到25分;
E等24分到3分;
最高分與最低分的差值為96分。
轉換後A等從100分到86分;
B等85分到71分;
C等70分到56分;
D等55分到41分;
E等40分到30分;
最高分與最低分的差值為70分。
設某選考學科考生10萬人,排名在最後2%的2000人為E等,則原始分24分到3分的考生賦分為40分到30分。
可見等級賦分制中,學生最終得分主要取決於學生在參加考試總人數中的排名。
賦分基數這一補丁並不完美
上海、浙江棄考物理現象逐年加重,為遏制棄考現象的加重,為維護高考的公平,兩地制定了物理賦分基數。
上海一屆約5萬考生,物理賦分基數1.5萬,約佔考生總數的30%。
浙江一屆接近30萬考生,物理賦分基數6.5萬,約佔考生總數的22%。
大學要求化學的專業數小於要求物理的專業數。
江蘇實行2003高考方案時有棄考物理現象,實行2008高考方案時有棄考化學現象,從2018級開始實行高考3+1+2方案,現在出現了嚴重的棄考化學現象,為維護高考的公平,江蘇制定了化學賦分基數。
江蘇2018級學生總數約為36萬,江蘇化學賦分基數為當年高考總實考人數的25%,這樣江蘇化學賦分基數約為9萬。
9萬的15%為1.35萬,9萬的50%為4.5萬,9萬的85%為7.65萬,9萬的98%為8.82萬。
如果選考化學的人數小於等於1.35萬,則最後一名賦分為86分;
如果選考化學的人數大於1.35萬、小於等於4.5萬,則最後一名賦分為71分;
如果選考化學的人數大於4.5萬、小於等於7.65萬,則最後一名賦分為56分;
如果選考化學的人數大於7.65萬、小於等於8.82萬,則最後一名賦分為56分;
如果選考化學的人數大於8.82萬、小於等於9萬,則最後一名賦分為30分。
如果選考化學的人數大於9萬,賦分按實際考生數計算,最後一名賦分為30分。
如果選考化學的人數是比4.5萬多2人,則多出的兩人處於C等,1人為C等的最高分70分,1人為C等的最低分56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根據考生的原始分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給予人為賦分。
2018級選學化學的學生約為3萬人,出臺賦分託底保障政策後對2018級即現在的高三選考會有一定影響,即可以吸引少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改選化學;這一政策將使2019級即現在的高二選考時棄考化學現象減輕。
綜上可知,原始分最後一名考生的賦分值取決於選考化學的總人數,2018級化學賦分最低分大概率是71分,小概率是56分,都遠遠高於賦分制的下限30分。
賦分託底保障政策保護了中等偏上的考生,但容易讓差生賦得超過他實際水平的分數,因此賦分基數這一補丁並不完美,而3+2+1方案既克服棄考物理、又克服棄考化學,是現階段最好的方案!
湖南在2019年4月23日發布高考3+1+2方案時就建立了再選科目託底保障機制,「當再選科目中某科目考試人數少於保障基數時,以保障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保障基數按照國家相關學科人才培養的需求等因素予以確定。」
湖南的做法解除了學生、家長在選科時的顧慮,基本不會出現某科選考人數過少的情況,從而避免了制定賦分基數帶來的讓差生賦得超過他實際水平的分數的問題,我們為湖南點讚!
現在高校提出選科要求的專業接近50%,如果能有80%的專業提出選科要求(有少數專業不需要提選考要求)就基本不會再產生棄考現象了。
高校的許多專業不提選科要求,原因可能是同一檔次的高校招生有競爭。如果國家對高校的各專業提出選科要求或指導意見這一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以上四種賦分制的區分度比較
上海的賦分制區分度最差;
浙江、北京、天津的賦分制區分度較差;
廣東、福建、湖南、湖北、重慶、江蘇、河北、遼寧的賦分制區分度較好;
山東的賦分制區分度最好。
5、標準分
全國只有海南高考堅持用標準分!
原始分就是卷面分,由它可知還有多少知識點沒有掌握。原始分是未經過任何處理或轉換的分數,在考試中是考生在一份試卷中所得的卷面分數,它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原始分數未能反映考試分數相對於全體考生的位置信息。另外不同科目或同一科目不同次考試之間分數可比性較差。原始分數往往受試題難度和區分度大小的影響。題目難了原始分就偏低,題目易了原始分就偏高。
由於原始分數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使用原始分數難以對考生水平進行科學的比較。不同學科原始分數不宜直接相加,就像人民幣和港元不能相加一樣。要進行各科考試分數的合成和比較,就必須把原始分轉化為同一「量具」中的值,即賦分值。標準分是賦分的一種,下面介紹標準分。
當考生人數足夠多、試題能夠反映考生的水平時,全體考生成績分布會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分布。按正態分布原理,規定標準分在100分—900分之間,並將中間位置的分數設定為500分,也就是卷面成績為平均分的考生標準分為500分。
距平均值一個標準方差範圍內的數值佔全部數值的約68%;
距平均值兩個標準方差範圍內的數值佔全部數值的約95%;
距平均值三個標準方差範圍內的數值佔全部數值的約99%;
距平均值四個標準方差範圍內的數值佔全部數值的100%;
標準方差反映的是一個數集的離散程度。
每個單科,按照原始分對全省的考生進行排名,每名考生都有一個對應的位置,算出每個原始分以下的考生人數佔全體考生總數的百分比,即百分等級。再由每個原始分的百分等級在《高考標準分與百分等級對照表》中即可查出它所對應的標準分,因此標準分更直觀地反映該考生水平在全體考生中處於哪個位置。
每名考生的單科標準分換算出來後,乘以相應的科目權重,得到的乘積再相加,就會得到該考生的標準分總和。然後,將所有考生的標準分總和從高到低排序,根據排位的百分比等級在「對照表」中找出對應的分數,這個分數就是考生的綜合標準分。
兩個考生的卷面總分相同,綜合標準分可能會相差很大,這讓習慣了以卷面總分論英雄的考生、家長和老師很難理解和接受。
由於高考難度降低,用標準分會令均衡型考生更佔便宜。由於標準分的高低與試題的難易程度無關,在試題難度較低、區分度不明顯、考生分數相對集中(標準方差較小)的科目上,標準分就會將原本微小的分差放大。新課改後,這一弊病更加突顯。全省考生數學、物理平均分較低,區分度較大(標準方差較大),高分段的考生特別少。滿分150分的數學,考150分和考140分排名相差不遠,換算成標準分後可能僅差20分左右。在原始分總分相同的考生中,在難度較高的科目考高分的學生,綜合標準分反倒低於各科均衡、在難度較低的科目考高分的學生,這就是不公平所在。
2007年後廣東、廣西、福建、山東、河南、陝西等先後放棄高考標準分回歸原始分。目前,全國只剩下海南高考還堅持用標準分。另外,美國的託福、SAT,大英國協雅思等,都使用標準分。
許多人認為,廣東改回原始分,不是標準分的問題,而是由於科目設置不合理。1999年到2006年廣東高考科目為「3+大綜合+1」,由於物理在備選的6科中最難,導致幾年內廣東報考物理的考生由10多萬人迅速降至五六萬人,很多考生被迫棄理從文,選擇試題難度低的科目。2007年改回3+理綜或文綜,2018年加入了本輪高考改革,實行3+1+2方案。
對標準分換算公式的兩點修改建議:
以上5種賦分制可分為用排序的方法、等比例轉換的方法、標準分的方法去賦分,我覺得等比例轉換的方法更科學。
在採用等比例轉換的2種賦分中,山東採用的5等8級賦分制比8省市採用的五等級賦分制更科學、更合理。
以上5種賦分方法都能反映考生在全體考生中的位置,賦分後不同學科的成績可以求和。賦分制要求考生量比較大,成績正態分布。由於家長和考生趨易避難,才出現了棄考物理、棄考化學現象。大家知道物理、化學是關係高科技、高端製造的重要的基礎學科,為避免棄考物理、棄考化學現象,我們可以實行3+2+1方案,或要求高校80%以上的專業都要提出選考要求。
四、對高考改革的思考與展望
1、教育為什麼要改革
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教育經歷了恢復-發展-改革幾個階段,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近年來我們的中小學學生負擔越來越重,致使中小學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逐年下降。我們的教育使學生基礎紮實,但缺乏批判思維和創新意識,我們培養的學生「千人一面」、創新能力不強,部分學生會不斷地否定自我從而逐漸失去自信。我們的教育功利性太強,而不是因為興趣和好奇去深入學習鑽研。全社會不重視體育鍛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協調,有時甚至是矛盾的。
今天我們在許多領域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追趕、模仿的時代基本過去了,未來需要我們引領世界,因此未來需要拔尖創新型人才。
應試教育沉重的負擔吞噬了孩子們的靈感和創新的火花,沉重的負擔使孩子們身體素質下降、心理問題增多,因此我們要給孩子們減負,同時要促進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意識,保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貿易戰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高科技、高端製造的重要。國家的未來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要培養人才,特別是科技創新人才,教育還要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同時我們要使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我們的教育是建立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的,現在我們的經濟已經轉型為市場經濟,現在社會各階層對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或者說市場經濟要求教育要與其相適應,因此說教育改革是時代的要求。
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和使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高考是初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連接點,是教育改革的省力的支點。
截止到2018年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是美國有377人、英國130人、德國108人、法國69人、瑞典31人、日本28人,以色列、芬蘭人口雖少也分別有12人和5人獲獎。
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我們需要了解世界,反思自己,國家需要拔尖創新人才引領科技發展,希望青少年健康成長提高幸福指數,因此教育必須改革。
2、指導高考改革的幾個重要文件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14年9月3日國務院發布《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2019年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首次提出了「四個評價」——「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3、教育怎樣融匯中西
芬蘭教育與新加坡教育是全球教育的兩種極端的模式。兩種模式各有明顯的優缺點,而且優缺點互為依存,我們信奉中庸之道,提倡融匯中西。
民國教育受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影響很大,受教育的人數較少,但屬於美式精英教育。
建國後我們實行一邊倒的政策,教育是蘇聯模式的,該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漸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是痛苦的,成就是巨大的。我們的教育正從與計劃經濟對應的教育模式向與市場經濟對應的教育模式轉變,簡單地說就是由「蘇式教育」向「美式教育」轉變。
教育制度是由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就業觀念、主流價值觀等共同決定的,教育遠比經濟複雜得多。
我們的教育與歐美教育各有明顯的優缺點,而優缺點又是互為依存的,教育怎樣實現融匯中西呢?我思考了很久,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我們相信只要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智慧的中國人一定能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教育模式和高考方案。
4、如何實現人才培養和減負的平衡
東亞教育學生負擔都比較重,日本體現在小升初和「高考」,我們體現在中考和高考。日本從1976年開始減負,為了減負降低教材難度、減少課時等。公立學校減負了,可孩子們要參加升學考試,就要到校外培訓機構學習提高,也就是孩子在公立學校減負,在校外培訓機構增負,這樣加重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實際是增負了,因此制度設計是學生能否真正減負的關鍵。
教育主管部門旗幟鮮明地為學生減負沒有錯,可事與願違。培訓機構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公立學校減負了,學生和家長的補習願望推動了培訓機構的發展。學生、家長、培訓機構都沒有錯,但要改變這一現實需要系統思考如何減負,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歐美大學寬進嚴出,使得基礎教育負擔相對較輕,大學畢業率較低,大學生負擔較重,畢業生質量有保證,這樣的制度安排有一定的合理性。
美國基礎教育大致可分為大眾教育(約佔40%)、素質教育(約佔50%)和精英教育(約佔10%)。
大眾教育對應的是底層民眾子女,實行負擔較輕的快樂教育,為社會提供普通勞動者;
素質教育面向的是中產階層的子女,課業負擔較重,努力使學生全面發展;
精英教育是為中產及中產以上階層子女服務的,主要是私立校,也有少數頂尖公立學校。
這一制度設計有利於階層固化,符合資本的利益。這一制度是將孩子們按家長的財富和認知水平分層,但顯然這樣的制度是不公平的。
美國教育的優勢在大學教育。美國小學教師都是全科教師,和單科教師比教學水平會有一定差距;美國初中實行理科綜合,一個老師教多個學科;美國高中沒有職業中學,而是開設幾百種選修課實行走班教學,趨易避難是人的天性,美國高中畢業生理科僅相當於東亞國家初中生水平,這種情況下上大學學理工的比例不足15%,因此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要靠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保持它的領先地位,今天世界上得諾貝爾獎的70%的科學家來自美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實驗室。
但美國寬鬆的教學環境也為尖子生的發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他們可以發展特長,可以學習AP課程,因此美國中學的精英教育做得很好!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我們要使他們身心健康、充滿朝氣,我們要把他們從沉重的負擔下解放出來,我們要旗幟鮮明地提倡減負。如何實現減負呢?我覺得通過增加音體美課時、中高考考體育可以實現減負。
小學劃片招生就近入學合情合理。
小升初考試升學本是合理的,但我們的學校和家長為了升學剝奪了孩子們的童年。
為了減負我們小升初實行劃片招生,為了打壓學區房我們實行多校劃學區搖號。對搖號上學各個方面意見很大,覺得孩子的命運不是由自身的努力決定,而是由搖號決定,另外這也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則,如何實現培養人才和減負的平衡呢?
近年來,我們取消了小升初考試實行劃片招生,這樣做的結果是許多優質生源選擇了民辦學校,原來的優質公辦初中變成了普通初中,一個班的學生既有尖子生又有基礎很薄弱的學生,教師只能按中等生的基礎開展教學,尖子生吃不飽,基礎薄弱的學生跟不上。
或者說公立學校不按學生的基礎編班,而是尖子生、中等生、學困生混合編班,老師只能面向中等生,尖子生吃不飽、學困生跟不上,這樣分班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則,部分尖子生就會選擇去民辦校,長此以往公立校會逐漸下滑,民辦校會越來越好,這不符合教育均衡的初衷。
國家的發展主要靠精英,應該提倡因材施教。教育均衡應該是指硬體和軟體的均衡,現在國家高度重視拔尖人才的培養,建議小升初劃學區搖號入學後按成績分為實驗班和普通班,每個老師都要既教實驗班又教普通班,這樣一個班的學生相對整齊便於老師開展教學。
有人反對小升初劃學區搖號入學後按成績分為實驗班和普通班,那麼取消中考、高考,高中、大學劃學區搖號可以嗎?
中考實現了學生的第一次分流,重點高中搞精英教育、普通高中搞素質教育、職業高中側重搞職業技能培訓,這樣各類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高考進一步實現了學生的分流和社會分工。
孩子的天賦不同,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都能健康成長是我們的心願,也是家長的心願,家長們切不可有太強的攀比心理,否則孩子痛苦、家長痛苦。
日本小升初要考試,而初中一般是直升高中,因此日本小學高年級學習負擔很重,很明顯我們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中考的制度設計比日本的合理。建議我們的小學和初中實行九年一貫制試點。
我們的大學嚴進寬出,使得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負擔沉重,而大學相對輕鬆。歐美大學寬進嚴出,使得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相對輕鬆,而許多大學的畢業率較低,不努力不能畢業,畢業生有質量保證。現在我們給小學生減負,嚴格要求大學生是完全正確的!
學習是辛苦的腦力勞動,學習是通往幸福的階梯,學習使學生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學習過程中學生有一定的課業負擔是正常的,但現在沉重的學習負擔不但傷害了學生的身心,還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創新潛質,因此應該適當減負。
從現實看校外減負很難,減負主要要靠校內,我們可以通過增加音體美課時,特別是增加體育課、體活課課時,同時適當減少外語課來實現減負。
關於減負,以高中為例,嚴格按國家要求開設音體美課程,每天6節課後每周安排2次與高考無關的選修課、1次體活課、1次社團活動課、1次班會課,保證每天有一節體育課或活動課。每科一本教材、一本教輔,練習題要控制好難度和數量,除期中、期末考試外要儘量減少考試,使學生有時間閱讀、有時間發展自己的特長。這樣就能使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同時實現了減負。
選修課、體活課、社團活動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自由選課,實行走班教學。這樣既可做好精英教育,也可做好素質教育,同時又可以使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現在的孩子已經被家長和老師逼成了「考試機器」,身心疲憊沒有青春活力。中考、高考都要考體育,每天要有一節體育課或體活課,保證校內1小時體育活動,校外1小時活動,要開好各級運動會,展開各種體育比賽,取得成績中考、高考要給予加分。
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愉悅身心、增進友誼、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實現減負,因此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加強體育運動,保證每天校內外運動時間大於2小時。
我們學外語的目的是為了學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等)、管理科學(公司制、股份制等),同時也為了外交、外貿、旅遊等,地球已是地球村,我國的科技還處於趕超階段,顯然外語是很重要的。
外語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可以認識世界、了解世界,但凡是都有一個度,現在全國各地高考外語和語文、數學一樣都是150分,浙江、上海等6省市外語還兩考,外語凌駕於所有學科之上,但外語畢竟不是母語,建議把外語變為和物理、化學、生物一樣的選考學科,同時把外語降為100分,減少的分數給體育,高考體檢的同時做體測,體測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這樣報考音體美等專業的考生可以不選外語,高職、高專的一些專業也可以不選外語,大學的一些專業還可以不選英語,這樣就能使一部分考生減輕負擔,有時間去發展自己的特長。
外語凌駕於包括母語在內的所有學科之上讓我們感到屈辱,把外語變為選考學科,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漢語水平增強民族自信,特別是能起到減負的作用和保護視力的作用(外語字太小)。
把外語變為和理化生一樣的選考學科對我們的尖子生沒有任何影響,對高端人才培養也就沒有任何影響。
從洋務運動開始一百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以英美日俄等為師,實現了共和,驅逐了列強,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工業化,我們找回了自信,我們是學習西方的優等生。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讓我們全民族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繼續虛心學習、繼續努力奮鬥!
5、新時代一考定終身嗎?
剛恢復高考時升學率很低,國家又包分配,高考幾乎是一考定終身。現在我們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2019年自然錄取率已經達到51.6%。學生的成就不是取決於一次高考,要取得大的成就需要終身學習、努力工作。
「華為少年」張霽,高三複習一年考的武昌理工學院(民辦三本),大學畢業考入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讀研,畢業後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成為一名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的博士生,讀博期間張霽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恆就一定會有所成就。
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人的成就除自身因素外還和許多因素有關,作為個人要終身學習、努力工作,要學會合作,要能抓住機會,因此一考定終身是不成立的,為打破一考定終身而實行浙江式的兩考沒有必要。
浙江外語兩考、等級性考試兩考目的是打破一考定終身,可兩考難保公平,特別是兩考加重了考生的負擔。
浙江外語兩考,等級性考試兩考,再加上高考,高三一年不斷地衝刺,考生身心俱疲,很難再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將來工作很難有創新和創造!即拉磨一年終生無緣千裡馬!
一考定終身是一個偽命題。浙江等6省市外語兩考,學生兩次成績很少有較大波動的;經過高三一年的複習,學生經歷多次考試,成績逐漸趨於穩定;高考考6科,某一科略有波動是正常的,但總成績不會有大的波動;考名校也有不成才的,考普通校也有做出較大成就的,人生是長跑,取得成就要靠持之以恆的努力。兩考加重了考生的負擔,沒有必要!現在加入高考改革的14個省市只有浙江等級性考試是兩考!外語兩考有必要嗎?如果有必要其它學科也應該兩考,兩考和減負我們選擇減負!
6、高中是通識教育階段、自由選科可使人才具有多樣性
高中是通識教育階段,應在加強學考的前提下實行自由選科走班。 1872年哈佛大學開始實行走班教學,現在國內外大學都實行走班教學,歐美高中也實行走班教學。
美國高中沒有職業中學,初中畢業都要上普通高中。美國四分之一左右的學生不能高中畢業,這部分學生破罐子破摔,校園吸毒、校園欺凌不斷;美國高中畢業的學生數理化平均水平低於亞洲初中生,致使大學要開補習班;美國學理工科的學生比例很小,不能滿足本國企業、大學及科研的需要,要依靠移民和培養外籍學生。
美國高中畢業生理科平均水平低和小學、初中有關,和美國畢業標準低有關,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美國教育重文輕理,2010年後開始重視理科但效果不明顯;美國校園崇尚體育值得我們學習。
中美教育各有明顯的優缺點,我們要採長補短,不能只學表面的東西,更不能學其糟粕而丟掉自己的優勢!如果中美基礎教育都不改變,我們主要是學生負擔重一些,而美國理工科人才將更加短缺,如果中印東歐等世界各國的理工科人才再離開美國,美國的高科技、高端製造將後繼無人,美國必將衰落。
美國高中不分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在美國選科走班有利有弊。學生能夠分流、能發展特長是利;不利於管理、學理的比例較小是弊。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民國高中實行走班約十年,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高中也實行了幾年走班。這兩次走班時間都不長,最後都是不了了之,這正是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大學建文理學院,實行大類招生,許多大學到大三才開始側重專業學習。
我們選科的一個目的是解決文理分科存在的弊端,其實我們只要嚴肅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即把合格性考試按合格性考試來考,各科都合格了才能畢業、才有資格參加高考,這樣就克服了文理分科的弊端。
選科的另一個目的是使人才具有多樣性,可是許多同學的選科是家長代勞,選科使得學生更加功利,特別是出現了嚴重的棄考物理現象。
選自己喜歡的專業,將來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心情愉快還容易有成就。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用世俗的觀念去影響孩子的選擇,更不要替孩子做選擇。讓孩子選學得好的、感興趣的學科,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自己的選擇努力。
西方學校給學生提供了教育資源,但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少部分學生主動學習成為精英,大部分學生負擔較輕,快樂成長為普通勞動者。
我們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既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又能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還能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進而使我國由人才大國變為人才強國。
高考3+3方案、3+1+2方案中有些選科組合是不利於學生長遠發展的,我們許多學校的做法是剔除不利於學生發展的組合,實行固定班級制,這樣有利於學生管理,符合我們的國情,值得肯定。
文革前高中文理不分科,文理分科搞重點班、重點校是文革後時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政策,文理分科不是天經地義的。高中是通識教育,因此我們要做好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自由選科可使人才具有多樣性,高考文理分科應該退出了。
7、怎樣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是大錯特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我們要知道人民需要英雄去喚醒、去組織和領導,因此歷史也是英雄創造的。因此我們要培養高端人才,同時要吸引全世界的高端人才。
據教育部網站介紹,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其中153.3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432.32萬人已完成學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佔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4.46%。
我們還有大批高端人才沒有回國,也有像顏寧、徐晨陽回國又出國的,任正非講「怎麼感覺中美科技戰是我們中國人在相互較量」。是這些人不願意回自己的祖國?還是有其它原因?需要我們的大學、科研機構及相關部門反思、研討,儘快出臺吸引高端人才回國的政策,並使他們能全身心投入教科研工作。
我們培養的學生缺乏活力、缺乏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我們一定要保護學生的靈感、興趣和好奇心,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發展特長的時間和空間。初三、高三訓練了熟練程度,但也吞噬了學生的靈感和創新能力,值得反思。
如果初三尖子生自主學習高中課程,高三尖子生自主學習大學課程,尖子生的收穫會更大,有些學生自主學習對知識會有深刻的領悟和思考,這往往是教師教學不能獲得的。
在愛黨愛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鼓勵創新,我們要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無禁忌。我們要提倡教育家辦教育,教育要加快去行政化。
中國人被刻意補短板害得不淺,民國大師許多是偏才、怪才,我們是靠長處吃飯,靠長處工作,靠長處去創新、去創造,因此我們要揚長避短,要把長處發揮到極致,不要刻意去補短板,有全才但很少,偏才補短板成為全才後很可能變成庸才、廢才。
教育主要是傳承但要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不只是教育問題,我們需要創新的文化土壤。教育主要是傳承,但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鼓勵指導學生探索新知識,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創意、去發現,而不是背題型、背答案,扼殺思維火花。
8、強基計劃和綜評招生是方向但要減小面試的權重
我們當三年班主任尚不能對學生做出準確的綜合素質評價,高校招生老師又不是算命先生,又怎能通過幾個問題就做出準確的綜合素質評價?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全社會的共識,也是公平的保證,但高考分數作為升學的唯一依據有一定的弊端。綜合評價招生是打破單純高考分數評價招生的實踐探索,有利於減負、有利於打破一考定終身、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高考成績(包括等級性考試成績),高校筆試、面試、體測成績,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可以對學生做出比較準確的綜合素質評價。
面試比較主觀,不同面試老師給出的成績可能相差很大,或者說面試的操作空間很大,有些考生家長、面試老師很可能會打面試的主意。面試相當於歷史上的察舉,早已被科舉取代。用客觀的標準招生可以保證公平和新生質量,還能保證高考是一塊淨土。
綜合評價招生和選婿、選妃類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招生老師不是家長、也不是校長。為使綜評招生探索順利進行,應減小面試的權重或取消面試。可有些高校取消筆試,只做面試和體測,體測只分合格與不合格,這樣面試成績佔總成績的15%甚至30%,權重實在是太大了!
自主招生的出發點沒有問題,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各個環節都出現了問題,這就是現實,因此面試有可能使綜評招生重蹈自主招生的覆轍!通過以下圖表我們可以了解浙江的綜評招生情況:
綜評的入圍考生數與計劃招生數之比不宜過大,以浙江大學為例,2019年浙大在浙江招生計劃2436人,其中綜評招生800人,浙大的入圍比例為6:1,即綜評招生8百人,入圍4800人。浙大在浙江裸分錄取的最後一名排名在約5千名左右,綜評可能錄取到裸分排名1萬名以後(2018年浙大在浙江綜評招生錄取分數線比裸分錄取分數線低37分),即綜評招的主要是裸分考不上的考生,這是否公平合理需要我們思考!
綜評招生打破了一考定終身以及高考分數作為升學的唯一評價機制,綜評招生是方向,但綜評招生對貧困家庭子女不利。近年來為扭轉考取重點大學的農村子女比例的下降,國家制訂了面向落後地區農村的專項招生計劃。我們將逐步形成以高考招生為主,綜評招生、強基計劃招生、農村專項計劃招生、雙高藝體招生及保送生為輔的招生模式。
浙江2019年有62所高校展開綜合評價招生,從清北等名牌大學,到各類省屬高校,再到一大批民辦職業技術學院,都參與了綜評招生試點。
浙江許多省屬院校甚至民辦高職院校綜評招生面試佔比15%、甚至30%,面試的權重實在太大了;有的高校入圍數是計劃招生數的6倍,為個別不法考生家長、招生老師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間。綜評招生是打破單純分數評價機制的一個探索,為使這一探索順利進行我們應該減小面試的權重,最好是取消面試。二本、三本院校,特別是省屬民辦院校沒有必要搞綜評招生試點。
由上表可見,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2018年裸分錄取的最後一名是548分,綜評錄取的最後一名是429分,差值119分,這樣下去綜評招生將重蹈自主招生的覆轍!
我們的許多習題、考題偏、難、怪,令人氣憤;有的小學題家長、大學生、博士生都搞不懂,這樣的題有什麼意義?出題人應該很好地思考我們教育的目的,我們是培養人、不是刁難人。
我們國家有幾千年儒家文化的耕讀精神,現在年輕家長最大的期望是孩子成才,我們全社會在做精英教育,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優良品質,但我們一定要使孩子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制表時有的大學尚未公布今年的綜招簡章
家長們要求學校搞應試教育,校長和老師要成績,為此我們許多老師搞題海戰術,根本原因在於評價機制。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總體方案》首次提出了「四個評價」——「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此次《總體方案》審議通過,可謂是對全國教育大會提出任務的落實,也是未來一段時間指導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綜評招生是方向,為了降低招生成本、為了教育公平,建議將631綜評招生(高考成績和等級性考試成績佔60%,大學筆試面試佔30%,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佔10%)升級為8515綜評招生(高考成績和等級性考試成績佔85%,大學筆試面試佔15%),同時筆試、面試由國家命題並組織完成,這樣既保證公平又節約招生成本,還能避免綜招重蹈自主招生的覆轍。
9、對17省區高考方案的展望
根據《關於舉辦2020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網絡培訓會的函》可知培訓對象分兩部分。
選擇性必修教材培訓對象:
第一批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的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遼寧等5省市的高二年級部分學科教師。
必修教材培訓對象:
第一批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的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遼寧等5省市的高一年級部分學科教師;
第二批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的浙江、廣東、福建、湖南、湖北、重慶、江蘇、河北、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廣西、雲南等14省區的高一年級部分學科教師。
培訓課程有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地理、美術、體育與健康。
除上海外加入高考改革的所有省區都是使用人教版新教材,上海語文、歷史、政治用人教版新教材其它學科使用滬教版新教材。
由以上信息可知,今年暑假開學後將有19省區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將有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廣西、雲南等6省區新高一使用人教版新教材並加入本輪高考改革。
截止到9月10日,我得到的信息是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雲南等5省區新高一使用了人教版新教材;
黑龍江、吉林加入本輪高考改革,可能執行3+1+2方案;
山西、安徽、雲南新高一使用了新教材,很可能繼續執行3+理綜或文綜方案,也有可能執行3+1+2方案;
廣西由於許多地區大班額嚴重,缺教師、少教室,加入本輪高考改革有困難,新高一沒有使用新教材。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2022年前全國都要使用新教材,這樣今明兩年沒有加入高考改革的17省區都要加入本輪高考改革並使用新教材,很可能實行3+1+2方案。
一直以來許多西部省區都是用全國卷,加入高考改革後語數外繼續用全國卷,等級性考試學科需要自主命題,實際上許多西部省區組織等級性考試命題壓力很大。其實沒有必要區分高考學科和等級性考試學科,因為這兩部分成績都要計入考生的總分。國家統一命題成本低、質量高、既安全又公平,許多西部省區加入高考改革後等級性考試學科很可能也由國家統一命題。
3+2+1方案是一個折中方案,該方案能避免棄考物理、棄考化學現象,能避免物理、歷史不能同時選,能減輕各個學校走班的壓力。如果中西部地區可以實行3+2+1方案,則17省區都將順利加入本輪高考改革;也可能條件較好的省區實行3+1+2方案,條件較差的省區實行3+2+1方案,這樣全國就都加入了本輪高考改革。已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棄考物理、棄考化學嚴重的可改為3+1+2方案或3+2+1方案,這樣就不用制定賦分基數這一政策補丁了。
10、對未來高考方案的展望
美國高中教育為尖子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許多高中尖子生學習了多門AP課程。
我們初三、高三複習夯實了學生的基礎,也磨滅了學生的靈感。
我們的教育更強調落實,家長和老師更加看重分數,而不是學生的成長。
我們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對新事物的興趣。
教育的對象是人,不是工廠的產品,我們要培養完整的人。
題海戰術這一重複勞動磨滅了學生的靈感;我們要改變考查方式,要側重能力考查。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學習借鑑歐美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要與我國的國情相結合,採用試驗-總結-再試驗-再總結的方法。
衡水教育和北京十一學校的教育是我們當前的兩種教育模式,衡水教育即應試教育是很有市場的,但北京十一學校代表了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對當前高考改革的建議:
京津滬實行3+3方案,東部地區實行3+1+2方案,中西部實行3+2+1方案;
選考與高考同期進行,賦分採用5等8級賦分制;
取消外語兩考;外語和選考各科都10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
讓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為真正的合格性考試,成績分6個或11個等級,使它能更好地為綜評招生服務;
減小綜評招生面試的權重或取消面試;
大學的13個學科門類,703個專業(不包括軍事學),現在只有接近50%的專業提出了選科要求,如果80%以上的專業提選科要求,棄考物理、化學的現象就能減輕。
綜評錄取是打破分數唯一評價機制的有益探索,為使綜評招生順利進行綜評招生應在名牌大學範圍內試點,最多擴展到一本範圍內試點。借鑑自主招生的經驗教訓,綜評招生一定要減小面試的權重,筆試最好由國家統一出題。
這些年我們奧賽獲得了大量國際金牌,但卻很少成為有影響的科學家;高三複習對高三尖子生是一個極大的浪費;強基計劃和綜評招生高校的筆試有出問題的可能。建議國家開始AP考試試點,這樣打通了高中與大學之間的課程聯繫,有利於傑出人才的成長;可以用AP考試取代高校的筆試,從而保證招生的公平,同時節約招生成本。
名牌大學及雙一流大學綜評招生
高考成績佔85%,AP考試成績或高校筆試成績佔15%(或AP考試成績佔10%,面試佔5%);
普通一本大學綜評招生
高考成績佔85%,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佔15%(或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成績佔10,面試佔5%)。
二本、三本沒有必要搞綜評招生試點。
對將來高考改革的建議:
我們現在高中生要參加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等級性考試以及高考,還要參加強基計劃、綜評招生等各個高校組織的筆試、面試,學生參加的考試很多、負擔很重,高校招生也很麻煩。
許多省市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只分合格與不合格,不合格率小於1%,這樣的考試沒有實際沒有任何價值,如果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分6個或11個等級,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就變成了真正的合格性考試。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也為了方便高校招生,同時也為了教育公平、節約招生成本,建議將來:
國家考試中心為「強基計劃」、綜評招生再各出一份題,由國家組織筆試,或開始AP考試試點。
方案1:
實行全國統一的高中畢業考試,高二下學期期末考5科,高三下學期期末考5科;
普通高校按3+3、3+1+2、3+2+1等方案錄取新生;
名牌大學實行「6+1」招生方案,即在畢業考試中選6科成績,再加上相關學科的AP成績共同組成錄取成績。
方案2:
實行全國統一的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高二上學期期末考4科,高二下學期期末考3科,高三上學期期末考3科;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分6個或11個等級,使它能更好地為綜評招生服務。
體檢的同時做體育測試。
高三下學期期末按3+3等方案高考;外語和選考各科都10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賦分採用5等8級賦分制。
名牌大學及雙一流大學綜評錄取方案
高考成績等級性考試成績佔60%,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佔20%,AP考試成績佔15%,體測成績佔5%。
普通一本大學綜評錄取方案
高考成績等級性考試成績佔60%,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佔25%,AP考試成績佔10%,體測成績佔5%。
普通二本、三本大學綜評錄取方案
高考成績等級性考試成績佔70%,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佔25%,體測成績佔5%。
大學根據考生的綜評成績錄取新生,克服了文理分科的弊端,實現了通識教育,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由於實行選科和AP考試使人才具有多樣性,尖子生也能獲得更大發展,同時節約了招生成本,保證了教育公平。
國家的未來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四十多年的高考我國已經由人力大國變成了人才大國,我們相信只要以國際視角、中國立場,實事求是、調查研究,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智慧的中國人一定會探索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符合我國國情的高考方案、招生方案,在不久的將來把我國建成人才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