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家長的焦慮源自何處?

2020-12-06 話題鋪子

作為一名小學家長,孩子的一年級和二年級第一學期,我的焦慮感極強。儘管我不斷調整心態,但問題始終不能夠得到徹底解決。直到現在,我終於把幾方面促成家長焦慮的因素拼湊完整了。

一、周邊家長釋放的焦慮感

這方面的不是我出問題的地方,但這是不少家長出問題的地方。接孩子的時候,家長們聊天的內容多半脫離不開孩子的學習。而討論的其中一個導向便是已經在外邊報了班的孩子家長向其他家長釋放優越感,販賣焦慮心理。還沒有報班的家長就會從焦慮轉向考慮報班。這種焦慮情緒何時能消除呢?在成功報班後就消除了。可以說,這是比較初級的焦慮情緒。

二、自身不足帶來的焦慮感

有一部分家長因為自己吃了沒文化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虧,所以容易寄希望於自己的後代。只要學業表現沒有達到自己定的線,內心就會焦慮,這種焦慮往往會轉化為憤怒。隨著焦慮憤怒情緒的持續出現,這部分家長會從孩子的單一學業維度焦慮轉而對孩子多方面表現的不滿。這算是中等程度的焦慮。

三、學校老師釋放的焦慮感

這才是最高維度的焦慮。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裡邊對老師這個職業看得很重,所以這回自然而然帶出我們尊重老師的心理和言行。

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話語權威性和焦慮感製造最強的就是小學段了。因為小學會有養成學習習慣的要求,會有成績的要求,會有學校表現的要求。這一系列的要求,截止學前班結束都是不會有的。所以,突如其來的各種要求以及微信、QQ、釘釘班級群中的各種通知和點名批評就會讓低年級段的家長神經高度緊張。甚至有家長戲稱班級群為「黑名單」。一見到老師點名就緊張。

「某某內容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現在不如何,將來就會怎樣」。這是一種經典的語言表達模式。這種模式的話語從老師那裡表達出來後,家長都會在自身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予以重視。大到學習成績,小到一個書皮是否合乎要求,一切的一切就這麼開始了。

為什麼學校老師釋放的焦慮,家長通常會默默忍受?我喜歡網上的一種表達——人質在人家手裡,說啥就是啥吧。

當然了,說是人質,肯定是言過其實,但這種話語裡所釋放的信息便是家長通常在忍受,能過得去就過得去吧,畢竟孩子還要跟著老師學習。

所以,網上的那句「不學習母慈子愛,一學習雞飛狗跳」也就能說得通了。

記得前些年,有位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下午五點多了,學生都已經到家了,可老師的作業還沒有布置。有家長在班級群詢問了下,結果被老師懟了。理由是老師正在忙,催什麼催。

四、人的攀比心

人比人是一件麻煩的事情,但焦慮感正是比的結果。我們周遭有不同的人在為我們營造比的氛圍。要比嗎?快算了吧!

五、可嘗試方案

(一)當家長出現焦慮情緒後,先嘗試放鬆自己的大腦,聽聽音樂,做做家務,鍛鍊鍛鍊身體,這樣可以讓自己的情緒舒緩下來。然後和自己的內心對個話,問問自己,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否全都會變成現實?如果都實現不了,自己難不成要做出格的事情嗎?

(二)和孩子做個對話,看看孩子自己是怎麼想的。

(三)每個人不管怎麼樣,都在活著。我們是否需要在孩子面前不停地釋放一種信息——別人會怎麼說?那樣的孩子會沒有自我的。和孩子一起去試著制定一個自己的健康的小的人生目標,大膽地去做吧!

六、最不推薦的方案

把心裡話說給老師。不是說老師不會在形式上變化,而是說這麼多年過去了,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世的方法。有些本質的東西是不會變的,所以這只會讓你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被「冷」的風險。所以,如果已經做了,需要做好長期關注和疏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心理準備。有修復的可能嗎?有!做回原來焦慮的你,繼續和對方做好你有些並不認可的配合。

七、輿論的問題

現在的媒體報導相關內容時有個特點,總是一邊倒,要麼把家長說得一無是處,要麼把老師說的一無是處。

顯然,我們知道這是不合適的。誰錯了,誰就承認,然後去改正。知錯能改才是好同志嘛!但,就目前來看,雙方很多時候是一種對立形態。理由很簡單,彼此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對方不理解自己,對方不領情。能看出來嗎?這其實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理由很簡單,經驗和資歷會讓雙方都產生一種錯覺。

八、教育場所的新問題

過去一直在抓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問題,現在好了很多。但新的現象已經出現了,只不過媒體沒有這樣去表述——小學教育初中化傾向嚴重。一教一輔在不少地方是流於形式的,多種形式的多輔現象依舊有;小學測試頻度高;作業量大;作業種類多都成了很嚴重的問題。政策一直在喊,但落實起來和監管起來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民辦小學面談時間撞車?家長焦慮! 來聽學校怎麼說【荔枝頭條】
    此外,鼓樓、玄武、秦淮三個區也都明確民辦小學面談放在在5月5日這一天。這讓一些準備趕場報考的家長倍感焦慮。有學生家長表示,她打算給孩子報考南外仙林分校和玄外小學部,如果不巧面談在一個時間段,到時候分散不開,就只能從中選一所去考。
  • 楊東平教育洞察: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這麼焦慮?
    我是楊東平,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些教育的主題,今天我們要談的是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這麼焦慮。 中國式焦慮的特點和類型 如果我們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教育的現狀,我想那就是焦慮了。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對教育非常焦慮。學生焦慮、家長焦慮、老師焦慮、校長焦慮,這種焦慮是整體性的。
  • 暑假作業的焦慮:杭州小學科學老師讓學生做體溫曲線圖,10多個家長...
    記者聽說,有爸媽已經開始為此焦慮,也有老師正在為此鬱悶。孫老師是杭州一所知名公辦小學的科學老師,今年教三年級。因為三年級下學期有個單元講溫度計,所以她布置的暑假作業是測量體溫並記錄,希望學生能將課本上的理論付諸實踐,進而鞏固已學知識。萬萬沒想到,最近接二連三有家長發來私信:開學直接讓孩子交這個行嗎?
  • 李永樂上過北大、清華,現人大附中老師,一句話說破家長焦慮
    昨晚看了李永樂老師和幾個老師的直播對話,講到教育孩子的問題,其中談到「雞娃」,家長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將來有立足之地,不斷催促孩子的焦慮家長。家長為什麼焦慮孩子?我們看看周圍的家長,不管從事什麼職業,有一個普遍共同點就是對孩子教育的焦慮。
  • 家長是最大的「房奴」!天價學區房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教育焦慮
    小學初中「雙優學區」 受到家長們的追捧,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這些天價數字不僅僅是房子的價值,更藏著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待。全面精英化人才趨勢,使得教育的每個階段都成為家長們的競賽場。特別是北上廣深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國際城市,父母們對孩子的期望比小城市的更高,全方位的競爭壓力加上未來焦慮,成了他們生活的主旋律之一。
  • 幼兒園階段即開始瘋狂培訓 誰製造了家長的教育焦慮
    「前一陣子,好友的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就被同班同學『秒成渣』。原因是同班同學一個雙休日要上兩小時奧數課、1小時桌球課、兩小時英語課、兩小時語文課,而她的女兒只是學學鋼琴跳跳舞,順便在線和外教聊聊天。」黃小玲說,「我只能勸她淡定,然而,這淡定又談何容易。反正我不能讓我的孩子『被秒』。不可否認,像我好友這樣『被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而瘋狂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的家長才是現在的主流」。
  • 全民雞娃戰,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
    拿近年大熱的少兒編程來說,在北京的雞娃圈內,Python 作為低端的「少兒友好型」編程,已經全面進入小學課外班,要想把編程作為拿得出手的特長,只能從 C++ 起步 [4]。補習之餘,雞娃的第二項行動是考級。補習是培養能力,考級則是能力的證明。在雞娃圈裡,考級就繞不開劍橋五級。
  • 外媒稱中國「牛娃簡歷」折射家長焦慮
    參考消息網6月3日報導外媒稱,為了讓子女在競爭名校時佔得先機,中國家長煞費苦心。報導稱,每年春季是上海一年一度的小一報名時間,這時候網上總少不了關於「幼升小」(幼兒園升小學)的各種話題,今年搶眼球的是一批據稱投給一所上海名校的「牛娃」簡歷。這些簡歷由一篇題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的網絡文章爆料出來。
  • 「雞娃」家長的焦慮成為減負的阻力
    在一家教育機構的小學一年級語文培訓課堂上,前兩排的孩子和後兩排的家長都專注地聽著課,家長時不時用手機對著板書拍照,鮮有進出或說話的雜音。課間,家長們彼此分享育兒經:「我們報課不算多的,就數學、語文、英語、圍棋和遊泳。」「我家鄰居給他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每周報了8個補習班。」大家都唏噓不已。一個因為課上古詩沒背下來的孩子正在被他的爸爸訓斥,爸爸緊鎖著眉頭,兒子一臉茫然,顯然心不在焉。
  • 少兒編程有多火,中國家長就有多焦慮
    少兒編程機構知道,在很多家長眼裡,自己還不是「剛需」,於是會想盡辦法在宣傳語上煽動焦慮情緒,讓它變成「剛需」。 「思維訓練」不過是「幼小銜接」改頭換面以後的產物:讓幼兒園的孩子,提前學小學要學的內容。 因為官方明確要求幼兒園禁止超前講授小學內容,於是這些校外機構抓住家長「幼升小」的痛點,獲得發展機會。
  • 從數學大V賊叉《不焦慮的數學》,講普通家長怎麼教好數學
    我看到數學大V賊叉寫了新書《不焦慮的數學》,就買回來看。如果合適的話,就推薦大家去買。我對賊叉既不喜歡,又不討厭,算是個性情中人。他的文章風格喜歡抖機靈,也喜歡懟人,很多人會看得過癮。他的書也是這種風格,有點囉嗦,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的話,就好多了。他開篇先寫自己的教育和數學教學的觀點,70%-80%我是認可的,剩下的也不都是全然反對。
  • 量子波動速讀走紅,家長常踩5大教育坑,每一條都映射無盡的焦慮
    量子波動速讀直接以一種神奇的力量去感受和獲得知識,家長也不懂,也不敢問,就憑著能夠速讀,幾分鐘分鐘之內狂掃十萬字的書籍,等等字眼,家長就毫無猶豫的為智商買單,坑了孩子不說,其實這背後,利用的是天下父母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焦慮心態。如何緩解家長的焦慮心理?
  • 還在為孩子幼升小焦慮的家長看過來
    過去的半年,各位家長,你們家的神獸寶貝還好吧?一場疫情,讓孩子們停課停學,也給家長們帶來不少焦慮。武漢各區公布了小學小升初的報名時間許多操心 「幼升小」的家長,又到了選擇困難的時候要選擇怎樣的一所小學?公辦的好還是民辦的好?
  • PS-磷脂醯絲氨酸|「拯救」比娃還焦慮的家長
    孩子說:焦慮的爸媽,好像隨時爆炸的氣球。宅家陪娃,每天的心情就像過山車,焦慮正在吞噬著陪娃的家長們,你是否也位列其中?家長甲:剛剛被兒子氣得心臟病都快犯了,一讓寫字他各種抓狂,一讓背書各種不會,關鍵還在玩,光知道發脾氣說不會,就是不知道開始學習,天天雞飛狗跳。家長乙:每天寫作業上演情深深雨濛濛的哭戲,勸一個小時,硬是不寫,我都哭了。
  • 幼兒園就學英語真的好嗎:專家稱「沒必要」,是家長太焦慮了
    幼兒園就學英語真的好嗎:專家稱「沒必要」,是家長太焦慮了 林曉瑩/錢江晚報 2017-03-21 11:06
  • 考試前的晚上睡不著覺怎麼辦,不要焦慮,家長幫你調整作息
    上次我嘮叨了一下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的心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習到呢?孩子要是出現焦慮心理的話,當家長的殼千萬不能著急,一定要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用自己的態度來讓孩子的心理慢慢回到正軌。出現焦慮心理的孩子大部分是因為成績不理想又想考好把自己搞得這麼的焦慮。你不能再去批評他了,這是不可以的。你要鼓勵孩子跟他說,要用平常心來面對。
  • 家長無需過度焦慮,即使「英牛」如李陽也曾有過沉默期
    處於沉默期的孩子我剛剛開始寫公眾號的時候,我的初中同學就加我微信號聊了好久,很焦慮地說:「我女兒已經學了好多年英語了,感覺還是不喜歡開口。」家長感覺很焦慮,因為孩子已經小學五年級了,英語學習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課外英語培優也進行了若干年,老是不喜歡開口,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我聽了後,告訴他不用急,這個問題要區分開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ONE分清正常的沉默期與不正常的沉默期。
  • 光明日報刊文:讓家長焦慮的是「電子」還是「作業」
    參與爭論的一方大談便利,另一方則質疑這種方式增加了家長的負擔和焦慮。深入分析關於「電子作業」的討論,不難發現,各方表達其實存在比較大的誤解空間。家長與學生的壓力來自作業多,那麼是學生作業本身就多,還是由於用電子方式布置方便帶來作業增多?在教師傾向於給學生多布置作業的情況下,使用一種更便捷的方式確實可能增加作業量,如此,作為布置方式的「電子作業」顯然不是主因。
  • 家長是理工科專業,孩子的語文成績就差?老師:和家長沒關係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面對的家長們其實很多都非常優秀。他們重視孩子的教育,也關注家校關係的建設,懂得和老師進行溝通,也願意進行教育反思。作為高學歷家長,均來自理工科研究專業。這一類家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在輔導孩子學習上挺自信,英語、數學早期啟蒙教育都做得非常好。
  • 2020年高考家長:為什麼我們成了最焦慮的一屆
    作者 | 同輝老劉 來源 | 同輝同泰伴君行 如果問什麼人最容易焦慮,那麼非高三的學生和家長莫屬。 而2020年的高考學生和家長說:高考和招生改革都讓我們趕上了,我們竟然成了最焦慮的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