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小學家長,孩子的一年級和二年級第一學期,我的焦慮感極強。儘管我不斷調整心態,但問題始終不能夠得到徹底解決。直到現在,我終於把幾方面促成家長焦慮的因素拼湊完整了。
一、周邊家長釋放的焦慮感
這方面的不是我出問題的地方,但這是不少家長出問題的地方。接孩子的時候,家長們聊天的內容多半脫離不開孩子的學習。而討論的其中一個導向便是已經在外邊報了班的孩子家長向其他家長釋放優越感,販賣焦慮心理。還沒有報班的家長就會從焦慮轉向考慮報班。這種焦慮情緒何時能消除呢?在成功報班後就消除了。可以說,這是比較初級的焦慮情緒。
二、自身不足帶來的焦慮感
有一部分家長因為自己吃了沒文化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虧,所以容易寄希望於自己的後代。只要學業表現沒有達到自己定的線,內心就會焦慮,這種焦慮往往會轉化為憤怒。隨著焦慮憤怒情緒的持續出現,這部分家長會從孩子的單一學業維度焦慮轉而對孩子多方面表現的不滿。這算是中等程度的焦慮。
三、學校老師釋放的焦慮感
這才是最高維度的焦慮。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裡邊對老師這個職業看得很重,所以這回自然而然帶出我們尊重老師的心理和言行。
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話語權威性和焦慮感製造最強的就是小學段了。因為小學會有養成學習習慣的要求,會有成績的要求,會有學校表現的要求。這一系列的要求,截止學前班結束都是不會有的。所以,突如其來的各種要求以及微信、QQ、釘釘班級群中的各種通知和點名批評就會讓低年級段的家長神經高度緊張。甚至有家長戲稱班級群為「黑名單」。一見到老師點名就緊張。
「某某內容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現在不如何,將來就會怎樣」。這是一種經典的語言表達模式。這種模式的話語從老師那裡表達出來後,家長都會在自身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予以重視。大到學習成績,小到一個書皮是否合乎要求,一切的一切就這麼開始了。
為什麼學校老師釋放的焦慮,家長通常會默默忍受?我喜歡網上的一種表達——人質在人家手裡,說啥就是啥吧。
當然了,說是人質,肯定是言過其實,但這種話語裡所釋放的信息便是家長通常在忍受,能過得去就過得去吧,畢竟孩子還要跟著老師學習。
所以,網上的那句「不學習母慈子愛,一學習雞飛狗跳」也就能說得通了。
記得前些年,有位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下午五點多了,學生都已經到家了,可老師的作業還沒有布置。有家長在班級群詢問了下,結果被老師懟了。理由是老師正在忙,催什麼催。
四、人的攀比心
人比人是一件麻煩的事情,但焦慮感正是比的結果。我們周遭有不同的人在為我們營造比的氛圍。要比嗎?快算了吧!
五、可嘗試方案
(一)當家長出現焦慮情緒後,先嘗試放鬆自己的大腦,聽聽音樂,做做家務,鍛鍊鍛鍊身體,這樣可以讓自己的情緒舒緩下來。然後和自己的內心對個話,問問自己,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否全都會變成現實?如果都實現不了,自己難不成要做出格的事情嗎?
(二)和孩子做個對話,看看孩子自己是怎麼想的。
(三)每個人不管怎麼樣,都在活著。我們是否需要在孩子面前不停地釋放一種信息——別人會怎麼說?那樣的孩子會沒有自我的。和孩子一起去試著制定一個自己的健康的小的人生目標,大膽地去做吧!
六、最不推薦的方案
把心裡話說給老師。不是說老師不會在形式上變化,而是說這麼多年過去了,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世的方法。有些本質的東西是不會變的,所以這只會讓你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被「冷」的風險。所以,如果已經做了,需要做好長期關注和疏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心理準備。有修復的可能嗎?有!做回原來焦慮的你,繼續和對方做好你有些並不認可的配合。
七、輿論的問題
現在的媒體報導相關內容時有個特點,總是一邊倒,要麼把家長說得一無是處,要麼把老師說的一無是處。
顯然,我們知道這是不合適的。誰錯了,誰就承認,然後去改正。知錯能改才是好同志嘛!但,就目前來看,雙方很多時候是一種對立形態。理由很簡單,彼此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對方不理解自己,對方不領情。能看出來嗎?這其實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理由很簡單,經驗和資歷會讓雙方都產生一種錯覺。
八、教育場所的新問題
過去一直在抓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問題,現在好了很多。但新的現象已經出現了,只不過媒體沒有這樣去表述——小學教育初中化傾向嚴重。一教一輔在不少地方是流於形式的,多種形式的多輔現象依舊有;小學測試頻度高;作業量大;作業種類多都成了很嚴重的問題。政策一直在喊,但落實起來和監管起來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