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同輝老劉
來源 | 同輝同泰伴君行
如果問什麼人最容易焦慮,那麼非高三的學生和家長莫屬。
而2020年的高考學生和家長說:高考和招生改革都讓我們趕上了,我們竟然成了最焦慮的一屆。
01
選科賦分啊,你就像皇帝的新衣
新高考改革的「選科賦分」,就像皇帝的新衣!
根據興趣選高考科目,「哎呀,美極了!真是美極了!」,這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但,為了讓不同科目分數之間有可比性而設計的「賦分」模型,在當下卻使「選科」成了皇帝的新衣——聽起來很美,實行起來就呵呵了。
在理想的狀態下,如果學生對六科的選擇比較均衡,選科賦分還是比較科學的。但很快,人們就發現了這個賦分模型存在著一個致命漏洞:學的好不如選的好!
如果根據興趣選高考科目,你的結果可能是這樣的:
但是,如果你選得好,你的結果則可能是這樣的:
現實中的選科就是,你實際考了卷面分80分,賦分後可能賦成100,也可能會賦成40。
WHY?
聽到這個大bug,所有人第一反應都是這樣的:
原來你得多少分,並不取決於你能考多少分,而在於有多少人和你選了相同的科目,選的都是什麼人。
這是什麼道理?
避實就虛,似乎成了最優的競爭策略。
於是,最重要的物理,在最早的試點地區就被棄選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又打了一個「保障基數」的補丁,但補丁終歸是補丁啊。
於是乎,大家在選科時,就遵循著「策略優選,興趣放一邊」這樣一個原則。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各種選科策略指導文章充斥網絡,各種選科策略培訓班開始盛行。
But,我就納了悶了,說好的興趣呢?
可是,你又怎麼能知道和你選同一科的都是什麼樣的牛娃還是什麼樣的學渣呢?
這個問題似乎就無解啊。
唉,那無論怎麼選似乎都等於聽天由命了,我TM不焦慮誰焦慮。
焦慮吧!焦慮吧!大家一起焦慮吧!
02
自招,想說愛你不容易
高考的不確定性增大,那咱用自招加道保險,安撫安撫我的小心臟總可以吧?
2020年,您還就可能真不能那麼想,因為自招政策也可能要變了。
2019年,自主招生突然收緊了,報名條件提高,招生人數減少,優惠幅度降低,著實閃了2019年高考的學生們的腰,也閃了高校的腰。
同時,對於2020年高考的競賽大軍來說,競賽還要不要搞,便成了一個著實另人糾結、燒腦的問題。
特別是對於有實力衝擊省一甚至省隊的學生,放棄不甘,停課衝也艱難,焦慮在所難免。
如果說根據2019年自招收緊政策,要不要競賽還只是競賽群體的小焦慮。
那麼對於2020年呢,最讓人受不了的是據傳自主招生不僅要取消,連領軍博雅也要大改革,這是要連保底的飯碗也要砸了?還讓不讓人活了。
這是莫須有的傳言嗎?
從競賽國決現場高校的籤約情況來看,已經不再直接承諾降一本,而是變成了一等獎或者最優惠這樣的表述。
這,似乎也在印證著傳言。
傳聞似乎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這一個貼圖更是最近被傳播最廣的消息。
而多個自媒體文章還分析了這個方案具有極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其實最讓人焦慮的,莫過於等待,而最難受的等待莫過於在你飢腸轆轆的時候,吊著你的胃口。
自主招生改革的這隻政策靴子遲遲不肯落地,似乎JYB有意讓傳言和猜測再飛一會兒啊,不把這屆學生和家長烤的外焦裡也焦,大概不會罷休。
傳言,讓家長焦慮指數快速上漲,似乎馬上就要到達沸點。
焦慮就情緒不好,情緒不好言語就激烈,這不,在家長群裡競賽生和綜合生之間就懟上了。
競賽生甲:如果沒有自主招生,取消降一本,那誰還搞競賽。沒有競賽怎麼能選拔這些天才,基礎學科怎麼提高,國家怎麼進步。競賽生付出了那麼多,即使給20分降分也都不公平。
競賽生乙:大多數競賽生從初中就開始搞競賽了,沒有周末沒有假期,無論是時間投入還是培訓費的投入,都比綜合生要大很多。如果政策要改,總要提前打招呼吧,否則對競賽生太不公平了,政策不穩,就是對競賽生心理的摧殘。
競賽生丙:莫怕莫怕,經歷過競賽再回歸高考,那自學能力和拼勁是鋼鋼地,會覺得高考太簡單了,就那麼一點兒東西需要掌握,很快綜合成績就能衝上來,咱們競賽生還是更優秀一些。
綜合生甲:不能說競賽生付出多就應該理所當然拿降分吧,競賽是你自己選的,願賭服輸,不要那麼功利。
綜合生乙:競賽生付出多,難道綜合生就付出的少?綜合生是玩著過來的嗎?
綜合生丙:說什麼沒有競賽國家科技就不能進步,以前沒有競賽的時候,不也是出過很多科學家嗎,這些院士有幾個是參加過競賽的?
唉,典型的政策空白期造成的等待性焦慮啊!咱能不能儘快出政策呢?
03
高校的營,也是讓我歡喜讓我憂
高校的營,是讓我歡喜讓我憂?讓我平添許多愁!
根據慣例,為了自主招生選拔,和為了避免綜合成績優秀的學生在高考中失誤,頂尖高校會舉辦各種營,尤其是那兩所TOP2。
根據慣例,通過營裡的選拔和認定,優秀的能夠提前獲得相應自主招生資格或者直接降分承諾。
所以,能夠參加營,是許多優秀高三生的夢想。
2019年12月13日,在期待中清華發布了「工科營」、「文科營」報名通知,雖然比往年來遲了一些,但還是來了,並且保留了「獲獎學生將由相關院系推薦給學校招生辦公室」這樣的描述。
在2019年12月23日,在清華大學的網站「寒假課堂」也開放了報名入口。
而北大卻一反常態,沒有及時跟進寒假營。這意味著什麼?
在不辦寒假營是「不折騰」成了一種解釋後,又匆匆發布了"新春學堂"報名通知。
結合自主招生政策大改革的傳聞,要不要參加參加高校的這些營,參加了會有什麼優惠,會不會影響高考備考......這些都成了這屆學生要考慮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辦營的高校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
於是,要不要參加高校在寒假舉辦的營,值不值得折騰,又成了2020年高考生和家長焦慮的一個問題。
2020屆高考生,註定要比以往屆更焦慮一些。
2020年高考生感慨,我們為什麼要如此難?
04
焦慮這種病我該怎麼治
焦慮是種病,是病就應該治。
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增加,是導致焦慮的誘因。
無論選科賦分,還是自主招生政策的調整,亦或是參營的作用,無不是因為不確定性比以往更大。
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或減少焦慮嗎?
1)屏蔽影響情緒的負面消息源
屏蔽影響情緒的負面消息就是減少焦慮的首要方法。
少加幾個群,不讓傳言影響自己,是聰明的做法。
有北大招生老師就建議家長少加幾個群。
2019年娃錄取到北大的老許,就是直到自招政策發布的2019年3月份,才進北大預備家長群。
他介紹說就是怕群裡的傳言造成不必要的焦慮。
屏蔽消息源,又會擔心漏掉重要招生信息。
其實,關注陽光高考平臺,以及目標高校的招生網站和公眾號,足矣。
而對於高校的營,能參加儘量要爭取參加,萬一有優惠呢,不就取得了競爭優勢嗎?
當然,如果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參加,那是最好的,何況這對後面報志願和選專業是有利無害的。
不要患得患失,離高考還有5個月,耽誤幾天複習時間,並不一定就會影響高考分數。
何況這幾天時間耽誤的複習進度,是很容易趕出來的。
2)給自己找點事兒幹
轉移注意力是緩解焦慮的好方法,也就是給自己找點兒事幹。
很多高三家長為了轉移注意力,開始練廚藝,在保證娃的營養的同時,還緩解了焦慮。
而通過家長之間鬥廚藝,既能夠給自己堅持的動力,也增加了一些新話題。
姑娘2019年考進北大光華的唐朝,則是選擇了高三開始裝修房子,當然還有秀廚藝了。
他也是為了讓自己忙起來還要忙得有意義,根本顧不上焦慮。
3)有氧運動
在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的暢銷書《情商》中,還介紹了有氧運動是治療焦慮和憂鬱的方法。
與其擔憂,不妨跑起來吧!
當高考過後,無論你是考生還是家長,都會發現,原來之前的焦慮是多餘的!
作者 | 同輝老劉
來源 | 同輝同泰伴君行(linconliu)
轉載已獲作者授權
BLA BLA TIME
( 互 · 動 · 時 · 間 )
孩子高三之前充分了解新高考政策
有助於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