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近日,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外,每天晚上都會有陪讀的家長來「神樹」附近的圍牆下焚香祈禱。因香火太旺,中學外牆已被燻黑,甚至對這棵被奉為「神樹」的古樹也造成嚴重損害。當地政府在「神樹」下設崗值班,接通自來水長流不斷,才迫使家長無法在此燃紙燒香。
儘管備受指責,但這一行為似乎成了考生家長們的「自我麻醉劑」,全國各地去「求神拜佛」的考生家長不在少數,與其說他們燒的是香,不如說燒的是「焦慮」。
焦慮,是高考考生家長的常態,首先是焦慮孩子考不上大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一直肩負眾人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期望,也確有無數人因高考實現了「鯉躍龍門」。如今,「高考改變命運」這一功能雖大打折扣,但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尤其是農村出身的考生來說,高考仍是根「改命」稻草。
但恢復高考的40年來,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高於40%,預計到2019年將達到50%以上。相較於1977年剛恢復高考時不足4%的高考錄取率,考上大學已經是大概率事件。可家長仍在焦慮,焦慮孩子考不上好大學,更準確地說,應是「985」「211」院校。
近日,被輿論稱為「高考擴招之父」的湯敏在一場對話中,反思高考擴招的利弊得失時提到,因為政策一刀切或是反向激勵機制的關係,反而是好的學校覺得收那麼點學費划不來,所以擴招比較慢,擴招的人數比較少。而較差的學校擴招更快,特別是那些不需要太多資金和設備投入的文科類的專業擴招的人數更多。而好學校錄取寒門學子的機率就更小,這無疑加劇了部分考生家長的焦慮。
擴招確實降低了一些高校的本科教育水平,但說到底,高考仍是底層百姓轉變命運的一條重要途徑。
焦慮怎麼緩解?我們的二三流大學、包括職業學校必須承擔起提升質量、提高就業率的歷史使命。如果只滿足於接收足夠生源,拿到繼續運轉的學費,早晚學校也會陷入生源危機。這樣的學校也擺脫不了自身的焦慮。不用害怕名校,做好自己,做出特色和一兩個方面的品牌,就足以安身立命。
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考生、家長自然會放鬆下來,畢其功於一役的功利思想也會相應弱化。
而話說回來,即便考上名校,拿了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也不可能再靠文憑「坐吃山空」。在人工智慧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代,產業、行業、職業都會在10年20年中發生巨變。不斷充電、善於調整自我,才能抵禦時間和現實的「暴擊」,避免被「拍死在沙灘上」。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