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資本:一種具有理論創新意義的認知革命

2021-01-13 中國日報網

當今世界,能源是一個誰也繞不開的話題。我在能源領域工作了近50年,對能源懷有很深的感情。看到《能源資本論》這部經過20年潛心鑽研而成的著作,我十分激動與欣慰。我與兩位作者曾經是同事,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今天看到他們除了繁重的日常管理和技術工作之外,還堅持不懈地結合實踐進行思考和研究並著書立說,我心情很激動。他們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取得了多方面的理論創新成果,說明中國的專家有能力有抱負進行原創性理論研究,並不總是跟在西方學者後面拾人牙慧,這使我深感欣慰。

能源的概念不新鮮,資本的概念也不新鮮。作者以新穎的視角,從資本的角度看待能源,剖析出它的資本屬性,就是可以持續創造價值。我本人長期在能源領域從事技術、管理和宏觀政策研究及制定,看到作者提出的能源資本這個概念,眼前為之一亮。作者從人類能源史的演化過程以及能源在這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充分論證了能源的資本屬性,我認為這個觀點是站得住腳的。

作者提出了能源資本的雙因子幹涉理論,運用驅動因子和約束因子來解釋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汙染的內在機理,可謂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特徵。尤其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受到氣象學和混沌學中蝴蝶效應這個概念的啟發,提出了疊加蝴蝶效應和逆蝴蝶效應的概念,用以分別解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恢復生態環境的內在機理,不僅新穎,而且非常有說服力。另外,作者就能源資本與經濟增長、生態環境、技術創新、軍事力量和大國博弈五個領域的關聯性,借用物理學、經濟學、氣象學、生物學和管理學等學科的概念,提出了能源資本與相關領域的幹涉效應、蝴蝶效應、乘數效應、躍遷效應和槓桿效應的概念,這是對「能源」和「資本」進行組合研究之後得出的新結論,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結構和獨特的思想方法。只有這些因素的有機結合,才能得到新穎的研究結果。從這部著作及其兩位作者的身上,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搞學術研究的人,要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上達到「精」和「專」。

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戰略思想,開闢了中國特色能源發展理論的新境界,為我國能源發展改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學懂、弄通這一能源戰略思想,並在實際工作中予以貫徹落實,是我國今後能源改革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作者以寬闊的眼界,立足現實看能源,著眼未來看能源,結合創新看能源,跳出能源看能源,面向國際看能源,首次從能源資本的角度詮釋「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豐富內涵及深遠意義,揭示出了能源的資本屬性驅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內在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價值。作者的研究成果說明,從資本的角度認識能源、利用能源、開發能源,將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大課題,也是將能源資本的理論與能源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重要切入點和落腳點。

作為一部經濟學領域的專著,此書沒有傳統「策論」的那種要做什麼、該怎麼做的政策建議範式,但是,字裡行間流露出深刻而新穎的思想,這些都是更高層次的「策論」,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由於我長期在電力和能源領域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後來又在國家宏觀能源政策研究和制定部門從事管理工作,深知能源政策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能源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也要與時俱進,而不能墨守成規;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要求在豐富的社會實踐生活中湧現出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和價值的理論研究成果,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來解決中國未來發展將遇到的現實問題。如果作者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以能源資本理論作為指導,系統研究中國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徵程中的相關能源政策,不僅能夠提供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範例,而且也可以使作者已經取得的理論成果得到更大範圍的應用,實現知與行的結合與轉化,從而使其研究成果的價值產生某種「裂變」效應。基於這種責任感與使命感,我希望兩位作者能夠繼續潛心研究,就像作者在後記中說的那樣,「以今秋為起點,面向未來的30年,我們期待一部《能源資本新論》在某個秋天再度面世!」

(作者為原國家電監會副主席、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本文為《能源資本論》一書序言)

來源:求是網

相關焦點

  • 從能源資本認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重大戰略思想
    能源認知革命:能源的本質屬性是可以持續創造價值的資本能源革命的基礎,首先是認知革命,是正確認識和理解能源的本質屬性。各種能源形態都有一個蘊含著潛在價值的「內核」即資本,這是一種對於能源形態本質屬性的認知革命。
  • 《能源資本論》連載——能源資本的雙因子幹涉理論(三)
    《能源資本論》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行,此書是一部原創性的經濟學著作。書中一些理論創新成果,對關注經濟發展和能源問題的研究者、企業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讀者都具有參考價值。
  • 彭劍鋒:數位化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變革,更是一場認知與思維革命
    數位化轉型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革命,更是一種認知革命,是一種思維方式與經營模式的革命,是涉及企業戰略、組織、運營、人才等的一場系統變革與創新,推動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不僅僅是首席信息官的責任,而是首席行政官CEO及所有管理者的共同變革與創新的責任。首先,數位化意味著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
  • 物本·資本·人本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
    [1](P11)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由於社會主要矛盾不同,就產生了具有明顯階段性特徵的不同需要,即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革命的需要」、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建設的需要」和今天科學發展時期「發展的需要」,結合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需要,就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不同階段。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反映著我國社會發展新階段的主要矛盾和需要,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階段。
  • 分布式能源是能源網際網路的重要力量,「隔牆售電」是能源革命的試金石
    二、「隔牆售電」的發展歷程分布式能源市場化交易即我們平時常說的"隔牆售電",就是允許分布式能源項目通過配電網將電力直接銷售給周邊的能源消費者,而不是必須先低價賣給電網,再由用戶從電網高價買回。讓能源消費者成為「生產投資型消費者",賦予他們參與可持續發展的權利,激發他們節約能源資源和減少汙染排放的積極性,為能源企業技術、裝備和模式創新創造氛圍,促進電網企業向平臺化服務的戰略轉型。
  • 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能源短缺、環境汙染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的長期重大瓶頸。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向自然界索取和利用能源的歷史。從18世紀的蒸汽機工業文明,到19世紀的內燃機動力與工業電氣化,再到20世紀中下葉的火電、核電大型化,繼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綠色風潮,每一次能源技術的變革都驅動人類文明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意味著重大的社會革命。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以人的「生命本體」為理論前提,將生命理解為具有自然屬性的具體的人、具有精神屬性的主體的人、具有社會屬性的對象的人;「內聖外王」是馬克思意義世界的生成方式,具體包括:在自我批判中修煉德性的向內求索、在變革現實中實現本質豐盈的向外開拓、改造自我與世界統一的內外和合;馬克思的意義世界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成為「大寫的人」。
  • 彭劍鋒:數位化、智能化帶來的企業認知革命
    我們今天談數位化的時候,數位化不再簡單是一種技術或工具,而是意味著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我個人認為,數位化與智能化是一種認知與思維的革命。這個時代是網際網路綜合技術應用創新的一個時代,是人與技術共同進化的一個時代,也是一個實體經濟跟虛擬經濟高度融合的新時代,是從線性思維轉向生態思維的時代,這個時代必須要確立數位化認知與思維。
  • 人類史三大革命之「認知革命」,人類登上食物鏈頂端的秘訣
    我們除了有黑猩猩這個表親之外,其實我們還有很多的兄弟姐妹,現在通常所稱的人類,其實是指「智人」,而人類這個大家庭有如:智人、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十三種人科人屬的物種,智人只是其中一種(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誤的認知以為人類的生物史是線性發展的:尼安德特人進化到直立人再進化…一直進化成到我們現代人)。
  • 人工智慧「革命」的「近憂」和「遠慮」——一種倫理學和存在論的分析
    在這個意義上,具備了等價於人類語言的任何一種語言能力就等於具備了思想能力,我想這是圖靈測試的本意。因此,超圖靈機也可稱為倉頡機(倉頡發明文字,可以代表語言能力)。儘管超級人工智慧仍然很遙遠,但在理論上是可能的,這種可能性已經足以讓人不安。
  • 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到來!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興工程科學,近年來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被認為是引領生物科技產業第三次革命並將推動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新學科。合成生物學打破了我們習以為常的 「格物致知」 研究理論,將生命科學推進到了 「造物致知,造物致用」 的新高度。
  • 【思享家】中國革命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具有巨大的啟示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不平凡歷程中,形成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精神資源。這些精神資源不僅貫穿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具體形態。
  • 科技創新為中國帶來「清潔能源革命」
    新華社大連6月28日電(記者孫仁斌、汪偉、張逸飛)從零排放供電技術到智慧城市,從新能源汽車到風、光、水發電,清潔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革命」正在悄然上演。以網際網路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的發展。
  • 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解析
    布迪厄還具有融合各種不同的社會學風格的能力,從艱苦的人種論闡述到統計學模式,到抽象的元理論的和哲學的論辯等等,布爾迪厄一律照單全收,他向已被公認的社會科學的思維模式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戰。 文化資本理論的提出 布迪厄是在隱喻的意義上使用資本這個概念的,在他看來,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並不具有經濟資本那樣的基本特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而只是體現了與經濟資本的相似性。在隱喻的意義上使用資本概念,一方面他承認社會空間中不同場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重要的是他指出經濟與非經濟空間的簡單劃分是不準確的。
  • 遊戲論·書評丨「帝國」理論與遊戲帝國:全球資本與電子遊戲
    但依然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帝國」理論本身及其應用,甚至是電子遊戲的發展歷史。書中還運用了德勒茲、加塔利、馬克思、福柯等文化哲學大師們的理論,因而對於文化研究學者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哈特和奈格裡的「帝國」理論認為,帝國是滲透到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的,媒介帝國是帝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戴爾·威瑟福德和格德·皮特認為,遊戲帝國又是媒介帝國的重要範式。
  • 論中國「能源獨立」戰略的內涵、挑戰及意義
    1.4 長期中低油價倒逼油氣理論創新與技術進步自1859年世界第1口工業油井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成功開採以來,石油工業理論、技術發展經歷了3個時期(見圖2):①找油萌芽時期,以背斜理論為標誌,以使用頓鑽和旋轉鑽井概念提出為技術特點;②常規油氣時期,以圈閉型「油氣藏」理論為指導,形成旋轉鑽井發展、噴射鑽井、自動化鑽井技術序列;③常規-非常規油氣時期,以連續型「甜點區」為核心的非常規油氣地質學理論創新
  •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能源革命是搶救資源、搶救生命、保護環境的革命行動
    以下為發言內容:煤炭是我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預計到2030年全國煤炭消費量仍佔能源消費總量的半壁江山。一直以來,煤炭開採沿用1706年英國研發的古老開採方法,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全國煤炭採出率不到50%,基本採一半扔一半,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山西省年產約10億噸煤炭,按港口均價600元/噸計算,年損失約6000億元。
  • 科學革命的實質 : 理論的 「 證偽」 還是 「 規範 」 的更替
    一種理論被證偽得愈早,科學革命愈頻繁,科學發展也就愈迅速,也就愈來愈接近於真理。無疑,波普爾的這種科學革命觀內含著新意。這主要在於,他不僅大體正確地反映了科學革命的內容或科學革命的實質是理論的更新,而且更富於獨創性和啟發性的是,他從科學發現的內在邏輯,突出了證偽在科學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揭示出科學發展中新的方法論特徵。
  • 中國理論創新的基本特徵及其時代意義
    因而,中國理論的創新,就是在時代和歷史的變遷中,立足於世界發展的高度,超越狹隘地域和單一民族的視野,把中國發展置於世界發展舞臺來考察,由此形成的創新理論。在我們看來,中國理論的創新具有明顯的基本特徵及時代意義。
  • 想像力、知識使命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創新
    然而,從知識和理論創新的角度考察,當前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仍不夠理想。「許多看似『科學』的公共管理研究實質上並沒有推動知識的增長,堆積得越來越多的經驗事實也未能增進我們對真實世界中的公共管理的理解。」[1]而且,時至今日,中國公共管理學界尚未湧現具有範式意義的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