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實質 : 理論的 「 證偽」 還是 「 規範 」 的更替

2021-01-13 學術點滴

波普爾和庫恩從反邏輯實證主義的共同立場出發,反對那種認為科學只有進化、沒有革命的積累主義發展觀。他們都把科學的發展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歷史過程,看成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革命過程。波普爾認為,科學並非始於觀察,而是始於提問題以及藉助於創造性想像所作的假設。因而,科學的發展並不依賴於在觀察基礎上通過歸納建立和發展理論,而是通過「問題—假設—證偽一新問題」的模式而發展的。在他看來,科學正是在現有理論被不斷「證偽」、反駁、否定、批判和推翻的「不斷革命」中發展起來和接近真理的。


庫恩則認為,科學的發展是進化和革命交替演進的過程。在他看來,科學不是軼事和年表的堆積,而是包含著一系列「非累積的發展事件,其中一套陳舊的規範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規範所代替。」這就是庫恩說的「科學革命」。在這樣的革命中,規範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開始時規範可以無視反常,到後來反常成堆便導致危機,最後規範再也不能維持下去,於是產生了新舊規範之間的鬥爭,而進入革命時期。庫恩所認定的科學發展模式是:常規科學在規範內的漸進積累—反常現象導致危機—新規範出現並引起科學革命—新的常規科學積累發展。與波普爾不同,庫恩在這個科學發展模式中堅持一種「階段革命」的發展觀。


對比波普爾和庫恩的科學發展模式,不難看出二者的區別,不僅在於前者主張「不斷革命」,後者主張「階段革命」,而且在對科學革命實質的認識上也大有其異。在波普爾的「不斷革命」觀中,科學革命的實質是舊的理論、假設的不斷被「證偽」,即理論在不斷的證偽中更新。在庫恩的「階段革命」觀中,科學革命的實質則是新舊「規範」的更替。在波普爾看來,理論是脆弱的,儘管它可能億萬次地為經驗所證實,但只要一次被證偽就會傾刻瓦解。一種理論被證偽得愈早,科學革命愈頻繁,科學發展也就愈迅速,也就愈來愈接近於真理。無疑,波普爾的這種科學革命觀內含著新意。這主要在於,他不僅大體正確地反映了科學革命的內容或科學革命的實質是理論的更新,而且更富於獨創性和啟發性的是,他從科學發現的內在邏輯,突出了證偽在科學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揭示出科學發展中新的方法論特徵。但遺憾的是,由于波普爾堅持一次檢驗的經驗主義論點,看不到任何理論不僅具有可證偽性,同時也具有可證實性。所以,從根本上說,他的科學革命觀還不足以揭示出科學革命的實質。應該說,在一定意義上,庫恩的科學革命觀彌補了波普爾這方面的缺陷。前已指出,在庫恩的「階段革命」論中,科學革命的實質是用新的「規範」代替舊的「規範」。庫恩所說的「規範」是堅韌的,它雖然包括理論,但不是像牛頓經典力學體系那樣是一種專業理論的體系,而是指為某一種研究傳統的出現提供了模型的公認的範例,這是「規範」的科學因素,另一方面,「規範」又包含有社會性因素,具有社會的、心理的特徵,是科學「共同體」的約定和飯依的信仰。概言之,「規範」既是一種方法論,又是一種世界觀。從庫恩所賦予規範的含義看,他確實比波普爾前進了一步。因為在庫恩看來,科學革命不單是科學進化在量的漸進性積累基礎上所發生的突變性飛躍,而且也是在廣闊的科學背景和社會背景綜合作用下的一種變革。這就更便於揭示科學革命的實質和內在機制。但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庫恩雖然強調了科學革命是「一套陳舊的規範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規範所代替」,即科學發展中「革命性的重新定向」。但由於他過分強調科學革命的社會性因素特別是心理因素,把科學革命中規範的選擇類比於政治革命中的團體贊成,因而他不能夠正確回答科學革命的實質和內在機制究竟是什麼。


其實,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已為我們探討科學革命的實質和內在機制指明了正確的道路。我們看到,科學革命的實質既不單是理論的經驗「證偽」,也不純粹是「規範」的更替,而應該具有如下特徵:第一,有許多基本的實驗事實或判決性實驗從根本上動搖了原有理論體系的普遍基礎,靠修補假說的辦法已不能堵塞理論體系自身的漏洞,因而客觀上要求推翻或拋棄那些早先在科學中佔統治地位的、而如今表明是虛假的、不合實際的基本觀念或概念;第二,科學革命雖然以基本的實驗事實為基礎,但它並不是僅僅由於經驗材料本身的增長而引起,也不是純粹由什麼新事實、新發現本身所造成,而是由於對經驗材料的新的解釋和總結方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與原有理論觀點不相容的理論後果所引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波普爾強調科學發現的邏輯,庫恩強調科學發現的心理學,都是有啟發意義的。而這兩者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恰好說明,科學革命的實質乃是科學進化的理論層次和實驗層次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中,由於矛盾頻率的增長、矛盾的激化,以及與此相耦合的邏輯和非邏輯的創造性思維結構的急劇轉變,所導致的一種理論體系為另一種更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所取代的重大變革。科學革命,從基礎上看,首先表現為普遍實驗事實的確立和理論與實驗矛盾頻率的增加,從其結果和理論形態的宏觀效應上看,表現為科學觀念的變革,而從其微觀機制上來考察,則是從構造理論體系結構的初始「細胞」(基本概念)的「基因」被突破開始,而導致整個理論體系結構的重組與根本變革。


來源:王海山.從波普爾、庫恩的科學觀看科學發展的規律性[J].科學學研究,1984(01):34-40.


精品課程集合

涉及CiteSpace、Ucinet、SPSS、VOSviewer、Gephi、Pajek、Bicomb、Bibexcel、SCI2、HistCite、Cytoscape、Sati、Scimat、gCLUTO、CiNetExplore、Text Mining、Science Evolution、COOC軟體、文本挖掘系統等軟體。


更多精品教程:

各軟體與編程視頻教程:在微信公眾號 首界面「公開課」欄目下


長按二維碼,關注[學術點滴]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科學理論需要證偽?
    為什麼科學理論需要證偽?可是到現在為止,對於「科學」概念還是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學者,對「科學」有著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釋。在大多數人認為,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體系,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關鍵詞:哲學基礎 規範會計理論 實證會計理論 實證主義 證偽主義  一、有關的幾個概念  1.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研究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實質是要研究會計方法論的基礎,即會計領域認識論的基礎。  2.證偽主義。科學哲學觀以波普的證偽主義學說為分界,這之前是實證主義,之後是歷史主義和科學實在論,證偽主義之後的科學哲學觀側重於歷史考察的方法和構建理論方法的多樣性的研究。證偽主義是對實證主義一定程度上的否定,也是對傳統歸納法一定程度上進行批判而得出的科學哲學觀。證偽主義認為,全稱命題不能從單稱命題的堆積中推出,通過歸納做出的結論總可能是錯的。
  • 科學隨時等著「被證偽」,那麼有哪些已經被證偽的理論呢?
    本質上來說,如今我們知道的所有科學理論都隨時等著「被證偽」,甚至可以說是「偽」的,因為科學本來就是不斷發展的,發展的動力就是對科學不斷證偽的過程! 所以說,嚴格來說,如今的所有物理定律都最終會被「證偽」,「被證偽」並不是說就是錯誤的,只是適用範圍不一樣
  • 為什麼可證偽性是不完備的?
    他們宣稱,一個理論只要沒有出現比其更加先進的理論,就不算被證偽。       這個標準似乎可以解釋大多數的科學理論的更替,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對牛頓體系的證偽,哥白尼的日心說是對託勒密的地心說的證偽。但其依舊沒有解決一個證偽主義共存的漏洞。       一般來說,人們會認為哥白尼的日心說之所以會取代地心說,是因為前者具有比後者更精準的預測能力。
  • 波普爾:科學就是可證偽,批判和懷疑精神不可或缺
    卡爾·波普爾作為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其證偽理論在科學哲學領域佔據著重要地位。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證偽主義呢?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有哪些要點呢?今天就來詳細了解學習。1證偽主義證偽主義就是堅持一種懷疑、批判、創造的科學精神,一生去踐行運用。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創立的科學哲學理論。
  • 波普爾的證偽說——科學與偽科學的量尺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似乎有點兒難以理解,在我們的心目中,科學往往代表著正確,怎麼反而說科學理論需要具備可證偽性呢?實際上,「可證偽性」和「可證偽」是有一些區別的,如果我把「可證偽性」改為「可驗證性」,你就會容易理解的多了。比如說,有人提出:天下烏鴉一般黑。怎麼證明這個規律呢?
  • 荒謬絕倫的證偽主義
    因為可以狡辯————證偽主義是可以證偽的,所以是科學真理呀。5、事實上凡是被證偽的一定是偽的。真理被發現並且被普遍接受,一定是在事實實踐中完成的。人類需要不斷的發現,需要徹底的真與實科學性,而不是愚蠢相信各種別有用心的胡說八道。人類已經掌握的科學真理,完全是人類所掌握的對世界的認識所決定的。沒有一個是自作聰明故作高深得到的。
  • 可證偽
    今日沒把加的移出來,第二次報團跳還是能掙扎抵抗下的。出門當了一天苦力,就不寫散文了,散文家每天都要有感想,怪不得文人都得臆想症。
  • 科學中的「證實」和「證偽」原則,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嗎?
    但是它裡面的很多抽象分支,就不像能經典幾何公理那樣,是可以被證實或證偽的。因此,科學的四個步驟(觀測,提出假設,重複實驗,理論),嚴格地說,只能限於物理領域。如果進一步把「科學」的範圍擴大到社會科學,那麼實證證偽原則就更加不可能了。很多時候,證偽原則比證實原則實施起來更為困難。
  • 規範違反意識對實質預備犯認定的必要性
    在環境汙染、恐怖主義等新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今天,對社會治理的需求正在不斷加深刑法工具化的程度,表現之一便是實質預備犯的增加,如《刑法修正案(九)》增設將實施恐怖活動的預備行為實行化的規定。近年來,國內諸多引起輿論激烈討論的案件與實質預備犯不無關係,多圍繞行為人是否具有規範違反意識,以及認定實質預備犯是否需要規範違反意識展開。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許多科學哲學家漸漸認為,用形式邏輯範疇來重建科學時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對「理論」、「確證」和「納入」所作的正統分析與實際的科學實踐少有相似性。 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1962年) 對科學作了一種非正統的科學解釋,且被廣泛討論。庫恩基於他本人對科學史發展的解釋,對科學的進步作了一種「理性重建」。
  • 一個沒有經驗檢驗的理論還是科學嗎?
    然而,馬克思的追隨者並沒有接受這些反駁,而是重新解釋了理論和證據,以獲得其他人的認同。這樣,他們就把這個理論從被證偽的事實中拯救出來。通過這種策略,他們摧毀了自己的科學地位。這兩種精神分析理論屬於不同的類別。它們根本無法驗證,也無法證偽。我個人並不懷疑他們的學說是相當重要的,而且有一天可能會在一門可證偽的心理科學中發揮作用。
  • 一個沒有經驗檢驗的理論還是科學嗎?
    這樣,他們就把這個理論從被證偽的事實中拯救出來。通過這種策略,他們摧毀了自己的科學地位。 這兩種精神分析理論屬於不同的類別。它們根本無法驗證,也無法證偽。我個人並不懷疑他們的學說是相當重要的,而且有一天可能會在一門可證偽的心理科學中發揮作用。但這確實意味著,那些心理分析師天真地相信能夠證實其理論的臨床觀察,並不比佔星家好多少。」
  • 顧凡及: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因此,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是非常有意義的(「範式革命」是由託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意指某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變化)。由此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新範式革命,以便更自覺地做出應對。從科學史的角度出發來看學科發展的過程,大體都須經歷哲人的冥思苦想、科學觀察、實驗證實或證偽、建立模型和提出理論這幾個階段。
  • 76思維模型:證偽思維
    不管是地心說還是日心說,波普爾認為都是一種猜想(假說),科學知識的發展不是要不斷的證明理論是對的,而是要證明理論是錯的,不斷的去尋找反面證據,最終推翻舊理論,建立新理論,如此反覆不斷迭代,不斷的提升理論的逼真度。波普爾認為,科學知識不是真理,都是暫時的,知識只能不斷的接近真理。
  • 顧凡及丨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從科學史的角度出發來看學科發展的過程,大體都須經歷哲人的冥思苦想、科學觀察、實驗證實或證偽、建立模型和提出理論這幾個階段。成功的理論不但能總結已知的事實,還能預測新的事實,並為實驗所證實。由於其複雜性,腦研究的發展比數理科學滯後,但也要走所有學科的共同道路。
  • 進化論是科學,而科學的特徵就是可以「證偽」!
    可笑的是反進化論的調調總是無視一切科學依據,而持著蒙昧神叨的觀點。我以為現在很多反進化論的提問根本不是求知求真。他們是因為精神上的匱乏和迷失,急不可待的想要投身神鬼的懷抱。在此之前,先要掄錘敲碎自己長期受教育形成的科學理性的提壩。
  • 拉瓦錫的燃燒理論與化學革命
    拉瓦錫是這場「化學革命」中的中心人物,被稱為「現代化學之父」。1774年,拉瓦錫利用錫和鉛作了著名的金屬鍛燒試驗。他工作的特點是特別注意量的研究,善於運用天平來做化學分析;另外,他特別注意理論思維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使他比他的前輩和同代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 什麼是「可證偽性」?
    注意,可證偽性並不等於已經證偽,也就是說,你不必真的去找黃色的樹葉,也不必真的去找燒煤的恆星,「如果我能找到,那麼你就錯了」這就叫可證偽。什麼叫不可證偽呢?說白了,「不可證偽」其實就是那種「永遠都不會錯」的無賴邏輯。所以科學必須是可證偽的。
  • 是獨領風騷還是雞肋?既無法證實又無法證偽,弦理論還能走多遠?
    自20世紀初至今,在已過去的120年裡,除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物理學家們在理論物理學上再未有大的突破。毫無疑問,相對論與量子理論是我們當代社會科技發展的基石,這一點幾乎沒有人會否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理論物理學家們至少提出了十幾個新理論,在粒子物理學領域,有擬色理論、前子模型和超對稱性;在時空物理學領域,有扭量理論、因果集、超引力、動力三角化、圈量子引力理論以及弦理論。在所有新理論中,每個理論都從一個令人信服的假定出發,但至今還沒有一個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