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錫的燃燒理論與化學革命

2020-12-05 科學哲學愛好者

中世紀以來,化學由於受到鍊金術的影響,長期得不到發展。自十七世紀後半葉到十八世紀末的一個半世紀,是化學發展向近代化學過渡的階段,也是近代化學的孕育時期。拉瓦錫是這場「化學革命」中的中心人物,被稱為「現代化學之父」。

1774年,拉瓦錫利用錫和鉛作了著名的金屬鍛燒試驗。他工作的特點是特別注意量的研究,善於運用天平來做化學分析;另外,他特別注意理論思維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使他比他的前輩和同代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首先把精確稱過的錫和鉛分別放在曲頸瓶中,封閉後,準確稱量金屬與瓶的總重量,然後再加熱,使鉛、錫變為灰燼,發現加熱前後總重量沒有變化。他又稱了鉛和錫的鍛燒物,重量卻增加了,這說明所增之重既非來自火中,也非來自瓶外,只可能是由於結合了瓶中的部分空氣。他把瓶子打開,發現空氣衝進去了,瓶和金屬鍛灰的總重量增加了,而所增加的量和金屬經鍛燒後增加的總量相等。這更加確證了拉瓦錫的想法:鍛灰較金屬增加的重量只能是金屬與空氣的結合物,而根本不可能是燃素的負重量。為了進一步證實他的想法,他又用鍛灰作了許多實驗,他將鉛的鍛灰與焦炭一起加熱時,有大量「固定空氣"釋放出來。同時,鍛灰還原為金屬鉛。這明顯地說明不是灰渣從焦炭中吸取燃素的問題,而是鉛在燃燒時吸取了大量的「固定空氣」,在與焦炭結合時又放了出來,這再一次用反面事實證明了灰渣是金屬與「固定空氣」相結合的產物。要進一步證實這個觀點,最好能直接從灰渣中分離出空氣來,他用鐵鍛灰進行試驗,沒有成功。

正當他在苦悶彷徨時,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J.Priestley,1733-1804)於1774年10月來到巴黎,將他在8月1日用聚光鏡使汞鍛灰分解的實驗告訴了拉瓦錫。這個實驗的產物「助燃能力特別強」,「使人呼吸感到格外暢快」,實際上就是氧。但由於普利斯特列堅信燃素說,將它稱為「脫燃素空氣」。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於普利斯特列等人「為既有的燃素說範疇所束縛。這種本來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說觀點並使化學發生革命的元素,在他們手中沒有能結出果實。」而當拉瓦錫獲悉了普利斯特列的實驗結果後馬上敏銳地意識到普利斯特列的試驗和他自己實驗的聯繫,立即重複了普利斯特列的試驗,從汞鍛灰中分解出比普通空氣更加助燃、助呼吸的氣體。當時,由於還不知道這種氣體就是氧氣,最初拉瓦錫把它稱之為「上等純空氣」。直到1777年才正式把它命名為「Oxygen」,即氧氣,它的含義是「成酸的元素」。通過這一有力的試驗,更加證明了燃燒過程是金屬和氧氣的化合過程,即:

金屬+氧=鍛灰(氧化物)

而不是「金屬一燃素=鍛灰」的分解過程,這樣就用事實否定了燃素的存在。此後,拉瓦錫又對金屬的氧化還原反應進行了大量的試驗。從1772年至1775年,他把磷、硫黃、木炭、鑽石、錫、鉛、鐵然燒,將氧化鉛,紅色氧化汞和硝酸鉀加熱分解,以及將許多有機燃燒,並對燃燒以後所產生的氣體一一進行分析。1777年他向巴黎科學院提出一篇名為《燃燒概論》的報告,建立了科學的氧化燃燒學說,徹底批判了燃素論,完成了劃時代的「化學革命」。他的燃燒理論要點如下:

1.燃燒時放出光和熱;

2.物體只有在氧存在時才能燃燒;

3.空氣是由兩種成分組成,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時吸收了其中的氧,因而加重,所增加之重恰為其所吸收的氧氣之重)

4.一般的可燃物質(非金屬)燃格後通常變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而金屬煅燒後即變為鍛灰,它們是金屬的氧化物。

此後不久,由於水的合成和分解試驗取得成功,氧化學說便舉世公認了。

恩格斯對氧化說的建立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指出,拉瓦錫「在普利斯特列制出的氧中發現了幻想的燃素的真實對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說。」並且還指出,由於拉瓦錫提出了燃燒的氧化學說,使過去在燃素說形式上倒立著的全部化學正立過來了。拉瓦錫在化學上作出了重大貢獻,主要是由於:(一)他堅持唯物主義,尊重實驗,特別是他注意定量研究。他的科學座右銘是:不靠猜想,而要根據事實。他的一句名言是:「我要從事實出發講話」。他說過:「假若有燃素這樣的東西,我們就要把它提取出來看看,假若的確有的話,在我的天平上一定能夠察覺出來」。這就使他敢於從事實出發,破除以往的一切不符合事實的結論。(二)他非常重視理論思維,注意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實質,注意從不同的甚至相反的途徑來認識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繫。例如,他不僅注意到金屬燃燒消耗了部分空氣(當時還不知道是氧),還注意到金屬鍛灰還原可放出大量「固定空氣」,從這兩種氣體之間的聯繫,使他找到了氧。他不盲從,在科學上敢於同傳統觀念決裂,批判地看待統治化學達百年之久的燃素理論。這些都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的主觀原因。

然而,推翻燃素說,建立科學的氧化燃燒理論,也不完全是拉瓦錫個人的功勞和智慧,還有著客觀上的原因。首先,燃素說百餘年來已經不能正確地解釋燃燒的現象和本質,已是千瘡百孔;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空氣得以分離,發現了各種不同性質的氣體,燃燒與空氣的必然聯繫已逐漸清楚。加之同時代人的大量工作,特別在關鍵時刻,普利斯特列又把發現和獲取氧的方法告知了拉瓦錫,使拉瓦錫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再加上他個人的能力和智慧,因而就能完成了「化學革命」。由此可見,氧化燃燒理論正如任何科發現和創造一樣,既是時代的必然產物,也是科學家個人努力的結果。

拉瓦錫本人完成了「化學革命」,可是,在法國資產階級政治大革命中,由於他是民憤很大的舊政權的稅務總局的官員,在1794年5月的一個早上,他被送上了斷頭臺。當然,法國大革命總的說來,對法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曾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革命不需要科學家,革命只需要正義」的錯誤口號下,殺了有才能有貢獻的科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

文章來源:《科學技術史講義》清華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化學基礎論》:幸運的化學 悲催的拉瓦錫—新聞—科學網
    尹傳紅 1773年的一天,30歲的安託萬-洛朗·拉瓦錫,在他的實驗記錄本上,自信滿滿地寫下了這麼一句話:「我註定要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帶來一場革命。」 然而,這位化學革命的主要推動者卻沒能預見到,20年後,他竟然會成為一場政治革命的犧牲品。 1794年,巴黎依然飄搖在法國大革命的驚濤駭浪之中。5月7日,執政的激進黨開庭審判他們眼中的舊政權代表——包括拉瓦錫在內的28位包稅商。此前,由一些科學界人士提出的赦免拉瓦錫的請求,遭到了法官的斷然拒絕。
  • 化學革命家——拉瓦錫
    教授在巴黎講課時,室內外擠滿了聽眾,不僅有學化學的學生和藥劑師,而且有許多社會名流,例如狄德羅和盧梭等人都來聽他的報告。教授在報告裡主要講了當時的礦物學和礦物的化學作用。拉瓦錫很用心地聽了魯伊勒教授的報告,增加了許多化學知識。儘管拉瓦錫的大量工作是關於化學的,可是他一生從未放棄對礦物的研究。拉瓦錫最早的一篇化學論文是關於石膏的研究。
  • 火是怎麼燃燒的?一個影響人類的天才揭示了這個秘密拉瓦錫
    他是個律師,天才,勤奮的人,他駁斥了燃素學說,創立了氧化理論,出版了第一批現代化學元素清單,被譽為現代化學之父,不幸的是,他捲入了法國大革命的漩渦,很小就去世了,然而他受到了冷靜的懲罰,甚至在他死之前,他也同意劍客在他的頭被砍掉後儘可能多的眨眼,以確定他被砍頭後是否還有感覺,這是他的最後的研究和他對人類最後的的貢獻
  • 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
    科學的理論大廈都是從清晰的概念定義開始的,化學界從此有了通用的語言。1789年拉瓦錫出版了《化學基礎論》。在《化學基礎論》中,拉瓦錫給出了元素的概念,並第一次給出了化學元素表。以化學元素表為主線,研究酸、鹼、鹽等各種化合物,並給出來化合物的命名方式。書中對氧化學說和質量守恆定律給予了闡述,給出了化學方程式的早期雛形,把化學從定性研究帶入到定量研究的新階段。
  • 化學之父拉瓦錫小傳:一眨眼砍下的腦袋,哪怕一百年也長不出來了
    這是他第一篇的化學論文,引起學界巨大轟動。年僅25歲拉瓦錫竟因此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根據實驗現象,拉瓦錫提出了和燃素說不同的觀點:燃燒是可燃物和空氣中的一種氣體結合的過程。
  • 拉瓦錫是怎麼死的
    拉瓦錫是近代化學的開拓者之一,他究竟有多NB呢?他提出了化學元素的概念,提出燃燒是一種化學變化,並且創立了氧化學說,這些我們就都不談了,我們來說說拉瓦錫的悲劇人生。 拉瓦錫在法國科學院工作時,一個年輕人寫了一篇文章《燃素論》,也就是認為燃燒是一種物質,這篇文章被拉瓦錫駁斥的體無完膚。
  • 【化學史話01】「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他的人生,絕不止課本裡講的那些…
    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是他對化學研究的第二大貢獻。       那個時代人們對化學的認識,就是簡單粗暴地等同於鍊金術。普世的概念是,「燃燒」這一現象,是物質失去「燃素」,而空氣得到「燃素」的過程。雖然沒人知道「燃素」是個什麼玩意,但是整個化學界對這種理論都深信不疑。
  • 化學名人科普|拉瓦錫:不想做實驗的富二代不是一個好化學家
    婚後的拉瓦錫有了夫人的幫助,開始研究對於當時流行的「燃素說」的存疑。  燃素說形成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一個解釋燃燒現象甚至整個化學的學說。燃素說認為,可燃的要素是一種氣態的物質,存在於一切可燃物質中,這種要素就是燃素(phlogiston);燃素在燃燒過程中從可燃物中飛散出來,與空氣結合,從而發光發熱,這就是火。
  • 天才科學家拉瓦錫的最後實驗:親身試驗人被砍頭後,還能活多久
    當時的化學與我們如今這門體系完整的學科不同,拉瓦錫所處的時代,化學的學科理論連權威的基礎支撐都沒有,眾多科學家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各種理論不斷被提出,又不斷被推翻,甚至還會被一些老頑固認為科學家們在研究「妖術」,藐視神靈。
  • 倒在斷頭臺下的「近代化學之父」
    具體而言,儘管那時候人們已經發現了大量獨立的化學現象,但並沒有一個適當的理論框架來綜合這些相互隔離的零碎信息。10年過後,小有成就的拉瓦錫儼然預見到了自己未來更大的輝煌。1773年的一天,他在一個實驗記錄本上寫道:「我註定要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帶來一場革命。」
  • 西方記載:拉瓦錫科學實驗,被錯殺的近代化學家
    在這裡,拉瓦錫學習了數學、化學、物理、拉丁文、希臘文等基礎課,還學習了天文學,漸漸地拉瓦錫喜愛上了自然科學研究。拉瓦錫學習成績優異,父親希望拉瓦錫繼承自己律師的職業,所以在拉瓦錫中學畢業後就升入到大學法學系。除了學好自己的主修課,拉瓦錫最熱心的還是鑽研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物理、化學。
  • 化學的聖經——《化學綱要》
    羅伯特波義耳的名字是預告了化學黎明的到來而像是一顆在晨曦中永遠閃爍的明星的話,拉瓦錫就是天秤座星照耀著化學世界。——山岡望除了建立燃燒的氧化理論外,拉瓦錫通過對水的本質的研究,證明了「水不是一種元素,而是氫的氧化物」。
  • 名人傳:化學之父拉瓦錫的愛恨情仇
    其中一個客人便是拉瓦錫。拉瓦錫和普利斯特裡在晚宴相遇後,開始談論化學,話題很快就轉到普利斯特裡激動人心的新發現脫燃素空氣。拉瓦錫興趣盎然,要普利斯特裡說得詳細些。普利斯特裡終於找到一個十分專心的聆聽者,他告訴拉瓦錫所有的實驗結果。拉瓦錫和普利斯特裡就像牛奶和奶酪相遇,聊的熱火朝天。
  • 拉瓦錫:鍾愛蘿莉的富二代
    敬請期待電影《拉瓦錫》!        今天是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的誕辰,如果我們為拉瓦錫夫婦拍一部講述他們生平的電影,說歪了,就是「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瑪麗蘇喜劇,說正了,就是「天才總會被人害死」的悲劇。
  • 大化學家拉瓦錫成就巨大,又沒幹什麼壞事,為何被送上斷頭臺
    安東尼·拉瓦錫是法國著名化學家,是世界化學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之一,有著「近代化學之父」的尊稱。 拉瓦錫在化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絲毫不遜於牛頓之於物理、達爾文之於生物。
  • 拉瓦錫與他的十二天實驗
    拉瓦錫盛宴招待普利斯特裡。在宴會上,普利斯特裡把自己的重要發現,告訴了拉瓦錫。也就在這個時候,拉瓦錫還收到瑞典化學家舍勒九月三十日的來信。 拉瓦錫受到普利斯特裡和舍勒的啟發,做了很精細的實驗。這個實驗被人們稱為「十二天實驗」,實際上一連進行了二十多天。拉瓦錫夫人是拉瓦錫在化學研究工作中的好助手。
  • 拉瓦錫是一位了不起的化學家,卻被送上斷頭臺,行刑前還想著試驗
    拉瓦錫(Lavoisier)是法國貴族和偉大的化學家。 由於在化學方面的成就,拉瓦錫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尊重。 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的魅力是巨大的。 讓我介紹一些Lavoisier的故事。當時,「燃燒理論」很流行,但是拉瓦錫總是懷疑這種理論的正確性。 態度。 他做了一個實驗,發明了鐘形罩,從中發現空氣也參與了燃燒過程。 這一發現打破了關於「火焰理論」的錯誤觀念。 Lavoisier的生活中有很多故事,其中大多數是關於研究的。 從這些故事中,您可以感受到拉瓦錫思想的光芒和個性的魅力。 Lavoisier的重要貢獻是什麼?
  • 拉瓦錫臨終前的瘋狂砍頭實驗:眨眼11次,舉世譁然
    提起安託萬·洛朗·拉瓦錫,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著名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被後世尊稱為"現代化學之父"。學過化學和生物的朋友都知道,這兩門學科都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作為在化學領域和生物學領域都有不小建樹的拉瓦錫,更是出了名的「實驗狂人」。
  • 課本裡沒告訴你的拉瓦錫:近代化學之父最終為何被送上斷頭臺
    安託萬-洛朗·拉瓦錫,是法國乃至世界非常出名的化學和生物學家,被尊為「近代化學之父」,並且在初中課本裡也有提到他。拉瓦錫最為人熟知的,當然是他化學上的成就,他提出了元素的定義,發表了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創立了氧化說,預言並確定了矽的存在,一生著述頗豐,並為後人留下了著作《化學概要》。
  • 拉瓦錫親自實驗,用生命獲得了答案
    在國外有一位我們熟知的化學家,他就是「化學之父」後來他得到了答案,這也就是著名的拉瓦錫砍頭實驗。拉瓦錫是偉大的化學家,他出生在一富裕的家庭,雖然在他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了,但是給他留下了豐厚的遺產,足夠他下半輩子的生活。後來在他的父親與姨母相繼去世之後,他又繼承了他們的遺產,拉瓦錫變得更加有錢了,他成為了很多人羨慕的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