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名人科普|拉瓦錫:不想做實驗的富二代不是一個好化學家

2021-01-08 網易

  每一個學化學的人,肯定都不會忘記當年被元素周期表支配的恐懼。其實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不是我們現在使用的這張門捷列夫版的,而是由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提出的。

  

  拉瓦錫出生在一個法國律師家庭,一出生就是富二代了。五歲的拉瓦錫繼承了母親的一大筆遺產,立馬變成了一個,更富的富二代。

  

  按照命運守恆定律,拉瓦錫這麼有錢他一定還很有才!是的,沒錯!大學期間的拉瓦錫在學習法學的同時愛上了自然科學,夢想成為一名化學家。

  

  拿到律師證後,拉瓦錫表示法律不是我的愛,我一生放蕩不羈愛科學!於是他跟著地理學家蓋塔去參與考察礦產去了。等到1768年,25歲的拉瓦錫已經成功的從一名法學生跨專業成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再給大家一波重擊,1781年,28歲的拉瓦錫結婚了,和他同事的女兒瑪麗-安娜·皮埃爾波澤。

  

  皮埃爾波澤通曉多種語言,多才多藝,她替拉瓦錫講英文文獻翻譯成法語,並為他的書籍繪製插圖並保存拉瓦錫實驗記錄,協助他進行科學研究。

  你以為這就是拉瓦錫正式的開掛人生了嗎,不,現在才剛剛開始。

  婚後的拉瓦錫有了夫人的幫助,開始研究對於當時流行的「燃素說」的存疑。

  燃素說形成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一個解釋燃燒現象甚至整個化學的學說。燃素說認為,可燃的要素是一種氣態的物質,存在於一切可燃物質中,這種要素就是燃素(phlogiston);燃素在燃燒過程中從可燃物中飛散出來,與空氣結合,從而發光發熱,這就是火。

  翻譯過來就是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是物質失去燃素,空氣得到燃素的過程,但是當時很難解釋有些金屬經過煅燒後變重的現象。

  拉瓦錫是否定「燃素說」的,於是自己設計了一個鐘罩實驗來對金屬進行煅燒。

  

  經過實驗拉瓦錫提出他的想法:物質的燃燒是可燃物與空氣中某種物質結合的結果,這樣就可以同時解釋燃燒需要空氣和金屬燃燒後質量變重的問題,但是他還不確定是空氣裡的哪一種成分。

  直到次年普裡斯特裡向拉瓦錫介紹了自己的實驗:氧化汞加熱時,可得到脫燃素氣,這種氣體使蠟燭燃燒得更明亮,還能幫助呼吸。拉瓦錫終於找到了這種氣體,他認為這是一種元素,並且在四年後,1777年拉瓦錫正式把這種氣體命名為Oxygen(中譯名氧),含義是酸的元素,所以你知道氧氣的化學式02是怎麼來的了吧。

  1777年,拉瓦錫在巴黎科學院上面發表了自己的《燃燒概論》,闡明了燃燒作用的氧化學說,從此徹底推翻了燃素學說。這篇報告有多偉大呢,它可以說是近代化學的開端,是化學研究告別了鍊金術,進入科學實驗和定量研究。

  

  除此之外,拉瓦錫表示,我們的口號是什麼?是搞事,啊不對,是為化學之崛起做實驗!

  學化學的孩子都知道質量守恆定律,但是這個定律被俄國科學家洛蒙諾索夫發現21年都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直到1777年,拉瓦錫的大量重複定量實驗才使得質量守恆定律開始得到公認。

  1787年之後拉瓦錫發表了《化學基本論述》,這就是我們化學史上的第一本教材。在這部書裡拉瓦錫定義了元素的概念,然後成功的利用氧化說和質量守恆定律解釋了很多實驗結果。

  

  這種科學的理論系統對於當時充斥著鍊金術語的化學界來說簡直就像是,破除封建迷信,相信科學實驗,信拉瓦錫,得現代化學!

  關於如果你是富二代你會幹啥這事兒,我採訪了一下我身邊的化學博士們,大家都毫不造作的表示,要是我有那麼多錢,我就--沉迷睡覺,做一條鹹魚!

  

  所以你們成不了富二代,啊不,是科學家。科學家拉瓦錫的日程表是這樣的,每天6點起床,從6點到8點進行實驗研究,8點到下午7點從事火藥局長或法國科學院院士的工作,7點到晚上10點,又專心從事他的科學研究,星期天不休息,進行一整天的實驗工作。(一直想做一條鹹魚的我感到慚愧...)

  

  1794年,拉瓦錫被處死在巴黎。他因為曾經當過稅務官,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民眾及其憎恨斂財的貴族階級,於是拉瓦錫其他27個稅務官一起被推上了斷頭臺。

  

  在拉瓦錫的死亡中還有一個人推波助瀾,這個人說出來你們也不會陌生,他就是非常著名的油畫《馬拉之死》的主角馬拉。

  

  馬拉也是一位想中途轉專業的中二青年,他表示自己也跟跟拉瓦錫一樣不愛自己的專業--醫生,而是想為科學研究事業添磚加瓦。

  1780年的時候,馬拉向英國皇家科學院遞了一篇有關燃燒理論的論文,他是支持燃素學說的,於是不出所料的這篇文章果斷遭到了拉瓦錫的啪啪打臉。

  

  馬拉表示,不小心眼的馬拉就不是一個好政治家,所以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候,馬拉立馬狠狠地報復了當年拉瓦錫打臉之仇。

  他寫了一本小冊子,抨擊指責拉瓦錫,雖然拉瓦錫其實沒有幹過什麼壞事,但是民眾的情緒被煽動到了最高點,於是拉瓦錫被捕入獄。

  然而在拉瓦錫被處死之前,馬拉在洗澡時被夏洛特·科黛殺害。而馬拉的死態也就是那副著名的《馬拉之死》油畫,和拉瓦錫夫婦生前的畫像,是的,就是那副被我們教科書p掉了拉瓦錫夫人的那副圖,都是由拉瓦錫夫人的老師,著名的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創作的。

  

  不得不說,命運真的是充滿戲劇性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拉瓦錫:鍾愛蘿莉的富二代
    如果說瑪麗蘇小說裡的富二代都是作者想像出來的,只會談戀愛的情聖,那麼拉瓦錫可就是真正的家世顯赫 · 博學多才 · 戀愛能手 · 拉瓦錫了。       家世顯赫:拉瓦錫出生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律師家庭裡,那麼小小年紀就繼承了巨額遺產又是怎麼回事呢?
  • 西方記載:拉瓦錫科學實驗,被錯殺的近代化學家
    拉瓦錫曾主動拜一些當時著名的科學家為師,他跟天文學家拉卡伊學習數學和天文學;跟著化學家魯埃爾學習化學;在地質學家蓋塔指導下研究地理學和礦物學。拉瓦錫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761年夏天,拉瓦錫跟隨法國著名的地質學家蓋塔繪製法國地質圖,18歲的拉瓦錫對五光十色的礦物著了迷,從此便潛心於地質和化學研究,決心為揭開神奇的大自然的奧秘而獻身。
  • 名人傳:化學之父拉瓦錫的愛恨情仇
    普利斯特裡於1733年出生於英格蘭的一個小農莊,由於家境艱難,牧師兼業餘化學家的他只能於閒暇時間做氣體實驗。為了研究空氣的成分,他加熱氧化汞得到了一種氣體,他把小白鼠放入這種氣體中,發現可以存活很久。自己也嘗試吸了一口,他的實驗記錄是這樣描述的:「當時我感到胸部很輕、很舒服。有誰能說出這種氣體將來不會變成時髦的通用品呢?
  • 拉瓦錫與他的十二天實驗
    拉瓦錫盛宴招待普利斯特裡。在宴會上,普利斯特裡把自己的重要發現,告訴了拉瓦錫。也就在這個時候,拉瓦錫還收到瑞典化學家舍勒九月三十日的來信。 拉瓦錫受到普利斯特裡和舍勒的啟發,做了很精細的實驗。這個實驗被人們稱為「十二天實驗」,實際上一連進行了二十多天。拉瓦錫夫人是拉瓦錫在化學研究工作中的好助手。
  • 拉瓦錫和13歲蘿莉「雙修」,死到臨頭還要做實驗,但是他女朋友真的超級棒!
    他既是一名富二代,又是一個蘿莉控,他被今人稱作現代化學之父。他就是安託萬-洛朗·德·拉瓦錫。這是銀幕形象,其實沒這麼帥因為在那個沒有社交網絡,甚至連照相技術都未普及的年代,這傢伙硬是用一幅油畫,讓自己和妻子恩愛的形象流傳千古。。而且上了很多封面。
  • 【化學史話01】「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他的人生,絕不止課本裡講的那些…
    初中課本上的拉瓦錫       翻開初中化學課本,出現的第一位化學家就是拉瓦錫。而這位被後世稱為「現代化學之父」的天才化學家,他的成就絕對不止「確定空氣的成分」這麼簡單。       拉瓦錫原來是學法律的。1763年,年僅20歲的拉瓦錫   就取得了法律學士學位,並且獲律師從業證書。
  • 拉瓦錫臨終前的瘋狂砍頭實驗:眨眼11次,舉世譁然
    提起安託萬·洛朗·拉瓦錫,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著名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被後世尊稱為"現代化學之父"。學過化學和生物的朋友都知道,這兩門學科都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作為在化學領域和生物學領域都有不小建樹的拉瓦錫,更是出了名的「實驗狂人」。
  • 化學家拉瓦錫夫婦肖像登上多部外國小說封面(圖)
    化學家拉瓦錫夫婦肖像登上多部外國小說封面(圖) 2015-10-21 14:29:02  法制晚報訊(記者 蘇妮) 杜甫在網上忙了一段時間,如今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與其夫人也開始變忙了
  • 拉瓦錫的燃燒理論與化學革命
    1774年,拉瓦錫利用錫和鉛作了著名的金屬鍛燒試驗。他工作的特點是特別注意量的研究,善於運用天平來做化學分析;另外,他特別注意理論思維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使他比他的前輩和同代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首先把精確稱過的錫和鉛分別放在曲頸瓶中,封閉後,準確稱量金屬與瓶的總重量,然後再加熱,使鉛、錫變為灰燼,發現加熱前後總重量沒有變化。
  • 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
    一個人的成功首先是天資,其次是見識,兩者一個都不能少。在這裡拉瓦錫兩者都具備了。他的好奇心多半是天生俱來的,上學期間,拉瓦錫就師從著名天文學家拉卡伊(N-L. de Lacaille)攻讀數學和自然科學;在地質學家蓋塔爾(J-E. Guettard)指導下研究地理學和礦物學;在著名化學家魯埃爾(G-F. Rouelle)門下學習化學。
  • 《化學基礎論》:幸運的化學 悲催的拉瓦錫—新聞—科學網
    尹傳紅 1773年的一天,30歲的安託萬-洛朗·拉瓦錫,在他的實驗記錄本上,自信滿滿地寫下了這麼一句話:「我註定要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帶來一場革命。」 在拉瓦錫登上歷史舞臺之前,化學遠遠落後於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儘管那個時代化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大量獨立的化學現象,但並沒有一個適當的理論框架來綜合這些相互隔離的零碎的信息。當時人們普遍相信,物質可以燃燒的原因在於它含有燃素。物質(比如木頭)在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出燃素,所以將變得更輕。
  • 這位法國科學家用自己的生命做了實驗
    很多科學家為了做實驗,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近乎瘋狂。如果他們成功了,那就會被世人稱為「天才」。如果他們失敗了,則會被貶為「瘋子」。而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科學家,便是這樣的人。在斷頭臺上,他都在做生命中的最後一場實驗。此人便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
  • 拉瓦錫是一位了不起的化學家,卻被送上斷頭臺,行刑前還想著試驗
    拉瓦錫(Lavoisier)是法國貴族和偉大的化學家。 由於在化學方面的成就,拉瓦錫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尊重。 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的魅力是巨大的。 讓我介紹一些Lavoisier的故事。當時,「燃燒理論」很流行,但是拉瓦錫總是懷疑這種理論的正確性。 態度。 他做了一個實驗,發明了鐘形罩,從中發現空氣也參與了燃燒過程。 這一發現打破了關於「火焰理論」的錯誤觀念。 Lavoisier的生活中有很多故事,其中大多數是關於研究的。 從這些故事中,您可以感受到拉瓦錫思想的光芒和個性的魅力。 Lavoisier的重要貢獻是什麼?
  • 化學之父拉瓦錫小傳:一眨眼砍下的腦袋,哪怕一百年也長不出來了
    這是他第一篇的化學論文,引起學界巨大轟動。年僅25歲拉瓦錫竟因此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在當時,是化學家難以解釋的一個難題。 有人提出燃素說,認為燃燒是物質失去燃素,空氣得到燃素的過程。燃素說可以解釋一些現象,因此很多化學家包括都擁護這一說法。 但是,燃素說難以解釋金屬燃燒之後變重的問題!有人認為可能是測量的誤差導致,或者認為金屬的燃素具有負質量。
  • 科研夫婦實錄:拉瓦錫的美麗太太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姜贇 實習生 劉安琪在化學課本裡,幾乎所有人都避不開拉瓦錫——安託萬-洛朗·德·拉瓦錫,著名化學家、生物學家,被廣泛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圖片來源:果殼網化學課本上的拉瓦錫的目光沒有放在自己的科學儀器上,反而飄出了畫面,這完全不符合一個科學家的嚴謹科研精神!那拉瓦錫究竟在關注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原圖:這就情有可原了。
  • 化學革命家——拉瓦錫
    拉瓦錫於1743年8月26日出生於巴黎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5歲那年,他母親因病去世,從此他在姨母的照料下生活。11歲馬沙蘭學校,後升入法政時,他進入當時巴黎的名牌學校大學,21歲畢業,取得律師從業資格。
  • 科普:古代罪犯被砍頭後還有沒有知覺?這得問法國化學家!
    外國有位化學家就專門為證實這件事而做了一個試驗,他是出生在法國貴族家庭裡的孩子,他在化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他就是拉瓦錫。但是他的最終結果就是被送上了斷頭臺,雖然他是貴族身份但是也免不了革命帶給他的悲傷,於是就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時間裡他做了一個試驗。
  • 拉瓦錫親自實驗,用生命獲得了答案
    化學家親自實驗,用生命獲得了答案引言:宇宙浩瀚,地球對於宇宙來說,只是一顆渺小的星球。但是在這顆星球上卻誕生了高智商的生物,也就是我們人類。人類對未知的獵奇,人在死後會去往何方?真的有鬼神的存在嗎?人死後大腦還有意識嗎?這都是我們所思考的。
  • 一個影響人類的天才揭示了這個秘密拉瓦錫
    雖然實驗現象與燃素理論的支持者相同,但是拉瓦錫卻提出了另一種解釋,即物質的燃燒是空氣中某些物質結合的結果,因此燃燒可以解釋燃燒後空氣和金屬質量變重的問題,根據拉瓦錫,這種氣體是一種元素,他給氣體命名為氧,並通過了公式,一份報告《燃燒概論》被提交給巴黎科學院,燃燒氧化理論和拉瓦錫氧化理論完全推翻了燃素理論,因此現代化學開始發展蓬勃,拉瓦錫與Claude貝託萊等人合作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化學命名法
  • 法國化學之父,被送上斷頭臺,對劊子手說:砍我的時候做個實驗
    法國化學之父,被送上斷頭臺,對劊子手說:砍我的時候做個實驗文|小劉人文說拉瓦錫對於人類化學的貢獻大家都知道,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還發現了碳、氧元素。被後人稱作天才化學家,包括氧化也是他提出來的,他解釋的氧化就是物質與氧氣反應的過程,比如燃燒過程就是氧化,而且人類的呼吸作用也屬於一種氧化等等。就是這樣一位法國化學之父,被送上斷頭臺,對劊子手說:砍我的時候做個實驗。拉瓦錫雖然在法國乃至世界的化學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但是他的人生卻非常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