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學會了用火,利用燃燒來獲得熱量,烹煮食物,燒制器具,冶鍊金屬。然而,燃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的本質是什麼?人類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研究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中國仰韶文化陶器,由陶土燒制而成,距今約七千至五千年
1703年,德國醫生施塔爾(G.E.Georg Ernst Stahl,1659~1734))在他所著的《化學基礎》中提出了「燃素說」,其主要觀點為:
一切可燃物均含有「燃素」,物體燃燒時「燃素」從物體中跑出來,留下灰燼,因此得出:燃燒物質-灰燼=燃素,「燃素」不會自動釋放出來,必須藉助空氣將物體中的「燃素」提出出來,燃燒才能繼續進行。
施塔爾
後來人們發現,某些金屬燃燒時,生成的灰燼的重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燃素說」的擁護者解釋到,「燃素」具有「負重量」,金屬燃燒時失去「燃素」,好比活著的人失去「靈魂」變成屍體,重量反而會變重一樣。
在現代人聽起來有些荒謬的「燃素說」,卻曾經統治化學界長達100多年!
同世紀的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裡(J.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於1774年用凸透鏡加熱汞灰(HgO)得到了純淨的氧氣。同樣,瑞典化學家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1742- 1786)於1773年通過加熱硝酸鹽也單獨發現了氧氣,舍勒稱之為「火空氣」。然而,由於普利斯特裡和舍勒都是「燃素說」的擁護者,因此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發現的是氧氣,也沒有揭開燃燒的奧秘,可謂與真理擦肩而過。
氧化汞(HgO)是一種紅色固體
1774年10月,普利斯特裡來到巴黎,拜訪了拉瓦錫(Antoine Laurent de Lavoisier,1743~1794)。拉瓦錫盛宴招待普利斯特裡。在宴會上,普利斯特裡把自己的重要發現,告訴了拉瓦錫。也就在這個時候,拉瓦錫還收到瑞典化學家舍勒九月三十日的來信。
拉瓦錫受到普利斯特裡和舍勒的啟發,做了很精細的實驗。這個實驗被人們稱為「十二天實驗」,實際上一連進行了二十多天。拉瓦錫夫人是拉瓦錫在化學研究工作中的好助手。她不僅幫助拉瓦錫做實驗,而且精確地描繪了實驗時的情景,使後人能夠一目了然。拉瓦錫所有化學著作的插圖,幾乎都是拉瓦錫夫人親手繪製的。
拉瓦錫和夫人的畫像
從下面這張拉瓦錫夫人繪製的插圖,可以看出「二十天實驗」是怎麼回事。
那個瓶頸彎曲的瓶子,叫做「曲頸甑」。瓶中裝有水銀。瓶頸通過水銀槽,與一個鐘形的玻璃罩相通。玻璃罩內是空氣。
拉瓦錫用爐子晝夜不停地加熱曲頸甑中的水銀。在水銀那發亮的表面,很快出現了紅色的渣滓。拉瓦錫明白,那是水銀與空氣中的「失燃素空氣」化合所生成的「三仙丹」(HgO)。
隨著時間的推移,紅色的渣滓越來越多。
拉瓦錫和夫人本來是很喜歡社交的,各種宴會、舞會總少不了他們夫婦。可是,在實驗進行的那些日子裡,他們成天守在爐子旁,觀察著變化。
他們發現,到了第十二天,紅色渣滓不再增多了。
他們繼續加熱,一直到第二十晝夜,紅色渣滓仍不增多,才結束了實驗。於是這個「馬拉松」式漫長的實驗,成為化學史上著名的實驗。拉瓦錫發現,實驗結束時,鐘罩裡的空氣的體積,大約減少了五分之一。
他收集了紅色的渣滓,用高溫加熱。「三仙丹」分解了,重新釋放出氣體。拉瓦錫總共得到7~8立方英寸(1立方英寸等於16.377cm3)的氣體,正好與原先鐘罩中失去的氣體體積相等。至於剩下來的氣體,既不能幫助燃燒,也不能供呼吸用。
拉瓦賜把那佔空氣總體積五分之一的氣體,稱為「氧氣」(也就是普利斯特裡所謂的「失燃素空氣」、舍勒所謂的「火空氣」)。
至於剩下的佔空氣總體積五分之四的氣體,拉瓦錫稱它為「氮氣」。此外,他認為空氣中還有「固定空氣」,即二氧化碳,不過,含量很少。
就這樣,千百年來被人們當作「元素」的空氣,終於被拉瓦錫揭開了真面目──原來,空氣是由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混合組成的。
隨著空氣之謎被揭開,燃燒的本質也隨著被拉瓦錫查清楚了。
燃燒的本質
一七八九年,拉瓦錫在他的名著《化學基礎論》(《化學綱要》)裡,清楚地闡明了燃燒的本質:
一、燃燒時發出光和熱;
二、物質只有在氧氣中燃燒(也有例外,如氫氣能在氯氣中燃燒,氯氣也能在氫氣中燃燒);
三、氧氣在燃燒時被消耗;
四、燃燒物在燃燒後所增加的重量,等於所消耗的氧氣的重量。
在這個著名的「十二天實驗」中,拉瓦錫使用了密閉的容器,稱取了所有容器、原料、反應物的重量,量取了它們的體積,因此得出,鐘罩中失去的氣體體積,正好等於氧化汞分解後生成氧氣的體積,因此驗證了物質守恆定律,那就是:在化學反應中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總產物的物質的量應該等於總的反應物的物質的量。所以,化學只是研究物質變化的科學。
拉瓦錫在他的學說中還建立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物質和氧發生化合反應稱為「氧化反應」生成各種氧化物。反之,使氧化物去掉氧的反應稱為「還原反應」,拉瓦錫從得、失氧的角度定義「氧化還原」的概念,從18世紀末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初。
描述拉瓦錫實驗場景的畫作
拉瓦錫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於1743年8月2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高級律師之家,他自幼聰慧好學,25歲就成為了法國科學院院士。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拉瓦錫由於加入了總包稅公司,被視為人民的敵人,1974年5月8日,51歲的拉瓦錫成為政治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臺。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疾首地說:「他們可以一瞬間把他的頭割下,而他那樣的腦袋也許再過100年也長不出一個來。」
是非功過,誰來評說?然而在化學史界,人們公認,拉瓦錫在化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絲毫不遜於牛頓之於物理、達爾文之於生物。如果說波義耳的名字是一顆預告了化學黎明的到來的啟明星的話,拉瓦錫則像一顆天秤座,照耀著古老而又逢新生的化學界。
拉瓦錫揭露了燃燒的本質,指出了燃燒是一種氧化反應,徹底推翻了「燃素學說」。他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建立了最初的元素周期表(在門捷列夫之前),對33種元素進行了早期分類,初步打開了物質世界的秩序大門。他的著作《化學綱要(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與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齊名,被稱為科學的奠基性著作。
拉瓦錫歸納的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