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2021-01-08 騰訊網

選自《科學哲學的歷史導論》

[美]約翰·洛西 著,張卜天 譯

商務印書館及

張卜天老師授權發布

對正統學說的諸多批評有一種累積的效果。許多科學哲學家漸漸認為,用形式邏輯範疇來重建科學時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對「理論」、「確證」和「納入」所作的正統分析與實際的科學實踐少有相似性。

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1962年) 對科學作了一種非正統的科學解釋,且被廣泛討論。庫恩基於他本人對科學史發展的解釋,對科學的進步作了一種「理性重建」。但庫恩的重建並不僅僅是另一種科學史。毋寧說,它包含一種二階評論,即科學哲學,就科學方法給出了規範性的結論。

圖爾敏和漢森已經指出了對科學進步的理性重建可能採取的方向。他們強調了不連續性的重要性,科學家漸漸以新的方式來看待現象。庫恩把這種強調發展成一個科學進步模型,「常規科學」時期與「革命科學」時期在其中交替進行。

常規科學

科學史家最關注的是概念的革新。但許多科學(如果不是大多數科學)都是在較為乏味的層次上進行的,它包含一種「掃尾操作」, 把業已接受的「範式」應用於新情況。常規科學包括:

1. 提高觀測結果與基於範式的計算相一致的精確性;

2. 擴展範式的範圍,以涵蓋其他現象;

3. 確定普遍常數的值;

4. 提出進一步闡明範式的定量定律;

5. 判定把範式應用於新的領域哪一種方式最令人滿意。

常規科學是一種保守的事業,庫恩稱之為「解難題活動」。只要對範式的應用令人滿意地解釋了現象,常規科學研究就能不受幹擾地進行下去。但事實證明,某些材料很難解釋。如果科學家們認為範式應當符合這些材料,那麼對常規科學綱領的信心就會被動搖,這些材料所描述的那些現象也隨之被視為一種反常。庫恩同意圖爾敏的看法,認為反常的出現促進了他樣範式的發明。庫恩宣稱:

常規科學最終只會導致對反常和危機的承認。反常和危機不會以認真考慮和解釋而告終,而會以一個類似于格式塔轉換的相對突然和未經組織的事件而告終。

範式之間的競爭完全不同於競相符合一組數據的數學函數之間的競爭。競爭的範式是不可公度的,它們反映了不同的概念導向。競爭範式的支持者們以不同的方式來看待某些類型的現象。例如,亞里斯多德「看到」受約束物體在緩慢下落,牛頓則「看到」擺的(近乎)等時的運動。

革命科學

一兩個反常的存在不足以導致拋棄一個範式。庫恩認為,證偽邏輯不適用於拒斥範式的情況。對範式的拒斥並非基於對範式的推論和經驗證據的比較。毋寧說,對範式的拒斥是三項關係,涉及業已確立的範式、競爭的範式和觀察證據。

隨著一個可行的競爭範式的出現,科學進入了革命階段。在這個階段,所要求的似乎是兩個範式與觀察結果的比較。但只有有一種獨立於範式的語言來記錄觀察結果,才能作出這種比較。這樣一種語言是否可以得到呢?庫恩認為沒有。他宣稱,

在某種我無法進一步闡明的意義上,競爭範式的支持者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從事其工作的。一個世界包含著緩慢下落的受約束物體,另一個世界則包含著一再重複運動的擺。在一個世界中,溶液是化合物,在另一個世界中,溶液則是混和物。一個世界嵌在平坦的空間模子中,另一個世界則嵌在彎曲的空間模子中。這兩組科學家在不同的世界中工作,當他們從同一點沿同一方向觀看時,看到的是不同的事物。

因此,範式的替代類似於一種格式塔轉換。競爭的範式並非完全可以公度。對於一個特定的問題,兩種範式可能會作出不同種類的可容許的回答。例如,在笛卡爾主義傳統中,問什麼力作用於物體,就是要求明確指明正在對這個物體施加壓力的其他物體。而在牛頓主義傳統中,無需討論接觸作用就可以回答這個關於力的問題。只要指明恰當的數學函數就夠了。此外,雖然一個新範式通常會包含來自舊範式的概念,但往往會以新的方式使用這些借來的概念。例如,在從牛頓物理學過渡到廣義相對論時,「空間」、「時間」、「物質」等術語都經歷了影響深遠的重新解釋。

以色列·舍夫勒(Israel Scheffler)抱怨庫恩對範式替代的看法把科學史歸結為一系列觀點的接續。舍夫勒認為,與哲學體系的歷史不同,科學史可以通過描述是否恰當來衡量。科學中的進步之所以可以衡量,是因為競爭的理論往往作出了相同的指稱性要求。誠然,競爭的高層次理論可能會強加不同的分類系統,但被分類的往往是同樣的對象。

舍夫勒提出,庫恩通過訴諸格式塔類比加劇了「看見X」與「把x看成某種東西」之間的混淆。舍夫勒指出,這並不意味著因為兩個範式的分類系統不同,它們就是關於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範式有可能對同一組對象引入不同的分類方法。

考慮電子在同步加速器中的加速。如果我們按照牛頓力學的概念框架來解釋這種情況,那麼我們就給粒子賦予了一種獨立於速度的「質量」。如果我們按照狹義相對論的概念框架來解釋這種情況,那麼我們就給粒子賦予了一種數值隨速度變化的「質量」。這兩個「質量」概念是不一樣的。但如果在這些應用中,競爭理論有相同的所指,而且相對論解釋在預測上更為成功,那麼用狹義相對論來取代牛頓力學就被視為進步。

庫恩否認相互競爭的範式可以通過描述的準確性來衡量,但他的確堅稱,存在著合理性標準可以應用於範式的取代。最重要的是,勝利的範式必須能夠建設性地處理導致危機的反常。而且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情況下,定量精確性的增加有利於新範式。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中,庫恩明確指明了一種應當加諸歷史發展的科學進步模式。這種模式是否適用必須由科學史家來確定。但在這樣做之前,歷史學家必須弄清楚這一模式的輪廓。他如何判定一個實驗結果是否是反常,解難題的活動是否達到了危機階段,或者是否已經發生格式塔轉換呢?

不幸的是,庫恩對「範式」概念的使用是模糊不清的。達德利·夏佩爾(Dudley Shapere) 和格爾德·布赫達爾 批評庫恩在廣義和狹義的「範式」之間移來移去。

在廣義上,「範式」是一個「學科基體」或「某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一整套信念、價值、技巧等」。科學從業者共同體的成員可能都相信理論實體(絕對空間、原子、場、基因……)的存在。此外,成員們對於哪些類型的研究和解釋是重要的也許有一致意見(活體內還是活體外研究,接觸作用還是用場來解釋,決定論解釋還是概率論解釋……)。這些承諾和信念是廣義「範式」的一部分。一個學科基體也包括一個或更多個狹義的「範式」。

在狹義上,「範式」是一種「範例」,是對科學理論的一種有影響的描述。在正常情況下,這些範例在教科書中得到陳述、增訂和修正,教科書包含著對理論的標準說明和應用。

夏佩爾和布赫達爾指出,「範式」的這種模糊使用對庫恩的科學史論點起了破壞作用。如果庫恩想到的是狹義的範式,那麼常規科學與革命科學之間的對比就大大縮小了。歷史學家將不會談論「對單個範式的闡明」,而不得不去討論不同範例的更替。例如在狹義上,牛頓、達朗貝爾、拉格朗日、哈密頓和馬赫都提出了不同的力學「範式」。但這些「範式」之間的過渡很難稱得上是「革命」。另一方面,如果庫恩想到的是廣義的「範式」,那麼這個概念將過於模糊而不能用作歷史分析的工具。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二版(1969年)的附言中,庫恩承認他對「範式」的使用是模糊不清的。但他認為,歷史-社會學研究也許可以既揭示範例,又揭示專業基體。社會學家首先考察參加的會議、閱讀的期刊、發表的論文和引用的文獻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他確認出不同的「從業者共同體」。接著他將考察共同體成員的行為,看看他們共同享有什麼樣的信念。

在對這些研究的可能結果進行分析時,庫恩模糊了此前常規科學與革命科學之間清晰的界限。他預言,社會學研究的一個結果將是確認出大量較小的群體。他承認,一個微觀共同體內部可能會發生一場革命而不引起科學內的動蕩。他允許微觀共同體內部不必先發生危機,一個範式就可以被另一個範式所取代。他增加了對危機形勢的可能反應,包括把反常留待未來去考慮。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庫恩承認,微觀共同體內所從事的「常規科學」可以伴隨著對科學「專業基體」的那些基本形上學信念的爭論。他承認,在19世紀,化學共同體的成員雖然對原子是否存在意見不一,但都在從事共同的解難題活動。成員們承諾使用某些研究技巧,但對這些技術的恰當解釋常常持激烈的不同看法。

一些批評家抱怨說,在《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中,庫恩對科學作了誇張的描述。例如沃金斯(Watkins)認為,庫恩把科學描繪成由漫長的教條間隔所分開的一系列相距甚遠的動蕩。但是在庫恩的附言中,常規科學已經失去了它以前具有的那種鐵板一塊的性質。就微觀共同體的成員都同意一個範例(範式)的研究價值而言,常規科學已由微觀共同體建立起來。現在庫恩允許在沒有任何危機的情況下取代一個範例。庫恩似乎已經使批評者解除了武裝。的確,艾倫 默斯格雷夫(Alan Musgrave)宣稱:「在我看來,庫恩目前的『常規科學』觀將很難在那些人當中引起慌亂,那些人強烈反對他們在庫恩第一版中所看到的東西或者自認為看到的東西。」

相關焦點

  • 淺談科學革命的本質與必然性
    前述所提及的常規科學、範式、反常、危機等名詞概念都只是為了解釋科學革命做鋪墊。說起科學革命,大家自然想到政治革命,庫恩認為兩者是有相似之處的。庫恩指出,科學革命只有對受到範式轉化影響的直接當事人才會有革命的感覺,而對於其他局外人則無感。科學革命對比政治革命,存在相似之處,但是需要明確的是革命所帶來影響和變化往往超過了政治制度的範圍。
  • 哲學導讀之《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關於科學哲學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託馬斯·庫恩(1922-1996)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被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英文寫作的哲學家」(查理德·羅蒂語)據說作者託馬斯·庫恩是起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後來興趣逐漸轉移到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上去了
  • 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
    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庫恩認為,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家面對的是一個新的世界,使用新的去指導科學研究,採用新的工具以及研究新的領域。原句摘錄:在革命之後,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可是將此結論應用於科學觀察時,又不太合適,當有一個更高權威提醒科學家,他的視覺已經轉變時,那個權威本身就會成為科學家的資料來源,進而成為他的問題。既然無法直接在科學家身上找到範式轉變的證據,那就只能依靠一些間接的行為上的證據。
  •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哲學遺產
    這種編史學所呈現的科學與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哲學所描述的科學大不相同,所以,庫恩說,《科學革命的結構》(下稱《結構》)一書的目的就是試圖釐清這種編史學所蘊含的一種新的科學形象。庫恩關於常規科學的論述無疑是《結構》一書最有獨創性和最有意義的一部分。
  • 賈文毓:知「常」達「變」與常規科學研究
    美國科學哲學家T·S·庫恩於1962年出版了《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將科學發展過程分為「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交替進化的兩個階段。
  • 科學革命的實質 : 理論的 「 證偽」 還是 「 規範 」 的更替
    他們都把科學的發展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歷史過程,看成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革命過程。波普爾認為,科學並非始於觀察,而是始於提問題以及藉助於創造性想像所作的假設。因而,科學的發展並不依賴於在觀察基礎上通過歸納建立和發展理論,而是通過「問題—假設—證偽一新問題」的模式而發展的。在他看來,科學正是在現有理論被不斷「證偽」、反駁、否定、批判和推翻的「不斷革命」中發展起來和接近真理的。
  • 科學革命的根源
    科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中國、古典時代的希臘和中世紀的穆斯林世界。  但是題目上的科學革命又是什麼?可能就是大的變化吧,也許還有大的影響。  科學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原因似乎在於,只有在西方,科學才成為一般社會的組成部分。
  • 世界科學革命的趨勢
    過去400年,共發生過兩次這樣大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6—18世紀,以哥白尼天文學革命為開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標誌。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替代了託勒密和亞裡斯多德的科學範式。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發展出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科學範式替代了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
  • 論科學革命
    論科學革命蘇鍾麟有網友提出科學革命的創舉,想來,科學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確實已經具備。一「科學」已經不太是科學長期以來,什麼是科學?權威理論就是科學,不然為什麼會成為權威理論?權威理論未必都是科學。那麼什麼是科學?應該給科學下一個名副其實的定義:科學就是宇宙萬物的內在本質及其客觀規律。首先科學必須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質,它必須是物質第一性,必須是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區別於唯心主義和宗教,包括主觀唯心主義。其次,科學必須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是權威人士頭腦風暴一時刮起來的妖風。
  • 中科院哲學所揭牌 白春禮: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慶玲)「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上說。
  • 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二)19世紀命名的「科學革命」與事實不符通常所說的17世紀歐洲發生了「科學革命」,嚴格地講,這是不存在的。「科學革命」的否定者指出:「科學革命」(這一說法)是19世紀的發明。(奧爾加·洛莫娃) 早期科學革命的成果已經被誇大了。
  • 科學革命都是這樣產生的!
    中國人長於哲學的思辨,西方人長於科學的觀察,東西方結合就很容易發生科學革命。西方科學之所以後來居上,就是因為東學西漸,這不僅僅是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傳到西方,更重要的是「道」思想的引入,使科學上確立了「自然規律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正是對必然性規律堅定的信仰,才使西方科學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科學革命。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於是,這些科學的先知們突然發現,我們人類真的是那麼無知,過去的虛構大都是錯誤的!科學革命,是一場對於無知的革命。科學的基礎精神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正因為我們承認了自己的無知,才更想把世界搞清楚,才更有求知慾。所以,科學革命是非常勵志的一場革命,人類決心要把這個世界搞清楚,讓自己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去祈求神靈。
  • 少數科學家們往往不能完成科學革命,只能靜待下一代的成長
    參考資料: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科學革命的過程是什麼樣的?新舊範式之間的轉變是如何進行的?的新範式最初只會在少數幾個人身上顯現,而這極少數人之所以能夠承載新的範式,是因為他們具備了常人所沒有的兩個條件:一是他的注意力從常規科學的常見領域轉移到了危機問題上面;二是他們都很年輕或者涉足深受危機困擾的特定常規科學領域不久。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科技革命是一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現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首先提出了科學活動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描述16-20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情況。
  • 顧凡及: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因此,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是非常有意義的(「範式革命」是由託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意指某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變化)。由此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新範式革命,以便更自覺地做出應對。從科學史的角度出發來看學科發展的過程,大體都須經歷哲人的冥思苦想、科學觀察、實驗證實或證偽、建立模型和提出理論這幾個階段。
  • 湯超:美國早期科學與革命
    仿佛「科學」與「革命」這兩個詞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實際上美國的科學與革命在早期一直是聯繫在一起的,這源於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與同時期的科學革命直接相關,從克卜勒的三大定律到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說,整個經典物理都是誕生在科學革命的年代
  • 科學革命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
    洞察科技革命新趨勢  對於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的主體是天文學、物理學,前後經歷了144年,主要包括:哥白尼發表的《天體運行論》和伽利略提出把試驗方法與數學相結合的科學理論。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了現代理論體系和實驗研究方法,為近代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 李志民:關於第二次科學革命
    第二次科學革命的主要標誌是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誕生,主體部分涉及物理學,使人類認識自然界的宏觀廣度和微觀深度都有極大的提高。包括相對論、量子論和量子力學、X-射線、放射線和電子的發現。  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的重大理論突破為內容。
  • 讀書筆記丨科學革命與科學演進——《科學中的革命》閱讀筆記
    一、科學的預見性與實證性科學發展有兩個途徑,一是發現新的事實,發明新的工具;二是使事實更加簡明,使工具更加簡便。以方法論,每個科學理論的演化都可分為前後相繼的四個階段,思想革命、觀測記錄、論著交流、實驗證實,從推測性開始,以實證性檢驗確立。科學進步是一個持續漸進的累積過程,是千萬人的共同努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