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

2020-12-05 天之逸A1

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

庫恩認為,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家面對的是一個新的世界,使用新的去指導科學研究,採用新的工具以及研究新的領域。

原句摘錄:在革命之後,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

庫恩試圖以視覺格式轉化的實驗當作科學家世界觀轉變的模型,但是又覺得這個實驗只能顯示出知覺轉變的性質,不是很形象,它並沒有告訴我們,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範式以及之前的經驗是如何發生作用的。

接下來,庫恩又列舉了給眼鏡架裝上反相透鏡以及異常紙牌的實驗,經過探討,庫恩發現,這些簡單的知覺轉化背後似乎仍有一種類似範式的東西作為前提,突出表現就是人在看到異常的事物的最初會顯現出混亂反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適應才能正常辨認或指出一些事物,而這時,他們似乎就像是又得到了一個新的指導,再看反常時已覺得這是正常了。

最後庫恩得出一個結論,若想證實上述的猜想,只能依靠一種外在的權威才可以。因為心理學實驗只是具有啟發性,它不能提示我們啟發以外的東西。

原句摘錄:除非能夠憑藉一種外在的標準來證實視覺的轉換,否則我們無法推論出有不同的知覺模式的可能。

可是將此結論應用於科學觀察時,又不太合適,當有一個更高權威提醒科學家,他的視覺已經轉變時,那個權威本身就會成為科學家的資料來源,進而成為他的問題。

既然無法直接在科學家身上找到範式轉變的證據,那就只能依靠一些間接的行為上的證據。

首先庫恩列舉的天文學的例子,因為他認為天文學這種純粹以觀察詞彙寫成的報告更有利於尋找科學家的觀察與實驗對象的觀察之間的相似性,接下來又繼續列舉了兩個電學方面的例子,通過這些例子,庫恩表示已經可以看到一些類似的視覺轉換了,比如在氧氣的發現過程中,普利斯特列看到的是脫燃素的空氣,而拉瓦錫看到的是氧氣,兩者看待同樣的事物,卻產生了不同的結論,可見兩者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於上述的問題存在一種很普遍的,但又與庫恩的看法相悖的觀點。

原句摘錄:隨著範式轉換而改變的,只是科學家對觀察的詮釋而已,而觀察本身卻是由環境和知覺器官的性質一勞永逸地確定了的。

到底是世界變了?還是觀察沒變,只是科學家對觀察的詮釋不一樣了,如果是這樣,根本就體現不出範式的變化,只是解釋不一樣而已。

庫恩對此如此解釋:

原句摘錄:雖然這世界並沒有因為範式的改變而改變,範式轉換後科學家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工作。

庫恩認為,科學革命中發生的事情不能歸結於詮釋,主要原因在於資料不是確定,因此,科學家的詮釋也就失去了對照物。

庫恩接著說,詮釋並非是全無價值的,當這些詮釋都有一個範式作為前提的情況下,就變成了常規科學的一部分。科學家藉助範式對觀察到的數據進行詮釋,我們探究的重點也就變成了對這些數據的詮釋問題。

原句摘錄:常規科學決不可能改正範式。相反,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常規科學最終只能導致識別出反常及導致危機。

最後庫恩通過單擺的例子以及化學混合物的例子,說明了數據本身是會發生變化的,通俗點說就是,在新範式的指導下,科學家所觀察的數據已經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相關焦點

  • 好未來白雲峰:有歷史的科學才是完整而真實的科學
    《人類簡史》、《世界觀》、《科學革命的結構》、《生物學思想發展的歷史》,這四本高冷的書,是8月13/14日李善友教授歸國後首堂大課《認知革命》的必讀書目。分享者|白雲峰(混沌創業營一期學員,好未來聯合創始人兼產品事業群總裁)《科學革命的結構》很平實,卻是美國科學哲學領域的奠基之作。在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它的作者,託馬斯·庫恩。
  • 哲學導讀之《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關於科學哲學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託馬斯·庫恩(1922-1996)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被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英文寫作的哲學家」(查理德·羅蒂語)據說作者託馬斯·庫恩是起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後來興趣逐漸轉移到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上去了
  • 從兩球世界到牛頓宇宙:哥白尼掀起了一場怎樣的科學革命?
    面對近乎無限的歷史原料,史學家得做出選擇;這體現出科學哲學所提供的方法論的指導意義。我們必須在一個大致的框架內重建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本文內含的架構更接近於託馬斯·庫恩的觀點——科學革命之起因具有多元性,科學和思想史的結合必不可少[3]。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裡提到的「科學革命」並非特指發生於哥白尼-牛頓時代的重大變革,而是一種關於科學演進的觀念[4]。
  • 淺談科學革命的本質與必然性
    前述所提及的常規科學、範式、反常、危機等名詞概念都只是為了解釋科學革命做鋪墊。說起科學革命,大家自然想到政治革命,庫恩認為兩者是有相似之處的。政治革命是起因於內部的一些人意識到現有的制度已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於是奮起革命。原句摘錄:同樣,科學革命也起源於科學共同體中某一小部分人逐漸感覺到:他們無法利用現有有效地探究自然界的某一方面,而以前範式在這個方面的研究中是起引導作用的。
  • 論科學革命
    論科學革命蘇鍾麟有網友提出科學革命的創舉,想來,科學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確實已經具備。一「科學」已經不太是科學長期以來,什麼是科學?權威理論就是科學,不然為什麼會成為權威理論?權威理論未必都是科學。那麼什麼是科學?應該給科學下一個名副其實的定義:科學就是宇宙萬物的內在本質及其客觀規律。首先科學必須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質,它必須是物質第一性,必須是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區別於唯心主義和宗教,包括主觀唯心主義。其次,科學必須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是權威人士頭腦風暴一時刮起來的妖風。
  • 科學革命是什麼?這13本書告訴你
    從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吃的瓜果蔬菜,穿的衣服,到現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隨時隨處都能見到科學的影子。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許多科學哲學家漸漸認為,用形式邏輯範疇來重建科學時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對「理論」、「確證」和「納入」所作的正統分析與實際的科學實踐少有相似性。 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1962年) 對科學作了一種非正統的科學解釋,且被廣泛討論。庫恩基於他本人對科學史發展的解釋,對科學的進步作了一種「理性重建」。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第二,探討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第三,探討新近的科學發展給西方世界觀帶來的挑戰,尤其是相對論、量子理論和演化論。第一部分是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中一些基礎命題的介紹,這些命題包括世界觀的概念、科學方法和推理、真理、證據、經驗事實與哲學性/概念性事實之間的對比、可證偽性以及工具主義和現實主義。這些命題的意義和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繫將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說明。在第二部分中,我們將探討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並關注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一些哲學性/概念性觀點所扮演的角色。
  • 科學革命,你們知道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特點嗎
    科學革命自15世紀起,文藝復興的影響波及整個歐洲。對古典時期的興趣被重新點燃,同時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與經院哲學傳統思想決裂的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人們不再相信教條主義的教導,而是開始了自己探索世界的旅程。公元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自尼宣告.位於宇宙中心的,並不是地球,而是太陽(以太陽為中心的世界觀)。附帶說明一下,其實這種認識,也是部分地以神學信念為其基礎的。哥自尼認為,太陽作為無所不能的上帝的代表,應該得到尊敬而佔有宇宙萬物的中心位置。然而,新的世界觀卻與以亞里斯多德的學說為根基的基督教教義不相吻合。
  • 關於科學革命的10本經典(非常值得收藏)
    從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吃的瓜果蔬菜,穿的衣服,到現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隨時隨處都能見到科學的影子。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
  • 科學革命的實質 : 理論的 「 證偽」 還是 「 規範 」 的更替
    對比波普爾和庫恩的科學發展模式,不難看出二者的區別,不僅在於前者主張「不斷革命」,後者主張「階段革命」,而且在對科學革命實質的認識上也大有其異。在波普爾的「不斷革命」觀中,科學革命的實質是舊的理論、假設的不斷被「證偽」,即理論在不斷的證偽中更新。在庫恩的「階段革命」觀中,科學革命的實質則是新舊「規範」的更替。
  • 湯超:美國早期科學與革命
    仿佛「科學」與「革命」這兩個詞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實際上美國的科學與革命在早期一直是聯繫在一起的,這源於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與同時期的科學革命直接相關,從克卜勒的三大定律到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說,整個經典物理都是誕生在科學革命的年代
  • 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如何拉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提到「範式」,就知道他指的是託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了。我肅然起敬:「書出版後定要送我一本,這本書也一定要在中國翻譯出版。」這是我與韋斯特曼在2005年春天裡的約定。有讀者這麼評論:「大致上,這本書介紹了『哥白尼革命』之被稱為『革命』的原因,論及傳統天文學、信念等等對思想的束縛,也指出了其中為後來的變革所留下的縫隙;討論了哥白尼本人所做的工作及後繼的影響,指出革命並非只是天文學家或哥白尼本人的事。對科學哲學、科學史有興趣的人,應該看一看,因為哥白尼革命拉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 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如何拉開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提到「範式」,就知道他指的是託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了。我肅然起敬:「書出版後定要送我一本,這本書也一定要在中國翻譯出版。」這是我與韋斯特曼在2005年春天裡的約定。有讀者這麼評論:「大致上,這本書介紹了『哥白尼革命』之被稱為『革命』的原因,論及傳統天文學、信念等等對思想的束縛,也指出了其中為後來的變革所留下的縫隙;討論了哥白尼本人所做的工作及後繼的影響,指出革命並非只是天文學家或哥白尼本人的事。對科學哲學、科學史有興趣的人,應該看一看,因為哥白尼革命拉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 科學發展如何引領人類世界觀的改變?深圳高級中學舉辦院士講座
    楊學明從人類歷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講起,表示人類歷史上經過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技術革命三次重大革命,科技的飛速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對自然和世界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科學就是一項構建整個世界知識體系的系統性事業,是由可驗證的解釋、理論及預測所組成的知識寶庫,科學家就是「知識工作者」,做為人類知識寶庫添磚加瓦的工作,科學這個知識寶庫則推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 科學是怎麼發展的?
  • 顧凡及: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因此,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是非常有意義的(「範式革命」是由託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意指某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變化)。由此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新範式革命,以便更自覺地做出應對。從科學史的角度出發來看學科發展的過程,大體都須經歷哲人的冥思苦想、科學觀察、實驗證實或證偽、建立模型和提出理論這幾個階段。
  • 毛澤東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毛澤東認為哲學就是認識論,是把哲學看作既是世界觀,又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正確的思想方法和正確認識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方法。毛澤東之所以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這不僅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性質,同時,也是針對黨內鬥爭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
  • 顧凡及丨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因此,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是非常有意義的(「範式革命」是由託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意指某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變化)。由此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新範式革命,以便更自覺地做出應對。
  • 考研政治知識點詳解:馬哲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考點精析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一)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1.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及其關係(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哲學的內容,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世界觀亦稱宇宙觀,是人們關於整個世界以及人和世界關係的總的根本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