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理論創新的基本特徵及其時代意義

2020-11-25 中國社會..

  當代中國發展需要中國理論的回應,世界歷史進程需要中國理論的出場。用中國理論回答中國問題,概括中國經驗,解讀中國道路,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面臨的迫切任務。所謂中國理論,既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其最新成果,也包括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相關理論。因而,中國理論的創新,就是在時代和歷史的變遷中,立足於世界發展的高度,超越狹隘地域和單一民族的視野,把中國發展置於世界發展舞臺來考察,由此形成的創新理論。在我們看來,中國理論的創新具有明顯的基本特徵及時代意義。

  以時代為坐標的問題導向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時代的符號。理論研究者必須敏銳地捕捉或把握時代之問題,方能立歷史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時代有縱向的歷時之經線,又有橫向的共時之緯線。因此,要善於從歷史中審視當代中國問題,從社會結構聯繫和世界比較中看中國問題。問題意識和歷史意識是交織在一起的。倘若離開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輝煌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離開了社會主義運動500年的歷史,離開了中華民族170多年的近代史,離開了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離開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歷史,離開了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的歷史,我們就難以理解和說明中國問題和中國道路。同時,全球化背景下,伴隨民族歷史在更大程度上成為世界歷史,特定國家和民族的問題往往具有世界性。中國問題和中國道路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緊緊相連。世界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大舞臺,其中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重要趨勢,中國發展受制於全球化又得益於有效地利用全球化。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存在孤立發展的理想狀態,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如何趨利避害,是中國置身於全球化進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

  中國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面臨著諸多理論和現實的重大課題,例如:如何在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情勢下,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如何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情勢下,創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等。這些問題以時代為坐標,既帶有中國特色,同時又具有世界意義。因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與破解,不僅具有民族的、特殊的意義,而且具有世界的、普遍的意義,更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以實踐為基礎的創新思維

  理論創新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始於問題,基於實踐。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實踐是創新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也是世界文明發展邏輯中獨特的偉大創造。如何在總結概括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系統化的中國理論,既是對中國思想理論界的貢獻,也是對世界思想理論界的貢獻。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儘管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在蘇東劇變中遭受了重大實踐挫折,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中曲折前進,屹立於世界大國之林。偉大的實踐給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創造並留下了寶貴的遺產,這種創造仍在21世紀中不斷延續,並為理論創新不斷提供鮮活的素材。而理論創新的成果會引導實踐進一步深化。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樣,要在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良性互動中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創新思維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實踐,在實踐創新推動下敢於突破,勇於探索新理論新思想,在繼承已有理論成果基礎上繼續前行。中國理論的一大亮點,就是社會發展觀演進中體現的創新思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推動了當代中國的發展理念。從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理念,到代表先進生產力水平、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發展理念;從科學發展觀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鮮明體現了中國理論對世界發展經驗包括發展理論成果的借鑑吸收,反映了中國社會整體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現實要求,客觀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發展趨勢理論化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相關焦點

  •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基本特徵
    原標題: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基本特徵 把黨性與人民性貫穿於思想政治建設全過程,是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核心特徵。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貫徹黨的指示,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使命為使命,始終為實現黨的目標而努力。
  • 關於新時代主題及其本質特徵的思考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身處這一新的偉大時代,親身經歷和感受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如何準確揭示新時代的主題及其本質特徵,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時代主題是時代基本特徵、本質規律的集中呈現  一個國家某一時代的主題,是該國在那一特定歷史時期基本國情、人民願望、主流意識形態等各種因素交互作用使時代所呈現的基本態勢、鮮明特徵。
  • 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徵的理論真諦
    他強調:「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徵的理論真諦,對於我們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與良性互動中,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開放性特徵是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真理性的重要前提。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特徵
    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建構問題,並多次做出重要論述,強調要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踐,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理論,指導中國經濟繼續向前發展。因此,有必要科學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特徵,並據此對中國經濟發展作出前瞻性思考和籌劃。 基本特徵是事物本質的體現,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質的規定性。
  • 路甬祥:全面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徵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年會上以「全面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徵」為題,就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闡述。以下為講話全文。    全面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徵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    (2005年8月20日在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    尊敬的周光召主席,尊敬的各位來賓:    首先請允許我在此向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黨政領導、各族人民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筆者不贊同這些極端的判斷,應該從學科發展及其對現實影響的角度審視中國經濟學界。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眾多而深刻,許多不是既有理論能夠解釋和解決的,中國經濟學家不創新理論的可能性都不大,因為經濟學的創新根本上都是由現實問題導向和推動的(雖然不是充要條件)。
  • 堅定「理論自信」的深遠意義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需要無畏的勇氣,而勇氣的基礎和前提是文化自覺和理論自信。 學習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對於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理解黨的創新理論及其發展完善,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具有充滿自信、與時俱進、自我更新、不斷發展的理論品格。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對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西方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有助於我們探索建立符合時代中國國情的理論創新道路。關鍵詞:馬克思;理論創新;「哲學與社會科學的聯盟」理論創新是當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亟待完成的一項歷史使命。怎樣才能創作出不負時代要求和人民期待的理論創新成果?新世紀初以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們圍繞這個課題上下求索,付出很多努力,但取得的成效卻並不如人意。
  • 從基本方略中透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要旨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的十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與基本方略,全方位概括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表明了黨對自身歷史使命和國家發展方向的充分自覺。因此,梳理其內涵主旨與邏輯關聯,將為準確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闡釋歸納其指導意義與實踐價值,提供有益的分析視角。
  • 恩格斯晚年對資本主義變化的認識及其時代意義
    恩格斯通過洞察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新形式,辯證分析了資本主義自我揚棄和自我否定的運動規律,準確把握到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實質。時至今日,「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47)。
  • 習近平理論創新六個重要特徵 問題意識重根本
    核心提示: 在當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決不能遮蔽問題、迴避問題,而應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使改革充滿動力和活力。總的來說,習近平總書記理論創新具有問題意識、戰略思維、辯證分析、人民立場、求真務實和大眾話語六個重要特徵。
  • 法理思維的基本特徵
    在法學史上,對法律的研究最早、最系統、最深入,經典論述很多,以法律概念為支點的法律理論體系早已形成且已定型。對法治的研究則相對滯後和薄弱,尤其是在中國,直到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力倡依法治國(以法治國)、厲行法治,建設法治國家、法治體系,推進法治中國和法治強國建設,法治概念才名正言順地進入法學研究的視野。經過40年的理論探索,以法治概念為支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也已經形成並日漸成熟。
  • 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
    毛澤東的這一重要論述,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遵循這樣的思想原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進程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先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學思平治」顧海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徵的升華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徵的形成及其最初概括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3月17日,在馬克思葬儀上,恩格斯以馬克思思想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理論特徵為主旨,對馬克思一生革命事業和科學成就作了深情追思。1952年9月,毛澤東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總結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實踐經驗,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勇於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加緊實施過渡時期總路線,走出了一條富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這一過程不僅深刻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而且還提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實踐性、人民性和時代性特徵的意境。
  • 中國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者圍繞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應用發展經濟學理論進行研究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可以說,4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同時也是結合中國國情對發展經濟學理論進行創新探索的過程。如何認識這些成就並作出理論闡釋,不同學者持有不同的學術觀點,但絕大多數的研究都存在這樣一種傾向:把中國發展的經驗事實放置到一般經濟學(general economics)的分析框架之下,以一般經濟學(而非發展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和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問題。   一般經濟學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一般特徵,揭示發達經濟體和不發達經濟體共同遵循的普遍規律。
  • 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發表了大量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形成了寶貴的科技創新思想,具有強大的思想感召力和現實而深遠的指導意義。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時代背景首先,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建立在對時代主題轉換演變的縱深把握基礎之上。從世界發展主題上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起,世界進入戰爭與革命時代,這一時代主題伴隨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進入建設發展時代而結束。科學技術在戰爭與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得到空前顯現。
  • 問政人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九大理論體系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可以概括為以下九個方面。一、歷史方位和理論自信理論在科學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大背景的基礎上,要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明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發展和重大意義,增強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並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想像力、知識使命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創新
    然而,從知識和理論創新的角度考察,當前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仍不夠理想。「許多看似『科學』的公共管理研究實質上並沒有推動知識的增長,堆積得越來越多的經驗事實也未能增進我們對真實世界中的公共管理的理解。」[1]而且,時至今日,中國公共管理學界尚未湧現具有範式意義的理論創新。
  • 用信念和真情研究宣傳黨的創新理論
    深入學習嚴高鴻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對於廣大理論工作者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和理論武裝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堅定信念,始終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  理想信念是鼓舞人們前進的強大動力,更是共產黨人強大的精神支撐。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二)馬哲及其特徵
    3、舊哲學基本上全部屬於剝削階級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嶄新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實現自身解放的理論武器。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1、實踐性: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實踐」引入哲學,併科學地把「實踐範疇」作為自己哲學的基本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