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發展需要中國理論的回應,世界歷史進程需要中國理論的出場。用中國理論回答中國問題,概括中國經驗,解讀中國道路,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面臨的迫切任務。所謂中國理論,既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其最新成果,也包括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相關理論。因而,中國理論的創新,就是在時代和歷史的變遷中,立足於世界發展的高度,超越狹隘地域和單一民族的視野,把中國發展置於世界發展舞臺來考察,由此形成的創新理論。在我們看來,中國理論的創新具有明顯的基本特徵及時代意義。
以時代為坐標的問題導向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時代的符號。理論研究者必須敏銳地捕捉或把握時代之問題,方能立歷史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時代有縱向的歷時之經線,又有橫向的共時之緯線。因此,要善於從歷史中審視當代中國問題,從社會結構聯繫和世界比較中看中國問題。問題意識和歷史意識是交織在一起的。倘若離開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輝煌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離開了社會主義運動500年的歷史,離開了中華民族170多年的近代史,離開了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離開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歷史,離開了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的歷史,我們就難以理解和說明中國問題和中國道路。同時,全球化背景下,伴隨民族歷史在更大程度上成為世界歷史,特定國家和民族的問題往往具有世界性。中國問題和中國道路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緊緊相連。世界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大舞臺,其中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重要趨勢,中國發展受制於全球化又得益於有效地利用全球化。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存在孤立發展的理想狀態,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如何趨利避害,是中國置身於全球化進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
中國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面臨著諸多理論和現實的重大課題,例如:如何在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情勢下,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如何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情勢下,創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等。這些問題以時代為坐標,既帶有中國特色,同時又具有世界意義。因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與破解,不僅具有民族的、特殊的意義,而且具有世界的、普遍的意義,更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以實踐為基礎的創新思維
理論創新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始於問題,基於實踐。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實踐是創新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也是世界文明發展邏輯中獨特的偉大創造。如何在總結概括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系統化的中國理論,既是對中國思想理論界的貢獻,也是對世界思想理論界的貢獻。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儘管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在蘇東劇變中遭受了重大實踐挫折,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中曲折前進,屹立於世界大國之林。偉大的實踐給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創造並留下了寶貴的遺產,這種創造仍在21世紀中不斷延續,並為理論創新不斷提供鮮活的素材。而理論創新的成果會引導實踐進一步深化。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樣,要在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良性互動中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創新思維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實踐,在實踐創新推動下敢於突破,勇於探索新理論新思想,在繼承已有理論成果基礎上繼續前行。中國理論的一大亮點,就是社會發展觀演進中體現的創新思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推動了當代中國的發展理念。從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理念,到代表先進生產力水平、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發展理念;從科學發展觀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鮮明體現了中國理論對世界發展經驗包括發展理論成果的借鑑吸收,反映了中國社會整體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現實要求,客觀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發展趨勢理論化思考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