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理論工作者」嚴高鴻先進事跡引發的思考
最近,中央軍委追授南京政治學院科研部學報編輯部原主編、教授嚴高鴻「模範理論工作者」榮譽稱號,表彰這位用生命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忠誠戰士,並號召全軍和武警部隊廣大官兵以及政治理論教育戰線的同志向嚴高鴻學習。深入學習嚴高鴻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對於廣大理論工作者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和理論武裝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堅定信念,始終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
理想信念是鼓舞人們前進的強大動力,更是共產黨人強大的精神支撐。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
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是嚴高鴻的人生支柱。回顧嚴高鴻的生命歷程可以發現,他矢志追求真理、畢生獻身真理,始終對黨充滿深厚感情,對黨的創新理論堅信不移。正是在堅定的理想信念支撐下,他把學習、研究、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作為畢生追求,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傾注了大量精力;正是在堅定的理想信念支撐下,他把傳播和捍衛馬克思主義作為神聖職責,堅守意識形態陣地,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無論在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討論中還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鬥爭中,無論在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問題的科研活動中還是在辦刊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的過程中,嚴高鴻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體現了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
嚴高鴻的先進事跡啟示我們: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格局正處於深刻的變化調整之中,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從國內看,我國正處於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社會思想意識更加活躍、多元多樣多變趨勢更加明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前,如何做到「不畏浮雲遮望眼」,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保持理論上的成熟和政治上的清醒,是理論工作者需要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廣大理論工作者應進一步堅定對黨的創新理論的信仰,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真理性和科學性,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追求真理、獻身真理;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真學真懂真用的基礎之上;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築牢思想防線,緊緊圍繞「六個為什麼」、「劃清四個重大界限」等重大問題,加強理論研究和思想引導,明辨理論是非,澄清模糊認識;積極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用科學理論引領社會思潮,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把方向。
潛心研究,積極投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我們黨是由科學理論孕育催生、用科學理論武裝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廣大理論工作者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深入研究黨的創新理論,不斷進行新的理論概括,為豐富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出貢獻。
嚴高鴻從教治學31年,始終把理想追求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緊密聯繫在一起,站在理論武裝第一線,站在學術研究最前沿,努力做到黨的理論前進一步,學習研究就跟進一步、深化一步,始終保持思想上、理論上、學術上的與時俱進。上世紀80年代,他提出的「納入人類實踐的自然環境作為構成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通過生產力系統參與了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觀點,被學術界稱為「嚴高鴻命題」,至今仍有重要意義。海灣戰爭爆發後,隨著戰爭形態的改變、我軍軍事戰略方針的調整和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創新發展,嚴高鴻把目光投向軍事哲學和軍事思維學領域,經過16年潛心研究,開設一批有特色的新課程,撰寫一批高質量的論著,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人才,為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軍事思維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進入新世紀,意識形態領域鬥爭更加複雜,嚴高鴻又將研究重點轉向意識形態安全與執政黨意識形態建設,20萬字的《執政黨意識形態建設》是他的最後一本專著。在嚴高鴻身上,集中體現了黨的理論工作者與時代同行、與真理同步的精神品格。
嚴高鴻的先進事跡啟示我們:理論工作者只有始終圍繞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開展研究,矢志不渝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才能充分彰顯自身的價值。黨的創新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廣大理論工作者的參與和努力。廣大理論工作者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造詣,深入闡發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貢獻智慧和力量;認真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著力把握其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努力掌握蘊含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及時回答實踐提出的新課題,準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及時總結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新的理論概括,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永葆科學理論的旺盛生命力;在學習借鑑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繫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