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肩負著「黨的理論傳播者」的重任,在黨和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她忠於黨的理論宣講事業,紮根於基層,真心實意為黨員幹部和群眾送去「精神食糧」。她就是松原市委黨校科學文化教研室主任、教授孟範晶。
當好一名黨校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個人思想武裝,具備黨校教師的政治素質;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論學習和知識更新,具備黨校教師的能力水平。為此,孟範晶克服各種困難,及時學習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新精神、新政策、新要求,切實擔當起學習、研究、宣講「急先鋒」職責。
孟範晶告訴記者,每天早上五點半準時學習成為她幾十年不變的生活習慣。每年幾次的外出學習和考察調研,她完成學習筆記達10萬字。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十九大精神宣傳解讀中,她通過自學、外出學習、集中輔導、備課試講、組織討論等多種形式,做到學習在前、研究在前,宣講在前。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她走進企業、農村、機關、校園、社區、軍營,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語言,利用身邊的人和事解讀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群眾生產生活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孟範晶始終認為,如果她的理論傳播可以使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更堅定一點、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麼,研究和傳播黨的理論政策就是她人生的最大價值和全部意義。
黨的理論政策的傳播者的「底氣」很重要,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論研究。所以,她經常忘我地學習、忘我地研究,從而為黨的理論宣講和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黨校的科研要突出對區域發展問題的前瞻性研究,黨校教師要起到「智囊團」的作用。她積極參與組織部門和黨校組織的調研工作,多次到農村、社區等基層了解黨情、民情和社情。經常以具體問題、個案現象為切入點,形成一批有見解、有深度、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在全省黨校系統學術研究中業績突出。
黨校課堂教學是黨員和領導幹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採訪中,記者問道作為新時代黨的理論研究工作者,應如何創新性的進行理論傳播呢?
孟範晶告訴記者,要忠誠於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鑽研和奉獻的精神。而且必須具備嚴謹的學風和創新方法。她能把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更加深入、全面、準確,在於她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架起了一座黨和群眾之間的同心橋。她經常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與市民拉家常,把生活當課堂,讓市民給自己出題目。並且她經常與黨校學員溝通、交流,向學員請教問題,從學員身上學習經驗,不提提高教學水平。
孟範晶說:「理論研究和傳播固然要發揮個人的專業知識和聰明才幹,但集體研究、集體合作匯聚的集體智慧總是大於個人的才智。近幾年,市委黨校提出「爭創一流黨校」的奮鬥目標,並且通過多項舉措推進這一目標的實現。每一個專題課都是在校內廣泛調查研究、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完成的。每一篇理論文章都是先組織校內外專家進行評論,然後作者進行多次認真的修改,力求準中求深,深中求新,形成高質量的理論成果。」
一場場深入淺出的生動報告,一次次面對面的坦誠交流,把黨的重要理論化為春風拂過幹部群眾的心頭,孟範晶十六年如一日投身於黨的理論研究和傳播事業,把這份事業作為重於泰山的責任、作為高於一切的使命,真情傳播、真實踐行著黨的創新理論。
感謝您的關注,
您還可以點擊右上方分享、點擊下方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