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百姓生活 深入田間地頭
——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新黨的理論宣傳紀實
炎炎夏日,夜色漸濃。村民們手搖蒲扇,陸陸續續來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江西省尋烏縣澄江鎮周田村的「屋場夜話」開場了。
「嘿喲嗬……尋烏河水波連波,一法一規總關情,百科全書《民法典》,生老病死它都管……」65歲的王煥平一亮嗓,歌詞曉暢,曲調悠揚,引來現場村民一片叫好。
王煥平是土生土長的周田村人,也是尋烏縣培養的「百姓名嘴」之一。為更好地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尋烏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從駐村工作隊長、脫貧示範戶、有文藝特長的群眾中,選拔出一批「百姓名嘴」,結合鄉土文化、村民理論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用鄉音鄉語傳遞黨的聲音、回應群眾關切。依託「百姓名嘴」工程,王煥平已創作出300多首尋烏山歌,還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近年來,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主流價值,活躍文化生活,注重貼近農民思想和生產生活實際,讓身邊人說身邊事、用百姓話說百姓事,豐富傳播手段、創新話語表達、提升百姓志願參與文明實踐的積極性,讓黨的創新理論更好深入基層、落地生根,飛入尋常百姓家。
手段更加豐富
——「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大夥都愛聽」
「寫字要寫田字格,人人都要講道德;社會公德要遵守,不搞賭博不去偷……」最近,貴州省龍裡縣灣灘河鎮各個村寨分外熱鬧。一支支「山歌伴飛新思想」志願服務隊走村串寨,將黨的創新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編成山歌,巡迴傳唱。
龍裡縣是典型的西部少數民族聚居縣,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群眾佔比達41%。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結合少數民族同胞喜愛唱山歌的特點,探索開展「山歌唱響新時代」理論宣講活動,創作山歌等文藝作品2400多件。
「山歌傳唱改變了以往開大會、念文件、講政策的『老三套』做法,解決了群眾對理論宣傳聽不懂、聽不進的問題。」灣灘河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龍魚躍說,群眾喜聞樂見的山歌,已經成為思想引導的新載體、道德教化的新抓手。
在浙江省海寧市許村鎮李家村,一月一期的鄉村土廣播「李家播報」成了村民不可錯過的活動。這不,剛聽完新一期播報,村民沈祖標不停地給予點讚,「有了播報,再也不怕錯過政策福利了!」
既要把黨的好政策跟村民聊透徹,也要讓村民把心裡話說給組織聽。2018年9月,鄉村土廣播應運而生。「現場互動、每月播報!主播由村裡的黨員幹部和村民代表輪番上陣。我們每期都精心準備,並用家鄉話進行播報。」李家村黨委書記費傑說。
「不僅能聽,還能問!」村民曹建輝最期盼的就是播報結束後的「問政」環節,「前幾天,我提出來村裡一條小路被壓壞了。結果沒過兩天,村裡就派人把路給修好了。」
把新聞播報延伸到村裡,把新思想講進百姓心裡,把矛盾化解在溝通裡。如今,「李家播報」已成為李家村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傳播平臺,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23期,協調解決問題209個,參與村民達2510人次。
「這種播報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大夥都愛聽!」村民許鳳萍說。
表達更接地氣
——「多點方言土語,多點百姓身邊事」
一個喇叭,一口鄉音,幾把凳子。廣東省博羅縣龍華鎮旭日村的村民圍成一圈。這裡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主題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的百姓故事宣講會。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錦建自告奮勇頭一個登場,把當地歷史名人陳百萬白手起家、辛勤創業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致富能手」劉金霞則用客家話分享了自己從擺小攤到註冊品牌創業致富的故事;幾位年輕人講述自己返鄉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火熱實踐……身邊人的暖心事,激起了村民們強烈的情感共鳴。
博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建光介紹,博羅探索「方言+文藝」的理論宣講方式,讓百姓聽得懂、更愛聽,「接下來我們還將選拔培訓200名新時代宣講員,多用一線視角、立足鄉土實際,少點照本宣科,多點方言土語,多點百姓身邊事,讓宣講更加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
山東龍口董家窪村,千年古槐下人頭攢動。這裡是村民的休憩地、議事地,也是村內最接地氣的地方。最近,龍口市一個百姓宣講團來了,這裡更加熱鬧起來。
「恁說我風格高不高,因為俺是黨員啊!」「聽說現在白事兒簡化了,國家還給補貼……」小品《新風贊》節奏明快、語言生動,贏得陣陣喝彩。主角是今年48歲的諸由觀鎮澗村村民徐業國,他的模仿表演,更是令人叫絕。
今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這不,宣講團把龍口市人民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山東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呂慧請到村裡,為村民講述在黨中央領導下凝心聚力、無私忘我的抗疫故事。「面對病毒,剛開始心裡也沒底,出發前做了最壞的打算……」呂慧質樸的講述,感動了村民。
每天早中晚,周田村的大喇叭都會分三次轉播尋烏縣融媒體中心錄製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節目。其中既有黨的方針政策,也有農業農村惠民舉措等。「大多是跟老表的切身利益相關的事,而且用客家話和普通話雙語播出,就算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都能聽得懂。」王煥平樂呵呵地說。
群眾更願參與
——「不光要讓百姓聽,更要拉著百姓講」
「風吹雲漾白鷺翔,綠水青山是寶藏……」陝西省志丹縣金丁鎮「文明大篷車」活動現場,志願者張豔豔邊發傳單,邊說快板。
一旁,山嶺村村民劉永明7歲的小孫女拉著爺爺的衣角說,「愛護環境就是愛護我們的眼睛!」劉永明對孫女豎起大拇指,樂呵呵地對張豔豔說,「我家這小娃娃,聽了你們的《綠水青山新志丹》快板,就成了小老師,教我不要亂倒洗鍋水。」
演群眾的節目,群眾來演節目。「『文明大篷車』就是我們的一個志願服務品牌,不光要讓百姓聽,更要拉著百姓講。」志丹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趙偉介紹,「文明大篷車」志願者先後把《守望相助張文忠》《身殘志堅崔志清》等當地先進典型事跡搬上舞臺,並邀請先進典型人物上臺現身說法。
「有個《扶貧領路人》的小品對我觸動特別大。」王灣村村民姚淑蘭看了節目後感觸頗深,還主動將小品拍成短視頻發在網上讓更多人看到,從觀眾成了新時代文明的主動參與者、傳播者。
把話筒交給百姓,把講臺交給群眾。如今,除了「文明大篷車」,志丹縣還有農民家庭會、新時代鄉賢會、紅色故事會、百姓小喇叭等志願服務品牌。
在龍口市,老百姓同樣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角。當地村級「小馬扎工作隊」的志願者主要從村民中招募,以身邊先進典型帶動身邊人。春天,在田間地頭,帶上小馬扎就地學科普知識;夏秋,在大槐樹下擺上小馬扎,敲響老鍾,村民自發前來聽各種講座;冬天,在小馬扎工作室裡,扎堆聊天嘮嗑談收穫、談體會、談希望。目前,全市註冊志願者13萬餘人,註冊隊伍1200餘支,星級文明實踐志願者骨幹達4000餘人。
今年6月,龍裡縣啟動了「螢火蟲好聲音」評選活動。原來聽山歌的村民,成了參賽的選手。他們自編自唱、熱情高漲,用自己的「好聲音」表達著對新時代的暢想和憧憬。(記者戴林峰、程煥、竇瀚洋、洪秋婷、王沛、原韜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