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中央部署在全國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貴州省龍裡縣被確定為全國首批試點單位。
緊扣中央、貴州省委、黔南州委安排部署,同年10月,龍裡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主任,相關縣級幹部任副主任,53個縣直部門和各鎮(街道)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龍裡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建了以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總隊長的志願服務總隊,印發《龍裡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沿用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班底,龍裡縣緊緊圍繞「牢記囑託·感恩奮進」這條主線,著力鞏固脫貧攻堅和「德行龍裡」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明確了自治同行、發展齊行、感恩攜行的「三行」路徑;以唱響一首感恩歌、爭做一個文明人、找準一條發展路、扮靚一個美麗鄉村的感恩奮進「四個一」為切入點,紮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有力助推脫貧攻堅鞏固提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縣建立了1個文明實踐中心、7個文明實踐所、79個文明實踐站、271個文明實踐點,共註冊志願者31574人,成立各類志願服務隊515支,創設志願服務項目4557個,開展志願服務活動9萬餘場次,服務時長突破100萬小時,受益群眾達50餘萬人次。
特色品牌:「襖瑪螢火蟲」點亮苗嶺山鄉
「像螢火的光,我們把夜空照亮……心就像太陽,哪怕是點點星芒……」
「每次聽到這首歌,看著『螢火蟲』標識,總感覺這就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並實實在在存在的人,一個像雷鋒同志一樣的榜樣。我頓時熱血沸騰,為自己是『螢火蟲』志願者而驕傲。」德行龍裡十大年度人物、螢火蟲志願者蘭開宇興奮地說。
龍裡縣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縣,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比41%,生活方式、語言習慣、文化程度導致在偏遠村寨,農村群眾聯繫志願服務隊伍存在困難。
2018年10月,龍裡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啟動以來,為切實解決志願服務需求收集難、不及時、不準確的問題,龍裡縣探索組建「襖瑪螢火蟲」志願服務隊(襖瑪,布依族語,意為:您需要什麼?我給您),搭建起偏遠地區群眾與志願服務隊伍之間的「連心橋」。
按照《關於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緊扣「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德行龍裡·志願黔行」主線,出臺《龍裡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創造性地塑造了「螢火蟲」志願者形象,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為志願服務新風尚,全面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
由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統籌,各鎮(街道)面向鄉賢寨老、農村知識青年、村民組長等公開招募「襖瑪螢火蟲」志願者。「襖瑪螢火蟲」志願者作為網格員1到2人包保一個網格,全縣2800餘名螢火蟲志願者全面覆蓋全縣79個村(社區)。通過舉辦螢火蟲志願者業務培訓,全面提升志願者收集需求、開展宣講、分類信息等業務水平,確保隊伍發揮專業化、標準化作用。
在全縣79個村(社區)合理設置志願服務收集點,60個村寨設立志願服務需求收集箱,全面收集群眾需求;通過進村入戶、電話聯繫、微信QQ、召開院壩會、點對點交流等方式問需於民,多渠道收集群眾需求。截至目前,收集需求3萬餘條,創設志願服務項目1805個,解決問題1.6萬餘個。
以村、組、寨、樓棟等為單位,將各鎮(街道)所屬區域進行網格化劃分,每個網格常駐至少1名「襖瑪螢火蟲」志願者,負責所屬區域的群眾需求收集及志願服務活動開展等。「襖瑪螢火蟲」志願服務網格員現已覆蓋全縣村村寨寨,確保志願服務惠及農村全覆蓋。
通過教育感化讓農村群眾參與志願服務活動,不斷發動群眾加入志願服務隊伍,促進在農村組建起「身邊不走的志願服務隊」,解決農村群眾生產生活困難構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濃厚氛圍。
「螢火蟲」,倡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文明新風尚,用文明微光點亮苗嶺山鄉;文明實踐大比武,破解發動群眾難問題,人心齊了,村寨靚了,行為美了;文明心間傳,組建山歌宣講志願服務隊,用山歌伴飛新思想、唱響新時代;在龍裡,像這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正在通過各種方式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做好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舉措。
2018年8月,中央在全國部署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龍裡縣被確定為首批試點單位。
馬不解鞍連續戰。沿用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班底,龍裡縣緊緊圍繞「牢記囑託·感恩奮進」這條主線,著力鞏固脫貧攻堅和「德行龍裡」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明確自治同行、發展齊行、感恩攜行的「三行」路徑;以唱響一首感恩歌、爭做一個文明人、找準一條發展路、扮靚一個美麗鄉村的感恩奮進「四個一」為切入點,紮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有力助推脫貧攻堅鞏固提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科技志願者活躍在田間地頭。圖片來源: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
文明大比武 文明新風吹到群眾家門口
8月5日,在龍裡縣洗馬鎮,第二輪新時代文明實踐助推鄉村振興大比武在全鎮如火如荼展開,全鎮46個自然村寨參與其中,由村寨負責人組成的考評組進行實地觀摩、現場打分、當眾頒獎。村與村、寨與寨相互學習,尋找差距、總結經驗。
如今,走進龍裡縣洗馬鎮高梘後寨組,滿山綠意盎然,進村入戶的道路清潔寬敞,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每家每戶的房屋錯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綠水中,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寨。
洗馬鎮發動群眾集資,通過投工投勞開展鄉鎮環境衛生整治,是龍裡縣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大比武」志願服務活動的一個縮影。如今,除洗馬鎮高梘後寨組、金溪村以外,龍裡縣冠山街道、龍山鎮、谷腳鎮、醒獅鎮、灣灘河鎮如火如荼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大比武」活動。
我的家鄉我參與。龍裡縣深入探索調動群眾參與文明實踐的積極性,按照「自商、自籌、自建、自管」發動群眾新模式,分階段、分主題、分層次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大比武」機制,群眾投工投勞,破解以往「等靠要」思想,有效激發群眾建設家鄉、脫貧致富的熱情,發動群眾以「主人翁」參與到鄉村環境整治和美化鄉村活動中來,提升廣大群眾在基層自治中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鄉賢寨老、能工巧匠、返鄉創業農民工……大家各顯其能、各盡其才,共同建設美麗家鄉。
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如今,在龍裡的苗嶺山鄉、村村寨寨,掀起一場場文明實踐大比武、擂臺賽,文明之花有如夏日螢火,散布在龍裡全縣23萬的各族群眾中,照亮在1521平方公裡的土地上。
志願服務 奉獻精神助力城鄉統籌發展
「像螢火的光,我們把夜空照亮……心就像太陽,哪怕是點點星芒……」這首志願者服務歌曲《微光》傳遍龍裡的大街小巷。
一隻螢火蟲微弱無力,而滿天的螢火蟲則光芒萬丈。
在龍裡,「襖瑪螢火蟲」是一支以覆蓋各村寨為單元網格,黨員幹部、第一書記、村賢寨老等為主的志願服務隊伍。通過業務培訓,全面提升志願者收集需求、開展宣講、分類信息等業務水平,搭建起偏遠地區群眾與志願服務隊伍之間的「連心橋」。
而今,共有2818隻「螢火蟲」散布在龍裡的村村寨寨,為群眾提供精準化的志願服務。
「雖然我是貧困戶出不起錢,但我們能出力,也想盡我們所能幹點志願服務。」醒獅鎮谷新村貧困戶王德銀出於感恩,發起成立了第一支「感黨恩」志願服務隊。成立之初,算他自己在內只有5個人。
星星之火卻可以燎原。如今,谷新村感黨恩的種子開花結果,全縣以貧困戶為主的「感黨恩」志願服務隊發展壯大到了162支隊伍6400多人。從清理河道、清掃道路,到救急助困、建設家鄉,他們都積極響應,主動參與。思想轉變了,家鄉也更美麗了,群眾的思想之變與行動之變,促進了鄉村美麗蛻變。
莫么公老年志願服務隊,企業「送崗村村通」志願服務隊……截至目前,龍裡縣擁有515支志願服務團隊,31574人通過志願者實名認證,共組織志願服務項目4557個,開展志願服務活動9萬餘場次,志願服務時長突破100萬小時,受益群眾達50餘萬人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文明新風尚成為龍裡的城市精神內核,指引他們在文明之路上熠熠前行。
本土宣講 唱響新時代美麗華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黨恩情……」在龍裡縣龍山鎮中壩村,當地群眾唱響布依山歌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
在龍裡,佔全縣人口41%的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聚居於此,如何用群眾聽得懂、學得會、傳播快的方法把黨的理論和政策宣講出去,是當地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研究的課題。
在龍裡縣,有這麼一句話:「說的講的不如唱的跳的記得住,唱的跳的沒有繡的畫的記得長。」結合少數民族同胞這一習慣和特點,龍裡縣創新政策理論的宣講方式,轉變以往念文件、搞宣講、讀報紙的「老三套」做法,探索出「民族化宣講融入民族習慣、文藝化宣講融入文藝活動、生活化宣講融入生活場景、時代化宣講融入時代脈搏」的「四化四融入」理論宣講新模式,並創設了「山歌唱響新時代」志願服務項目,為山歌這一具有民族特色、受眾廣泛的民族文化賦予新的使命,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山歌」成為思想引導的新載體、道德教化的新抓手、大眾娛樂的新形式、淨化風氣的新工具。
在洗馬鎮平坡苗寨,當地群眾把黨的新思想、鄉村新變化搬入農民畫中,繪製在牆上,既豐富了平坡農民畫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與精神風貌,也讓感黨恩的時代新風常駐村中,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龍裡縣組建7000多名農村黨員群眾組成的文藝志願服務隊170支,編寫創作黨的新思想新理論、脫貧攻堅政策和文明實踐新風的山歌3500餘首,用山歌傳播黨和政府的「好聲音」,唱響新時代的美麗華章。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在龍裡,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就是以這些「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新思想、新政策、新風尚隨新時代的春風潛入尋常百姓家中,形成助力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小康的強大合力,讓老百姓有了切切實實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採訪手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動力之源
8月19日,洗馬鎮金溪村上寨組,村民羅興炳看著改建好的山體公園和正在愉快玩耍的孩子們,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金溪村美麗鄉村建設,讓村民們獲得感滿滿。作為龍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的一項工作,鄉村環境整治「大比武」活動在龍裡五鎮一街道如火如荼開展以來,大家你追我趕、幹得熱火朝天。每到一處,記者都為村民們建設自己家鄉的熱情所打動。
自己的家鄉自己建。分階段、分主題、分層次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大比武」機制,擺脫以往「等靠要」的思想,激發出群眾內生動力,提升廣大群眾在基層自治中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小錢能幹出大事情。
在醒獅鎮涼水村卡和組,這裡只有18戶人,其中還有4戶常年在外打工。大家共同集資9000多元,14戶人家投工320多個,把以往髒亂差的村莊改造成了「生態卡和」的美麗村寨。村民們聚在村口老樹下的石凳下,聊天話家常,好不愜意。
在谷腳鎮高新村,在灣灘河鎮孔雀寨,在龍山鎮草原社區,在冠山街道奮進社區……處處風景宜人,處處洋溢著新時代的文明新風。
人人都有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龍裡縣探索出「自商、自籌、自建、自管」的「四自」模式,有效發動群眾參與家鄉建設和基層群眾自治,人心齊了,村寨靚了,行為美了。
改變不止於此。從龍裡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以來,感恩之歌處處唱想、文明之風春風拂面、文明之花處處開遍,有力助推脫貧攻堅鞏固提質,助推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 記者 張發揚 見習記者 袁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