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連日來,全市科技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廣大幹部職工表示,將以時不我待的高度政治責任感認真落實中央及省市決策部署,重點聚焦基礎前沿領域前瞻部局,不斷優化創新生態和人才環境,讓「養人合肥」「創新高地」成為四方英才追夢之處、築夢之地、圓夢之城。
打造高精創新平臺
近年來,合肥市深入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建設,匯聚各類高端科技資源,全力打造高精創新平臺。
目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框架體系基本形成,濱湖科學城實質性運轉;全超導託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實驗裝置性能穩步提升;離子醫學中心、量子創新研究院主體工程竣工,聚變堆主機及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加快建設,合肥先進光源預研、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預研順利實施。
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全力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先後建成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合工大智能製造技術研究院等一大批新型研發機構,助推我市戰新產業不斷邁向高精尖,服務國家重大科研計劃有效實施。
當前,我市科技工作堅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加快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推動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市科技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在人工智慧、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等重點領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支持力度,抓好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創新券等政策落實。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年均增長近400戶,總數達2539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再創新高,總數達2157戶;6家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以行業領軍企業為主體組建首批10家合肥市技術創新中心。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關鍵環節。我市強化成果轉化創新引擎,積極搭建產學研溝通橋梁,構建現代產業創新和政策支持體系,打造「創新、技術、轉化、產業」高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質子治療設備實現國產化、本源量子自主研發的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正式上線、科大訊飛智能學習機等一大批原創科技成果實現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應用,推動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科技人才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府要做的是為他們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基礎條件,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
當前,我市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緊緊圍繞奮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和人才環境,抓好科技創新工作落實。
積極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重點產業發展,謀劃部署了系列「科技人才支撐行動」,通過擴大市天使投資基金規模,支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
近年來,合肥建設院士工作站65家,組建國家級科技合作基地14家、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7家,建立首批5家合肥市外國專家工作室,建設10家海外人才工作站,在肥服務「兩院」院士133人。
同時,加快打造合肥國際人才城、中國國際人才市場合肥市場等「一站式」服務平臺,面向世界匯聚一流科技人才,為國內外科學家在肥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條件。 ·本報記者 黎靜·
相關閱讀:為各類英才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昨日下午,市長凌雲在市政務中心主持召開人才工作座談會,傾聽人才心聲,了解人才需求,現場研究解決人才提出的問題。她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堅定不移實施「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雙輪驅動,不斷強化人才支撐,為合肥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市政府秘書長羅平出席會議。
摸清底數,探索建立全市人才資料庫;加大宣傳,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認同度;強化培訓,提升中小學校長的綜合能力……會上,與會專家人才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圍繞建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暢所欲言,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在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後,凌雲指出,擁有了人才,就擁有了未來;擁有了人才,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如今,很多優秀人才從海內外各地來到合肥,加入到合肥建設發展的大潮中來,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加快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凌雲強調,今年上半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宏觀形勢,合肥經濟社會發展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明顯,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向上、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這份「成績單」的背後,離不開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及人才創新的有力支撐。合肥始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先後出臺「人才新政20條」等多項優惠政策,扶持各類人才在肥創新創業。當前,在人才政策的具體實施中,還存在政策制定精準性不夠、公共服務不到位及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有效破解等一系列問題,不利於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各級各相關單位要認真梳理與會專家人才提出的意見建議,逐項研究解決,進一步改進優化人才工作,為廣大英才在肥創新創業營造更優質的發展環境。 (黃偉迪記者許超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