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全面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徵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8月20日,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在烏魯木齊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從事科研、生產、教學第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圍繞「科學發展觀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大會主題展開學術交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年會上以「全面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徵」為題,就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闡述。以下為講話全文。

    

全面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徵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

    

(2005年8月20日在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


    尊敬的周光召主席,尊敬的各位來賓:

    首先請允許我在此向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黨政領導、各族人民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我很高興能夠參加全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與各位學者專家共同探討一些有關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自去年以來,胡錦濤總書記就如何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科技自主創新,發出了新的號召。我認為,要落實好胡總書記的要求,提高我國的自主科技創新能力,首先要準確把握科學技術的本質和時代特徵,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我國自主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今天,我想就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徵談一些自己的觀點,與大家共同切磋,歡迎批評指正。

    18世紀,一位夫人在參觀美國傑出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的實驗室時,曾經問道:「您做的這些工作有什麼用?」富蘭克林反問道:「新生的嬰兒有什麼用?」現在看來,這位夫人無意中涉及了當時人們普遍不解的一個重大問題——科學的價值。而富蘭克林的回答則正代表了近代科學誕生之初多數科學家們對科學價值的認識——科學的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現出來。

    近代科學誕生之初,並沒有顯示出重大的實用價值。近代科學家們基本認為,科學是有關自然、社會和意識的系統而符合理性的知識體系。科學的本質體現在發現新現象,提出新問題,創造新知識,建立新的理論和方法。科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與合理解釋上。

    近現代科學的某些成果,它們的價值也並未都直接體現為現實生產力,而基本體現在認知層面,體現在對真理的追求,對世界的合理性解釋。科學的認知價值,曾經而且依然體現在對人類思想解放的推動。歷史表明,人類文明的進步首先要有人類思想新的解放。近代科學所特有的注重實證,倡導理性和批判質疑精神,成了啟蒙運動思想的核心要素,在推動歐洲社會告別神權迷信和封建統治,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於哥白尼天文學、克卜勒天體運動力學、牛頓力學等,使人類形成了對宇宙的唯物論認知;正是由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開始從運動、相互作用和發展變化的角度看待生物與人類的起源及進化,形成了科學的生命觀;正是由於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人類對自身的意識有了更加系統、科學的認知,推動了唯物辯證科學認識論的形成;正是由於普朗克的量子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玻爾的原子論、薛丁格和狄拉克的量子力學,人類的認知深入到微觀快速運動的物質世界,拓展到廣袤的宇宙和宇宙誕生之初,形成了人類新的物質觀、宇宙觀和時空觀。

    今天,科學的認知價值仍將對人類的思想進步產生重大影響。目前人類正在探索的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幹細胞、腦與認知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正在不斷完善宇宙、生命、人類自身的演化理論和模型,無疑還將引發科學和哲學等發生重大變革,並將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同時,科學中所蘊含的理性思維方式,也影響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現代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社會科學,越來越重視數學與建模方法等實證研究思路,並且更加走向定量化。而注重實證性,注重定量化,注重理性、公平、和諧,又恰恰是當今公共治理的核心所在。

    技術本質上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方式。它從誕生之初,就體現出推進人類物質文明進步、保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價值。火的發明,使人類掌握了抵禦寒冷的武器,擴大了人類的活動時空;農耕技術的發明,使人類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衣食來源,並進而帶動物質交換、社會組織等文明形態的出現,由此,自然人開始演變成社會人;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紡織機等工作機械的發明與改良,拉開了工業社會的序幕;電動機的發明,電力的使用,又將人類帶入電氣化時代;而肇始於20世紀後期,至今仍方興未艾的信息技術,不僅將人類帶入信息社會,而且還推進了經濟全球化和知識化的進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正在醞釀的生物技術革命及其資源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所帶來的影響有可能會與信息技術的影響同樣廣泛和深遠。

    技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技術的社會價值內涵也因此有了新的擴展。技術、尤其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的創造能力,已經成為產業、行業和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決定著國家和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並成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高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已成為國家安全的保障,成為搶佔科技、經濟和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的關鍵所在。推動技術創新與發展的動力已不僅源於技術人員的發明和創造欲,更源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拉動,源於科學新知識的推動,源於科學家與工程師對於宇宙、生命和社會進化的認識所得到的啟示、學習和模仿。

    在全球化的今天,技術創新必須面向全球市場,必須重視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自主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重視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技術創新必須遵循市場規律,走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的道路;必須以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推進官產學研之間的緊密結合。沒有國立科研機構和大學新知識、新技術和新人才的供給與支撐,企業的技術創新不可能有較大較快的發展,其活力也不可能持久。沒有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則不可能真正完成由知識、技術到產品、工藝的完整創新價值的轉化與實現,完成科技知識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同時,技術創新也需要良好的科技知識和成果的溢出擴散機制,需要中介和風險投資的介入,需要孵化器、需要高技術產業園的集約效應等。

    評價技術創新,主要應看創新成果的市場價值,應看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中的作用,看創新成果對提升國家、地區或企業競爭力的貢獻,而不能只根據論文和專利的數量來評價。

    從傳統上看,科學的起源與技術的起源屬於兩個不同的分支,科學來源於對神學解釋自然的不滿,來源於人們對宗教桎梏的掙脫;而技術則起源於人類的生存需求和古代以來形成的工匠傳統,起源於社會經濟發展對工具和裝備複雜性、精確性與多樣性需求的發展。但是到了19世紀中後期,特別是20世紀以來,科學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和速度促進了技術的創新和突破,進而引發了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導致了人類社會的重大變革,也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因此,現代科學的價值已不只局限於認識論的範疇,在現實生產力方面也有了明確的體現。如愛因斯坦的光電理論導致雷射的產生,建立在孟德爾、摩爾根基因論基礎上的育種理論導致農作物品質的優化和產量的大規模提高,維納的控制論為重大而複雜的工程奠定了理論基礎,並催生出智能生產線,物理學對於微觀世界及其變化規律的認識,推動了微電子和納米技術的發展,如果沒有數學算法的進展,也就不會有信息技術的迅猛飛躍,而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更是模糊了科學與技術的之間的界限等等。資料表明,近些年來,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技術發明專利呈不斷上升的態勢,在當今世界,任何重大的技術創新都離不開科學知識創新的基礎和支撐。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在創造新的生產力的同時,由於科學技術還能夠開發新的能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治理環境,保護生態,為保障人類的健康提供知識和技術支撐,提高國家和社會的安全防衛能力……,科學技術價值的內涵不斷擴大。科學技術除了是對客觀世界的系統認識、是正確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之外,同時也是工程與管理創新的基礎和源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和諧、科學發展的知識基礎和支撐,是國家安全能力的保障,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大決策和立法的重要依據,是創造就業和解決貧困的手段,是科學教育和終身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石,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更是人類文明永不枯竭、不斷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可以說,誰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掌握了優勢,誰就掌握了未來。因此,評價科學創新的價值也就不能僅僅看其科學的理論意義及其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更應該看其對人類經濟社會進步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正確把握科學技術的價值內涵,不僅具有認識論上意義,更是我們制定合理政策促進科學技術創新的前提。按照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若要使科學價值充分實現,我們必須選擇前沿交叉領域,組織科學探索與技術攻關。因為前沿交叉領域往往是科學發現新的突破點,而且也可能是重大技術創新的先導;在重視原始創新的同時,也必須重視技術的自主系統集成創新;必須選擇和支持優秀的合作夥伴和研究團隊,建設優良創新文化和環境,因為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文化是科技創新的氛圍與土壤;必須給予科技發展穩定而必要的支持,尊重科學家的學術自由和研究機構的學術自主權,因為任何重大的科技創新,都是長時間積累的產物,只有持續的支持自主創新,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而在第一線工作的科學家們更了解科學發展的前沿和態勢;必須鼓勵科學家和科研機構進行自由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因為科學自從誕生之日起,就需要充分的合作和交流;還必須建立適合科學和技術創新的不同的科學評價體系,引入正確的評價和調整機制。

    科學技術也是一柄雙刃劍,科技發展創造了強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產力,但科學技術一旦被濫用,也可能危及自然生態、人類倫理以及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充分重視科學倫理道德研究,建立與不斷完善科學技術創新活動的基本法理和行為準則,保障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並造福人類的文明與進步。

    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全社會的支持,需要政府和企業對科技的投入,需要吸引大批傑出人才投身到科技創新事業中來,需要有良好的科技創新社會制度環境與文化環境,同時,也需要我國廣大科技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為祖國和人民的創新奉獻中實現人生的理想和價值。

    科技工作者的價值觀決定了科技工作者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決定了科技工作者能有什麼樣的胸懷,有什麼樣的科學目標和人生追求,能夠致力做出什麼樣的創新成就。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確有少數科技工作者未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他們追求的不是真正做出新的發現、新的發明,造福於人民,而只是為了名利、地位、榮譽。熱愛的不是科學本身,只熱衷於名譽和地位,追求的不是真理和知識,而僅僅只是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因此,不能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往往一事當前,只計較個人的得失。個別人甚至不惜採取不正當手段,騙取資源,竊取榮譽。

    科技價值觀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個問題不僅是一個認識和倫理問題,也關係到在科技界能否真正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關係到廣大科技人員能否科學選擇創新目標,關係到我國的科學技術能否快速、健康、持續的發展,能否迅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能否建設起一支德才兼備的創新隊伍,能否繼承和弘揚科學民主,愛國奉獻,求真唯實,誠信合作的創新文化。

    世界觀是價值觀的基礎。科技人員的世界觀包括:世界是否是物質的,是否是變化發展的,世界是否是可知的,知識是怎麼產生的,科技人員個人、集體、社會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作用,人類社會、人與自然如何才能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人生觀貫穿於科技人員的整個科學創新活動的過程與行為的始終。我以為,一個科技人員的人生觀首先要回答的是: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科技創新究竟是為了什麼?一個科學家一生的追求應該是什麼?歷史上有作為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幾乎都具有科學、先進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追求真理是科技工作者價值觀的核心。追求客觀真理是科技工作者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價值觀,是科技工作者最高和永恆的目標。自從近代科學產生以來,追求真理,做出新的發現和發明,就成為科技工作者的理想追求,有些科學家,像塞爾維特、布魯諾等,為了追求真理而犧牲生命。正是這種對真理的追求,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技術在近現代的突飛猛進發展,使人類克服了種種艱難,攀登上一個又一個科學技術的高峰。追求真理要求科技工作者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求真唯實,嚴謹踏實,不斷進取。

    做出創新貢獻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價值實現。創新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生命,科學技術的核心動力就是創新,對於科學技術的最終評判標準在於是否在世界上率先做出新的發現和發明。在科學界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因此,科學家的價值就體現在能否做出原始創新,能否在世界上率先提出有價值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理論。技術最核心的價值也是體現在能否做出原始性創新貢獻來,只有做出原始性技術創新,才有可能在世界的技術和產業競爭中佔據主動權,處於世界發展的優勢地位。但是由於技術競爭的多樣性,技術創新也應重視自主系統集成創新,從而提升參與世界技術和產業競爭的能力。如果只是一味模仿跟蹤,就會永遠走在世界技術發展的後面,進而制約企業、地區和國家的產業與經濟發展,無法為國家競爭力的提高和國家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愛國主義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在這方面,我國老一代科學家起到了很好的模範和表率作用。解放初期,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國家的物質條件還很落後,但是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等科學家,放棄了海外優越的研究和生活條件,毅然返回祖國,滿腔熱忱地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將全部才智和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在他們的身上充分體現了新中國知識分子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是我國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

    創新為民應是新時期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價值取向。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並身體力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積極倡導要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廣大科技人員也要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牢固樹立以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創新為民為宗旨的價值觀,堅持從推動國家發展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發,確定科研方向,開展科研工作,不斷在為祖國和人民的奉獻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在確定科研課題時,首先要關注選題是否有助於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科技問題,是否有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助於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是否有助於我國的科學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不是只考慮這個或那個選題是否可以爭取到更多的經費,是否有利於自己的職稱或榮譽,是否可以給自己帶來名利收穫等等。其次,在研發過程中,要更多地考慮我們的研究與開發是否可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或者解決國家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是否可以構建完整的創新價值鏈。

    創新為民自然要求我們始終堅持艱苦奮鬥和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珍惜國家寶貴的科技投入,本著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從事每一項科研工作。為了引導廣大科技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我們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強創新文化建設,為樹立正確價值觀創建良好的文化氛圍。創新文化建設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升科技人員的價值觀,將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國家目標與個人理想追求的統一;要樹立高尚的思想境界,努力擯棄相互逢迎、自我陶醉、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循規蹈矩、墨守陳規的思想和陋習;堅持在科研實踐中把國家目標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中心地位,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勇於創新,善於創新;樹立求真唯實、勇於創新的自信心,從習慣於跟蹤與模仿轉向立足於自主創新,從習慣於從事低風險的課題研究轉向敢於開展高風險的原始性或突破性重大創新研究,從習慣於固守現有領域轉向敢於開拓新的領域與前沿;樹立誠信合作、共同發展的團隊精神,大力推動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跨單位、跨系統交流與合作,大力弘揚以尊重個人創新勞動價值為基礎的團隊合作精神,大力營造協同攻關、顧全大局、和諧共進、團結奮鬥的氛圍;提倡誠實守信、科學嚴謹的學術道德,加強學風建設,加強道德自律,嚴肅學術批評,倡導學術爭鳴、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是要繼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奠定製度基礎。徹底改變因體制機制因素造成的資源平均分配、科技評價自我陶醉和科技產出自我循環。從根本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形成的部門利益至上、條塊分割、分散重複、忽視績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績效優先、鼓勵創新、競爭向上、協同發展、創新增值的資源分配機制,使資源真正投入到創新能力強、創新效率高的科技人員、創新團隊和科研機構中;改革科技評價體系,堅持以世界水平看科學創新,以國際競爭能力看技術創新,以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看科技轉化;加強科技管理創新,堅決從低水平重複分散的研究模式轉向跨學科跨部門、官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力量組織與凝聚,從以自我循環為主的科技轉化模式轉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社會化和規模產業化,建立在有序市場競爭基礎上協調和諧發展的新機制。

    三是要使廣大科技人員清醒地認識到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在當今社會,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就是要為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以及科技進步做出更多的科技創新貢獻,要為公民素質的提高和先進文化的建設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為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遵守科學道德和行為規範,為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為推動社會進步,維護公平和正義,為使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科技創新實踐中承擔起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的責任,為人的全面發展,倡導尊重生命和人權等。科技工作者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他為國家做了什麼,為人民做了什麼,為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合理利用做了什麼。我國的科技工作若想得到全國人民的真心實意的認同和大力支持,就應當樹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思想境界。

    當今世界,科學和技術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核心,成為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導力量,科學技術需要民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政府和社會持續增加科技投入,需要依法加強、改善對學術自由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需要建立有效轉移和分享科學技術知識和科技創新成果的機制,需要建立公平有效的科學教育體制,深化教育改革,注重素質與能力培養,使得知識結構合理、具有良好素質和創新欲望、信心與活力的年輕一代不斷補充到科技創新的隊伍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快速、持續、健康的發展,保障我國的國家安全,早日進入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才能使科學技術的價值得到充分的實現,支撐和引領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相關焦點

  • 路甬祥出席中科院學部成立50周年巡講活動
    在闡述物理學百年發展史對人類的啟發時,路甬祥院長用百年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大量標誌性科學人物和科學事件深刻地闡述了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對當代科學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在論述「實驗與理論之間的矛盾催生新概念」這一命題時,他列舉了冶金工業的迅速發展所要求的高溫測量技術推動了對於熱輻射的研究的歷程及其對人類的啟示。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與讀者見面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路甬祥高度評價了這項工作。    路甬祥說,這是我國科技界第一次大規模地對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進行比較全面、系統和綜合性的研究。這套叢書對最近一個半世紀,特別是20世紀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針對不同歷史時期選擇一些關鍵性的課題和以往研究的薄弱環節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填補了科技史、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等跨學科研究中的空白。
  • 路甬祥院長到地質地球所視察並作重要指示(圖)
    在座談會上,路甬祥院長還與科研人員一起討論了研究所自身定位問題,暢談了把研究所建成國家實驗室,科學研究基地的構想。座談始終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油氣資源勘探方面有許多產業部門為背景,在金屬礦產資源、工程地質、地質環境與災害方面的研究很有特色,科研工作又有很強的學科交叉和綜合性,科學的內涵和技術的內涵都很高,像這樣的研究所就應該建成一個國家的基地,建成像國家的重點實驗室、國家的工業技術研究中心一類的具有戰略價值的應用科學研究部門。路甬祥院長認為,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不僅是對於科學院,對整個國家的重要性都在與日俱增。
  • 關於新時代主題及其本質特徵的思考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身處這一新的偉大時代,親身經歷和感受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如何準確揭示新時代的主題及其本質特徵,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時代主題是時代基本特徵、本質規律的集中呈現  一個國家某一時代的主題,是該國在那一特定歷史時期基本國情、人民願望、主流意識形態等各種因素交互作用使時代所呈現的基本態勢、鮮明特徵。
  • 恩格斯晚年對資本主義變化的認識及其時代意義
    恩格斯通過洞察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新形式,辯證分析了資本主義自我揚棄和自我否定的運動規律,準確把握到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實質。時至今日,「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47)。
  • 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的時代價值
    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溫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情懷,具有重要時代價值。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啟迪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的時代機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系統性思維,離不開堅持全國一盤棋解決問題。
  •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特點及其含義
    這種情況表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深入,人們在深化對自然界的認識和變革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越帶有綜合性,因而必須由多學科、多技術所形成的科學技術群體予以突破。正是由於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度分化與相互交*趨勢同時並存,在各種學科之間出現了許多新的交*學科、邊緣學科,從而使科學技術呈現為連續的整體結構。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 路甬祥:百年物理學的啟示
    相對論,量子論及其結合產生的量子場論和統一場論的近代物理學革命的主要成果,導致了人類物質與精神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相對論對於時空關係和時空與物質關係的認識,量子力學對物質內部結構和運動規律認識,不僅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觀念,而且廣泛地改變並將繼續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方式。
  • 深刻認識新型基礎設施的特徵
    深刻認識新型基礎設施的特徵 2021-01-14 11:23:08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房家梁 責任編輯:房家梁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下,自然觀、認識論與方法論是統一的,自然觀的變化會引致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改變。每一次科學革命均會引發自然觀的變革。科學觀直接影響著自然觀,進而帶來認識論與方法論的重大變革。因此,不論是自然哲學研究,還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均需要把科學及其發展作為哲學思考的一個基礎。一批自然科學家在其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大大推進了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和科學觀的普及,擴大了其社會影響力。
  • 科學認識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方位
    原標題:科學認識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方位 新時代的中國,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及現在何方?這是世界讀懂中國的一個重要視角,也是我們科學開展工作、正確形成決策的基本前提,歷史方位把得準,方能站得高、看得深、想得透、見其遠。
  • 觀點‖我國教學認識論的價值重估與框架重建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教學論界大體上提出了兩種價值重建取向:生成價值論取向和理智價值論取向。然而,兩者均無法勝任基礎教育肩負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使命,生成論取向以「主體性的人」的形象為假設前提,對回應我國新時代新人形象並不充分,理智論取向則蘊含著培育「能而無德之人」的危險。為此,文章認為教學認識論的主要局限在於其過度關注知識的工具性價值而非其內在價值,也忽視了以「道德上恰當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
  • 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本質特徵」重大問題。回答好這一問題,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至關重要。  一、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歸根到底來源於實踐  社會主義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的過程。
  • 中國擬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徵的勞動教育體系
    &nbsp&nbsp&nbsp&nbsp中新社北京3月26日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徵的勞動教育體系,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nbsp&nbsp&nbsp&nbsp《意見》提出,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是時代重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早在2016年5月就出版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英文書名就是《Green is Gold》(《綠色就是金子》),完整地詮釋了基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這樣一個理論和實踐命題。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就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時代任務和重大實踐課題。
  • 萬物互聯時代的興起及其邊緣算法效應
    全面認識和詮釋計算機及其邊緣算法技術社會哲學的特質,並深度分析其或強或弱的社會後果,具有重要的技術文明史意義和生活實踐意義。相較於大數據和雲計算,邊緣算法可以更好地支持或服務於移動通訊與物聯網應用,顯示出諸多技術社會優越性和一些必須降低的技術社會負作用。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將呈現五大新特徵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王慶凱)「『抗疫』與『後疫情時代』形成2020年兩個不同的主題詞。疫情中,中國食品企業整體表現出色,為困居家中的人們提供了優質、安全、健康的美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8日表示,中國食品企業這種保障民生、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強大產能的實力,源於中國食品工業二十年磨一劍的裝備改造和健康轉型。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8日在北京召開。孟素荷表示,食品工業成為中國工業經濟在突變環境中持續發展的穩定器。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將呈現五大新特徵...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王慶凱)「『抗疫』與『後疫情時代』形成2020年兩個不同的主題詞。疫情中,中國食品企業整體表現出色,為困居家中的人們提供了優質、安全、健康的美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8日表示,中國食品企業這種保障民生、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強大產能的實力,源於中國食品工業二十年磨一劍的裝備改造和健康轉型。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