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成語叫綱舉目張。綱:指漁網上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幹部分。目:指漁網張開後的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
綱舉目張願意是指:提起漁網大繩子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
其實,自由的定義就好比是自由之漁網上的「綱」,自由的詞彙就好比是漁網上的「目」。比如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和結社自由等等自由詞彙就是自由之網上的「目」。
檢驗自由定義是否科學的辦法之一,就是看自由的定義理論是否能與實際使用的自由詞彙密切聯繫,組織嚴密。
顯然,如果自由都能「綱舉目張」了,自由定義理論都能密切聯繫實際了,那麼,這個自由定義就是科學的定義了。
什麼是科學?小編認為,科學就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被人們充分認可的觀點。
「自由」的精闢解釋是沒有外在障礙而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的行為。據阿克頓勳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的統計,哲學家對「自由」的定義有200多種。所以,薩託利(Giovanni Sartori)說「自由是一個變色龍似的語」。自由廣義的來說是動植物在自然規律範圍內一切不受約束的行為。——摘自百度百科
小編認為,自由之所以沒有科學的,令人充分認可的定義,就是因為他們的自由定義的「綱」不能密切聯繫實際存在和使用的自由詞彙「目」,從而使得這個自由之「網」漏洞百出,從而使得自由這個「網」沒有用。
那麼,自由的科學定義又是什麼呢?本篇小編就探討一下自由的科學定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出自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哲學家司馬遷《史記》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貨殖列傳」。 這句話意思是說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指普天之下芸芸眾生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英國前首相、哲學家邱吉爾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綜合以上兩位哲學家的觀點,小編認為,人生的第一定律就是:人們的所有追求是利益。
顯然,人們追求的自由也是為了利益。
這個自由的定義就是:自由是人們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為了我或者我們的利益而超越現有限制的行為。
比如在封建社會,西方國家政府有很多限制「資本」自由的法律或規章制度,於是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就發動了資本「自由」運動,最終推翻了很多對「資本」限制法律,甚至是推翻了封建社會政府。
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還存在有資產階級認為限制「資本」自由發展的法律或政策,於是西方國家就產生了許多「新自由主義」,也就是讓政府進一步放開對「資本」自由的限制。
不得不說,當初封建政府對「資本」的限制基本上是不正確的,因為它限制了生產力的提高,不利於商品的流通,不利於廣大人民群眾獲得價廉物美的消費品。
資本主義追求自由的利益是什麼,就是「資本」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掏空當下整個國家的財富,甚至不惜掏空未來國家和人民的財富,比如讓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和人民背上沉重的「資本」債務。現在的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就是如此。
由此,我們又不得不說,現代資本主義自由「猛於虎也」,因為它不僅僅製造了社會金融危機和貧富兩極分化,而且還到處發動侵略戰爭,甚至不惜趕盡殺絕原住民。比如美國就有這樣的資本主義自由。
所以,自由就是一把雙刃劍,就像民意(主)一樣,可以是好東西也可以是壞東西。
小編認為,如果自由是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那麼,這個自由就是好東西;如果自由損害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那麼,這個自由就是壞東西。
西方哲學家們之所以給不出自由的科學定義,就是因為他們的哲學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好壞不分,或者說是——不知好歹,他們不敢說他們的自由是為了利益。
一個不知好歹的哲學,怎麼會不漏洞百出呢,怎麼會有科學的定義呢?
我們不妨再回顧多年前的「《查理周刊》自由事件」:
《沙爾利周刊》又翻譯為《查理周刊》,創建於1970年,是法國的一家諷刺漫畫雜誌。2012年在法國發行量已達4.5萬份。該周刊經常刊登辛辣大膽的宗教和政治類報導。
早在2012年,該雜誌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作為漫畫人物,漫畫的題目則選取了當時紅極一時的電影《不可觸碰》,諷刺意味非常明顯。《沙爾利周刊》還曾創作半裸的穆罕默德漫畫形象。
2015年1月7日《沙爾利周刊》總部遭到武裝分子襲擊,造成12人死亡,另有多人受傷。 這是近些年來法國遭受的嚴重的武裝分子襲擊之一。
面對襲擊,西方政府一邊倒地支持《查理周刊》的言論自由。
外媒報導,遭遇恐怖分子襲擊後的首期《沙爾利周刊》在法國非常熱賣,14日發行首日三百萬份即告售罄,又再次加印2百萬冊,銷售收入加上各方捐助,使這份在一周前還面臨資金困難、甚至難以支付員工工資的諷刺性刊物收入已超過一千萬歐元。
下面,我們就事論事討論一下該事件有關的自由問題。
1,《查理周刊》事件是不是自由事件?
小編認為,因為伊斯蘭教徒不答應傷害他們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形象。所以,《查理周刊》的行為(言論自由)是受到穆斯林反對或限制的。
所以,該自由事件屬於自由的範疇。
2,《查理周刊》為什麼要——言論自由?
《查理周刊》之所以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錢。因為《查理周刊》面臨資金困難,甚至難以支付員工工資。但是經過這個事件,《查理周刊》馬上就獲得了一千萬多歐元的收入。
3,《查理周刊》事件影響好不好?
顯然,《查理周刊》事件分裂了法國,甚至分裂了歐洲。因為在法國,在歐洲有至少幾千萬伊斯蘭教徒。如果歐洲國家領導們還不知好歹地支持分裂他們國家的言論自由,結果他們應該知道好歹。
自由就像西方哲學,就像美國的自由女神,無論她打扮得多好,說得多好,都沒用——關鍵是看他們做了什麼,做得好與不好。
也就是說,只有能理論聯繫實際的自由定義,只有能綱舉目張的自由定義才是科學的自由定義,即:
自由就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人們為了利益,而超越限制的意識和行為。
當然,其中包括好的自由和壞的自由。
試想,監獄裡的犯人就不想自由嗎?難道他們想越獄的自由,都是好自由嗎?
顯然,西方哲學之自由是無法自圓其說的,只能是雙重標準的,沒有定義的自由。
自由的靈魂是什麼?
小編認為,自由的靈魂,說白了就是:你不讓我做什麼,我非要做什麼——只要有利可圖。
顯然,如此的自由定義就是可以融會貫通任何自由詞彙的,有用的,科學的定義。
自由的靈魂拷問是什麼?
小編認為,自由的靈魂拷問就是:什麼限制了你的自由?這個限制是好的限制,還是壞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