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譜寫的命運交響曲,《約翰·克利斯朵夫》:自由靈魂的抗爭

2021-01-09 蕭硯歌

羅曼·羅蘭在創作《約翰·克利斯朵夫》時, 曾經在給他的女友索菲亞的信中說:「我要寫一部音樂小說。」

在後來的回憶錄中,他也說過:《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音樂小說。

音樂中的交響樂一般分為4個章節;這部洋洋灑灑數百萬言的4冊小說,也如同交響樂的4個樂章一般:時而深情凝鍊,沁人肺腑;時而靈感飛湧,令人應接不暇;時而洞若觀火,使人茅塞頓開;時而如泣如訴,婉轉動人;時而飄逸高超,蕩滌煙塵。

01

羅曼·羅蘭在1921年《約翰·克利斯朵夫》4冊本原序中寫道:

「現在我們不以故事為程序而以感情為程序,不以邏輯的、外在的因素為先後,而以藝術的、內在的因素為先後,以氣氛與調性來做結合作品的原則。這樣,整個作品就改分為四冊,相當於交響曲的四個樂章。」

小說第一冊由《黎明》、《清晨》、《少年》三卷組成,猶如交響樂的第一樂章,奏響了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少年時代的生活, 描寫他的感官與感情的覺醒。

他在此時的生活中受了重大的創傷, 可是對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啟示, 知道英勇的受難與戰鬥便是他的命運。

第二冊的《反抗》、《節場》二卷,構成了交響樂的第二樂章,激烈地寫出了約翰·克利斯朵夫面對當時社會的各種醜惡,表現了主人公與社會的激烈衝突。

天真、直率、專橫、過激的他,不時地思索人生, 卻是單槍匹馬地、可笑又無謂地反抗著。

第三冊包括《安多納德》、《戶內》、《女朋友們》三卷,可視為交響樂的第三樂章,其內容與上一章恰成正比,是一片溫和恬靜的氣氛,詠嘆友誼與純潔的愛情的悲歌, 主要詠嘆主人公與奧裡維真誠的友誼,以及他與法朗梭阿士純潔的愛情。

第四冊《燃燒的荊棘》、《復旦》寫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難關,是懷疑與破壞性極強的情慾的狂燃,是內心的疾風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毀了,但結果仍趨於清明高遠之境, 透出另一世界為黎明的曙光。

約翰·克利斯朵夫在彌留之際,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感悟到「一切悲歡苦樂,是非得失,都是相對的;一切對立的、衝突的因素,最後都歸於和諧」。

「和諧」成了愛與恨結合起來的莊嚴的配偶。這一冊可視為交響樂的第四樂章。

在這四個樂章中,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成敗得失等各種對立的因素搭配組合在一起,彼此衝擊應和,形成交響樂旋律的洪流,也譜寫了約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的命運,最後趨於和諧與統一。

整個作品,氣勢浩蕩,渾然一體,鳴響著追求靈魂自由的強音。

02

不只是音樂的結構,作者更借鑑了音樂節奏的特徵,使《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文學語言具有鮮明強烈的節奏感。

在對萊茵河夜色的描寫中,他寫道:

它的咆哮靜下來了;那才是無限溫柔的細語,銀鈴的低鳴、清朗的鐘聲,兒童的歡笑,曼妙的輕歌,迴旋繚繞的音樂。偉大的母性之聲,它是永遠不歇的!

這段排比句式的景物描寫,描繪了河水的低緩和柔和,賦予萊茵河以「偉大的母性」的品格,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從字裡行間,我們仍可感覺到文學語言的節奏感與作者心靈音樂的旋律。小說自始至終都貫穿著這類對音樂惟妙惟肖的描寫,還有如:

「 音樂,你是一個心地清明的朋友, 你的月白色的光, 對於被塵世的強烈的陽光照得炫暈的眼睛是多麼柔和……音樂, 你是一個童貞的母親, 你純潔的身體中積蓄著所有的熱情, 你的眼睛象冰山上流下來的青白色的水, 含有一切的善, 一切的惡, 一一不,你是超乎惡,超乎善的……

「 音樂,你撫慰了我痛苦的靈魂 音樂,你恢復了我的安靜, 堅定、歡樂一一恢復了我的愛,恢復我的財富一一音樂, 我吻清你純潔的嘴,我把我的臉理在你蜜也似的頭髮電,我把滾熱的眼皮放汪你柔和的乒掌中。」

音樂好象是一條河,不斷激起動人的波濤。主人公的人生也像條河, 這是險夷同存的河,頑強鬥爭可歌可泣的河。

小說的音樂性不僅表現在框架結構的營建和語言節奏的運用等方面,而且還體現在音樂環境的描寫上。

作者在小說中,除了採用人物演唱或演奏這種客觀性音樂來創造音樂環境外,還將自然的音響引入小說,賦予它們以音樂的節奏與旋律,使之成為渲染環境氣氛,表現人物情緒的手段和方法。

如他聽見父親在鋼琴上試音的時候:

「從中奏出一組輕快的琶音,仿佛陣雨之後,暖和的微風在林間溼透的枝條上吹下一陣淅瀝的細雨。」「突然有陣瀑布似的聲音,管風琴響了」。

自然音響的細雨聲音、瀑布聲音分別與鋼琴上輕快的音符以及管風琴的聲音相比擬,貼切而生動,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

更有將自然音響擬人擬物,如:

「波濤洶湧,急促的節奏又輕快又熱烈的往前衝刺。而多少音樂又跟著那些節奏冒上來,像葡萄藤沿著樹幹扶搖直上。」

這就將波濤的聲音這一自然音響賦予音樂的節奏,然後以扶搖直上的葡萄藤作喻,形容波濤向前翻滾推進之勢。

又如:

一隻很小的鳥停在樹枝上開始唱起來,唱得非常熱烈。他不聲不響的聽著。水在那裡喝語。開花的麥稈在微風中波動,簌簌作響;白楊蕭蕭,打著寒嗦。路旁的籬垣後面,園中看不見的蜜蜂散布出那種芬芳的音樂。

這從聽覺人手,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小鳥、流水、麥稈、白楊、蜜蜂以人的情感與聲音,特別是「園中看不見的蜜蜂散布出那芬芳的音樂」一句,打通了聽覺、視覺,甚至嗅覺之間的界限,讓各種感官沉醉於美妙的天籟之中。

難怪羅曼·羅蘭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嘆:「一切都是音樂。一切都在顫動,以至石頭。整個宇宙是一曲巨大的、難得的音樂。」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說中,萊茵河的水聲,聖·馬丁寺的鐘聲反覆出現,「永遠是它們深沉而熟悉的聲音在歌唱……」。

這種注入了生命節奏與情感旋律的聲音成了統馭小說的主導音響。

它不僅在結構上起到了照應首尾,引導和控制故事情節進程的作用,而且為音樂主人公命運的演進提供了一個特殊的音響世界,給讀者理解作品中人物奔流不息的思想感情以暗示的線索。

03

在扉頁上,羅曼·羅蘭將小說題獻給「各國的受苦、奮鬥、而必勝的自由靈魂。」這是作者對於生命哲學的沉思,以及對於「自由靈魂」追求的理想。

小說對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利用音樂,追求靈魂自由的思想塑造是極為成功的, 以至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抗爭、自由的象徵。

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抗爭具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以至常使讀者忘記了是在讀小說, 仿佛自己也同他共同生活, 伴隨他一起喜怒哀樂。

對自由靈魂來說,是不自由,毋寧死。約翰·克利斯朵夫身處腐朽混濁的「節場」般的世界,但超脫於普遍衰落和道德淪亡之上。

他毫不退讓地與假醜惡作著永不妥協的鬥爭。他憤世疾俗,「憤縹渺的霧,貧血的謊言,沒有陽光幽靈式的思想,他渾身冰冷。他迸著全部的生命力嚮往太陽。」

小說毫不掩飾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醜惡,也毫不留情地剖析了那些所謂「安分守己的人」的靈魂。作者借約翰·克利斯朵夫之口說道:

「安份守己的人,看到人家認為一切都不大行,看到人家挖出這麼些慘事醜事來,是要痛苦的,他們受著剝削,可是不願意承認。他們發現人家吃的苦已經受不住了,所以寧願無知無覺地做犧牲品……可是即使他們不願有人幫助他們反抗壓迫的人,至少也得知道別人跟他們一樣受著壓迫而不像他們那樣逆來順受,沒有那種自欺欺人的本領。」

這些話地指出了那些「安份守己的人」的虛偽,他們表面上「安份守己」,實際上是缺乏自尊心,缺乏對生命的禮讚。

克利斯朵夫的精神,是與苟且偷生的精神截然相反的。「他和巴黎的格格不入,對他的個性有種刺激作用,使他的力量增加了好幾倍。」

比如,他在巴黎公演失敗後,向嘲笑他的人們喊道:審判我吧,我也審判你,再過一百年,你們必定舉手投降!

這是一種振奮人心的強者意識。外界的障礙,環境的醜惡,絕不能使生命萎縮,反使其激發出熾烈的光輝,不斷抗爭,不斷創造。

生命的價值在於抗爭,在於創造,這才是生命力最強大和最有意義的表現。書中便有這麼一段創造——歡樂頌:

「歡樂,如醉如狂的歡樂,好比一顆太陽照耀一切現在與未來的成就,創造的歡樂,神明的歡樂!唯有創造才是歡樂。唯有創造的生靈才是生靈。其餘的儘是與生命無關而在地下飄浮的影子。

然而對於那些不能創造的靈魂,對於那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追求者,又怎麼能夠獲得內心的解脫呢?

在小說的第一冊末,克利斯朵夫曾為陷入迷途而痛苦,他對舅舅傾訴道:

「舅舅,怎麼辦呢?我有志願,我奮鬥;可是過了一年,仍舊和以前一樣。不!連守住原位也辦不到!我退步了。我沒有出息!我把自己的生命蹉跎了,許的願都沒做到!」

他的舅舅這樣開導他:

「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還是應當快樂。因為那表示你不能再進一步。幹嗎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幹嗎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傷呢?一個人應該做他能做到的事——竭盡所能。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這一點。」

從克利斯朵夫舅舅的話中,可以發現一個人敢於出生入死、挺而走險,固然可稱勇敢,但是一個人要能善始善終、竭盡所能,似乎更為不易。

英雄不僅在於能克服外部障礙,而且還在於能夠戰勝自己。任何人只要真正做到了竭盡所然,他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有一定創造。

自由的靈魂,從不應妄自菲薄,無論是外界的禁錮還是內心的懷疑,都不能熄滅他生命的創造的火焰。

約翰·克利斯朵夫雖然是一個天才音樂家,他也經歷了懷疑自己的精神危機。他的舅舅幫助他克服了這次精神危機,使他的抗爭意識從此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是一次對他的人生和事業有重大意義的危機,這次危機克服後,他進入了一個心靈解放,靈感進發的新階段。

他全力以赴,與假醜惡英勇搏鬥;最後,他成功了,他用他音樂點綴了這個世界,他用真誠的生命點燃了追求自由永恆的火炬。

作為一部描寫音樂家的小說,它為讀者創造了一個音響的世界,它啟動著讀者的遐想,讓我們仿佛置身於音符的空間,感受著一顆自由而高貴的靈魂,永不停歇的抗爭史詩。

只有出自內心的才能進入內心,約翰·克利斯朵夫那顆自由而高貴的靈魂,充滿了英雄的熱情和不可摧毀的樂觀的情緒,不也正是給了我們以這樣的情感的共鳴以及力量的激發嗎?

相關焦點

  •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你真的了解嗎?|新京報x國家大劇院
    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在這個人類再次共同與命運抗爭的時刻,紀念這位敢於「扼住命運咽喉」的偉大音樂家,顯得尤為意義深刻。貝多芬在世的57年為人類留下了無數音樂財富,其中,他的九部交響曲更是古典音樂史上的巔峰之作。那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你都了解嗎?
  •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伯爵因聽了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非常喜歡,想讓他為自己寫一首新的交響曲,貝多芬因此接受了一大筆的費用,完成了這項工作。這部作品創作上有些方面似乎都是對過去的回歸,充分展現了他對音樂律動的熟練掌握。 羅伯特·舒曼曾對這部作品讚賞道「兩位北歐巨人之間的希臘少女」。(第三、第五交響曲之間)
  • 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響曲 1812序曲
    推薦曲目:  E小調第五交響曲 第二樂章  1812序曲  《1812序曲》作於1880年春,作品以俄國人民反抗拿破崙侵略,取得決定性勝利的1812年的歷史事件為題材,生動地再現了俄國軍隊英勇反抗拿破崙入侵及人民歡慶勝利的莊嚴場面。
  • 《雲邊有個小賣部》|戳中淚點的不是命運,而是在抗爭中痛失所愛
    不要輕易談命運,命運不知道你是誰。童年就像童話這是他們在童話裡第一次相遇那麼熱的夏天少年的後背被女孩的悲傷燙出一個洞一直貫穿到心臟閒日,讀張嘉佳的小說《雲邊有個小賣部》。讀得有些心酸。張嘉佳,江蘇作家,初讀他的作品是在2015年吧,然後記住了張嘉佳。
  •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難道會隱藏著摩斯電碼?
    >小提琴:王之炅五、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第一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六、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七、A大調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第四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指揮家張亮解讀「貝五
  • 藝術工場 · 吳季禎:與各種人的身體對話,用稚拙的文字觸摸靈魂
    來自臺灣的吳季禎從小就學習書法,在課堂上,她卻被看作是「不會書法」的人,因為她的字歪歪斜斜,帶著孩子般的稚氣,她自己都沒有料想,長大後的某一天轉換空間,她將文字寫到牆上,各種物質上,甚至人體上,卻喚起奇妙無比的反映和喝彩,並由此找到自己獨出心裁的藝術語言。
  • 貝多芬與他的九個交響曲
    在這種情況下,他堅持完成了《第一交響曲》,該曲幽默通俗又帶有舞蹈性,某些部分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滿了歡樂的喜劇性,輕鬆詼諧,充滿了舞蹈性。該曲於1800年在維也納霍夫堡劇院首演。1802年,當時貝多芬的生活非常痛苦,惱人的耳疾威脅著他的前途,愛情和生活上的種種不幸使他充滿絕望,但是他沒有倒下,他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和痛苦,《第二交響曲》就是在這種環境裡完成的。
  • 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又是啥?——一篇文章成為古典小能手!
    基於此,音樂本身的發展就是從嚴格單一的教會音樂,演變成宮廷威嚴壯麗的門面、貴族華麗的裝飾、中產階級平衡與和諧的娛樂消遣,終於變成充滿自由激情的有靈魂的藝術,最後逐漸演變為更加多元化、有個性的現代音樂。了解了背景,我們就可以分時期地來講解古典音樂啦!因為最初的文藝復興及以前的音樂多與教會有關,離我們比較遠,暫且不討論。
  • 一人一張經典碟——弗裡喬伊·《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
    這套《德沃夏克:No. 9交響曲》由DG唱片公司發行於2001年,費倫茨·弗裡喬伊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出錄製。 1892年,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聘請德沃夏克出任該院的院長,德沃夏克應邀赴美。將此交響曲命名為「新世界」(或作「新大陸」、「自新大陸」)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德沃夏克在紐約的第一個冬天,因思鄉情結開始譜寫他最廣為人知的《No. 9交響曲》。但更多的學者認為,德沃夏克是實踐自己的音樂理念,特別是作品中與美國本土音樂的密切聯繫。
  • 自由的科學定義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拷問是什麼
    其實,自由的定義就好比是自由之漁網上的「綱」,自由的詞彙就好比是漁網上的「目」。比如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和結社自由等等自由詞彙就是自由之網上的「目」。檢驗自由定義是否科學的辦法之一,就是看自由的定義理論是否能與實際使用的自由詞彙密切聯繫,組織嚴密。
  • BBC音樂雜誌評選的最偉大20部交響曲
    20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Bruckner - Symphony No. 7 (1883)1883年,布魯克納的《第七交響曲》被譽為傑作。貝多芬愛好自然,用大半時間踏遍郊野。他曾在書信中說:「我在灌木、大樹、草坪和巖石間行走的時候,是多麼快樂啊!因為樹叢、花草和巖石,都能給人以共鳴。」
  • 用生命譜寫「華麗樂章」
    用生命譜寫「華麗樂章」文/堅果自然界中的花有各自的習性,不同的植物對於土壤、水份、營養都有不同的要求。可是有一部分的植物生長在積極惡劣的環境下,不僅沒有豐富的水資源,而且土壤也非常的貧瘠。但是它們依然旺盛的生長,好像在用自己頑強的生命,向世界訴說生命的美好!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種擁有頑強生命力的植物,學習他們不去不難的氣勢。
  • 《雲圖》:6個貫穿人類文明的故事和6個與命運抗爭的時代先驅者
    儘管每一個故事,都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但是它的背後卻蘊藏著人類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對於《雲圖》這部作品更深層次的一些理解。在新的據點,星美451觀看了舊時代電影《蒂莫西·卡文迪什的受難記》的一個片段,朦朧之中,星美451似乎懂得了抗爭的含義。在與反抗聯盟軍深入接觸後,星美451逐漸了解到了複製人被欺壓的真相,以及在「極樂神殿」的美妙謊言之下,掩蓋的殘酷真相。當她看到複製人被當做食物回收的時候,決定加入反抗聯盟軍。
  • 哈農庫特指揮莫扎特第41交響曲「朱庇特」
    莫扎特賦予音樂以歌唱優美歡樂性,然而,其中又包含著悲傷,這正反映了莫扎特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作品介紹     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又名朱庇特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最後的一部交響曲,作於1788年。這一年莫扎特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創作的三部最偉大的交響曲,也是作者最後的三部交響曲。
  • 「人死了,靈魂去了哪裡?」心理學和你聊聊靈魂
    人死之後,究竟有沒有靈魂?你的靈魂有沒有可能來自別處?而在身體死亡之後又回到哪裡去?俗話說「人死如燈滅」,多數人都覺得死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一了百了。靈魂和意識本身都不存在,這是人類臆想出來的東西,但是我們都會有意識,又不是行屍走肉,那麼,我們所說的這些靈魂,再人死後去哪裡了?
  • 年少不看《紅月亮》,看懂已不是少女:女人要為自己的命運抗爭
    豆豆不聽哥哥的央求,依舊決定用文志給寫的訴狀去告老闆,但他爹已經收了老闆的2萬塊錢,哥哥更是為了一己私利把豆豆夥同老闆給塞進了車裡去做流產。警察隨後來到了村裡,逮捕了老闆,去豆豆家跟她父親取證,豆父卻矢口否認沒有這事,說老闆是好人。警察再次表示他是來保護村民的,讓村民們不要害怕,應該站出來伸張正義。
  • 林肯公園NBA主題曲盤點 林肯公園Battle Symphony戰爭交響曲試聽歌詞
    「林肯公園的音樂為無數激情熱血的NBA集錦注入了靈魂,感謝。願逝者安息!」接下來為大家盤點林肯公園三首經典的NBA主題曲,緬懷那個逝去的靈魂。3、Battle Symphony (戰爭交響曲)  戰爭交響曲是2016-17賽季的季後賽主題曲。庫裡、哈登、吉諾比利,當一幕幕閃過;詹姆斯、萊昂納德、杜蘭特,當鏡頭不斷切換,距離我們最近的比賽重新勾起回憶,在充滿金屬質感的音樂中,球迷總能尋找到積極努力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