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第41交響曲「朱庇特」
作者:莫扎特
指揮:哈農庫特
演奏:歐洲室內樂團
作者介紹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於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祖籍是德國,他的父親裡奧波爾德是那座城中宮廷天主教樂團的小提琴手,也是一個作曲家,並擁有絕對音感。他的母親也熱愛音樂,會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個孩子。1791年12月5日猝死於維也納,終年35歲。其中最出名的歌劇是:《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畢生創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劇、41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鋼琴協奏曲,加K.107三首鋼琴協奏曲,他對於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同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莫扎特的鋼琴作品非常豐富多:包括:18首鋼琴奏鳴曲,7首鋼琴三重奏,2首鋼琴四重奏,27首鋼琴協奏曲,35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10首雙鋼琴作品,15首鋼琴變奏曲以及其他鋼琴小品數十首。
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主流,他與格魯克(Gluck)、華格納(Wagner)和威爾第(Verdi)一樣,是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與海頓、貝多芬一起為歐洲交響樂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為宗教音樂中難能可貴的一部傑作。作為18世紀末時的歐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樂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尤其是體現在歌劇作品中的市民階層的思想,無疑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意義。莫扎特賦予音樂以歌唱優美歡樂性,然而,其中又包含著悲傷,這正反映了莫扎特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作品介紹
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又名朱庇特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最後的一部交響曲,作於1788年。這一年莫扎特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創作的三部最偉大的交響曲,也是作者最後的三部交響曲。分別是:6月26日完成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7月25日完成的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8月10日完成的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
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是莫扎特三大交響曲的壓軸之作,其規模宏大,壯麗燦爛,在他眾多傑出的作品中,堪稱為最優秀的器樂曲作品。在此部交響曲中已經看不到受海頓影響和家庭經濟因素影響的成份(莫扎特寫完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時,家庭的收入一落千丈,但他依然保持開朗的心情),它是莫扎特發揮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現了莫扎特晚年嫻熟的作曲技巧。此曲還是均衡對照的典範。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最高的創造神之名,把它作為此曲的別名是十分相稱的,但這並非莫扎特本人訂的名稱,而是後人加上的。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4/4 拍-奏鳴曲式。這是一個燦爛生輝的樂章,各主題對比鮮明,為數亦多。呈示部演奏兩遍,第一主題為C大調,從一開始即以齊奏上行音階呈現,顯得莊嚴而堂皇。第一主題後半部分則是小提琴與長笛的親切交流,在小提琴與大提琴高音區的帶領下引入G大調第二主題。第二主題充滿了活潑的氣氛,音樂形象生動。發展部經過大量頻繁轉調,緊張的戲劇性氣氛讓人耳不暇接。在線不得兩個主題皆由C大調奏出,情緒一直保持快樂,並推向明亮的結尾。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3/4拍子-奏鳴曲式。與其他樂章形成對照,不甚華麗,但顯得莊嚴堂皇。第一主題為F大調,弦樂器奏出了如歌如泣的旋律。在進入第二主題之前,樂曲以c小調呈現,並加入中提琴的減七和弦分聲部,使樂曲基調變得不安。第二主題為C大調,旋律依舊柔美親切。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稍快板-C大調-3/4拍。這是莊嚴的宮廷風味小步舞曲,樂曲的主題照搬了貝多芬諧謔曲中的下行半音階。三聲中部很像海頓式,但規模要比海頓的大些。
第四樂章,終曲,甚快板,C大調,2/2拍子。這是整個交響曲的核心,它融合了作曲家一生中完成的五段經典旋律。整個樂章的特色是以對位手法展開的,它充分連續地應用了賦格法的技巧,完美地融合了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從而達到白熱化高潮。
指揮介紹
尼古拉斯.哈農庫特,1929年12月6日生於德國柏林,早年就學於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格呂默爾(grummer)學大提琴,23歲畢業後擔任維也納交響樂團大提琴師。
1953年創建維也納古樂合奏團(concentus musicus wien),採用古代樂器與當初的演奏方法專門演奏1200-1800年間的音樂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之後,與妻子小提琴家愛麗絲(alice)拍檔率領樂團赴歐洲各地巡迴演出,並錄製了大量的古樂唱片,備受好評,名聲大振,成為現代最著名的復古音樂表演流派之一,與霍格伍德(c.hogwood)領導的倫敦古樂學會樂團(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並駕齊驅。除指揮之外,哈農庫特還四處講學,宣講古樂。1972年他任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研究所教授,在不萊梅主理蒙特威爾迪與巴赫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指揮訓練班,並在各國主持古樂研討會。他還撰寫文章竭力提倡古樂,並主張必須保持古代的演奏方法和聲音效果,反對19、20世紀的某些演奏風格。他認為採用現代方法來演奏巴洛克音樂,音響效果是好,但那是大雜燴。巴洛克音樂有很多特殊的、細節的效果是用現代方法無論如何也無法表達的。因之,他的錄音多數都要儘可能地恢復古代的原貌(包括古樂器、樂隊編制、排列方式、調音標準、原版樂譜、演奏方法、聲音效果等),即所謂的原汁原味。
哈農庫特雖然一味推崇古樂,也得到唱片公司的鼎力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他並不全盤否定現代大型樂隊,也不鄙視19世紀作曲家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實際上,他曾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灌錄了《舒伯特交響曲全集》、施特勞特ⅱ《蝙蝠》;指揮歐洲室樂團灌錄了《舒曼交響曲全集》;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灌錄了施特勞斯《吉普賽男爵》等。最近,他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現場演出實況錄音的《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顯示了他擅長小型的古樂隊,也擅長於大型的現代樂隊。
值得注意的是,哈農庫特能將古樂演繹得很"現代",也可將現代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處理得很古典"。他的古樂演繹方法用在現代樂隊,既深刻表現原作的精神和基本的風格,又具有現代的音響和時代的特徵,理性和感性結合得非常之好,那種哲理之美很能激動現代人的心靈。
勃拉姆斯的交響曲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理智性比較強,帶有學院派的印記,一般的民眾不易認同、接受、品賞。哈農庫特的演奏並不刻意地追求色彩和輝煌的表現,而是以格外的精緻且富有表情地提示出勃拉姆斯交響曲的抒情性、歌唱性,那即興式的氣質和豐富的音樂形象,全然是勃拉姆斯式的,宏偉史詩性的《第一交響曲》,風俗舞蹈性的《第二交響曲》,抒情悲壯性的《第三交響曲》,古典悲劇性的《第四交響曲》,都是特點。
目前哈農庫特依然率領著該樂團活躍在國際樂壇上,並不斷錄製出屢獲大獎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