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是公認的「神童音樂家」,據說他是先學會作曲後學會寫字的,6歲時就跟隨姐姐和父親在歐洲巡迴演出,一時風靡整個歐洲大陸,聲名遠播。雖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5年,可是他給人類留下的大礙量音樂財富卻歷久彌新,永遠在人類的精神世界裡熠熠生輝。
相信關注過胎教的朋友都知道這樣一個觀念:傾聽莫扎特的音樂是非常好的胎教方式。這一觀念還真不是空穴來風,這是多位專家和學者經過實驗研究得出的結果。1993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兩位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音樂和空間任務能力》的文章,文中介紹了他們所做一個實驗:讓學生聽10分鐘莫扎特的音樂後立即進行智商(IQ)測試,發現聽過音樂後學生的智商水平顯著提高了。他們把這一現象叫做「莫扎特效應」。
後來《紐約時報》對這一實驗成果進行了報導,這麼一個看起來多少有點懸的觀點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方面,大量的人群開始購買和傾聽莫扎特的音樂,一時間成了一種時尚潮流,除了教育工作者以外,一些其他人群甚至是政府官員們都加入到了這一行列中來,畢竟誰不想自己智商能「多些再多些至滿瀉」呢?還有一些政府給每位新生兒發放古典音樂的CD,有的政府則規定幼兒園必須播放古典音樂。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專家和學者提出了「怎可能」的疑問。於是他們也進行了一些各種各樣的實驗,企圖推翻這種看起來過於神奇的理論,這中間包括心理學家、學者,甚至是醫學領域的科學家。然而,他們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卻出奇的一致:莫扎特的音樂真的很神奇!莫扎特的音樂不僅能使人思維敏捷、運動高效、空間推理能力提高,而且對癲癇症、多動症等病人有很好的療效,更神奇的是換了別的音樂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想必他們最後也成了莫扎特的忠實粉絲吧。
伊利諾斯大學的神經科專家休斯研究後發現,莫扎特的音樂模式與人體腦電波和中樞神經的運動頻率是一致的!可是,莫扎特是怎麼知道這些高科技的?我想應該和莫扎特創作音樂的方式有關吧,他是從小就開始作曲了,他8歲就寫成了第一部交響曲,11歲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額,8歲的時候,我上小學二年級,兒歌都沒學會幾首,慚愧!而且他所譜寫的樂曲一般是不再作改動的,不像其他音樂家一樣一個作品經過無數次修改才定稿,很多時候應該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在指導他創作,雖然他系統研究了大量音樂家的作品以汲取營養,但是在那個時代他的作品仍然是獨樹一幟的。
哎呦,好神奇啊,我在寫這篇文章時發現:用五筆來打「莫扎特」這個名字時,用到的前三個字母就是「art」——「藝術」啊!真是太神奇了,您說說,要是一個人一生都沒有聽過莫扎特的音樂,那該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啊,他的智商起碼還有1/5有待開發!呵呵,實際上在現代正常人的世界裡,這種可能性是極低的,因為莫扎特的音樂幾乎無處不在,可能你不知道是莫扎特的哪首作品,但你肯定聽到過。不信,下面我們來聽一首莫扎特的音樂,你要是說這首曲子改編的歌曲都沒聽過算我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