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別人說聽古典音樂能變得更聰明,長時間以來,「莫扎特效應」成為了古典音樂的賣點。但古典音樂真的這麼神奇嗎?
何謂「莫扎特效應」?
說白了就是聽莫扎特的音樂能促進智力發展,這個說法源於一個1993年的實驗,研究人員將志願者們被分為幾組完成複雜的摺紙任務。實驗中,每組志願者聽不同音樂,同時確保他們摺紙的速度和效果達到測試標準。結果發現,實驗中莫扎特音樂組出色完成任務,並且發現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他們某些大腦的機能有很大的幅提升。
然後研究人員就把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在新聞媒體眼裡,聽古典音樂的組表現得比其他好=聽古典音樂智商高,所以這個消息想炸開鍋似的被大肆傳播。研究人員多次說明古典音樂只是可能提高大腦的某些機能,這些機能可能導致智商提升,所以聽古典音樂能不能變聰明還不能確定。但於事無補,人們看著賣力講解的研究人員,想法卻是:說的好,但我還是選擇相信媒體。於是莫扎特效應自此誕生。
但這個不準確的結果也引發了熱議,聽音樂的人群就不幹了,就古典樂好?我搖滾樂不香?你有沒有把我電子樂放在眼裡?最後民間得出一個結論,所有音樂都能提高人們的智商,並提出「模糊效應」。
提高「智商」的可能是心情
之後心理學家們又做了一系列實驗,其中2010年的一次,是將莫扎特的鋼琴曲換成了當紅小說家的錄音,其他條件不變。然後他們發現,聽了小說家錄音(作者將自己的小說朗讀出來變成有聲版)的人也表現出了和之前聽莫扎特音樂那批人的「高智商」,這就將「莫扎特效應」變為「小說家效應」。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分析,上世紀90年代的測試人群對鋼琴曲感興趣,而2010年的測試人群對暢銷小說作家(比如史蒂芬金)感興趣。會不會重點不在音樂上,而在於他們聽到的錄音讓他們心情愉悅?
於是研究人員又做了一組實驗,這次實驗他們,給實驗人群分別聽小說錄音和鋼琴曲,然後詢問他們喜歡小說還是喜歡鋼琴曲。結果:較喜歡聽小說的人,在聽完小說錄音後所做的測驗分數很高;同樣喜歡音樂的人,則是在聽完音樂後做測驗獲得了高分,而那些兩者都不喜歡的人則是成績平平。
音樂和多巴胺
心情很重要,那說回音樂方面,當我們聽到喜歡的歌曲使我們變得平靜和放鬆時,大腦就會釋放一種多巴胺。2011年,麥吉爾大學進行了第一個研究多巴胺與聽音樂之間關係的實驗。這項研究有八位志願者,研究人員在他們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時掃描了他們的大腦。
結果表明,當人們聽他們喜歡的音樂時,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上升了約9%。
什麼是多巴胺?多巴胺本身並不是什麼壞東西。這是一種複雜的神經化學物質,影響著我們的動機、注意力以及決策。我們平常做一些興奮的事情比如玩遊戲、刷劇等時也會產生它,只不過人為娛樂產生的多巴胺大多數是過量的而且容易停不下來,對身體和身心健康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多巴胺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緊張容易失誤,過度亢奮也容易失誤,平靜愉悅的心情更容易創造好的成績,而聽喜歡的音樂讓你大腦釋放的多巴胺量就是一個合適的值,這也是讓你在緊張和亢奮中找到平靜的一個方法。
至於古典音樂,實驗也證明,它能讓嬰兒感到平靜,它可以讓一個嬰兒安靜入睡,也有益於其健康地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