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科學家驗證莫扎特效應:有的音樂提高智商,有的卻有毒
死亡意味著什麼?愛因斯坦說,死亡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
除了莫扎特的音樂,很多音樂都能令人精神愉悅、心情舒緩,但莫扎特的音樂似乎更特別。
有研究稱,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提高聆聽者的智商,特別是他譜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又稱K448樂曲。
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的神經生物學研究者戈登·肖(GorsonL.Shaw)、弗朗西斯·勞舍爾(FrancesH.Rauscher)和凱薩琳(KatherineN.Ky)發表研究論文稱,聆聽K448樂曲的人,在空間推理和記憶任務上,表現更好。他們對加州大學的36名心理學專業學生進行了測試:聆聽了10分鐘K448樂曲後,學生的IQ測試成績普遍提高了8到9分。
這被稱為神奇的「莫扎特效應」。
隨後,有研究者把K448樂曲應用到癲癇病治療中,他們發現,參加實驗的癲癇病患者腦部的典型癲癇病活動症狀大多都得到了控制。
因中風陷入昏迷的以色列總理沙龍的病房裡,醫生為了喚醒他,也播放著莫扎特的音樂。
莫扎特讓你更聰明;聽一聽音樂,就能提高記憶力、空間推理能力。人們對「莫扎特效應」的這一認知,令K448樂曲風靡一時,並成為最知名的胎教音樂之一。
但學術界卻爭論不休,他們有兩個疑問:莫扎特效應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存在,何以導致其產生?1999年,《自然》(Nature)發表兩篇研究論文稱,莫扎特效應並不存在。但2016年1月,中國的科研人員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他們認為,莫扎特效應存在,並且解釋導致該效應的原因和生物學機理。
位於中國四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堯德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自然》Nature子刊《科學報告》(ScienceReport)上發表論文稱,小鼠和人類實驗證實,聆聽莫扎特K448樂曲,可以提高聆聽者的記憶力和空間推理能力。
60個沒有接受過正式音樂訓練的大學生被隨機分組——每天早晨半小時,連續六天,「聽K448音樂的」和「不聽的」,然後進行紙上的迷宮遊戲(用鉛筆標出一個迷宮的出行路線)和摺紙、裁紙實驗,來測試他們的記憶力和空間推理能力。堯德中等人發現,聽過K448樂曲的學生,摺紙、裁紙實驗的準確率明顯更高,找到迷宮遊戲中逃生路線的耗時更短。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希望看到更客觀的實驗證據。他們以45隻大鼠為研究對象。從出生時起,這些大鼠就被分成三組,聆聽不同的音樂或不聽,然後測驗它們的記憶能力,用莫裡斯水迷宮實驗。莫裡斯水迷宮是一個巨大的圓形水池,池壁光滑,其中盛滿水,水面被撒上粉末樣的漂浮物,使水面被遮蔽,不能看到水下的逃生平臺。大鼠只有站到該逃生平臺上,才能不被水淹沒。大鼠在經過訓練後,花多長時間、經過什麼路徑,才能找到隱藏在渾濁水下的「墊腳石」?堯德中等人發現,通過聆聽K448樂曲,出生28天後的大鼠,就開始「出類拔萃」。它們學習得更快,停留在逃生平臺上的時間更長,表現上佳。
為什麼K448樂曲會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堯德中等人在論文中表示,是因為節奏。K448樂曲擁有獨特的節奏,當這種節奏被抹去或者被改變,莫扎特效應消失。
為了證明這一猜想,研究人員做了一個極端的實驗。他們招募的60名大學生事實上被分為了三組,一組人聽K448樂曲,一組人安靜地待著,還有第三組人聽了特殊的反向K448樂曲。反向K448樂曲,就是用反向播放器(記者註:一種軟體程序),把K448樂曲倒著播放,該樂曲的音高等元素不改變,只有節奏改變了,並且是完全相反。
堯德中等人發現,聽反向K448樂曲的人,摺紙、裁紙實驗的準確率不及前兩組人的表現,迷宮遊戲中找到逃生路線的耗時也比前兩組人長。他們好像變笨了。
類似的現象在大鼠實驗中也被觀察到。聽反向K448樂曲的大鼠學習能力下降,停留在逃生平臺上的時間最短。
這樣看來,有些音樂似乎「有毒」。堯德中等人發現,作曲家勳伯格(Schoenberg)的音樂不幸有此功效。但巴赫的音樂擁有與莫扎特音樂類似的益處。
但莫扎特的音樂到底對我們大腦產生了什麼影響?研究人員用生物化學和免疫染色的方法,對大鼠的大腦一探究竟。
他們發現,聽了K448樂曲的大鼠,從28天起,其大腦聽覺皮層以及海馬區中,神經營養因子BDNF/TrkB的表達量就比沒有聽次樂曲的大鼠更高,而海馬區與記憶功能有關。而聆聽了反向K448樂曲的大鼠,前述腦區的神經營養因子BDNF/TrkB的表達量較低,比不聽樂曲的大鼠還低。
論文作者之一夏陽博士認為,正是神經營養因子BDNF/TrkB的表達量的改變,導致了小鼠在測試中表現好壞的不同。
堯德中等人的研究能否獲得更多學術研究者的認同和實驗證據的支持,有待考量。但從神經營養因子,到人類記憶能力、空間推理能力的提高,兩者之間有很多謎題等待被揭開。
不管莫扎特效應存在與否,K448樂曲不妨聽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