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研究者阿爾弗雷德·託瑪提斯(Alfred Tomatis)博士在他的《 Pourquoi Mozart?》一書中描述了「莫扎特效應」的概念。1991年,他探討了莫扎特的廣泛適用性,特別是在Tomatis與主要學習困難兒童的30年工作中取得成果的過程。
莫扎特音樂是否真的能讓孩子變聰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定義一下,我們所說的「聰明」是指什麼?
Tomatis Method主要關注人耳的傾聽能力。「傾聽」是一個人使用自己的耳朵,以一種專注的方式,為了學習和交流去聽的一種能力——而且沒有情緒困擾。
事實上,當一個人(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能夠從環境聲音(不論是老師講課,還是社交語言)中,專注而高效地提取和處理、記憶有用的信息,從大腦認知的角度看,這便是一種「聰明」。
Tomatis博士還有一條著名論斷:人只能發出耳朵能聽到的聲音。也就是說,當聽覺處理表現好了,人的語言發聲也同樣會表現好。那麼口齒伶俐,表達敏捷,這應當也是「聰明」的一個方面。
為什麼是莫扎特音樂呢?
Tomatis博士偏愛使用莫扎特,因為莫扎特作品有大量的高頻諧波。
莫扎特音樂的頻率範圍、聲強變化以及節奏非常適合用來實現Tomatis Effect(又稱「託瑪提斯效應」)。
在他的Tomatis Method技術中,採用的音樂需要有比較豐富的頻率分布,有足夠多的聲音強度起伏,能實現聲音過濾的多樣性。最終通過在高、中、低不同頻帶上進行聲學處理,根據側重目標,達到對中耳肌肉、前庭和耳蝸的刺激效果。
關於莫扎特的使用,已經完成了許多研究和思想,這進一步增強了音樂本身的天才性和複雜性。
Billie M. Thompson博士和Susan R. Andrews博士寫了一篇文章——「關於音樂生理效應的歷史評論:託瑪提斯,莫扎特和神經心理學」。
這篇文章發表在2000年7月至9月的《綜合生理與行為科學雜誌》上。在文章中,他們非常清楚地定義了莫扎特效應和託瑪提斯效應之間的區別。
即使Tomatis博士從他自己以及其他人的研究中知道,莫扎特是最理想的適合他的訓練技術的音樂,也不應混淆二者。莫扎特去世前後,有獨立研究人員在研究中證實了莫扎特的使用效果。
J.S.詹金斯(Jenkins)於2001年4月撰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皇家醫學會雜誌》第94卷上。論文標題就是:「莫扎特效應」。
他寫道:「諸如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掃描之類的技術以及對局部腦部病變的研究表明,聽音樂可以激活廣泛的區域。主要的聽覺區域通常位於橫向和上顳回,但特定的音樂欣賞,包括節奏,音調,旋律和音色,在大腦的許多不同區域都有處理。」
「在癲癇病中可以看到莫扎特效應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跡象。在29位聽取Mozart奏鳴曲K448的局部放電或廣泛性尖峰和波複合物發作的患者中,有23位患者的癲癇樣活動明顯減少,如腦電圖(EEG)所示。在一位男性中,有狀態癲癇發作的無意識狀態出現的比例為62%,而在接觸莫扎特音樂時,該值下降到21%。這些改進甚至發生在昏迷中的事實再次表明,對音樂的欣賞並不是莫扎特效果的必要特徵。」
「為了確定造成莫扎特效應的物理特徵,休斯和菲諾對各種音樂進行了計算機分析。共分析了來自莫扎特的81種選擇,JC·巴赫的67種,JS·巴赫的67種,蕭邦的39種以及來自55個其他作曲家的148種音樂。莫扎特的許多音樂,與兩位巴赫的音樂有共同之處,就是它們具有很長的周期性,尤其是在10至60秒的範圍內。」
其它音樂也能讓人變「聰明」嗎?
換用莫扎特音樂之外的其它類型的音樂,是否也能讓人變「聰明」呢?答案是肯定的。
事實上,託瑪提斯的音頻訓練,在莫扎特音樂之外,還採用了華爾茲、進行曲、格列高聖詠等多種音樂,共同組成了強大的託瑪提斯訓練素材。可見在本質上,託瑪提斯關注的是音樂素材的聲學屬性,而恰好莫扎特音樂的頻率、強度的表現非常符合Tomatis Method的需要。
在有關Tomatis效應的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員仍在爭論莫扎特效應到底是什麼,但是託瑪提斯博士將這種特殊的音樂與在他的電子耳中表現的託瑪提斯效應相結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宏偉的工具,在使用了60多年之後的今天,力量仍然無與倫比。
[參考資料]
1.音樂節奏和方式對喚醒,情緒和空間能力的影響Effects of Musical Tempo and Mode on Arousal, Mood, and Spatial Abilities
這項研究由多倫多大學的加布裡埃拉·海珊(Gabriela Husain),威廉·福特·湯普森(William Forde Thompson)和埃·格倫·謝倫貝格(E. Glenn Schellenberg)完成,並發表在2002年冬季的《音樂感知》雜誌上。
2.聽覺背景刺激(莫扎特的奏鳴曲K.448)對視覺大腦活動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auditory background stimulation (Mozart’s sonata K. 448) on visual brain activity.
這項研究由斯洛維尼亞的Norbert Jausovec和Katarina Habe進行,並於2004年發表在《國際心理生理學雜誌》 51上。
3.進行空間旋轉和數字任務時,莫扎特的奏鳴曲K.448對大腦活動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Mozart’s Sonata K.448 on Brain Activity d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spatial rotation and numerical tasks.
這項研究也由斯洛維尼亞的Norbert Jausovec和Katarina Habe完成,並發表在Brain Topography,第17卷,第4期,2005年夏季。
4.莫扎特效應:腦電圖分析,採用誘發事件相關的失步/同步和事件相關的連貫性方法。The Mozart Effect: An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Analysis Employing the methods of induced 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 / Synchronization and Event Related Coherence.
這項研究也由斯洛維尼亞的Norbert Jausovec和Katarina Habe完成,並發表在2003年冬季《大腦地形圖》第16卷第2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