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莫扎特能幫助大腦發育?這個風靡全球的謠言是怎麼來的

2020-12-06 騰訊網

撰文丨D(浙江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生)

編輯丨qingning

排版丨小箱子

莫扎特效應從何而來?

1781年,當莫扎特在伏案譜寫K.448,即D大調雙鋼琴鳴奏曲的時候,一定不會想到,有朝一日,他的這首曲子還會被科學家當做重點研究的對象,甚至有一個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詞語被創造了出來並廣泛使用,即「莫扎特效應」。值得玩味的是,雖然各位讀者可能還沒有欣賞古典音樂的習慣,但是大家對這個詞或許都多少有點耳聞。

https://kansaspublicradio.org/kpr-news/value-classical-music-more-important-mozart-effect

「莫扎特效應」這個詞最早是由Dr. Alfred A. Tomatis,一位法國的研究者創造出來的。他使用這個詞來描述聽音樂可以幫助大腦發育。然而,這個詞是怎麼被真正賦予現在的含義,乃至最後席捲全球呢?一切的故事都開始於1993年的一篇Nature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員Frances H.Rauscher發表論文聲稱[1],在聽完K448樂曲之後,學生的空間推理能力測試成績普遍比沒有聽音樂的學生提高了8-9分。隨後,1994年的紐約時報更是直接撰文《聽莫扎特真的能讓你變聰明》(CLASSICAL VIEW; Listening To Prozac… Er, Mozart)一文,並在其中大肆鼓吹莫扎特比貝多芬要更加偉大。

看到這,我不禁緩緩打出一個問號,莫扎特效應真的有這麼厲害?

於是我仔細閱讀了這個只佔有一個版面的文章,發現這個所謂的空間推理能力的增強效應只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內有效果。多短呢?增強效應在10-15分鐘之後就完全消失了,而且增加的只是空間推理的能力。作者也沒有關注其他方面的能力,更不是媒體所大肆鼓吹的智力。並且在文章的最後,作者還著重強調了他們只進行了莫扎特音樂的測試,並沒有測試其他類型的音樂,所以這個測驗並不能說明莫扎特音樂的特殊性。然而媒體還是忽略了作者的本身意圖,進行了「喜聞樂見」的選擇性報導,不禁讓人感嘆這種新聞報導的標題黨果然是由來已久。

莫扎特效應是真是假?

那麼莫扎特效應到底是真是假呢?1999年Christopher F. Chabris同樣在Nature上發表文章[2],他運用Meta分析(一種使用統計學方法對資料定量綜合的分析),做出了聽莫扎特音樂只是短暫的激活了右腦,然而對所有檢測的認知能力的增強效應都很小,並且對於智商和推理能力基本上沒有任何影響的結論。儘管如此,莫扎特效應的傳播並未因此停下腳步。之後的媒體宣傳更是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受眾群體,他們號稱聽莫扎特的音樂能夠提升孩子的智力,於是莫扎特音樂的CD一路暢銷,雄踞各大榜單早教類音樂前三。

值得慶幸的是科學家們依然沒有放棄與莫扎特效應的「鬥爭」,隨後德國政府應民眾要求,組織了多個學科的專家,對音樂和智力的關係進行了系統性的評判,於2007年4月發布了長達154頁的研究報告[3]。報告聲稱,被動的聽莫扎特的音樂,或者是任何你享受的音樂都不會讓你變得更加聰明。隨後,在2010年發表的另一篇Meta分析報告,總結了涵蓋3000名被試的40篇科研論文,結果顯示未能找到支持莫扎特效應的直接證據。[4]

http://www.xinwenhua.com.cn/user/t-18881.html

寫到這兒,我暫停了一旁播放的莫扎特音樂,這一波又一波的造神運動最終還是讓賣CD和做早教的那波人先富起來了啊。然而造謠只是一張嘴,闢謠卻是跑斷腿。筆者不禁想起,有一次開車帶小侄女外出的時候播放了一首梁博的《我不知道》,在筆者跟著哼的一瞬間被舅舅直接呵斥打斷,然後音樂被換成了莫扎特的鋼琴曲。所以說,又有誰會知道,94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竟然會影響至此呢。不僅如此,莫扎特效應也許還導致了在有些人的心中,聽古典音樂相較於聽其他音樂類型的迷之優越感。

莫扎特效應的真實作用?

雖然莫扎特效應已經被證明和智商沒有直接聯繫,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樂還是會對人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比如Turner [5]發現莫扎特的音樂可以降低癲癇樣神經元的異常放電,雖然貝多芬的音樂也有同樣效果。而2016年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6]的一篇論文表明,無論是人還是大鼠,在聆聽了莫扎特的K448樂曲之後,都可以提高聆聽者的記憶力和空間推理能力。具體來說,聽過K448樂曲的學生,摺紙、裁紙實驗的準確率明顯更高,找到迷宮遊戲中逃生路線的耗時更短;而聽過樂曲的大鼠在水迷宮實驗中的表現也好於對照組。這些結果又支持了1993年Nature的結論。

另外他們還發現了大腦的分子層面的變化,比如,聽了K448樂曲的大鼠,從28天起,在其大腦聽覺皮層以及與學習記憶能力相關的海馬區中,神經營養因子BDNF和TrkB蛋白的表達量就比沒有聽樂曲的大鼠更高。最有趣的是,根據之前的研究另外一位音樂大師勳伯格的音樂卻起了相反的作用,鑑於勳伯格的音樂是無調性音樂的代表,研究者猜測也許這一結果指向了節奏對於莫扎特效應的重要性,然而具體的原因還需進一步的研究。[7]

如今學術界對於莫扎特效應的研究,也不僅僅局限於莫扎特的音樂,更多的研究者在研究音樂對認知和情緒加工的影響。神經學家Erin Jenson提出,通過記錄處理高難度問題的時消耗的能量少和多,可以看出在這方面認知效率的高和低。而在Thomas Flohr8設計的實驗中,經過音樂教學的學前兒童在處理空間信息的操作時,記錄到的腦電(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活動比較低。說明音樂有效提升了空間信息的處理能力

在另一項EEG實驗中,Tlden lwkai [9]發現,當被試聽到歡快的音樂時,大腦兩半球的交流會增加,尤其是額葉部位的α波的增強,而α波被認為是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腦波狀態,但是不和諧的聲音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他們在EEG實驗中還發現,專門負責音樂旋律加工的腦區在音樂的刺激作用下一每秒上萬次的速度彼此連接,同時也快速地產生了共振,並釋放α波。

通過對大量歡快音樂的分析得出,樂曲中的節奏旋律幾乎和腦頻率對稱,都是30s一個循環,而歡快的音樂每30s就會出現一個高峰。所以這種有規律的旋律在大腦中激發的反應最大。被音樂激活的腦區中有的腦區會同時負責其他的認知加工,比如左側枕葉在符號解碼方面起作用,而前額葉執行對音樂信息加工整合協調的任務。各個腦區彼此之間通過神經突觸相互連接和作用,從而有利於整體行為水平的提高。

同時,音樂也會影響人的情緒體驗。比如基底神經節參與加工積極情緒,這部分神經對音樂中的積極內容進行加工,並且有助於回憶和再現令人愉快的事件,激發人的正性情緒,這種情緒反過來也可以促進認知加工水平的提高。

實際上,原始的莫扎特效應的論文,從來沒有提到過聽音樂可以提升智力。一切都是由於無良媒體的大肆宣傳,才讓部分商家有了可乘之機。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音樂對人身心的影響,當然如果你喜歡音樂,根本不用考慮那麼多,因為音樂本身就會讓你感到快樂,而快樂對身心有益這一論點幾乎是無需證明的。如果你不喜歡聽音樂,也大可不必擔心,不聽莫扎特,不聽古典音樂,甚至就算不聽音樂,也不會讓你輸在起跑線上。

封面來源:https://media.wnyc.org/i/1280/720/c/80/2018/10/mozart-effect.jpg

參考文獻

[1]. Rauscher FH, et al. 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Nature, 365(6447):611 (1993).

[2]. Chabris CF. Prelude or requiem for the 『Mozart effect』?. Nature, 400(6747):826-827 (1999).

[3]. Abbott A. Mozart doesn't make you clever. Nature News, (2007) doi: 10.1038/news070409-13

[4]. Pietschnig, Jakob, Martin Voracek, and Anton K. Formann. Mozart effect–Shmozart effect: A meta-analysis. Intelligence 38.3 :314-323 (2010).

[5]. Turner R. The acute effect of music on 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Epilepsy and Behavior, 5:662–668 (2004).

[6]. Xing YS, et al. Mozart, Mozart rhythm and retrograde Mozart effects: evidences from behaviours and neurobiology bases. Scientific Reports, 6:18744 (2016).

[7].Bates, F. C. & Horvath, cT. Discrimination learning with rhythmic and nonrhythmic background music.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33, 1123–1126 (1971).

[8]. Hughes J. The Mozart Effect. Epilepsy and Behavior, 2(5):396-417 (2001).

[9]. Engel A, et al. Temporal binding and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sensory awarenes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5(1):16-25 (2001).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腦人言(ID:ibrain-talk),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科學證明聽莫扎特會更聰明
    聽莫扎特鋼琴曲能使人變得更聰明麼?在莫扎特誕辰260年之際,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實了被爭論至今的「莫扎應」。近日,我國科學家發現: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和人出現「莫扎應」的關鍵;反向莫扎特音樂顯示了負向作用。
  • 莫扎特效應:聽說聽古典樂能讓人更聰明?
    經常聽別人說聽古典音樂能變得更聰明,長時間以來,「莫扎特效應」成為了古典音樂的賣點。但古典音樂真的這麼神奇嗎?說白了就是聽莫扎特的音樂能促進智力發展,這個說法源於一個1993年的實驗,研究人員將志願者們被分為幾組完成複雜的摺紙任務。實驗中,每組志願者聽不同音樂,同時確保他們摺紙的速度和效果達到測試標準。結果發現,實驗中莫扎特音樂組出色完成任務,並且發現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他們某些大腦的機能有很大的幅提升。
  • 莫扎特的音樂能治病,每天聽莫扎特音樂,能減少癲癇發病頻率
    莫扎特效應是在1993年首次確立的,最初是指聽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時大腦功能的增強。從那時起,許多音樂形式已經被證明對神經系統疾病有好處,包括帕金森病、痴呆症、睡眠障礙以及和注意力缺陷和多動症等。但關於聽莫扎特音樂可能對心理健康有好處的幾項研究,由於涉及的人數不多,或者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總體上證據參差不齊。
  • 被誤讀的莫扎特:聽莫扎特不會讓孩子更聰明
    這個結論稱,當你聽一首莫扎特的曲子之後,你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  《麥兜響噹噹》中,麥太為生個聰明孩子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沒想到被分到對照組——聽的是搖滾。結果,生出的麥兜有些低能。望子成龍的麥太,讓麥兜補習莫扎特音樂,以期聰明一些。莫扎特效應真有如此神奇嗎?聽音樂能讓人更聰明嗎?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音樂能顯著改善早產兒的大腦發育
    But before you cue the Amadeus,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早產兒。在某些情況下,早產可能會危及嬰兒的生命或導致嬰兒的發育出現問題。「早產兒更有可能有注意力缺陷方面的問題;早產兒患自閉症的風險更高;並且一般的社會情緒調節能力也可能有障礙。日內瓦大學醫院的兒科醫生和新生兒學家佩特拉·胡皮表示到。
  • 聽莫扎特未必能變聰明,但卻真的能治病
    莫扎特的音樂天分確實與生俱來――他5歲作曲,9歲寫交響曲,11歲時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人們喜愛莫扎特的音樂,因為他的作品總能讓聽者覺得很舒服,使人心境平和,這種舒服來源於他音樂語言的直白與流暢。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評價說:「聽莫扎特使人擺脫了內心的爭執,升到更高的境界,到達一個崇高與和平的領域,在那兒,人間的痛苦消失了。」
  • 音樂能讓孩子變聰明嗎?是的「莫扎特效果」得到證實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小螺絲號滴滴吹,海鷗聽展翅飛,小螺號滴滴吹,波折聽笑微微……」晚飯後,我帶著孩子到鄰居家散步,鄰居家正在給孩子們唱螺絲釘的童謠,孩子們站在電視劇旁邊唱歌鄰居的孩子自己來和我的孩子一起唱過去的歌鄰居看到我來了,主動跟我說她家的孩子喜歡聽音樂唱歌
  •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大腦,大腦真的是非常神奇的器官那麼,為什麼在實驗室裡保留下來的大腦會顯出乾巴巴的灰色呢?這是由於福馬林藥液的浸泡,泡久了大腦就變成灰色的了。第7名,聽莫扎特會讓人更聰明嗎?很久以前就流傳過這樣的江湖傳說,聽莫扎特會讓人更聰明。所以很多人都做過這樣的事,拿一個很好的耳機放在孕婦的肚子上,播放莫扎特的音樂,用來增加寶寶的智力。這種事還產生了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莫扎特效應」。這個神話是怎麼開始的呢?
  • 聽莫扎特能提高智力,你是認真的?這不過是一個極成功的營銷案例
    因為,莫扎特的音樂,可以直接影響嬰兒大腦。這並非信口開河,而是有科學理論支持。由此,勞舍爾得出結論,可以通過訓練大腦特定神經元,來加強音樂和空間互動,完成音樂性功能思考。勞舍爾寫的《音樂和空間任務能力》,本來就是專業到枯燥的論文,發表後應者寥寥,沒想到的是,《紐約時報》的編輯注意到了勞舍爾和他的論文。音樂可以提高思維能力,那也就是說,聽古典音樂的大學生要比不聽的智商,聽莫扎特的孩子,他們的智商要比不聽莫扎特的孩子高。
  • 真的 聽莫扎特能提高空間記憶能力
    (原標題:真的 聽莫扎特能提高空間記憶能力) 莫扎特效應「莫扎特效應
  • 考前必看:研究稱聽莫扎特音樂能增強智商
    6月7日消息,不是聽什麼音樂都能增強大腦認知功能。然而,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聽莫扎特的音樂就可以促進大腦認知功能。研究人員發現,聽過古典音樂大師莫扎特的音樂的人,其與記憶、理解以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的腦波活動有所增強。
  • 莫扎特效應: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治療癲癇?
    一項新的綜合分析研究證實,聽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可以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薈萃分析的結果可能會推翻當前對莫扎特效應的懷疑態度。 莫扎特音樂或對心理健康產生有益影響的想法源於1990年代的早期發現。此後有數項研究跟進,但大多樣本很小,或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導致總體證據不一。
  • 莫扎特的效果:家長應注意音樂啟
    在電視劇中,我們總是看到那些貴族家庭總是讓孩子們聽很多音樂,他們認為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好處。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說,不只是聽音樂嗎?什麼可以大膽?我厭倦了讓家裡整天這麼忙!他們認為這是貴族家庭的奢侈活動。
  • 莫扎特效應:「音樂啟蒙」家長要重視
    在電視劇中,我們總會看到,那些貴族家庭們,總會讓孩子們聽很多音樂,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好處。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卻說了,不就是聽一些音樂嗎?有什麼可豪橫的?整天把家裡搞得這麼熱鬧,煩都煩死了!認為這是貴族家庭們搞的一些奢侈活動。
  • 實錘,莫扎特的音樂能治病 | 音樂療法
    莫扎特效應是在1993年首次確立的,最初是指聽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時大腦功能的增強。從那時起,許多音樂形式已經被證明對神經系統疾病有好處,包括帕金森病、痴呆症、睡眠障礙以及和注意力缺陷和多動症等。但關於聽莫扎特音樂可能對心理健康有好處的幾項研究,由於涉及的人數不多,或者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總體上證據參差不齊。
  • 神奇的音樂——莫扎特效應
    莫扎特是公認的「神童音樂家」,據說他是先學會作曲後學會寫字的,6歲時就跟隨姐姐和父親在歐洲巡迴演出,一時風靡整個歐洲大陸,聲名遠播。雖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5年,可是他給人類留下的大礙量音樂財富卻歷久彌新,永遠在人類的精神世界裡熠熠生輝。
  • 聽莫扎特能增加記憶?快醒醒吧
    我們的大腦是否有左右腦分裂,它們如何分裂和協作?左右腦發育會產生不同的人格特質嗎? 以最容易理解和負責語言產生的布羅卡地區為例,很少有人的語言中心區域會集中在一個大腦半球,儘管一些慣用左手的語言中心可能與慣用右手,但實際上,它跨過大腦的兩個半球,這意味著當一個人講話時,需要兩個大腦半球的不同大腦區域一起工作或完成一些其他複雜的任務,並且甚至一些合作的大腦區域仍然相距甚遠。
  • 大中小加拿大最新研究:聽莫扎特減少癲癇發作
    加拿大西多倫多醫院克萊姆比勒大腦研究所近期一項臨床研究證實,聽莫扎特音樂能減少癲癇患者的發作頻率。研究人員招募了8名女性和5名男性癲癇患者參與這項為期一年的研究。參試者年齡在26~75歲之間,其中一半人連續3個月,每天聽《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一次,隨後的3個月改聽添加了幹擾的版本(與原版音樂具有相似特徵,但被隨機打亂了順序,缺乏節奏感)。剩餘一半患者先聽幹擾版本樂曲,然後聽莫扎特奏鳴曲。在幹預期間,所有參試者服用的藥物保持不變,研究人員追蹤記錄了他們癲癇發作的頻率。最終有11名病人完成了全部研究,2名病人中途退出。
  • 胎兒有3個大腦發育「高峰期」,媽媽要抓住時機,對孩子有幫助
    怎麼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更加的優秀,那就是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或者是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想讓孩子更聰明,可以從胎兒時期抓起。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發育大腦了,寶寶在出生的時候大腦中就已經有100到180億個腦細胞了,這個數值已經比較接近成人了。寶寶都是在什麼時候發育大腦的呢?
  • 聽古典音樂 大腦更年輕
    核心提示:聽古典音樂提高了「有音樂體驗」的參與者大腦內涉及多巴胺分泌和運輸、突觸神經傳輸、學習和記憶的基因活動。不僅如此,聽音樂還能調節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的基因,因此,聽音樂能夠幫助保持大腦健康。   聽古典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經常聆聽古典音樂能夠促進大腦中掌管記憶和學習部位的基因活性,同時還能抑制一個同帕金森氏症相關聯的風險基因活性。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聆聽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K216(G大調),這首曲子的長度大約為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