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著名音樂家,流芳百世的也不少,比如巴赫、海頓、貝多芬、舒伯特、蕭邦等等,為什麼唯獨莫扎特的音樂,被列為經典胎教音樂?
因為,莫扎特的音樂,可以直接影響嬰兒大腦。這並非信口開河,而是有科學理論支持。
1993年10月14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音樂和空間任務能力》,作者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勞舍爾(Frances Rauscher)。
無論是兩百多年前的莫扎特,還是論文作者勞舍爾,誰也不會料到,這篇論文不僅改變了全世界的寶媽,還引發巨大爭議。
勞舍爾在論文中,詳細描述了他所進行的音樂實驗。他邀請大學生志願者收聽音樂,在聽了10分鐘後,勞舍爾對他們進行智商測試。大學生們要聽的音樂,不止有古典音樂,也包括現代音樂、舞曲和搖滾樂,實驗結果也表明,不同音樂效果不同。
其中,凡是聽了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的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明顯提高了8至9分。
由此,勞舍爾得出結論,可以通過訓練大腦特定神經元,來加強音樂和空間互動,完成音樂性功能思考。
勞舍爾寫的《音樂和空間任務能力》,本來就是專業到枯燥的論文,發表後應者寥寥,沒想到的是,《紐約時報》的編輯注意到了勞舍爾和他的論文。
音樂可以提高思維能力,那也就是說,聽古典音樂的大學生要比不聽的智商,聽莫扎特的孩子,他們的智商要比不聽莫扎特的孩子高。
經過一番聯想、推測、包裝後,一篇莫扎特音樂可以提高智商的報導,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勞舍爾在「音樂和空間」方面的研究成果,瞬間產生轟動,學生家長、教育工作者甚至政府官員,都對此表示極大興趣。
我們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在美國,這樣的家長也不在少數,別說什麼散養、放養,希望下一代有出息,這是人類最樸素的情感。
這件事情裡面,表現最突出的,是各大唱片公司、音像廠商,他們都精明的很,馬上嗅到其中的利益,大肆推廣勞舍爾的觀點,讓媽媽或者準媽媽們相信,只要聽莫扎特就能潛移默化,就能促進孩子智力發育。
在媒體和商家的合謀下,能促進智力的不僅僅是莫扎特,所有古典音樂都具有這種能力,甚至還衍生出音樂改善健康、提高記憶力、激發創造力,甚至音樂可以治療疾病,緩解軀體損傷,降低抑鬱和焦慮的發生……總之一句話,音樂是促進身心健康的萬能藥,想健康、想長壽,就趕緊買唱片吧。
美國喬治亞州政府雖然不是隊友,但依舊給出了超神助攻。1998年6月,當時的州長米勒先生身體力行,給該州每一名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CD和磁帶;佛羅裡達州也不甘落後,要求公立日託幼兒園,播放古典音樂,當然以莫扎特的音樂為主。
一時間,讓孩子聽古典成為時尚,這就是後來常說的「莫扎特效應」。
中國媽媽或者準媽媽們,也沒逃過這場超級營銷,看看身邊周圍,聽莫扎特已經成了胎教標配。
「莫扎特效應」大行其道,受到科學家同行們的質疑。
1999年8月26日,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查布裡斯教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莫扎特效應」帶來認知增強非常小,對智商或空間推理提升微乎其微;就在同一期雜誌上,斯蒂爾和貝拉等9位作者聯名發表文章,駁斥了音樂提升智商的說法。
同一期《自然》雜誌,刊登兩篇反駁「莫扎特效應」的文章,這也是高規格待遇。
而勞舍爾作為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其反應非常微妙。
由於「莫扎特效應」影響廣泛,勞舍爾放棄最初「音樂和空間任務能力」的課題,一心一意研究起音樂如何提升智商。
面對強大的質疑,勞舍爾挺身而出,為「莫扎特效應」辯護,並且公布其研究成果:「莫扎特效應」不僅在人身上存在,在小鼠身上也存在,而且作用更大。
由於勞舍爾加入戰團,本來斷章取義而來的「莫扎特效應」,有了科學理論支持,私鹽變官鹽。
這場由「莫扎特效應」引發的論戰,從上世紀90年代,一直延續到2010年左右。
相信「莫扎特效應」的人,堅持說古典音樂對孩子很重要,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相信的人,認為這個理論不可信,僅僅是科學界的傳奇故事。
暫且放下各種爭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多聽聽音樂肯定好處多多;至於為人父母的,圖省事把孩子交給莫扎特,明擺著這是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