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真的 聽莫扎特能提高空間記憶能力)
莫扎特效應「莫扎特效應」源於1993年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勞舍爾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裡提到的實驗結論:聽莫扎特K.448號樂曲能夠改善人類的空間推理和記憶。實驗中播放的莫扎特K.448號樂曲即《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創作於1781年,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莫扎特效應」是否存在、具有可靠性,一直被科學家們爭論至今。
有人認為胎教聽莫扎特鋼琴曲,孩子能更聰明。想知道這是否正確,最好去諮詢電子科技大學生命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堯德中。堯德中及神經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發現,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和人出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反向莫扎特音樂顯示了負向作用。這項研究論文《莫扎特、莫扎特的節奏和反向莫扎特效應:來自行為學與神經生物學的證據》,被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上。
聽莫扎特音樂 空間記憶能力相對較好
在過去4年裡,堯德中研究團隊挑選了60個沒有接受過正式音樂訓練的大學生,將他們隨機分成3組。「在6天時間裡,在固定的房間,固定的時間段,1組大學生每天聽半小時莫扎特,1組大學生每天聽半小時反向莫扎特,還有1組大學生什麼也不聽。」團隊成員夏陽教授介紹,反向莫扎特是把莫扎特K.488號樂曲音符以相反序列排列。
參與者聽音樂前後,會接受摺紙剪紙實驗。「是讓他們看圖片,在頭腦中來折和剪。」夏陽說,圖片用虛線呈現摺紙或剪紙的軌跡,這裡「對摺」一下,那裡「剪」一個半圓,最後給出一堆花樣讓被試者來選擇,哪一個是經過上述折剪後形成的花樣——這是考驗他們的空間想像和認知能力。
結果發現,聽了莫扎特音樂的一組表現比不聽的好,不聽的又比反向聽的好。
教授特別提醒 胎教音樂沒想像的神奇
對大鼠的實驗結果與大學生的實驗一樣:聽了莫扎特音樂的大鼠任務完成也比其他兩組好。研究人員通過改變莫扎特音樂的節奏或音高成分,發現保留莫扎特節奏成分的音樂可產生與莫扎特音樂類似的效果;而僅保留音高成分的音樂沒有明顯效果。這說明,節奏成分可能是「莫扎特效應」的關鍵因素。
夏陽說,這些實驗結果均支持「莫扎特效應」的存在。「進一步研究音樂節奏的實際應用,可能將為癲癇、小兒多動症、中風等神經功能異常情況,提供一些新的治療策略。」夏陽強調,「莫扎特效應」主要是指聆聽莫扎特音樂或類似音樂,可以提高被試對象的空間記憶能力,但並非聽了莫扎特音樂後,所有的認知能力都可以提高。
研究團隊還發現,長期接受音樂訓練的兒童,除音樂表現更好外,數學與語文成績均無明顯差異,只有外語略有優勢。因此,堯德中還半開玩笑地告訴學生:「敬請現在的母親們和未來的母親們,千萬不要盲目把胎教音樂的作用想像得那麼神奇!」
莫扎特效應證明者堯德中
29歲提教授 精通腦波音樂
研究「莫扎特」的堯德中憑著過人的天分和不懈的努力,分別在19歲、23歲、25歲時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進入電子科大工作後,29歲被提拔為教授,曾是該校最年輕的博導和最年輕的學院院長。現在是電子科大生命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他還是一位「音樂家」,只是彈奏的樂曲是「腦波」。他發現腦電信號與音樂具有共同性。把一組腦電信號翻譯成一組旋律,可在計算機上播放。
他曾陶醉地告訴學生,由於大腦在不同精神狀態下的腦波特性各異,腦波音樂會隨之變化。如:癲癇病患者的腦波音樂聽起來「雜亂」無章,時不時有突如其來的簡短高音;老年痴呆患者的腦波音樂像一條寧靜的河流,轉換成古箏曲,顯得盪氣迴腸。
夏陽教授介紹,在口腔治療中,把被治療者的腦電信號轉換成腦波音樂,發現聽自己腦波音樂的人,其疼痛指數明顯低於不聽的人。成都商報記者 王冕(來源:成都商報」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