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2020-08-07 老鳴講科普

如果您想更直觀的了解本片內容,歡迎您點擊下行連結,收看西瓜視頻上的同名節目,需15分鐘。如果您只想閱讀文字,文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大腦,大腦真的是非常神奇的器官。大腦非常複雜,大約由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天文學家們認為銀河系由1000億顆恆星組成,所以大腦其實應該就像銀河系一樣深邃複雜。

雖然現代醫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大腦對我們人類來說依然神秘莫測。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有關大腦的8個神話,你會發現它們一個比一個更神奇。

第8名,大腦是灰色的嗎?

大家想過大腦是什麼顏色的嗎?除非在醫療領域工作,要不然想這個幹嗎?我們身體裡有各種顏色,如紅色的血液、白色的骨頭和還有其它顏色的液體。大腦呢?看過醫學電影的人都會說,大腦不就是灰色的嗎?

事實上,目前存在於你頭骨中的活生生的、會跳動的大腦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灰色,它還有白色、黑色和紅色。

大腦的大部分是灰色的。有時整個大腦被稱為灰質。英國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書中,有位著名的偵探叫波洛,經常談到使用他的「小灰細胞」去推理,其實指的就是用他的大腦。灰質遍布大腦的各個部分,以及脊髓;它由不同類型的細胞組成。 但是,大腦還包含白質,腦白質,是大腦內部神經纖維聚集的地方。

黑色成分稱為黑質,黑質細胞富含黑色素,大腦內的黑質是基底神經節的一部分。是腦內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團。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最後,大腦中還有紅色——這是大腦中的許多血管。那麼,為什麼在實驗室裡保留下來的大腦會顯出乾巴巴的灰色呢?這是由於福馬林藥液的浸泡,泡久了大腦就變成灰色的了。

第7名,聽莫扎特會讓人更聰明嗎?

很久以前就流傳過這樣的江湖傳說,聽莫扎特會讓人更聰明。所以很多人都做過這樣的事,拿一個很好的耳機放在孕婦的肚子上,播放莫扎特的音樂,用來增加寶寶的智力。這種事還產生了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莫扎特效應」。這個神話是怎麼開始的呢?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20世紀50年代,一位名叫阿爾伯特·託馬蒂斯(Albert Tomatis)的法國耳鼻喉科專家,發明了一種託馬蒂斯聲音療法,他認為他用莫扎特的音樂幫助患有語言和聽覺障礙的人恢復了健康。託馬蒂斯獲得了很大的聲譽,但他的研究直到今天都還未被證明真的有效。

到了20世紀90年代,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做了一項研究,他們找來36名學生接受智商測試,在測試前先讓他聽了10分鐘莫扎特奏鳴曲。據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戈登肖博士說,聽完之後這些學生的平均智商分數上升了8分。所以「莫扎特效應」從此誕生了。

一位名叫丹·坎貝爾(Dan Campbell)的音樂家將「莫扎特效應」這一詞語註冊為商標,並根據這一概念創作了一系列書籍和CD。隨後在美國的喬治亞州、佛羅裡達州和田納西州也開始宣傳嬰幼兒聽古典音樂。

有一家公司名叫小愛因斯坦Baby Einstein,是一家專業為嬰幼兒製作DVD和其他產品的公司。很多父母購買這些產品,他們相信接觸偉大的藝術作品(主要是莫扎特),有利於孩子的認知發展。

不過近年來,有關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在科學界的爭議越來越大。參與研究的弗朗西斯·勞舍爾博士專門出來解釋說,他們從來沒有宣稱古典音樂,尤其是莫扎特能讓人變得更聰明。但是有一些證據表明,聽一聽音樂可以提高注意力、自信和協調能力。

所以說,莫扎特當然不會讓人變得更聰明,一切都只是生意而已。

第6名,學習會使大腦產生紋路嗎?

大腦是圓形的,兩瓣灰色腫塊,上面蓋著一層「皺紋」。當猿進化成人類以後,我們的大腦就越來越大了,這是為了適應更高級的功能。如果我們把大腦所有的腦脊和裂縫都展開,大腦就變得和枕頭一樣大了。

但是,人類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皺巴巴的大腦;胎兒在發育早期的時候大腦非常光滑。隨著胎兒的成長,它的神經元也跟著一起生長並遷移到大腦的不同區域,形成了腦溝和腦回。當嬰兒長到40周的時候,他的大腦就和成年人一樣皺了。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所以人在學習過程中不會產生新的紋路。這個紋路在我們出生40周後就定形了,假設我們的大腦一生都保持健康,那麼這些紋路就是我們一生的皺紋。

當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確實會發生變化——只是不會增加新的腦溝和腦回。這種變化被稱為大腦可塑性。科學家通過研究老鼠在學習任務時大腦的變化,發現突觸和支持神經元的血細胞會生長並增加數量。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當我們製造出新的記憶時,我們就會得到新的神經元,但是這一研究還沒有得到證實。

第5名,人可以通過潛意識得到信息嗎?

人在潛意識層面可以得到信息,這事到底是真是假?所謂潛意識信息是一種嵌入圖像或聲音中的信息,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滲透到潛意識裡,並影響人們的行為。

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人是一位市場研究員叫詹姆斯 維查裡。1957年,他宣稱在新澤西州的一場電影放映中插入了廣告信息。這些信息以極快的速度閃爍在電影屏幕上,告訴觀眾要喝可口可樂,吃爆米花。

據維查裡說,電影院裡的可樂銷量增長了18%,爆米花銷量也增長了57%,這證明他的潛意識信息是有效的。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維查裡(Vicary)的理論火了,一些廣播和電視廣告有意的包含了潛意識信息。1974年,聯邦通信委員會下令禁止傳媒公司使用潛意識廣告。

潛意識信息真的有用嗎?在其後的研究中,加拿大一家電視臺在節目播出時在屏幕上快速閃出「立即撥打電話」的信息,結果證明對觀眾沒有任何影響。

連中央情報局都被維查多給騙了,中情局於1958年發表了一份叫做「潛意識的操作潛力」的報告,本想大展身手開展這項研究,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

潛意識信息就是個騙局,實際上,維查裡對他的研究結果撒了謊,他後來在電視採訪中承認他從來沒有在電影院做過實驗。

第4名,人腦是動物界最大的大腦嗎?

人類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那麼人類也應該擁有所有動物中最大的大腦。是這樣嗎?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

成年人大腦的平均重量約1361克。我們都知道海豚,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海豚的大腦平均重量和人類一樣。但是抹香鯨可厲害了,它的大腦重量約7800克,是人類的6倍重。然而,動物學家認為抹香鯨還沒有海豚聰明。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我們再來看看比較輕的大腦,比如:小獵犬的大腦約為72克,是人類的二十分之一,猩猩的大腦約為370克,是人類的四分之一。狗和猩猩都是很聰明的動物,但它們的大腦都很小。

在這些比較中,大家可能會注意到一個重要的問題。海豚的平均體重約為158.8公斤,而抹香鯨的體重可達13噸。小獵犬是一種很小的狗,最大的體重約為11.3公斤,所以有理由認為智力與大腦的重量並沒有什麼關係。

大腦的智力取決於大腦重量與全身重量的比例,比例越小越聰明。人類腦重量與全身重量的比例大約是1:50,但對大多數其他哺乳動物來說,是1比180,對鳥類來說,是1比220。

所以,雖然人類的大腦不是動物界最大的大腦,但人類是最聰明的。

第3名,腦損傷是永久性的嗎?

腦損傷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大腦實際上是相當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傷害。對大多數人而言,腦損害可以等同於植物人,或精神殘疾的人,似乎腦損傷是不可逆的,不可治癒的。

但事實並非總是這樣,腦損傷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對人到底產生怎樣的影響,取決於它受傷的位置和嚴重程度。比如說,腦震蕩是一種輕微的腦損傷,只是大腦在顱骨內的輕微反彈,會導致腦內出血和撕裂。但是,大腦能從輕微損傷中恢復得非常好;絕大多數經歷過輕微腦震蕩的人都不會有永久性殘疾。

而更加嚴重的腦損傷,有時需要手術來清除積聚在腦內的血液來緩解壓力。嚴重腦損傷的患者,大多是永久性、不可逆轉的損傷。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有沒有介於這兩者之間的腦損傷呢?有,有些患有重腦損傷的人可能會永久性的殘疾,但是他的大腦有一部分是可以康復的。比如說,如果神經元受損或丟失,它們就不能再生長了——但突觸或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是可以再造的。實際上,這是大腦在神經元之間創造了新的路徑。

還有,原本與某些功能無關的大腦區域可以接管大腦中受損的區域,讓患者可以使用其它腦部分,重新學習。這就是大腦可塑性現象,例如,中風患者就是通過這樣的治療來恢復語言和運動技能的。

大腦還有很多的未知的領域。當一個人被診斷為重度腦損傷時,醫生並不能知道在損傷後會恢復到什麼程度。而病人總是給醫生帶來驚喜,超過了醫生的預期。其實這是因為大腦的奇特的再生能力。

第2名,酒精會殺死腦細胞嗎?

酒喝到醉的人,往往會出現口齒不清、運動能力和判斷力下降等行為。很多人在第二天還會出現頭痛、噁心等副作用。喝酒到底會不會殺死腦細胞呢?

即使是重度酗酒者,酒精實際上也不會導致腦細胞死亡。但是酒精可以損傷神經元的末端,這些神經元被稱為樹突。據布法羅大學解剖學和細胞生物學教授羅伯塔·彭特尼(Roberta J. Pentney)稱,酗酒後腦細胞本身並沒有被破壞,但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被改變了。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酗酒者會發展出一種叫做韋尼克-科爾薩科夫症候群的神經系統疾病,這種疾病會導致大腦某些部位的神經元永久的喪失。會導致記憶問題、意識混亂、眼睛麻痺、肌肉缺乏協調和健忘症。最終會導致死亡。這是由於缺乏必需的B族維生素硫胺素所致的。過度飲酒會干擾人體對硫胺素的吸收。

所以,雖然酒精並不會殺死腦細胞,但如果人們大量飲酒,它仍然會損害我們的大腦。

最後,我們來到有關大腦的最大的神話。第1名,人類只開發了10%的大腦。

我們在很早以前就被告知只使用了大腦的10%,還有種說法是關於愛因斯坦大概開發了大腦的20%,所以他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這些傳說,主要來源於20世紀初一位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國心理學家,他第一個提出,「普通人很少有成就,因為只用了大腦的一小部分」。大約是大腦的10%。

許多人都欣然接受了威廉這個想法,一些專家開始寫書,聲稱他們知道如何開發其餘的90%大腦。

不過,這不是真的。除了這1000億個神經元以外,大腦中還充滿了其他類型的細胞,這些細胞一直在使用。人類不可能只有10%的大腦在使用,剩下90%在閒著。


「解密」有關大腦的8個謠言,你聽過的大腦故事,不見得是真的

掃描大腦顯示,無論人們在做什麼,大腦總是活躍的。舉一個例子。如果人們坐在桌子旁吃飯,就不會用到腳。人們正在集中精力把食物送到嘴裡,咬完和吞進去。但這並不意味著腳不起作用——它們仍然有活動,比如血液在流動,只是人們沒有移動它們。

因此,就實際的大腦能力而言,人們無法去挖掘任何隱藏的,額外的潛力。 所以,再有人說可以幫助人們提升大腦的能力,千萬別當真,那依然只是個生意而已。

以上就是有關大腦的八個江湖傳說,你曾經相信過其中的幾個?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西瓜視頻:老鳴講科普,可以收看我的科普視頻節目。

相關焦點

  • 「你是左撇子啊,怪不得那麼聰明......」
    題圖:Yestone 邑石網正版圖庫腦科學謠言:左腦人右腦人你肯定聽過:如果你習慣用右手,那麼你的左腦是理性的,你的右腦是感性的,或者是有創意的但事實是,左右腦之間有個連接的橋梁,叫做corpus callosum, 胼胝體。胼胝體是大腦最大的白質帶,其中約包含 2-2.5 億個神經纖維。大腦兩半球間的通信多數是通過胼胝體進行的。
  • 一部「最強大腦」的八季簡史,是如何練就的?
    2014年,《最強大腦》問世,可謂誕生在國內季播綜藝發展最如火如荼的時期。在那時候,《最強大腦》無疑就已經用最獨特氣質,牢牢圈住了自己最初的那波鐵桿粉絲們。定位為科學、腦力競技真人秀的《最強大腦》,在8年間始終試圖讓看似「高冷」的科學走進尋常百姓家。這在國內綜藝史上可謂頭一遭。
  • 文字順序不影響閱讀,科學家找到大腦「視覺字典」所在
    ,神經科學家認為,他們很可能已經找到大腦中負責此任務的關鍵所在。我們都曾聽過文字順序不影響閱讀,事實上這與大腦中學習理解單字的區域有關,《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新論文中,德州大學團隊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這本「視覺字典」在大腦中的確切位置。
  • 變態「三角戀」?世界知識、大腦和計算是AGI的新「三駕馬車」
    【新智元導讀】「冰鎮椅子」和「彩虹蕉」見過沒?反正神經網絡要淚奔了。近年來,吃數據的人工智慧狹隘性日益凸顯,而來自舊金山的科學家們,認為智能來源於歸納偏差,他們試圖通過已知的世界屬性、大腦的物理結構和算法來構建一種新的世界模型。看到下面這個場景,你會想到啥?
  • 解密大腦記憶原理,讓你不再忘東忘西
    其實你需要好好了解一下關於大腦記憶的原理。本文內容節錄自《課堂上的思維導圖中學生思維導圖學習法》(浙江人民出社)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須註明來自「孫易新思維導圖法」及附上原文連結。、與眾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等,此一結果被稱之為「馮‧雷斯託夫效應」(Von Restorff effect)又稱隔離效應(isolation effect)或新奇效應(novelty effect),換言之,特殊的事物對大腦而言會產生吸引注意力的效果,有助於從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
  • 【有意思】9 個神秘莫測的大腦戲法,你造你的大腦也會騙你嗎?
    點擊「深圳共青團」加關注你造你的大腦也會騙你嗎?
  • 聽古典音樂讓你變聰明?「莫扎特效應」是真的嗎?
    我相信,若是學生們事前先聆聽一段音樂或故事,而非安靜地坐著的話,也會在相同的「紙張未折前應該是什麼形狀」測驗上,有較佳的表現。測驗結束後,這些學生必須表明自己比較喜歡聽故事還是音樂。較喜歡聽故事的學生,在聽完故事後所做的測驗分數最高;同樣地,較愛好音樂的學生,則是在聽完音樂後做的測驗分數最好。因此,我們現在不必再費神搞懂,為何莫扎特的音樂能神奇地重整大腦模式,讓它變得更有效率了。
  • 認識大腦必看的5本書!
    本書副標題:揭秘最具人性的大腦區域大腦讓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賦予我們力量,是縮小的宇宙、未被探索的最後一塊領域。 人為什麼稱為人,你為什麼又是獨一無二的你,這本書會告訴你!大腦簡史作者: 謝伯讓本書的副標題:大腦的自由意志是否受限於基因看過《自私的基因》,你就會有人類只是基因傳播工具的概念。但是大腦已經完全擁有自由意識,本書會告訴你大腦能不能擺脫,又該如何擺脫基金的控制呢?
  •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
    「最近會不會容易忘東忘西?」「一下子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忘了昨天晚上吃過什麼?」你最近是否開始有這樣的體驗?假如你認為「年紀大了,沒辦法」的話,那就得注意囉!你的大腦說不定已經開始老化。持續放任不管的話,腦子會愈來愈老。有些人在40多歲,已經提早出現大腦老化的徵兆!難道我們要死心斷念,放任大腦退化嗎?不,不可以!從現在開始,已經進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絕不能死心放棄。有一個神奇的方法,與其說是抑制大腦老化,不如說是促進大腦活化,使其保持青春。
  • 笛卡爾:從大腦中釋放出了「意識」這個幽靈
    在之前的兩篇文章當中 #大腦和心臟的恩怨,猶如日心說和地心說,#文藝復興讓人類第一次打開大腦這個黑匣子管家順著時間脈絡,梳理了「大腦中心論」和「心臟中心論」綿延2000多年的歷史糾葛。最終,由於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啟,讓「大腦中心論」最終勝出,成為現在人們眾所周知的常識。
  • 你會用印象筆記,打造「知識管理+行動系統」的第二大腦嗎?
    今天,我們邀請@歡喜老師,來給你分享如何用印象筆記打造「知識管理+行動系統」第二大腦的方法,讓知識原料成為知識資產,讓行動效率快如閃電。    其實,構建知識管理系統的最大難點,從來不是「用什麼工具」,而是做到「知行合一」。
  • 李飛飛對話頂級神經學家:大腦做「微積分」,最高效GPU但很浪費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文章,「紐瑟姆的研究與這一領域的許多其他研究不同,他使用的技術——主要是用微電極刺激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區域——有助於證明因果關係,而不僅僅是顯示行為和大腦活動之間的相關性」。李飛飛也毫不吝惜對紐瑟姆的溢美之詞,「我非常非常興奮能和比爾進行這次談話,我一直是比爾的超級粉絲。
  • 你的大腦可能不太一樣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勇士們可以點擊播放鍵體驗一下��我們先來做個小調查:以下這些聲音,哪個最讓你抓狂?堅持看到這裡的你,真的很勇敢。因為即使僅僅是看到前面的這些圖片和文字,都會讓很多人產生一種汗毛直立的感覺,簡直就是當代酷刑!
  • EVB:為你的樂高機器人換一個「大腦」
    來自中國的團隊 FATCATLAB 為 樂高 MINDSTORMS EV3 開發出了一個更加強大的「大腦」EVB,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怎麼樣。有趣的是,視頻中出現的「肥貓」就是 FATCATLAB 的 CEO 兼創始人。
  • 創造力位在右腦是真的嗎?
    沒這回事啦~你一定有聽過:大部分的人都慣用左腦,所以我們要多開發右腦,小孩尤其要好好開發。」事實上,這都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喔!2013年,美國猶他大學的科學家分析了1011個人腦中的功能聯結度,結果發現,每個人的左腦和右腦內的整體功能聯結度都差不多強。也就是說,根本沒有人是只偏好用左腦、也沒有人是只偏好用右腦。種種有關慣用左腦的說法,都是空穴來風啦!
  • 與外星人有關的謠言:FBI解密文件證實其真實存在?
    與外星人有關的謠言:FBI解密文件證實其真實存在? 原標題: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近日,據英國《自然》周刊報導,天文學家公布了加拿大一座射電望遠鏡接收到來自遙遠星系的神秘信號細節。
  • 酒精,你對大腦做了什麼?
    另一方面,相比於其他基本味覺,攝取酒精時的大腦活動區域與嘗到甜味食品時相似。但酒精給人帶來的這種愉悅之感並非一直存在。在一個小鼠實驗中,如果在喝酒精之前,喝了, 那喝酒精就會引起小鼠的反感,而且酒精攝取量也減少。而的作用就是減少 活動,這種活動恰好是與「喜愛、偏好」有關。這說明受體與「喜歡酒精」是有關係的。正因如此,也被用於治療酒癮。
  • 破解人類大腦謠言,大腦真的只開發了10%?突破極限變數學家
    你覺得愛因斯坦是個天才嗎?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天才。甚至有人誇張的形容,愛因斯坦是一個外星人。這可能要讓許多堅信人類擁有無限潛力,大腦只使用了8%,而愛因斯坦則使用了13%的小夥伴們失望。當然了,這種相信人類只使用了8%的大腦的說法,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事實證明,人腦已經使用了至少90%以上了。不過這是否就意味著人類的大腦已經毫無開發價值了嗎?
  • 《最強蝸牛》愛因斯坦大腦切片怎麼樣 愛因斯坦大腦切片屬性一覽
    最強蝸牛愛因斯坦大腦切片是個SSS級品質的貴重物,那麼它的屬性如何,有什麼樣的背景故事。下面寒山就為大家帶來相關攻略,希望能幫助到你。 最強蝸牛貴重品愛因斯坦大腦切片... 最強蝸牛愛因斯坦大腦切片怎麼樣?
  • 給你一個「人生意義」
    我們的大腦是已知宇宙最精妙的構造,大腦神經的產物——意識,讓我們能深刻理解世界,更好的適應並改進世界,功不可沒。但人類意識從不懂得「點到即止」,它就像我們肺部對於空氣的貪婪,每時每刻都要大口大口的吞食——故事,不是童話故事,而是思維將外界信息整合後的秩序信息組塊。凡是我們在意的事情,都必須有一個解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