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尤其是明星父母,都讓孩子學樂器:
黃磊女兒多多、郭濤兒子石頭在學鋼琴、玩吉他。
陸毅女兒貝爾、李湘女兒王詩齡、田亮女兒Cindy同樣學起了鋼琴。
Kimi還用尤裡克克彈奏生日快樂歌曲為林志穎慶生......
為什麼大家都熱衷於此?
因為有傳言說,學樂器能變聰明。這個聰明包括什麼?邏輯思維和記憶力強,聽覺和視覺靈敏高等,而這些能力都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得到提升的。
那傳言到底是不是真的?今天我就從腦科學的角度為大家解答。
學樂器能變聰明?是的
學樂器改變了神經細胞的連接,也就意味著,增強了記憶力。
怎麼理解呢?
先來看下加拿大腦神經學家們進行的一項特別研究。
他們給大提琴做了瘦身,然後讓13個志願者躺在核磁共振儀裡練習「大提琴」,同時記錄練習過程中大腦神經連接的變化。
實驗持續進行了幾周,他們從核磁共振顯示屏上看到,志願者彈奏「大提琴」時,大腦有多處亮起,視覺、聽覺、運動皮層,還有胼胝體......
這代表什麼?無數個大腦神經細胞在建立新的連接,修剪沒用的連接。長期持續的練習,還會強化這種新的連接。
這跟記憶力的增強有關係麼?
當然有。
過去研究發現,大腦神經細胞連接的改變,使得知識得以在新的神經連接間傳遞,並最終分類收納進大腦特定存儲位置,成為新的記憶。而當這種神經細胞連接不斷被強化,記憶就加深了。
所以,學樂器確實增強了記憶的廣度和深度。
除此之外,學習樂器還有其他好處。
一場演奏是怎麼進行的?
將看到的樂譜進行複雜的邏輯分析:樂曲有哪些特徵、跟之前的有什麼差異;用什麼樣的方式演奏,聽起來更悅耳,並且使人振奮、引爆全場,然後才是付諸行動。
這就需要大腦同時調動視覺、聽覺、運動部分來共同推動演奏這項「工程」;於此同時,為了確保演奏的順利進行,處理語言、數學的左腦,以及長於創造性內容的右腦,二者必須互通有無,密切保持聯繫,這就需要負責左右腦信息傳遞的胼胝體來配合。
整個過程中,神經細胞連接重組和強化,多巴胺分泌,胼胝體容量增大,灰質皮層增厚......
長此以往,孩子的邏輯思維、記憶力、協調能力、視聽覺能力、情緒控制力等都會得到提升。
這些不正是聰明的特徵麼?
Emmmm,看來傳言非虛,學樂器真的能變聰明!
學樂器,我們慢慢來!
既然給孩子學樂器有這麼多好處,那我們該給孩子買什麼樂器?要不要趕緊報個班?別急,這個事情還是要有一套章法的。
首先,我們要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樂器是件很枯燥、很累的事情,如果沒了剛開始的新鮮感,後面支撐孩子走下去的,唯有興趣了。
所以,在給孩子學樂器之前,我們先要找到孩子的興趣點。
怎麼做呢?
如果父母是搞音樂的,那可能本身就會很重視音樂啟蒙。比如昆凌從懷孕開始就給小周周聽周杰倫的歌,出生後也沒中斷音樂啟蒙,再加上杰倫夫婦對小周周天生樂感的敏銳察覺,找到興趣點肯定不在話下。
但如果父母只是普普通通的人,那也不用太擔心,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可以從小培養的。
給孩子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我們可以從懷孕開始就給孩子做音樂胎教,出生後也要讓孩子多聽高雅的音樂,包括古典樂、輕音樂、爵士樂等,等孩子大一點了,還可以和他一起看演奏會、聽兒童音樂劇、參加音樂節等。
幫孩子理解音樂。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可能比較有限,我們還可以跟孩子講講曲子的由來與故事,或者討論聽後的感受,增強孩子的鑑賞力。
孩子音樂興趣培養起來的同時,我們自然也就找到了孩子感興趣的點。
然後,為孩子選購合適的樂器。
如果孩子表現出想要學某種樂器的意向,那我們就可以開始為他選購樂器啦!
樂器的選擇,首推鋼琴。
因為鋼琴是眾多樂器中最容易上手的。鋼琴音準固定,音高又容易找到,只要用眼睛看就能找到,而弦樂則需要靠感覺來找準音高,這需要最少半年的練習。
再者,鋼琴不容易跑調,不易打擊孩子積極性。初學的孩子彈鋼琴,發出的聲音不會很難聽,而管弦樂剛開始吹不好,可能連聲音都發不出。
至於其他樂器,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來選擇。
如果孩子喜歡吉他,那可以在5歲左右時為他引入。
如果孩子喜歡小提琴或古箏,我們可以提前請專業人士給孩子測測音準、音高,然後再考慮入手。因為小提琴對音準有要求,古箏對音高有要求,學習難度相對較大。這兩種樂器都建議在5歲以後學習。
最後推薦一個不是很難的樂器——尤克裡裡,這個很適合3歲左右的孩子練習。
學樂器是件辛苦的事。一開始的興趣、喜歡、快樂都可能被磨滅。
但是,學樂器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又有很深的影響。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樂啟發的。
所以,再有誰說學樂器沒必要,那就把這篇文章甩給他看,哈哈哈。
【關於我們】
微信關注公眾號「小小包麻麻」,給你更多科學權威育兒知識/母嬰用品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