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NR 神經現實
Hello,大家好,本期周發又帶著新鮮有趣的內容來啦!
本期周發將會從心理學的角度介紹鬼屋為什麼會讓人既恐懼又快樂;蹦迪中的色彩心理學;強制休假制度與職場心理健康的聯繫;人們觀看英雄視頻時的心理傾向。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知識乾貨:夜間燈光對於晝夜節律的影響;莫扎特效應的廣泛應用;聽音樂聽到渾身起雞皮疙瘩的生理機制;以及社會運動的相關定義。
話不多說,想知道具體內容就請往下看吧!
好萊塢式英雄敘事,對你的大腦做了什麼
極速飆車、火場救人、槍戰廝殺……好萊塢動作片的名場面總能讓觀眾脈搏加速,熱血沸騰。走出影院意猶未盡時,你是否好奇這種英雄敘事是如何屢屢使你興奮的?你的大腦在其刺激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它有沒有可能被壞人利用?
在11月11日最新發表於《科學報告》的一篇論文中,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揭示了極端組織ISIS利用具有好萊塢式英雄敘事結構的宣傳視頻、讓人變得「極端化」時,腦電圖發生的變化。
研究從ISIS的宣傳視頻中截取了若干能利用觀眾英雄主義犧牲敘事(heroic martyr narrative)或社會性犧牲敘事(social martyr narrative)的視頻片段。前者重點關注個人的榮耀與力量,而後者側重於個體對族群和宗教的義務。研究者向238名被試播放了這些視頻,並檢測了被試與恐怖主義相關的行為學指標(視頻對被試的吸引力、敘事傳輸(narrative transportation)以及心理狀況(利己主義和同理心強弱)),其中敘事傳輸和利己主義與同理心之間的作用預測了視頻在招募方面的吸引力。實驗記錄了其中80位被試的腦電圖,還採用若干互補的單變量和多變量技術,表徵了不同敘事下被試腦電圖功率譜密度(spectral power density)的差異。
實驗結果表明,帶有英雄主義色彩的視頻能夠增加大腦前部的β波和全腦α波強度,而帶有社會性敘事的視頻能增強大腦前部的θ波(表徵負面反饋與情緒調節)。該研究證明,ISIS所用的英雄主義敘事是精心處理過的,並且能誘導人產生與其它招募敘事不同的心理傾向。
由此來看,哪怕是招募和宣傳視頻,也可以對觀看者產生不小的變化。雖然這項研究最近才發表,這種效應或許已經在被廣泛應用。
參考資料
Yoder, K.J., Ruby, K., Pape, R. et al. EEG distinguishes heroic narratives in ISIS online video propaganda. Sci Rep 10, 19593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6711-0
夜間照明,晝夜節律邁不過的坎
在科技不發達的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幾乎完全受日照支配[1, 2]。自白熾燈被發明以來,現代照明技術點亮了無數個黑暗的角落,拓寬了人類夜生活的邊界,卻擾亂著我們的晝夜節律。研究表明,夜間暴露在光照中會抑制一種促進睡眠的激素——褪黑素的分泌,並因此導致失眠和睡眠質量下降[3]。
近五年的研究表明,光照對晝夜節律的影響遠超我們原先的認識。但這些研究在實驗中使用的傳感器多佩戴在被試者的腕部,受衣袖的影響不能很好地反映環境光線,更不能準確體現視網膜上調控晝夜節律的光敏色素——黑視素(melanopsin)接受的光照強度。因此,在11月5日發表於《科學報告》上的一篇論文中[4],來自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及其馬來西亞分校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可以探測眼部附近光照強度,並據此計算出光線對黑視素影響的可穿戴設備。
研究人員選取正常生活的成年人為被試,利用該設備測量了他們的接受光照的模式。結合對被試睡眠質量的測量,研究通過個體對光線的劑量-響應曲線估測出了室內照明對人類晝夜節律調節的效果差異。
實驗結果表明,接近一半家庭的夜間室內照明情況對褪黑素分泌的抑制可達50%,但對個人的影響從0-87%不等。夜間照明強度與入睡時間呈正相關,且睡前3小時黑視素接受的光照強度越高,入睡後90分鐘內的睡眠質量越差。
光不在亮,夠用就好,選擇一個亮度可調的燈具,或許能使你擁有更好的睡眠質量。
參考資料
1 . Yetish, G. et al. Natural Sleep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ree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Curr Biol 25, 2862-2868 (2015).
2 . Pilz, L. K., Levandovski, R., Oliveira, M. A. B., Hidalgo, M. P. & Roenneberg, T. Sleep and light exposure across different levels of urbanisation in Brazilian communities. Sci Rep-Uk 8 (2018).
3 . Lewy, A. J., Wehr, T. A., Goodwin, F. K., Newsome, D. A. & Markey, S. P. Light suppresses melatonin secretion in humans. Science 210, 1267-1269, (1980).
4 . Cain, S.W., McGlashan, E.M., Vidafar, P. et al. Evening home lighting adversely impacts the circadian system and sleep. Sci Rep 10, 19110 (2020).
蹦迪中的心理學
很多年輕人喜歡參加party、酒吧蹦迪等休閒活動。這些場所中,不只有音樂調動人們的身體——視覺,作為重要的感覺之一,在「燈紅酒綠」的地方也很重要,可是氛圍燈究竟是怎麼調動人們的身體和情緒的呢?
我們日常所說的「紅」光「藍」光,是指波長(長短)(約380-760nm間)在視覺系統上分別產生藍色或紅色感覺的光。顏色感覺是由三個物理屬性決定的:波長、光強和光譜純度。而顏色的物理維度和心理維度是存在關係的,波長決定色調,光強決定明亮度,光譜純度決定飽和度[1]。
1984年,有一項研究提出了情緒Stroop任務 (emotional stroop task)。試驗向被試呈現字體顏色不同的詞語(情緒詞和中性詞),並要求被試忽略詞語本身的意義,儘快說出詞語字體的顏色 [2]。大量重複研究發現了情緒Stroop效應,即被試說出情緒詞語字體顏色的時間長於說出中性詞語字體顏色的時間[3-4]。
這研究似乎表明,顏色與情緒之間存在著關聯。顏色的三個維度看似單一,卻會交織的影響著人們的情緒,甚至是生理。
色調對於人類情緒的影響似乎是顯著的。紅色在一些人眼裡似乎意味著恐懼(如恐怖片裡表現的),但研究表明,紅色事實上並沒有增強恐懼感,而是特定於威脅而存在(如,警報[5]),並與負面情緒無關[6]。恰恰相反,穿紅色衣服或是接近紅色的衣服,似乎可以增加對異性的吸引力與好感度,而正紅色調的口紅也可以讓女性提高吸引力[7]。除此之外,紅色似乎可以提高體育比賽中的表現,2004年奧運會的四項格鬥運動(拳擊,跆拳道,希臘-羅馬摔跤和自由式摔跤)中,身穿紅色套裝的參賽者獲勝次數更多(在其他因素相當相等的情況下)[8]。
色調也會影響生理狀況。相關研究表明,在紅色與黃色光下照射2分鐘後,被試的心率發生了顯著增加,而在藍色光下,他們的心率則略有下降(色調))[9]。這似乎能解釋蹦迪場所中,大量藍紫色和紅黃色交替出現的原因。通常綠藍紫被認為是涼爽,舒適,放鬆,和平與平靜的,並且可以減少焦慮程度。而紅黃橙被認為會引起溫暖和刺激,可以激發感覺[10] 。
除了色調,明亮度對於情緒的影響似乎也是顯著的。
一項早期的研究表明,人們通常將明亮度較高的顏色(如,白色,粉色)與積極情緒(如,快樂,放鬆)相關聯,而將深色(如,黑色,棕色)與負面情緒相關聯情緒(焦慮,悲傷)[11]。另一項研究進一步佐證,人們的確傾向於根據明亮度來推斷一個物體的價值(好或壞),因此白色(明亮度高)的積極詞和黑色(明亮度低)的消極詞會被更快地分類(stroop)[12]。而在不同強度(光強)下照射2分鐘後,人的心率也會發生顯著變化[13] 。
除了單一維度的影響,色調,明亮度,飽和度也會產生共同影響。
高明亮度、高飽和度的顏色,更多被用於描述外向(活潑開朗精力充沛)的人,而低明亮度、低飽和度的顏色則相反。同時,人們會認為身穿高明亮度、高飽和度顏色衣服的人更為外向和開放[14]。
由此來看,將多維度的刺激(音樂和顏色),結合在一起,會對人產生顯著的影響。在人的感受中,速度較快的大調音樂可以產生更飽和、更明亮、更黃的顏色聯想,而速度較慢的小調音樂則相反(選擇的顏色更不飽和、更深、更藍)。不僅如此,音樂情感聯想和選擇與音樂搭配的顏色間有很強的相關性(0.89 < r < 0.99)[15]。
當我們在享受蹦跳感覺的時候,放鬆與舒適,刺激與爽快,這些情緒的產生,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不只音樂與節奏有關,就連顏色、光線所打造的場景,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
參考資料
1. Schiffman, H. R. (2001).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John Wiley & Sons.
2. Gotlib, I. H. McCann, C.D. (1984). Construct accessibility and depression: An examination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2), 427-439
3. Mathews, A. &Milroy, R (1994).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meaning in anxiety. Cognition and emotion, 8 (6), 535-553
4. Williams, J M. G, Mathews, A. & MacLeod, C (1996). The emotional Stroop task and psychopat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0 (1),3-24
5. Travis, D. (1991). Effective color display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cademic Press.
6. Young, S. G., Elliot, A. J., Feltman, R., & Ambady, N. (2013). Red enhances the processing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anger. Emotion, 13, 380–384.
7. 張騰霄. (2019). 口紅顏色的心理效應及其選擇情境性.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06), 071-82.
8. Hill, R. A., & Barton, R. A. (2005). Red enhances human performance in contests. Nature, 435(7040), 293-293.
9. Abbas N, Kumar D, Mclachlan N.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Light and Colour on Space Users, 2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Shanghai China; 2006.
10. Clarke T, Costall A. The emotional connotations of color: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Color Res Appl 2008;33:406–410.
11. Hemphill, M. (1996). A note an adults』 color-emotion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7, 275–280.
12. Meier, B. P., Robinson, M. D., & Clore, G. L. (2004). Why good guys wear white: Automatic inferences about stimulus valence based on bright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 82–87. doi:10.1111/j.0963-7214.2004.01502002.x
13. AL‐Ayash, A., Kane, R. T., Smith, D., & Green‐Armytage, P. (2016). The influence of color on student emotion, heart rate, and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lor Research & Application, 41(2), 196-205.
14. 張騰霄, & 韓布新. (2013). 中國人對基本色的心理感受和偏好. 心理學與創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15. Palmer, S. E., Schloss, K. B., Xu, Z., & Prado-León, L. R. (2013). Music–color associations are mediated by emo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22), 8836-8841.
鬼屋為何令人害怕又著迷
剛剛過去的萬聖節是各種恐怖鬼怪愛好者的盛會,可是為什麼那些逼真恐怖的場景沒有讓人退卻、反而有些令人上頭呢?近期被《心理科學》收錄的研究發現:恐懼之所以會讓我們產生詭異的愉悅感,是因為這種被稱之為「娛樂性恐懼」的感受會引發某種特殊生理反應,讓我們感到有點害怕,但不至於被恐懼吞噬。
過去關於娛樂性恐懼的研究,並沒有能夠在享受和恐懼之間建立直接的關係,對恐懼反應的研究還大多是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的,比如用恐怖電影的短視頻剪輯,刺激相對溫和從而使生理喚醒程度較低,其試驗結果或許會與現實情況不同。這一次的新研究則選在了一個有50間鬼屋的場景進行,有些嚇唬人的手段很突然很強烈,可以給體驗者身臨其境的恐怖感。研究給110名鬼屋體驗者安裝了一個心率監測器,並配合監控視頻記錄他們走過每一個「驚嚇點」的實時數據;在走完全程後,參與者還需要評估他們每次遭遇的恐懼和愉悅程度。
根據最後分析的數據繪製自我報告的恐懼和愉悅感之間的關係圖時,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倒U型的趨勢,這意味著,人們在感受恐懼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一個可以最大限度享受恐懼帶來的愉悅感的臨界點。如果人們不是很害怕或者太害怕,他們就無法享受這種恐懼帶來的吸引力。數據還顯示,參與者的心率特徵也呈現類似的倒 U形,這表明,享受恐懼的臨界點與人的正常生理狀態的偏差程度有關:基於記錄的脈搏頻率在較長時間內頻繁上升和下降來衡量的話,當可怕的遭遇觸發了長期大幅度偏離正常狀態時,害怕等不適感往往隨之而來。
這麼看來,大家去鬼屋或者密室逃脫,尖叫著躲避那些揮著電鋸的瘋子和吃人的殭屍或者追趕而來的骷髏其實是在主動「玩弄」恐懼,尋找恐怖刺激帶來的那種在失控中掌控快樂臨界點的新消遣。
參考資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fear-enjoyment-haunted-house-17233/
莫扎特效應是真是假?
對於音樂的研究,最廣為人知的或許就是「莫扎特效應」,它最早出現在《自然》雜誌1993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實驗裡,聆聽十分鐘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能夠提高大學生們在智商測試中的成績,特別是空間推理能力。這種現象就是後來被全世界廣泛傳播、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的「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
這個實驗的影響十分深遠,其概念遠渡重洋、傳到中國以後,很多人把這個研究結果簡化為:聽音樂能讓人更聰明。於是市場上很多關於莫扎特的「智商稅產品」應運而生。
然而,後來的幾項研究都對莫扎特效應的存在提出了質疑。比如Steele等按照勞舍爾等的實驗程序,採用逆向數字廣度測試考察了莫扎特效應的有無。實驗條件包括:聆聽莫扎特的奏鳴曲(K448);聆聽風雨聲;無聲靜息。這個研究發現,三種刺激條件下,被試測試成績並無差異[1]。Kackson和Tlauka在也研究中嘗試使用一個電腦模擬的迷津學習作業來考察莫扎特效應,依舊未能發現聆聽條件之間所產生的差異[2] 。Crmec等隨後考察了136名5年級學生(平均年齡10.7歲)在莫扎特奏鳴曲(K. 448)、流行音樂(Zorba' dance)和無聲靜息條件下空間作業成績的差異——空間作業是Fizgerald摺紙測試,這個測試在澳大利亞被標準化後用於測試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維,有著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樣地,這個實驗也未發現莫扎特效應[3]。
然而,不管莫扎效應對人的「智商」和空間能力有無影響,最近有一項顯示,聽莫扎特音樂可以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每天聽莫扎特的音樂不僅能顯著降低癲癇發作的頻率,還能減少與癲癇相關的異常大腦活動[4]。
更重要的是,雖然莫扎特效應的真實性存疑,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學習音樂可以提高學習成績,但實驗同樣也表明音樂訓練可能有助於提高兒童的社交能力和自尊。音樂教學中的某些元素,比如算術音樂符號,可以用來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5]。
雖然莫扎特效應可能並不一定存在,但它對我們有了更多的啟示,即音樂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及健康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參考資料
1 . Steele, K M, Ball, T. N., and R Runk ." Listening to Mozent doas not enhance backwords digit span performance."[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997.84: 1179-1184
2 . Kackson,C S. and M.Tlauka"Route- Leaming and the Mozart Effect"[J] Prycholoey of Music, 2004, 32:213 -220.
3 . Cmcec, R, Wilaon,S.J.,and M. Priar."No evidence for the Mozart effect in children. "[J] Music Percepion, 2006,23 (4): 305 -317
4 .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mozart-effect-epilepsy-17012/
5 .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music-training-memory-children-17140/
強制休假制度與職場心理健康
10月29日,深圳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提出推行強制休假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勞動者身心健康。作為國內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規,該條例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實施。
在「996」的高強度工作壓力下,人們的工作心理健康問題,成為重點。雖然直到20世紀中期,職場心理健康( Workplace Psychological Health )才開始正式形成,但在20世紀的研究中,職業健康心理學家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即「勞動者的生產效率有賴於勞動者的健康」[1]。
工作健康是經常被忽視的話題。2011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全世界範圍內,每年有將近220萬人死於職業病和工傷[2]。同時,在世界範圍內,每年約有 2.7億起非致命性的工作事故發生,並且有整整1.6億人患上職業疾病,其中日本過勞死尤為嚴重,有約每年10萬人死於過度工作[3]。
長期在高壓力下工作,會導致身體健康出現問題。一項大規模研究就發現,因為壓力會對自主神經系統和腺體活動產生消極影響,所以工作壓力和冠心病之間關係十分密切[4] ,而且相對其他壓力而言,工作壓力更會讓人產生應激反應。
工作壓力會導致一些症狀,比如說,頭痛, 高血壓、營養不良,等生理症狀; 或是焦慮、憤怒、抑鬱、低自尊等心理症狀; 以及嗜吃、藥物濫用、 工作表現糟糕和親密關係變化等行為症狀[5-6]。
工作壓力也會讓人們在心理或情緒上過於緊張,從而造成導致職業倦怠或者說心理枯竭(Burnout)[7-8]。職業倦怠是由於長期工作壓力導致的心理狀態,並且有三方面的特徵:情緒疲憊,憤世嫉俗或有脫離感,個人成就下降[9] 。它的產生因素很多,如缺勤、高工作交替率、工作時間內長時間休息等[10]。同時,工作環境之中的壓力,包括忙碌的節奏和同事匆忙、焦慮的行為,也會導致職業倦怠[11]。大多數情況下,心理枯竭也是由於工作壓力[12]。
那麼,如何緩解職業倦怠呢?研究表明,人們可以通過調節工作量(減少工作量,減少工作時間)、增加工作報酬以及工作中的可控感,來有效緩解職業倦怠[13]。由此來看,強制休假制度的產生,能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心理健康,緩解工作壓力,減少職業倦怠與其他職業病。
參考資料
1. Barling, J., & Griffiths, A. (2003). A history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 Kaplan, S., & Tetrick, L. E. (2011). Workplace safety and accidents: A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3. Brough, P., O'Driscoll, M., Kalliath, T., Cooper, C. L., & Poelmans, S. A. (2009). Workplace psychological health: Curr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4. Ciccarelli, S. K., & White, J. N. (2010). Psychology: an explora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
5. Ciccarelli, S. K., & White, J. N. (2010). Psychology: an explora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
6. Mortimer, J. T., & Staff, J. (2004). Early work as a source of developmental discontinu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6(4), 1047-1070.
7. Maslach, C. (2003). Job burnout: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and interven- tion. Current Directions, 12, 189–192.
8. Leiter, M. P., Gascón, S., & Martínez‐Jarreta, B. (2010). Making sense of work life: A structural model of burnou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0(1), 57-75.
9.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397-422.
10. Schernhammer, E. (2005). Taking their own lives—the high rate of physician suicide. N Engl J Med, 352(24), 2473-6.
11. Parker, P. A., & Kulik, J. A. (1995). Burnout, self-and supervisor-rated job performance, and absenteeism among nurse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8(6), 581-599.
12.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4). Burnou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annual.
13. Maslach, C., & Leiter, M. P. (2005). Reversing burnout. Stand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43-49.
你愛的音樂甚至讓你顫抖?
這是快樂過載的現象
當音樂隨機播放到你最愛的歌曲或樂章時,會引起你愉悅的感受和快樂的回憶,讓你汗毛倒立,甚至會有一股「寒意」激得你打個冷戰。法國貝桑松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的研究者採用EEG腦電圖,將這種因音樂引發的寒顫行為與激活獎賞和愉悅系統的多個大腦區域聯繫起來。
實驗掃描了18名平均年齡為40歲的被試(11名女性和7名男性)的大腦。這些被試有很好的音樂理解力,在聽他們最喜歡的音樂作品時經常激動到感到寒顫。被試們還需要填寫一份問卷指出他們何時感到那種激動的「寒意」,並對他們從中獲得的愉悅程度打分。當然,這種感受不只發生在主觀預測的音樂部分,還發生在其他時刻。當參與者感到寒冷時,研究者通過EEG腦電圖觀察到被試參與情緒處理的區域的前額腦區底部、參與運動控制的中腦區域運動輔助區,和參與聽覺處理和音樂欣賞的右側大腦區域右顳葉的特定電活動。
腦電的研究結果認為:這種現象表明大腦皮層的連接性更強了。那些被激活的大腦區域一起工作來處理音樂,觸發大腦的獎賞系統,並釋放讓人感覺良好神經遞質多巴胺,引發人類強烈的積極情感。再加上被試對音樂中最喜歡的部分的愉快期待綜合在一起,讓被試的快樂過載,從而感受到生理性的寒意刺激。
參考資料
1.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ins.2020.565815/full
2.https://neurosciencenews.com/music-pleasure-eeg-17246/
社會運動從何而來?
想像在社會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人們對於現實的不滿、他們對於事情如何變得更好的想像、或者對事情會變成什麼樣的想像,往往會引發社會運動。反過來,社會運動也會孕育人們新的想像,因此,社會運動通常伴隨著集體的想像以及集體可能取得的成就。
我們可以粗略地將社會運動定義為「對權威、當權者或文化信仰和實踐發起的集體的、有組織的、持久的、非制度性的挑戰」。社會運動的規模不同,有的是地方性的(如社區園藝活動),有的是國家級的(如黃背心運動),還有的是跨國的(如反抗滅絕組織)。社會運動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遊行、罷工、集會、請願、宣言、政策建議、藝術行動主義、社交媒體傳播等。
不過,想像具體指的是什麼呢?人們暫時地遠離此時此刻、回到過去或未來的過程,被稱為想像。它是一個循環的動態過程。文化以及人們從文化中獲得的各種資源,既滋養又限制了想像。想像的過程讓人們遠離當下,預示著對當下的不公平感和被剝奪感。因此,想像讓人們和集體逃離無法改變的時刻,便會刺激社會運動以及城市騷亂的發生。
在同一場社會運動中,是什麼將人們聯繫了起來?對這一點的想像構建了社會和集體的身份。尤其是當其他人的想像會危害公共事務時,這種想像可以是國家層面的,舉個例子,當塞爾維亞(南斯拉夫成員國)想像自己未來加入歐盟,這便危害了整個國家的身份。當對共同的未來進行想像存在困難時,這限制了人們對其他人的認識,比如巴以衝突、希臘裔和土耳其裔賽普勒斯人的矛盾。不過,有的時候,儘管存在矛盾衝突的歷史,人們還是可以在危機面前聯結起來,例如愛爾蘭面對經濟衰退時,敘述遭遇到的共同苦難讓人們團結起來。
最後,文化產物在想像與社會運動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文化產物是一種非常強有力的工具,想像可藉此進行傳播與分享,文化產物也可用於控制人們的想像和社會行動。藝術、小說、電影、遊戲、虛擬實境等文化產物能夠將人們或集體的想像客觀化,進而成為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最後滋長新的想像出現。這也使得傳播或多或少一致的願景成為了可能,通過這些文化產物,人們能夠分享想像中的體驗,從而驅動集體行動。
歷史上,烏託邦和反烏託邦小說在點燃社會運動方面功不可沒,科幻小說在促進技術創新方面影響非常大,與環境有關的小說也成為了一種突出的文學體裁,描繪了具有更加綠色未來的烏託邦或面臨世界末日的反烏託邦,旨在激發讀者採取行動。考慮到文化產物在想像世界方面的作用,控制人們對文化產物的接觸,能夠系統性地影響人們的想像。納粹對於想像的操控,如傳播一些政權認可的藝術作品以及對於危險作品的審查,強化了壓迫性的意識形態系統。文學作品最終能讓人們對社會運動有更高的覺知,奧威爾的小說《1984》便可以成為歷史教育的資源,向世人展現出審查制度是如何限制了人們對未來的想像。
參考資料
Hawlina, H., Pedersen, O. C., & Zittoun, T. (2020). Imagin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35, 31–35. 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20.02.009
作者:沁仔,Xhaiden,平原,chen,格致,Dora
封面:Cyril Rolando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