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作為歷史上最具利用價值的音樂天才,已經成為無數機構的招牌,比如莫扎特音樂胎教,莫扎特巧克力,以及直接用於電影、廣告和各種提示音的莫扎特作品。
電影裡的莫扎特最著名的莫過於傳記片《阿瑪迪烏斯》(也稱《莫扎特傳》)。這部奧斯卡獲獎劇情片大大戲劇化了莫扎特,也成功地抓住了一代又一代觀眾。
片中最神奇的一個段落是作曲家薩利埃裡為約瑟夫二世創作了一首鋼琴小曲,甚為得意,因為難度不高又非常典雅。這一天,約瑟夫二世親自試奏,大臣們恭恭敬敬聆聽。莫扎特的到來先是讓薩利埃裡心裡一驚,然後故作鎮定。
痴迷音樂的莫扎特聽完約瑟夫二世,主動要求背譜演奏,展示了非凡的記憶力,但在演奏中,莫扎特提出可以修改修改。於是一首規矩的小曲逐漸閃爍出耀眼的光芒,這便是後來歌劇《費加羅婚禮》中著名的詠嘆調「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Non piu Andrai)原型。而薩利埃裡無比惱怒卻還得保持禮貌。當然,這都是編劇杜撰的。
另一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從毛到莫扎特》記錄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訪華的經歷。這部電影中的莫扎特實實在在,真實反映了改革開放前夕中國古典音樂事業的重新起步。
在片中,斯特恩與中央樂團、指揮李德倫排練了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第三號》。斯特恩不時與李德倫溝通,讓樂隊停下來,講解如何演奏這部作品。實際上,斯特恩才是指揮,下了一盤不折不扣的指導棋。
二十年後的1999年11月19日傍晚,北京世紀劇院。兩位八十高齡的老人,斯特恩與李德倫在舞臺重逢,一個心臟病,一個腎衰竭,再次合作了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第三號》。當音樂充滿大廳,人們的眼睛模糊了。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聽莫扎特有利於智力發育或心理健康,但是莫扎特毫無疑問是超越了古典音樂的一個人類現象。
其實,孟德爾頌的音樂比莫扎特從內到外都更令人愉快溫柔,舒伯特的音樂比莫扎特更憂鬱傷感,但莫扎特音樂最大的特徵莫過於渾然天成,他的作品基本只傳遞美好。這是個謎,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
2005年上映的電影《新世界》講述了17世紀一隊英軍登上北美大陸,與印第安部落發生的衝突和感情經歷。男主角史密斯邂逅了酋長的女兒波卡洪塔斯,這個單純的女孩讓他陷入了世外桃源一般的愛情。此時,導演運用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第二十三號》第二樂章,將他們的心意烘託地純之又純,也令人預感到無可挽回的心碎。
經典影片《走出非洲》同樣利用莫扎特,渲染了美不勝收的畫面。
女主角凱倫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離開故土丹麥遠嫁東非肯亞,然而男爵夫人的稱號並沒有給她帶來美滿的婚姻生活。幸運的是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凱倫可以經常外出打獵、探險。導演使用寧靜的莫扎特《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描繪了這片神奇的土地。(姜文電影《讓子彈飛》亦使用了這段音樂)
根據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引用了莫扎特歌劇《費加羅婚禮》的詠嘆調「微風輕拂」,堪稱電影史上升華主題的著名篇章。它不僅提示了男主角安迪的良好教養,而且突出了他身在冤獄理想不滅的超人品格,幾乎可以視為美式價值觀的擬人再現。
當眾犯人有點莫名其妙、不知不覺聽著音樂,停下手中的勞動時,老油條瑞德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到今天我還不知道那兩個義大利娘們在唱些什麼,其實,我也不想知道。有些東西還是留著不說為妙。我想她們該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動人的故事,美妙得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美妙的讓你心痛。告訴你吧,這些聲音直插雲霄,飛得比任何一個敢想敢當的夢還要遙遠。就像一些美麗的鳥兒撲扇著翅膀來到我們褐色牢籠,讓那些牆壁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在那一剎那,肖申克監獄的每一個人都感到了自由。
莫扎特也許沒有這麼偉大,但藝術手段讓人顱內高潮。古典音樂用於電影配樂,效果有時候天上地下。這到底歸功於誰更合適呢?
今天小編就先介紹到這裡哦,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藝術資訊,請來關注我們的帳號,關注我們讓藝術點亮生活!這裡有最豐富的資訊和最有趣的藝術故事,愛藝術的你一定不要錯過!快來關注、評論、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