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K504(G大調)
作者: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
指揮:卡爾.伯姆
演奏:維也納愛樂演奏
作品介紹:
莫扎特第三十八交響曲,G大調,K504,作於1786年。這年莫扎特受布拉格方面邀請,攜帶這首作品訪問布拉格,標題為《布拉格》,1786年1月19日親自指揮首演。共3個樂章:
1,慢板轉快板,D大調,有序奏的奏鳴曲式。
序奏最初的樂句同《朱庇特交響曲》最初的主題。快板主部的第一主題後構成《魔笛》的主題,這個主題反覆後續接十六分音符副主題,圓號屬音伴奏下由弦樂反覆後,第二主題仍用第一小提琴的屬調表達,其他弦樂伴奏。開始為大調,加入低音管反覆後轉為小調,緊接著由第一小提琴表現新主題。
展開部以第一主題結尾的木管動機始,兩組小提琴各相隔1小節以對位方式發展。旋即第一主題又在圓號的長持續音伴奏下以屬調出現,巧妙地轉主調,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第二主題按慣例以主調呈現,進入不很長的終結部。
2,行板,G大調,奏鳴曲式。
以弱奏演奏第一主題,在寧靜之下,半音階上升樂句之後演奏斷奏動機,然後轉向小調。第二主題(D大調)在圓號、低音管、低音弦樂長發音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呈示部結尾樂句極似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慢樂章主題。
展開部第一主題以小調開始,很快進入再現部。
3,急板,D大調,奏鳴曲式。
先由弦樂演奏光輝燦爛、切分的第一主題,它交給木管,以此動機為基礎的過渡後進入由弦樂表現甜美的第二主題,加入木管後加以反覆。接著第一主題由長笛與雙簧管反覆,進入呈示部的結尾。
展開部主要處理第一主題。
再現部在第一主題反覆時,移交給木管,木管表現中加入展開部開頭的力度和弦,第二主題以主調再現,進入終結部而結束。
指揮介紹:
卡爾.伯姆(Karl Bohm,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奧地利指揮家,為二十世紀著名的指揮大師;出生於奧地利的格拉茨,1919年正式從事指揮;1932—1933年,伯姆在漢堡工作,與音樂大師理查.史特勞斯相識;1934—1943年任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1943—1945年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二戰以後,伯姆相繼與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被授予「奧地利音樂總監」的稱號,獲維也納愛樂樂團終身指揮的榮譽;其指揮技藝精湛,有著異常敏銳的聽覺和果斷的音樂判斷力;被認為是德奧樂派管弦樂和歌劇的最權威的詮釋者之一。
卡爾.伯姆指揮的音樂作品,給人以純正、端莊、沉穩、深厚的感受,而不會給人們帶來不安和浮躁的情緒。伯姆的音樂手法是簡潔、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義的過度傷感,也不沉溺於放縱的技巧表現,實現了平衡巧妙、音響柔和、節奏穩固的音樂效果。這樣,伯姆所處理的作品,既有細緻、精密的局部表現,又有明朗、健碩的整體形狀。
在音樂內在意義的表現方面,伯姆的方法是不過份地注入感情,不牽強地藉助理念和邏輯來表達作品,而是從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內在的美。從他指揮的莫扎特作品中能較明顯地體會到其風格。年輕的伯姆在慕尼黑曾隨瓦爾特指揮莫扎特的作品,並獲得收益。
無論在指揮風格上,還是對莫扎特音樂的理解上,伯姆都是一種現代風格的莫扎特解釋,具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魅力,既純淨、優雅又有活力,生動感人。在指揮華格納歌劇時,伯姆也不是突出、誇張華格納的激情和虛華的浪漫情感,而是化泛濫為收斂,將純粹的內在音樂精神凝聚起來,表現出緊張、莊重的美,形成一種「黃金般的嚴肅感」。所以,德奧古典作品在伯姆的手中,從來沒有華美、煽情或刻板的樣子,而總是顯得那麼大氣、純正、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