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晚期作品有6首奏鳴曲,從這6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晚年的莫扎特對巴赫的復調作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在其作品中明顯有復調因素的體現,從結構布局上來講也更為緊湊和集中。
莫扎特該時期的奏鳴曲在音樂情緒上更加內省或激情,這是他以前作品中少有的個人內心情感的獨白。
例如,《c小調幻想曲》(K.475)運用了大量的半音和不協和音來表現一種與命運抗爭的激情,令人感到不安的同時,又帶來甜蜜的回憶。
這部作品的和聲語言大膽新穎、曲式結構自由獨特,在創作技法上已經具有了浪漫主義的音樂特徵。
莫扎特奏鳴曲經常在呈示部中兩個主題之間形成情緒和力度上的鮮明對比,使第一個主題的音樂形象更具有獨立性,也使第二個主題的音樂性格更加豐富,這就給展開部帶來了一個更廣闊的樂思發展空間。
例如,《c小調奏鳴曲》(K.457)第一樂章呈示部中兩個充滿矛盾衝突的主題,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莫扎特鋼琴音樂風格。
《c小調幻想曲》與《c小調奏鳴曲》之間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繫,這兩部作品既可以完整演奏,也可以分別演奏,它們成為了莫扎特奏鳴曲的代表作品。
除了這些奏鳴曲,莫扎特的協奏曲藝術價值也很高,僅次於他的歌劇藝術。26首協奏曲中,小調(K.491)和d小調(K.466)最為著名。
另外A大調(K.488)也非常著名,有「陽光般的溫暖」之美名。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劇,每一句、每一小節都有很細膩的人物刻畫,各種精妙的變化栩栩如生地在鍵盤上表現出來,使人陶醉。
晚期的6首鋼琴奏鳴曲:
《c小調幻想曲》(K.475)
F大調(K.533、494)
F大調(K.547a/Anh.135)
C大調(K.545)
降B大調(K.570)
D大調(K.576)
綜上所述,我們對莫扎特早、中、晚期的奏鳴曲都進行了簡要的概述,接下來我們還要結合一些相應的實例對其進行詳細探討。
在莫扎特有生之年,當他的早期奏鳴曲還未出版時,較晚的作品卻已經公之於世,其他作品則在他去世後發表。
有關莫扎特鋼琴作品三次重要的出版活動包括:1782年由巴黎出版商海納(Heina)出版的兩首鋼琴奏鳴曲[D大調(K.284c/311)和a小調(K.300d/310)],作品編號Op.4;1784年在維也納出版的兩套各三首作品。
第一套由阿塔利亞(Artaria)出版,作品編號Op.6[C大調(K.300h/330)、A大調(K.300i/331)和F大調(K.300k/332)]。
第二套由託利採拉(Torricella)出版,作品編號Op.7[D大調(K.205b/284)、降B大調(K.315c/333)和降B大調(K.454,為小提琴和鋼琴)];其他莫扎特在世時出版的奏鳴曲僅有1785年的《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K.475、457),以及1788年出版的《F大調奏鳴曲》(K.533、494)。
如果從整體的角度來對莫扎特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作一次審視,我們會發現,他的作品與海頓的作品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將「小」的概念貫穿於大部分作品之中。
但是,除去這些個別的例子不說,莫扎特的奏鳴曲與海頓的相比缺少了進化的特點,但是它的作品卻比海頓的作品更加豐富,他很擅長於將更多的義大利風格、「歌唱性快板」以及喜歌劇(burro)因素引入作品。
但是,他們兩個人在大型奏鳴曲的創作上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止步不前。
莫扎特的作品如同海頓的一樣,三樂章結構居於絕大多數,經常在中間或終曲樂章寫作一個小步舞曲;第一樂章根據奏鳴曲式原則創作而成。但是,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發現它的特點、風格和技術轉換非常機智靈便,並且善於運用當時流行的抒情性主題。
第一組奏鳴曲包括了六首單曲,均採用三個樂章的體例。
《G大調奏鳴曲》(K.189h/283)最為典型。
它的第一樂章採用快板奏鳴曲式,並有如歌的主部主題;第二樂章行板採用G大調;第三樂章是一個喜歌劇式的終曲。
其中,兩個快板樂章都採用奏鳴曲式,包含短小、自由的展開部。《降B大調奏鳴曲》(K.189f/281)擁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終曲樂章,其中包含了非同尋常的力度標記,以及準即興式的華彩段。
《降E大調奏鳴曲》(K.189g/282)表現出罕見的樂章進行:一個柔板樂章,隨後加入兩首小步舞曲(第二首屬於三聲中部),最後以快板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樂章結束。最後,《D大調奏鳴曲》(K.205b/284)作為莫扎特第一階段唯一出版的「杜爾尼茲」奏鳴曲,擁有較大的規模。這首作品借鑑了管弦樂,特別是法國管弦樂的風格。
樂曲開頭充滿強力的和弦與齊奏段,以及後來充滿力度對比的段落(例2-3)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慢板樂章由一個特殊的「迴旋式的波蘭舞曲」構成;終曲樂章則是一個長大的變奏曲。
其中,兩個快板樂章都採用奏鳴曲式,包含短小、自由的展開部。
《降B大調奏鳴曲》(K.189f/281)擁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終曲樂章,其中包含了非同尋常的力度標記,以及準即興式的華彩段。
《降E大調奏鳴曲》(K.189g/282)表現出罕見的樂章進行:一個柔板樂章,隨後加入兩首小步舞曲(第二首屬於三聲中部),最後以快板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樂章結束。
最後,《D大調奏鳴曲》(K.205b/284)作為莫扎特第一階段唯一出版的「杜爾尼茲」奏鳴曲,擁有較大的規模。
這首作品借鑑了管弦樂,特別是法國管弦樂的風格。樂曲開頭充滿強力的和弦與齊奏段,以及後來充滿力度對比的段落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慢板樂章由一個特殊的「迴旋式的波蘭舞曲」構成;終曲樂章則是一個長大的變奏曲。
在曼海姆與巴黎創作的三首奏鳴曲是對以往風格的延續。
但是,它們的篇幅更長大,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儘管如此,莫扎特在創作中基本保持了傳統的外部形式,帶有華麗風格特徵。
我們可以從《C大調奏鳴曲》(K.284b/309)以及更為長大的《D大調奏鳴曲》(K.284c/311)中看到這些特點。
在《D大調奏鳴曲》的第一樂章裡,各個主題進行了廣泛的發展。這種將作品擴大的觀念與當時嚴肅的交響曲創作密切相關。
僅以調性而言,D大調就是當時管弦樂作品中頗具青睞的調性。因此,這首作品比先前創作的《D大調奏鳴曲》(K.205b/284)略勝一籌。
《a小調奏鳴曲》(K.300d/310)是莫扎特創作的兩首小調奏鳴曲中的第一首,這部作品充滿驚人的力量。在第一樂章中,帶有悲劇色彩的主部主題和不協和音響為樂章帶來強烈而持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