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德國公布了「貝多芬2020」活動計劃, 更將此活動列為「國家的任務」。德國聯邦議院更是斥2億元專門用於慶祝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的項目。從今年的下半年開始德國各州已經展開了一系列的預熱活動,迎接慶典,明年將攜手全世界50多個國家共同歡慶,為貝多芬獻禮。
音樂之友此後會陸續推出介紹貝多芬相關的內容,敬請關注哦~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不需要做過多的介紹,每當大家談到古典音樂時多半都會想到貝多芬,只要提及名字都會虎軀一震、心生敬畏。各大古典音樂的普及讀物也大都以貝多芬爺爺的畫像作為封面,可以說是一位家喻戶曉的音樂家了。無論是他的作品還是個人經歷,都令人印象深刻,這些也都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裡,老師也曾勒令我們把這些圈成知識點、閱讀、背誦。
歷史上可能沒有哪位作曲家在當世和後世比貝多芬對音樂的影響更大了。貝多芬作為交響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的大師無可爭議地處於主宰地位。他後世的作曲家在一段時間都處於他的輝煌功績陰影下。
交響曲被公認為是表達最深邃思想的音樂體裁,是最富表現力的音樂形式。歷史上處於古典音樂時期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把交響曲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發展到了最巔峰的狀態和一個新的境界。現今影視劇的配樂片段,與流行音樂的旋律都有取材於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下面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貝多芬一生創作的九大交響樂作品。
1
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 21
《C大調第一交響曲》,作品21
這部作品創作於1794年~1796年,題獻給斯威滕男爵。他是貝多芬的早期贊助人。這首交響曲沿襲了貝多芬的老師莫扎特和海頓的風格。儘管如此,還是有其獨特的特點。如調性的轉換和樂曲色彩的突然變化。旋律活潑、激昂。第三樂章在傳統交響樂的形式基礎上,增加了管樂(木管和銅管)的分量。
該作品於1800年4月2日在維也納的城堡劇場首演,音樂會中還包括莫扎特、海頓、亨德爾的曲目。這場音樂會的上演向維也納宣告了貝多芬的才華。在許多貝多芬同時代人的眼裡,這部《第一交響曲》始終是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2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36
《D大調第二交響曲》,作品36
這部作品創作於1801年~1802年,題獻給卡爾·艾洛伊斯王子。當時貝多芬耳聾的症狀已經開始越來越明顯了。
這是一部形式較為傳統的作品,很少向新的領域突破,風格更趨近於莫扎特而不是海頓。但作品的管弦樂調色板比以往的交響曲都更加豐富和絢麗。四個樂章裡沒有傳統的小步舞曲,取而代之的是諧謔曲,這給予了作品更大的能量。
當時一位維也納的音樂評論家曾這樣評價這部作品:「這是一條可怕的、扭動著的、受傷的龍,它拒絕死亡,在最後的痛苦中扭動著,直到第四樂章結束流血至死。」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風格時期」最後幾部作品之一。
PS:貝多芬一生的創作生涯被音樂史學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風格時期(~1802);第二風格時期(1803-1814);第三風格時期(1816-1827)
3
SYMPHONY NO. 3 in E major, Op. 55,(Heroic Symphony)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作品55 (英雄交響曲)
這作品是一部篇幅碩大的作品,也是貝多芬創作中期的開始。該作品創作於1803-1804年,基於古典主義交響樂的傳統之上延伸了形式、長度和情感、文化等內容。它被廣泛認為是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一部裡程碑作品。
最初這首作品是獻給拿破崙·波拿巴的,他認為拿破崙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民主和反君主理想。但當他聽說拿破崙稱帝後,憤然撕毀總譜的封面,在此曲出版時將名字改為「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寫的交響曲」。
4
SYMPHONY NO. 4 in B-flat major, Op. 60
《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作品60
這部作品以其優雅、活潑、輕鬆的氣質引人注目。創作於1806年。這首作品是獻給弗朗茨·馮·奧伯斯多夫伯爵的,他是貝多芬贊助人利希諾夫斯基王子的親戚。伯爵因聽了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非常喜歡,想讓他為自己寫一首新的交響曲,貝多芬因此接受了一大筆的費用,完成了這項工作。這部作品創作上有些方面似乎都是對過去的回歸,充分展現了他對音樂律動的熟練掌握。
羅伯特·舒曼曾對這部作品讚賞道「兩位北歐巨人之間的希臘少女」。(第三、第五交響曲之間)
5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Schicksals-Sinfonie)
《C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7(命運交響曲)
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最常上演的交響樂之一,被廣泛認為是西方音樂的基石。這部作品創作於1804年-1808年,於1808年上演不久後就獲得了巨大的聲譽,是當時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全曲十分精煉緊湊,音樂語言更加鮮明,技術與情感的表達都有極大的突破。作品名稱除了編號外,還被稱為我們所熟知的名字——「命運交響曲」,樂曲開始的五小節主題,也被成為「命運的動機(Schicksals-Motiv)」,貝多芬曾將這稱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這個主題也廣泛地應用在現今各個形式的音樂中。
貝多芬在創作這部樂曲時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耳聾已經完全失去了治癒的希望,他熱戀的情人因此也離開了他,在這期間社會環境也處於動蕩之中,貝多芬在這一系列的遭遇下創作了這篇宏偉著作。
6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Op. 68 (Pastoral Symphony)
《F大調第六交響曲》,作品68 (田園交響曲)
這部作品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有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九部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最為明確的一部。貝多芬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他花了很多時間在鄉村散步,經常離開維也納到農村工作。他曾說過:第六交響曲「與其說是繪畫,不如說是情感的表達」。
整曲表達出開闊自由、無拘無束的感情,它幾乎是形象化的,音樂變成了一種風景畫的藝術。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
柏遼茲曾對這部音樂評價道:
「 這一令人驚嘆的圖景,應該由普桑設計,由米開朗基羅執筆……
主題:
Ⅰ 來到鄉村喚起舒適愉悅的感覺。
Ⅱ 溪畔景色。
Ⅲ 村民愉快的聚會。
Ⅳ 暴風雨
Ⅴ 牧羊人之歌。暴風雨過後的感恩心情。
7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 92
《A大調第六交響曲》,作品92
這部作品完成於1812年。此時的歐洲正在經歷戰火的腥風血雨。1813年12月8日,維也納為在哈諾戰役中受傷的士兵們舉行慈善音樂會,貝多芬在此晚會上指揮演奏了這部作品。他向公眾表達了這部作品的創作動機:「我們被純粹的愛國主義和為那些為我們做出如此巨大犧牲的人們所感動。
這部作品被認為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被改編成各種器樂曲。尤其第二樂章非常受歡迎,經常被作為單獨的交響樂作品在音樂會上演。
8
SYMPHONY NO. 8 in F major, Op. 93
《F大調第八交響曲》,作品93
這部作品完成於1814年,僅用4個月就創作完成。《第八交響曲》在許多方面可被視作《第七交響曲》的孿生兄弟,據說這是貝多芬特別喜歡、並且得到評論界一致好評的作品,但卻沒有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這部作品簡潔精煉、出色的幽默感別具一格,是一部分量較輕的作品。
樂曲的結尾處是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精巧、最充實的部分了,以一長串的主調和聲結束。
柴科夫斯基曾評價道「這是貝多芬所有交響樂作品中最傑出的設計了。」
9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
這部作品於1822-1824年創作, 因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又稱為「合唱交響曲」。合唱部分的詞根據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改寫而成,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歡樂頌」。
這部作品被認為是貝多芬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並影響了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們。
在貝多芬晚期作品中,從弦樂四重奏開始,已經漸漸開始趨向於這樣的風格:傾訴衷腸、更加知性,一切都要悅耳動聽,每一部作品都蓄意要有自己的個性。這部《第九交響曲》貝多芬打破傳統,將歌詞和人聲引入進原本只是器樂體裁的交響樂,把音樂廳的提升到大教堂的,從世俗的提升到半神聖的,從物質的提升到精神的。這部作品的首演,獲得了五次雷鳴般返場掌聲,但此時貝多芬已完全失聰,對觀眾的反響一無所知,是一位女低音歌唱者拉了他的衣袖這才得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