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出生於德國波恩,貝多芬在他父親嚴厲苟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1792年,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背井離鄉,定居維也納。
1796年,貝多芬在《維也納雜誌》上發表了貝多芬贈送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在同一年,他開始出現耳聾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他堅持完成了《第一交響曲》,該曲幽默通俗又帶有舞蹈性,某些部分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滿了歡樂的喜劇性,輕鬆詼諧,充滿了舞蹈性。該曲於1800年在維也納霍夫堡劇院首演。
1802年,當時貝多芬的生活非常痛苦,惱人的耳疾威脅著他的前途,愛情和生活上的種種不幸使他充滿絕望,但是他沒有倒下,他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和痛苦,《第二交響曲》就是在這種環境裡完成的。該曲充滿著寧靜幻想的詩情,歌唱般的情調,具有一種美感,是貝多芬送給他的摯友李希諾夫斯基公爵的,全曲共四個樂章。
1804年春,貝多芬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邀請為拿破崙寫了一部「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當時,拿破崙對於貝多芬來說是革命的理想,但是,當時的拿破崙在推翻了封建王朝後,又恢復了帝制,自己當上了皇帝,還為自己加冕。當貝多芬得知此消息後,簡直無法表述自己憤怒的心情,然後他衝動地撕下了寫有題詞的交響曲譜首頁。因為這事情,到1806年總譜發行時,這部交響曲的名字就改成了《英雄交響曲》(第三交響曲)。
《第四交響曲》是在1806年完成的,這部交響曲開始的遲,但是完成的早。當時社會在動蕩,貝多芬內心世界也在動蕩:對他心愛的歌劇《菲德利奧》進行刪節和重新改寫、幾次演出不順利、和劇院經理鬧翻等。對於意志薄弱的人,這會讓他暈頭轉向,但是對於貝多芬,這些事情卻引燃了他的創造力,《第四交響曲》就這樣完成了。
《第五交響曲》是從1804年開始構思的,當時他的耳聾已徹底失去了治癒的希望,他熱戀的情人也因為門第原因離開了他,當時的德國也處於封建時期。一連串的遭遇沒有讓他屈服於命運,他要向大家證明,即使耳朵聾了,他也能進行音樂創作。4年之後,這部交響曲「命運」完成了。
貝多芬天生愛好自然,曾花大半時間踏遍郊野,他經常離開維也納,就是為了到偏遠的鄉郊工作。1808年,貝多芬回到海利根斯泰特隱居,寫下了《第六交響曲》「田園」。
當貝多芬創作《第七交響曲》的時候,歐洲的版圖正在被鮮血重新繪製,這部交響曲實在1812年6月完成的,那時候拿破崙的戰事已達到最後的高潮,大舉侵犯俄國,旦夕之間潰不成軍。交響曲上演時,拿破崙帝國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階段。
由於維也納的氣候和衛生條件都比較差,貝多芬的健康狀態也不太好,所以他在夏天一般都會搬出去住,也可得以親近自然。1812年,他前往了波西米亞的溫泉小鎮特普利採,此時的貝多芬生活很困難,還在與他的弟弟為了一些事情爭吵,但是他花了4個月完成的《第八交響曲》這部作品又聽起來歡快自在,還有點復古氣息,可能是受到暑期良好回憶的影響。
到了暮年,經歷了人生風雨歷練後,貝多芬才真正開始下苦工開始創作他心目中的最高理想。為了保持創作激情和狀態,他先後搬家四次,終於在1823年底完成了凝聚著貝多芬的人生哲理的《第九交響曲》。1924年,維也納凱倫特納託爾劇院,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首演音樂會隆重舉行。整部作品演出完畢後,觀眾們掌聲不息,熱情似火,而作曲家本人因為耳聾,已經聽不到任何歡呼聲和掌聲,卻依舊被這超乎尋常的熱情場面激動得暈了過去,一度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