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原來還為曼陀林寫過作品?

2021-01-15 澎湃新聞

原創 乘以0 經典947

可以說,古典鋼琴三重奏是在莫扎特手中誕生的。從大鍵琴到鋼琴的全面過渡,與莫扎特的一生幾乎完全吻合。莫扎特本人也是一位有著精湛技藝的鋼琴家,他為這一樂器在曲目上的拓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他之前,有幾位作曲家曾為鍵盤、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合奏寫過作品,如C.P.E巴赫、海頓等,但與莫扎特有幾點不同,首先,早先的鍵盤並非特指鋼琴,其次,弦樂部分往往處於次要地位。隨著莫扎特的出現,這三件樂器終於慢慢趨於平衡,這個新生的組合也很快成為室內樂文獻的核心。

莫扎特共寫了七首鋼琴三重奏,節目中即將上演的這部《G大調第六鋼琴三重奏》即是其中之一,溫暖且色彩豐富,有著完美的平衡感,終樂章的迴旋曲活潑帶感,情緒不斷升華。

蕭士塔高維奇《e小調第二鋼琴三重奏》

直到20世紀,依然有作曲家為這一體裁孜孜不倦地進行著創作,蕭士塔高維奇在二戰時寫了第七和第八交響曲後不久,又於1944年完成了《e小調第二鋼琴三重奏》。

在寫這首曲子的第一樂章時,他接到了好友伊萬·索勒廷斯基突然去世的消息,年僅41歲。索勒廷斯基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學家、評論家,也是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藝術總監,在離世前的近20年,他一直是蕭士塔高維奇最忠實的捍衛者之一,還曾把馬勒的作品介紹給蕭士塔高維奇。

蕭士塔高維奇在給索勒廷斯基遺孀的信中,他寫道:「伊萬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我所有成長都要歸功於他,沒有他的生活將是難以忍受的」,於是,他將這部三重奏題獻給了索勒廷斯基以示告慰,也向俄國作曲家所具有的輓歌三重奏傳統致敬(柴可夫斯基在尼古萊·魯賓斯坦去世後、拉赫瑪尼諾夫在柴可夫斯基去世後、阿倫斯基為紀念大提琴家達維多夫等都寫過相關作品)。

然而,它也不僅僅是一首沉思的輓歌,創作於列寧格勒被圍困之際,經受著俄國國內最嚴苛的藝術審查,所處的環境苦不堪言。也正因為審查制度,作品於1944年11月14日演出過後,沉寂了很多年。

蕭士塔高維奇與伊萬·索勒廷斯基(圖右)

©shostakovich.ru

第一樂章以孤獨、幽怨的低吟開始,在大提琴朦朧的和聲中展開,片刻過後,小提琴和鋼琴相繼進入,冰冷而麻木,似乎每一個音符都在默默地進行著掙扎。

在音域上,兩件弦樂器進行著「倒置」,大提琴處於最高、最不舒服的音區,小提琴則顯得低沉,鋼琴也顯得黑暗,給人不祥的感覺。隨著音樂的進展,看似歡樂的情緒,實則不是真正的歡樂,而是對現實的嘲諷。

次樂章以狂野、惡魔般的華爾茲形式出現,依然十分怪誕,「歡樂」同樣聽來十分做作不真實,緩慢的第三樂章是一首飽含深情的哀歌,由鋼琴奏出的鮮明和弦漸進發展,像一塊塊墓碑。

末樂章則稍稍打破悲痛的氣氛,以進行曲發展,同時輔以第一樂章賦格主題中那些悽美、哭泣的音調,表達了對逝去一切的追憶。

貝多芬與曼陀林

音樂會的最後一首曲目是貝多芬著名的《大公三重奏》。說到這裡倒也可以提一件事,在貝多芬還年輕時,有一件既能輕鬆上手且聽起來又不乏趣味的樂器流行於貴族圈中,那就是曼陀林,從魯特琴家族演變而來,因極具特徵的外觀而取義大利文mandolino(杏仁)。

當時,義大利的曼陀林演奏家紛紛北上巴黎、維也納和其它一些歐洲國家,從事教學、作曲等工作,並為貴族和公眾們舉辦沙龍音樂會。和其他作曲家一樣,年輕的貝多芬也希望迅速構築起自己的音樂圈,以獲得聲譽和贊助。於是,我們能看到他為曼陀林作了一些小品,儘管它們很冷門,鮮有人知。

曼陀林靜物繪畫 ©Karl Gebhardt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儘管在貝多芬的時代鋼琴已逐步取代大鍵琴成為嚴肅音樂首選的鍵盤樂器,但貝多芬仍會選擇用大鍵琴來為曼陀林作品進行伴奏,它輕柔的彈奏質感令很多人愛不釋手。

從現在的資料看,貝多芬至少為曼陀林寫了六首作品,其中四首流傳至今,它們足以向後世的人們展示18世紀末維也納沙龍音樂的本質,以及他本人初入樂壇便已嶄露頭角的才華。

本周四(9月10日)的節目中將帶來三首貝多芬的曼陀林作品,這是2020年德國維爾茨堡莫扎特音樂節上的一場演出。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首作品並無傳統的「Op.xx」編號,而是「WoO」,即德語「Werke ohne Opuszahl」(沒有編號的作品)縮寫。

其中為曼陀鈴與古鋼琴而作的《降E大調不太慢的柔板》寫於1796年,題獻給布拉格的曼陀林演奏家、伯爵夫人約瑟菲娜·馮·克拉裡-阿爾德林根,在題詞中他寫道:「獻給美麗的J(即約瑟菲娜),LvB(即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可以推斷出貝多芬對伯爵夫人的喜愛。

樂曲為降E大調,以古鋼琴的前奏開始,預示了接下來將出現的曼陀林主題;中段頻繁轉換的調性使樂曲的色彩和情緒產生了一定的不安感,直到後面返回主調。曲中充滿了曼陀林與古鋼琴充滿語氣感的對話,仿若情人般的密語。

《947愛樂廳-歐洲現場》收聽方式:打開收音機,調到FM94.7經典947,或是用手機打開阿基米德APP搜索「947愛樂廳 歐洲現場」

《947愛樂廳-歐洲現場》首播時間:每天20:00-22:00 重播時間:次日0:00-2:00,10:00-12:00

2020德國魯爾鋼琴音樂節

9月11日(周五)

鋼琴:拉格娜·舒爾墨

大提琴:伊桑·恩德斯

貝多芬 為大提琴與鋼琴而作的

《「如果有一個妻子」主題變奏曲》

莫扎特《C大調柔板》

莫扎特《a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為大提琴與鋼琴而作的

《「感受到愛情的男子」主題變奏曲》

貝多芬《g小調幻想曲》

貝多芬《A大調第三大提琴奏鳴曲》

2020德國維爾茨堡莫扎特音樂節

9月12日(周六)

單簧管:約格·維德曼

小提琴:卡洛琳·維德曼

鋼琴:奧利弗·特林德爾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組曲

孟德爾頌《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第二樂章「行板」

約爾格·威德曼 為小提琴而作的《練習曲》

莫扎特《A大調第三十五小提琴奏鳴曲》

巴託克 為小提琴、單簧管與鋼琴而作的《對比》

2020德國維爾茨堡莫扎特音樂節

9月13日(周日)

德國齊格努姆四重奏

德國舒曼四重奏

波蘭希曼諾夫斯基四重奏

海頓《G大調第八十一弦樂四重奏》

貝多芬《降B大調第六弦樂四重奏》

貝多芬《降B大調大賦格》

莫扎特《C大調第十九弦樂四重奏「不和諧音」》

莫扎特《F大調嬉遊曲》

主播/統籌:周婕

編輯製作:周婕、小鈴、晨曦、應玥、長纓

融媒體:應玥、晨曦

監製:舒強、紅柳

撰文:x0

原標題:《貝多芬原來還為曼陀林寫過作品?》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德國聯邦議院更是斥2億元專門用於慶祝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的項目。從今年的下半年開始德國各州已經展開了一系列的預熱活動,迎接慶典,明年將攜手全世界50多個國家共同歡慶,為貝多芬獻禮。該作品創作於1803-1804年,基於古典主義交響樂的傳統之上延伸了形式、長度和情感、文化等內容。它被廣泛認為是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一部裡程碑作品。 最初這首作品是獻給拿破崙·波拿巴的,他認為拿破崙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民主和反君主理想。但當他聽說拿破崙稱帝後,憤然撕毀總譜的封面,在此曲出版時將名字改為「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寫的交響曲」。
  • 貝多芬與他的九個交響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出生於德國波恩,貝多芬在他父親嚴厲苟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1792年,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背井離鄉,定居維也納。1804年春,貝多芬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邀請為拿破崙寫了一部「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當時,拿破崙對於貝多芬來說是革命的理想,但是,當時的拿破崙在推翻了封建王朝後,又恢復了帝制,自己當上了皇帝,還為自己加冕。當貝多芬得知此消息後,簡直無法表述自己憤怒的心情,然後他衝動地撕下了寫有題詞的交響曲譜首頁。
  • 讓貝多芬的「分貝」來得更「多」些
    自己呢,還是個正上著初小的學生,什麼都不懂,更別提了解貝多芬了;社會呢,還處在一個不正常年代的中期,貝多芬是媒體和社交上的冷僻詞,更別提紀念他的音樂會了。如今,對於一個「60後」來說,我要撐到下個百年整數關,面臨的,不是有沒有信心的問題,而是生命之門還肯不肯打開的問題。因此,能夠躬逢「貝多芬誕辰紀念」的「大年」「中年」「小年」三個時段,尤其是2020年的「中年」,相當可以了。
  • 感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特徵
    在聲樂方面,除了最重要的二部清唱劇——《創世紀》及《四季》外,他還寫了許多宗教性聲樂作品。另外,在海頓的音樂創作中很明顯地反映了當時正欣欣向榮的市民階層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他的音樂充分表現了輕鬆、幽默的性格,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他的作品沒有表露任何感情問題困擾的痕跡,表現出一種藝術的超脫,音樂創作幾乎完全超越了現實。
  • 造就 | 從樣板戲少年到走上指揮之路,他聽了22年貝多芬音樂
    我拿起來一看,寫著《貝多芬:音樂的解放者》。一瞬間,就把我第一次聽到貝多芬音樂的遐想,重新燃起來了。於是,我把這本書借出來,陪伴了我在抗震棚裡的日日夜夜。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羅曼羅蘭的作品對他影響非常深刻。羅曼羅蘭作品中,貝多芬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核心人物,還寫了一本叫《貝多芬傳》的書。羅曼羅蘭寫過一本非常重要的上百萬字的小說,叫做《約翰克里斯多福》,這本書是以貝多芬作為原形來發展的。
  • 遇見貝多芬|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上篇)
    恰逢全球慶祝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給了我們系統聆聽這十首小提琴奏鳴曲,或者更加準確地稱為《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的最佳機會。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Op.12, No.1)選段這10首作品大致可以分為4個部分。第一號至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經推定為1795年的作品,那時貝多芬的作曲多少有受莫扎特的影響。
  • 貝多芬的遺產︱貝多芬:直面矛盾的理想主義者
    那些活躍於舞臺上的表演家們不得不將自己的演出置於網際網路上,儘管他們多麼渴望同觀眾面對面交流,將最美好的音樂獻給大眾,還有貝多芬。然而,在這樣艱難的時日裡,貝多芬和他的音樂卻再次成為焦點。這不僅因為周年紀念的緣故,還因為他的音樂對於今日人們面對的險境,有著特殊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義。它促使我們將目光重新聚焦於貝多芬及其作品,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回顧這位德國作曲家的藝術人生。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致敬貝多芬 NOMOS推出Tetra Symphony交響樂系列腕錶
    [腕錶之家 品牌新聞] NOMOS剛剛宣布推出Tetra Symphony交響樂系列腕錶,全新腕錶是向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致敬之作,共有四種款式,其名稱均與這位偉大作曲家的作品息息相關。眾神火花出自貝多芬作品《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歡樂頌》中的「Gtterfunken」一詞,搭配暗鮭紅色錶盤;歡樂頌不言自明,搭配橄欖綠錶盤;永恆戀人指代貝多芬於1812年寫的一封神秘情書,搭配灰藍色錶盤;費黛裡歐則對應貝多芬唯一一部歌劇,搭配深藍色錶盤。眾神火花歡樂頌除了靈感來源和錶盤配色,四款腕錶的規格配置完全相同。
  • 帶你欣賞,貝多芬F大調第八交響曲
    在貝多芬創作第八交響曲時,已經達到了他創作水平的巔峰。那時,他剛寫完第七交響曲,並且對於自己的創作能力非常滿意,第八交響曲是一個令人著迷的,並且被公認為,是獨一無二的大師之作。據說,當時貝多芬在做礦泉浴療,在1812年特普利採,他遇到了哥德,歌德抱怨說,人必須要一直不斷地擺脫掉許多恭維。
  • 蘇州交響樂團《陳燮陽與完全貝多芬》系列首場開演
    「完全貝多芬」系列的第一場音樂會於2017年3月25日在蘇州獨墅湖影劇院精彩上演,由貝多芬的《科裡奧蘭》序曲、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以及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組成。貝多芬的音樂創作生涯貫穿於他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他的音樂理想、人生經歷、音樂變化也在作品中的強烈對比中反映出來。
  • 貝多芬"愛人"曝光《致愛麗斯》本是獻給她(圖)
    貝多芬畫像。  女高音歌唱家  與貝多芬關係親密 嫁給另一位作曲家  《致愛麗斯》是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的一首名曲,其舒緩優美的旋律不知徵服了多少聽眾的心。但是,這首名曲問世近200年來,「曲中人」愛麗斯的身份一直是個謎,有人說她是貝多芬的學生兼傾慕對象,有人說她其實是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  近日,德國一位頗有名望的音樂學者、貝多芬研究專家宣稱,他已確認貝多芬名曲中這位神秘女性的身份。她是一名女高音歌唱家,也是貝多芬一位朋友的妹妹,跟貝多芬保持著親密的關係,卻嫁給了貝多芬同時代的作曲家胡梅爾。
  • 好書推薦《貝多芬傳》《執行層領導力》《樹的秘密生命》
    就是因為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是74分鐘,他們希望一張CD就能把第九交響曲完整地容納進來。第二件事兒,也跟這個第九交響曲有關。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的最後一部交響曲,甚至在音樂界留下了一個魔咒,叫「交響曲不過九」。也就是貝多芬之後的頂尖音樂家,寫的交響曲都不超過九部。比如德沃夏克、威廉士,都只寫了九部交響曲。舒伯特的第十部交響曲寫了個開頭也去世了。
  •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你真的了解嗎?|新京報x國家大劇院
    在這部作品中,克內希特非常具象地描繪自然界的聲響。而貝多芬,並沒有像一個傳聲筒那樣復刻自然。他雖為樂章起了「溪畔景象」「暴風雨」等標題,但在音樂中卻把對溪水、鳥鳴、暴風雨的「描繪」成分降到最低。貝多芬強調:「我們應該留給聽眾相當的想像空間,繪畫式效果在器樂中過度被強調時,將喪失其本意。」 《第七交響曲》是配樂寵兒與《田園》不同,貝多芬第七交響曲沒有任何標題。
  • 看看誰和貝多芬莫扎特一起上榜了?
    他的唱片種類繁多,包括拉赫瑪尼諾夫和蕭邦的鋼琴作品、貝多芬的完整奏鳴曲、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以及斯克裡亞賓、普羅克菲耶夫和勃拉姆斯的作品。他與20世紀很多知名人士合作過,包括指揮喬治·索爾蒂、祖賓·梅塔和伯納德·海廷克。  05  Daniel Barenboim  (1942-)
  • 寧峰聯袂黃秋寧,上演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貝多芬的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與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被公認為「小提琴文獻中的三套經典作品」這一次,小提琴家寧峰聯袂鋼琴家黃秋寧在星海音樂廳精彩演繹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貝多芬250
  •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難道會隱藏著摩斯電碼?
    在今年的「經典947鉅獻光明·如實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中,貝多芬的作品也將貫穿兩天的音樂會,第二天的大舞臺更是以「貝多芬的音樂派對」為主題。《第七交響曲》的大部分音樂都沉浸在愉快熱烈的氛圍中,即使作品的第二樂章標題為「葬禮進行曲」,但旋律也是優美動聽而飽含深情,實為哀而不傷。
  • 貝多芬與匡衡兩則小故事,教會你,挫折是你走向成功的臺階
    挫折,是你走向成功的臺階,看看每天的天氣,有晴天,也有陰天,有風天,也有雨天,其中還不乏雷電轟鳴、風雨交加的日子。這就像是人生,每個人的一生之中,除了坦途,也會有坎坷和挫折;除了順境,也會有逆境。細心的人會發現,每當風雨之後,陽光會出奇地好,空氣清新,碧空如洗。那些遭受過坎坷和挫折的人,在經歷過磨難之後,也會變得更加堅強勇敢。
  • 書影畫系列 第二集《是枝裕和的海和貝多芬晚期四重奏》(下)
    上邊這張編號138899的大禾花單張是1964年壓片, 「紅頭」應該是這個曲目的頭版ED1,在此之前確實有一張60-61年錄製發行的編號138534的DGG大禾花也收錄這個曲目,這一套阿瑪迪斯的貝多芬年份更早,但是並非單片集,還附帶了Op.59的第一樂章。
  • 貝多芬用生命吶喊出來的名言,讀完讓人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想爆發
    李清照的這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以上都是年代久遠的,我們近代的比如泰戈爾的名言:「生如夏花燦爛,死於秋葉靜美。」泰戈爾還有一句也很有力量的句子:「不經歷地獄般磨練,就沒有創造天堂的力量。」比如說我們近代的魯迅就喊出來過這樣的句子,很有力量和骨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