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生講莫扎特時,我提了幾個問題,值得深思

2020-12-06 鋼琴名師苑

莫扎特生平簡介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 · 阿瑪多伊斯 · 莫扎特(德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於奧地利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之家。他的父親列奧波爾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原籍德國,曾先後生有7個孩子,其中5個都過早地夭折,頑強地活下來並長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兒子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安娜。

莫扎特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在父親的教導下,他3歲開始學琴。進步飛快,在父親的帶領下,莫扎特6歲就和10歲的姐姐安娜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波隆那、佛羅倫斯、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在奧地利國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王宮進行表演。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結束了長達10年的旅行演出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裡擔任首席樂師。由於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1781年,莫扎特毅然決定獨立自主,前往維也納定居,走上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1782年8月4日,26歲的莫扎特和19歲的康斯坦絲舉行了婚禮。由於他沒有固定的收入,婚後的生活非常窮困。為了維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課、演出、創作,應接不暇。儘管如此,日子還是過得相當窘迫。

1791年莫扎特貧病交加,在維也納逝世,享年僅35歲,留下尚未還清的1682弗羅林的債務(找不到兌換比率,估計就一千多元人民幣)。莫扎特的大理石紀念像坐落在城堡花園(維也納),是遊客們樂於觀光的地方。

莫扎特作品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鋼琴奏鳴曲17部,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關於莫扎特的幾個問題

1、莫扎特上學了嗎?什麼學歷?

莫扎特沒有好好上學,在上學的年齡幹什麼去了?被父親帶著,和姐姐一塊旅行演出10年。莫扎特為什麼沒有好好上學?父親為了功名,以至於貝多芬的父親也模仿。因此,莫扎特沒有接受正常的教育,更談不上文憑。

2、莫扎特身體健康嗎?

從他夭折的幾個兄妹來看,當時的醫療條件,營養水平是比較差的,莫扎特頑強生活下來,很難有一個好的身體。

3、莫扎特富裕嗎?

莫扎特自己沒有固定收入,妻子又不善理財,經常借錢,臨死也沒有還清,因此,莫扎特不富裕。

4、莫扎特結婚了嗎?有後代嗎?

結婚了,沒有找到有後代的資料。資料顯示,曾康斯坦絲曾經多次懷孕,並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那時的生活水平差,醫療條件差,加上莫扎特沒有好好上學,不可能有廣博的知識,很難自己處理好一些事情。

5、莫扎特死因是什麼?

莫扎特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我傾向於被謀殺。莫扎特不管身體再差,35歲正是壯年,抵抗力還是有的,因病醫治無效死亡的機率不大。資料顯示,莫扎特到維也納後,使得維也納皇家音樂樂長薩利埃裡非常難堪——因為莫扎特的名聲遠高於他,他不服。有一次莫扎特演出完後,薩利埃裡異常熱情地請他到自己家吃飯。那天晚上,莫扎特回到家中,肚子就開始痛了起來,從此再也沒好過。

按照常理,莫扎特到一個新的地方,應該去拜訪那裡的權威者,而莫扎特沒有這樣做,反而覺得自己了不起,引起當地權威者嫉妒,損害到了權威者的地位,遭到陷害是可能的。類似情況在任何年代任何行業都有。這也說明,一個人要立足於世,人情世故不可或缺。人與人是互相依存的,違背世間常理,必將埋下隱患。

我的評價

莫扎特(1756—1791)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為人類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把古典音樂的發展推向了頂峰。

但是,或許很少有人注意莫扎特的另一面,瑞士一位學者說,「沃爾夫岡」被完全剝奪或者說免除了入學讀書!不然他不會不堪其苦的!他從來不曾作過尋常意義上的孩子:正是付出此一代價,他方才成為另一種更高一層意義上的「孩子」。

如果讓300個孩子3歲開始學琴,其它知識一概免除,肯定能培養出第二個莫扎特,但是,誰願意這樣做呢?

選自某高校《鋼琴藝術指導》課堂講義(王喜亮2011-11)

相關焦點

  • 被誤讀的莫扎特:聽莫扎特不會讓孩子更聰明
    被誤讀的莫扎特  音樂家莫扎特肯定想不到,在他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有人說,莫扎特效應是法國醫生託麥提編纂出的一個術語,比較靠譜的來源其實是16年前的一個小研究。  1993年10月,美國加州大學的弗朗西斯·勞舍爾(Frances Rauscher)在著名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頁紙厚的論文後,全世界隨即颳起一股莫扎特效應的旋風。先讓我們看看勞舍爾是怎樣研究的。  勞舍爾當年找來36名大學生隨機分組,在測驗前先讓一部分學生聽10分鐘莫扎特D小調奏鳴曲,其他人聽放鬆的音樂磁帶或保持安靜。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 真的 聽莫扎特能提高空間記憶能力
    實驗中播放的莫扎特K.448號樂曲即《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創作於1781年,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莫扎特效應」是否存在、具有可靠性,一直被科學家們爭論至今。有人認為胎教聽莫扎特鋼琴曲,孩子能更聰明。想知道這是否正確,最好去諮詢電子科技大學生命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堯德中。
  • 莫扎特的音樂提高智商?莫扎特K448這麼神奇?
    愛因斯坦說,死亡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除了莫扎特的音樂,很多音樂都能令人精神愉悅、心情舒緩,但莫扎特的音樂似乎更特別。     有研究稱,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提高聆聽者的智商,特別是莫扎特創作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又稱K448樂曲。
  • 纈沙坦事件塵埃落定 藥物雜質問題值得每一個製藥人員深思
    但這一事件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大家期望的結果,從這一事件所引發的藥物雜質問題卻值得每一個製藥人員深思,不然或許落得"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必要時,需對生產工藝進行驗證以說明在成品中 N-亞硝基二甲胺的含量符合規定。"此次纈沙坦國家標準的修改與此次纈沙坦雜質事件不無關係。纈沙坦雜質產生及原料藥生產中常見雜質分類此次纈沙坦雜質事件源於華海藥業對工藝的改變。
  • 遇見莫扎特
    莫扎特在音樂史上為什麼那麼重要,或者為什麼那麼受歡迎?莫扎特小時候是神童,長大之後是大師。莫扎特是交響曲也能寫,協奏曲也能寫,而且他是一個歌劇大師。我們現在看18世紀的歌劇,幾乎在舞臺上能夠看到的大部分18世紀的歌劇,基本上都是莫扎特創作的。
  • 「莫扎特效應」是什麼鬼?
    編輯 / 倪彥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來,由於所謂的「莫扎特效應」,有數十萬張封面上繪有面帶微笑的嬰兒古典音樂光碟被成功出售。「莫扎特效應」是指聽這位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的音樂,會有助於兒童智力發展。這個說法源自何處,是否真實呢?
  • 數學大師丘成桐談國內大學教育的一些問題,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數學大師丘成桐,目前算是華人數學界的領袖人物,最近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對國內的教育也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值得每一個教育者深思。 第一:國內大學教育水平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麼高,美國的大學教育比中國好很多,研究生教育比中國好的更多。
  • 講道人分享信息時當注意的三個點
    引言:站在講臺上講道人所分享是應該是什麼?答案肯定是神的話。話雖如此,深思當下的一些講道人,真的是在分享神的話嗎?真的在分享神全備的真理嗎?還是在講別的東西?是自己認為對的東西還是在講道理?講閒話?講一些天馬行空的東西?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在《自然》雜誌的480位受訪者中,當被問及對應用面部識別方法從外表識別或預測個人特徵(如性別、年齡或種族)的研究有何看法時,約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此類研究只能在獲得面部識別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或者在與可能受到影響的群體代表討論後進行。大多數人認為,使用人臉識別軟體的研究應事先獲得倫理審查機構(例如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准。
  • Mobileye闖紅燈之後,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Mobileye闖紅燈之後,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說到自動駕駛,我們不得不提到Mobileye的大名。毋庸置疑,這家視覺技術公司堪稱行業翹楚。雖然Shashua 表示,Mobileye 已經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修復。但這件事情告訴我們:自動駕駛汽車行業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計算機視覺:目前的唯一方法幾個月來,科技公司、Tier 1和汽車廠商一直在談論「傳感器融合」問題,即結合不同的傳感器技術,幫助自動駕駛汽車分辨出道路上突然出現的物體。
  • 中國科學家驗證莫扎特效應:蜜糖還是毒藥?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驗證莫扎特效應:有的音樂提高智商,有的卻有毒死亡意味著什麼?愛因斯坦說,死亡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除了莫扎特的音樂,很多音樂都能令人精神愉悅、心情舒緩,但莫扎特的音樂似乎更特別。有研究稱,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提高聆聽者的智商,特別是他譜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又稱K448樂曲。
  • 電影《寄生蟲》中,有哪些值得深思的細節?
    《寄生蟲》是一部獲得無數獎勵的影視劇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也是社會現實主義的一部作品,體現了社會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下面從幾個方面給大家回答,朋友們可以做一個參考:一、《寄生蟲》中的父親基澤在家庭中的地位
  • 科學證明聽莫扎特會更聰明
    聽莫扎特鋼琴曲能使人變得更聰明麼?在莫扎特誕辰260年之際,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實了被爭論至今的「莫扎應」。近日,我國科學家發現: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和人出現「莫扎應」的關鍵;反向莫扎特音樂顯示了負向作用。
  • 疫情下的深思
    這次疫情舉國上下無不牽動,一線我奔走過,宅家裡深思過,然而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樣有憂慮擔憂,無論病毒從何而來,是不是改掉吃野味的愛好呢?作為國民是否做到不傳謠,不歧視呢?作為公民一切應政府公告為準,而不是謠言滿天飛。
  • 《白鯨》這部電影非常好看,值得讓人們深思
    《白鯨》這部電影非常好看,值得讓人們深思因為看麥爾維爾的《白鯨》,而看了兩部《白鯨》改編電影了,這部雖然不是根據《白鯨》內容改變,卻也和麥爾維爾的《白鯨》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定程度上也是向麥爾維爾的經典名著致敬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 聽莫扎特未必能變聰明,但卻真的能治病
    2017年07月21日 16 :解放周末/悅賞・廣告 稿件來源:本報訊莫扎特是家喻戶曉的奧地利古典主義作曲家,他的全名是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其中的阿瑪德烏斯意為「上帝的寵兒」。莫扎特的音樂天分確實與生俱來――他5歲作曲,9歲寫交響曲,11歲時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人們喜愛莫扎特的音樂,因為他的作品總能讓聽者覺得很舒服,使人心境平和,這種舒服來源於他音樂語言的直白與流暢。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評價說:「聽莫扎特使人擺脫了內心的爭執,升到更高的境界,到達一個崇高與和平的領域,在那兒,人間的痛苦消失了。」
  • 中國科學家驗證莫扎特效應:有的音樂提高智商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驗證莫扎特效應:有的音樂提高智商 死亡意味著什麼?愛因斯坦說,死亡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 除了莫扎特的音樂,很多音樂都能令人精神愉悅、心情舒緩,但莫扎特的音樂似乎更特別。
  • 神奇的「莫扎特效應」被證確實存在 樂曲節奏是關鍵
    科技日報北京1月21日電(記者 王怡)「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變聰明?」的流言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準媽媽間流傳,莫扎特樂曲一下成為最熱賣的胎教音樂。然而,被學術界稱為「莫扎特效應」的命題一直是科學家們爭論的焦點。
  • FGO莫扎特介紹 人渣莫扎特滿破方式
    導 讀 命運冠位指定這款遊戲很多玩家都十分喜歡,莫扎特這位英靈到底好不好,莫扎特應該如何滿破,接下來就跟著九遊小編來一睹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