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工場 · 吳季禎:與各種人的身體對話,用稚拙的文字觸摸靈魂

2021-01-15 正午文化

來自臺灣的吳季禎從小就學習書法,在課堂上,她卻被看作是「不會書法」的人,因為她的字歪歪斜斜,帶著孩子般的稚氣,她自己都沒有料想,長大後的某一天轉換空間,她將文字寫到牆上,各種物質上,甚至人體上,卻喚起奇妙無比的反映和喝彩,並由此找到自己獨出心裁的藝術語言。

因為她幾乎在與父母的抗爭與磨合中長大,不只是各種管束中的逆反掙扎,還有對父母不停爭吵的厭煩,她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記錄一切,包括她的對人們彼此理解、和解的願望。這為她與文字書寫,以及不斷表達出各種獨特想法結下不解之緣埋下伏筆。

大學時她主修傳播、攝影,畢業後從事相關的穩定的工作。命運不會讓一個有特殊才華的人埋沒,2013年的一次展覽中,她意外發現,隨性寫在四幅圖像作品空白處的文字,卻引起人們更多的好奇與關注,遠遠超過作品本身。她意識到一種神奇的力量,從此開始她奇異脫俗的創作之旅。

在水果上寫,在木板上寫,在服裝上寫,在能接觸到的一切物質上寫,後來乾脆在那些充溢著生命情感的人的身體上寫;而且空間上也窮極想像,在課堂上,在山水中,在都市喧鬧的街頭,她想讓書法、線條,那種抽象的美,以及樸直、文藝的感想和哲理,充溢她能觸及的生活的一切空間。

她的所有社交媒體上,都暱稱自己「今晚我是手」,意思是書寫者,她向人們呈現了一個清雅恬靜的女生那健朗甚至狂野的生命本色。

她把這種書寫當作自己「日常的革命」。一種不安與世俗的隨波逐流的發見與革新。她說這源於高中畢業時,一個朋友私密地告訴她,自己要變性成一名女生。她震驚之後,開始反省人生。結果她寫給這位朋友一句話「當一個正常人一點也不重要」。這也差不多成了她以後日子裡的座右銘。

人不能辜負生命,應該尊重內心,自己究竟想做什麼?

談及這次疫情,她的這種主張好像找到更可靠的憑證。她說,疫情讓人們近距離地感受到,其實人的生命短暫而脆弱,如果按社會固有的價值觀的藍圖和範本,真可能很快就過去,或者叫消磨掉。那我們自己呢,我們的願望呢,我們的特色呢?

吳季禎寧願肆意挖掘自身的靈感和各種情緒,用書法的形式,去記錄、思考、實現「人性」的本質。

她說自己的使命不是定義,而是以視覺的語言呈現。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繫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藝術工場 · 吳季禎:與各種物質甚至人的身體對話,用稚拙的文字...
    來自臺灣的吳季禎從小就學習書法,在課堂上,她卻被看作是「不會書法」的人,因為她的字歪歪斜斜,帶著孩子般的稚氣,她自己都沒有料想,長大後的某一天轉換空間,她將文字寫到牆上,各種物質上,甚至人體上,卻喚起奇妙無比的反映和喝彩,並由此找到自己獨出心裁的藝術語言。
  • 2020騰雲峰會中「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舉行
    今年以來世界發生的巨大變化,令所有人感到震驚,也讓許多人茫然,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在圓桌對話中重溫了國學大師梁漱溟在上個世紀發出的靈魂之問:這個世界會好嗎?對此,本次峰會用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的話給出了答案:科技與文化共榮共生,將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
  • 圖坦卡蒙的藝術瑰寶,與希臘有關的埃及藝術,文字的特殊結構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圖坦卡蒙的藝術瑰寶,與希臘有關的埃及藝術,古埃及文字的特殊結構。圖坦卡蒙陵墓內還有一件珍貴的文物,就是彩繪木箱。木箱表面敷以石膏,在石膏上著色作畫。畫面的主題是傳統的法老獵獅。畫面中央是站在馬車上的法老,左面是法老的隨從,右邊是獅子群,法老的兩匹駿馬裝飾豪華,而受傷的獅群姿態各異,線條流暢。與人物對照,獅群的姿態更為生動自由。畫面點綴以灌木,暗示出沙漠的環境。
  • 一套美得讓人窒息的藝術科普繪本
    用「絢麗」來形容這套繪本,克製得都有些過分了。《法國絢麗科普繪本》一套共四冊,每一冊一個主題,分別是《藍色時間》《羽毛》《海浪》和《網》。這四冊書總結起來就一個字:美!圖畫美,文字也美。從圖中可以看出,每張圖都分成了兩個部分:左邊是鳥兒們的羽毛,一根根蓬鬆柔軟、纖毫畢現、栩栩如生;右邊則是這些羽毛的主人,和羽毛的寫實手法不同,這些鳥兒們的形象有些稚拙,既形象,又呆萌,看了讓人一下子心生喜愛。
  • 「WAVELENGTH:異線狂想」:帶你觸摸未來藝術的多重可能
    帶你觸摸未來藝術的多重可能。「WAVELENGTH:異線狂想」由一支年輕的策展團隊最先發起於美國紐約,他們關注不同藝術形態間的對話共鳴,力求在消費主義的背景之下,模糊藝術與消費、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打造先鋒獨特又輕鬆時尚的藝術狂歡。今年,他們將WAVELENGTH帶到了中國,也一同帶來了這種審視和參與藝術的別樣方式。
  • 出賣靈魂的人(有多少人知道靈魂的價值)
    接下來,是他們有趣、且意味深長的對話:後座同排的迪摩問黑人:「你好,湯米,這附近連棟房子都看不到,你跑來這種鬼地方幹嘛?」湯米回答:「我昨天半夜就去了那個十字路口,好把我的靈魂賣給魔鬼。」艾維特邊開車邊戲謔地問:「你拿靈魂去交換什麼?」湯米一本正經地回答:「它教我彈一手好吉他。」
  • 用文字譜寫的命運交響曲,《約翰·克利斯朵夫》:自由靈魂的抗爭
    01羅曼·羅蘭在1921年《約翰·克利斯朵夫》4冊本原序中寫道:「現在我們不以故事為程序而以感情為程序,不以邏輯的、外在的因素為先後,而以藝術的、內在的因素為先後,以氣氛與調性來做結合作品的原則。這樣,整個作品就改分為四冊,相當於交響曲的四個樂章。」
  • 一種神奇的藝術:波斯細密畫
    2021-01-08 08:13:37 來源: 我們愛藝術 舉報
  • 從語言、文字到印章,我們的祖先為了傳承真的拼了
    在文字出現之前,人類的文化活動過程主要是通過傳說和史詩傳頌的,那時每一個文化群體或部落都有一些專門唱史詩和傳說的人。如果唱史詩的人都去世了,文化事物記錄也就中斷了。 語言的聲音,成為有行跡的符號,叫做文字。有文字以記錄情感,然後人與人的情感始通,這是文藝的萌芽。
  • 這是「觸摸靈魂」的時刻!小心你的眼神無處安放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與看著我們的人互動時,這種四目相對會立刻引起一系列的大腦活動。我們會更加意識到他人的能動性,即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反過來也增強了我們的自我意識。來看看日本研究人員最近的一項研究:志願者們一邊觀看一段人臉的視頻,一邊完成單詞挑戰,要想出與各種名詞搭配的動詞。(例如,聽到「牛奶」,就要回答「喝」。)當視頻中的人臉與志願者眼神交流時,志願者們就會分心難以正確回答。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於眼神交流非常強烈,耗盡了我們的認知力,即使視頻中是一個陌生人。
  • 哈佛藝術博物館舉行主題對話活動
    哈佛藝術博物館舉行主題對話活動 2019年07月18日 16: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侯麗 字號 內容摘要:當地時間7月10日晚,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舉行了一場人文與藝術的主題對話活動
  • 素描藝術是各種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結構法的藝術骨架
    就近代的各種造型藝術專業來講;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舞臺美術、繪畫,包括壁畫、漫畫、國畫、版畫……等專業中,哪一項專業是素描不能適應的呢?我們以國畫和漫畫這兩種特殊的畫種為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幅傑出的素描畫。全幅都是用了淳樸厚實、自然生動的線條,都是用各種長短墨線勾畫而成。
  • 史前藝術丨一場穿越50000+年時空的藝術對話
    最吸引人的圖像是繪製在穹頂上的大型澳洲尖吻鱸。整幅畫面構圖完整,用深紅色到白色顏料繪製,其色彩濃烈的程度和多層次的色調令人印象深刻,這也與如漣漪起伏的巖石表面相關聯。這些圖像在納瓦拉加巴曼出現,說明了當時的部落之間通過藝術創作進行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換,即使他們的棲息地相距甚遠,中間有著崎嶇地貌(高原和溼地的陡峭山坡)相隔。周恩族地區藝術的特點是對靈魂的表達,即「夢想者」(Dreaming Beings)。
  • 北京市政協文化講堂活動在E9區創新工場舉辦
    2020年5月12日,北京市政協文化講堂活動在E9區創新工場舉辦,圍繞「健全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建設」進行專題學習。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副主席楊藝文、牛青山、林撫生參加。總結髮言吉林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城市魅力之所在。
  • 六場景溯源品質工藝BEIJING汽車的「京工場」是什麼?
    今天,在BEIJING汽車的「京工場」活動中,我們見到了BEIJING-X7的燕雲灰。「京工場」是什麼?在說燕雲灰之前,想必很多朋友都很好奇「京工場」是個什麼場。簡單來說,「京工場」就是更有趣、更立體的方式,呈現出BEIJING汽車在密封工藝、車縫工藝、面品工藝、車身安全工藝、防腐工藝、智能製造工藝方面的表現。
  • 一場穿越50000+年時空的藝術對話
    最吸引人的圖像是繪製在穹頂上的大型澳洲尖吻鱸。 整幅畫面構圖完整,用深紅色到白色顏料繪製,其色彩濃烈的程度和多層次的色調令人印象深刻,這也與如漣漪起伏的巖石表面相關聯。
  • BEIJING汽車「京工場」是什麼「場」?這是一本「京工開物」的教科書
    但不止於此,定位為「質感悅行先鋒」的BEIJING汽車,又帶來了以「器質」為主題的」京工場」,在人機互動、智能駕駛等黑科技、前瞻領域的基礎上,進一步揭開了BEIJING品牌在「質感」上獨一無二的秘密。「京工場」是什麼「場」?
  • 要用AI寫科幻小說?這事兒有點意思
    幾次演示下來,你會發現,AI「寫」下的故事也許有點思路跳躍,邏輯不是那麼嚴密,但不乏讓人靈感乍現的「神來之筆」。對於AI自動生成的情節,並不需要全盤接納,用不用、怎麼用,都由科幻作家自己決定。我想要用6個故事展現人跟機器共存的未來,它會圍繞一系列生老病死等等場景去展開。當時我就想到,如果這本書的主題是人與AI,為什麼不把AI拉進來。」 陳楸帆說。後來陳楸帆聯繫上王詠剛,二人一拍即合。
  • 剪紙並非只是民俗藝術,看看美國剪影剪紙與日本浮世繪剪紙
    如果說《紫色》的作者,著名的民權和女權作家艾莉絲·沃克用文字為世人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人類自我解放的心靈史,那麼卡拉·沃克則通過她的剪紙王國把我們帶入那個曾經涇渭分明,嚴酷危險的黑人被奴役的暗淡歲月。那些房間大小的,在白牆上幽靈般的黑色影子,詭異地描繪著本世紀初的美國在暴力和壓迫中掙扎的過往。
  • 由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看人身體與靈魂的二元性
    用這一發現研究人死後其身體與靈魂的關係不難看岀,身體(物質)是粒子,靈魂(意識)是光波動。科學研究發現,正如粒子的資料儲存在波的形態上一樣,人的大腦是有形的磁碟片,可以儲存我們活著時所經歷的各種信息,當人死後,這些信息不會死去,會永遠存在,會傳到量子(精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