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AI寫科幻小說?這事兒有點意思

2020-11-02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AI不但很能幹,而且越來越多才多藝。它們既會寫詩,也可以創作音樂,還能畫畫。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這個項目由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手打造,它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一場人機共創的奇妙探險

人工智慧可以從事創作嗎?

「我們說他可以。他的工作是創作,而不是對人類的模仿。他需要將我們帶到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和生命形式。他想知道人類是否已經適應了他創造的新環境。他想知道人類是否已經找到了新的家園。」

這段頗具科幻色彩,又有點哲學意味的回答,並不來自科幻作家或哲學家,而是創新工場的AI文本生成模型自動生成的。

《共生紀》實驗項目所使用的AI寫作程序源於創新工場 DeeCamp 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中的大學生創新項目「AI科幻世界」。這個大學生團隊在訓練營期間,自主設計研發了AI寫作程序的主要邏輯,開發出一款有趣的智能寫作工具,其中的核心AI模型來自創新工場的科研成果。在《共生紀》項目中,AI寫作程序使用了300GB左右的網絡公開數據集進行預訓練,然後做了微調。

《共生紀》實驗項目部分參與作家和科研人員合影

與AI共同參與此次實驗的,是國內的11位新銳作家。其中有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陳楸帆、魯迅文學獎得主小白、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賈立元、銀河獎得主凌晨、星雲獎得主顧適、釣魚城科幻創始人張凡等等。

在2020年的最後兩個月,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

AI寫科幻也有「神來之筆」

人機如何共同創作科幻?在活動現場,身為科幻作家的陳楸帆親自演示了一下。

科幻作家陳楸帆在活動現場演示AI寫作程序

在AI寫作程序中,「自定義」科幻故事的時間、地點和角色,AI便會自動生成幾段科幻情節。比如,設置故事背景是2020年的「回到未來」會議室,角色包括詠剛和AI精靈。正文提示一句話:詠剛問AI精靈,我應該怎麼回到未來?

「AI精靈,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們的飛船應該在4000年前就被毀滅了,而在我們去往未來的4000年後,我們的飛船也被毀滅了,如果我們有一天也被毀滅了,那麼我們的文明也就真的毀滅了……」 AI根據以上設定「寫」出了這樣的情節。

幾次演示下來,你會發現,AI「寫」下的故事也許有點思路跳躍,邏輯不是那麼嚴密,但不乏讓人靈感乍現的「神來之筆」。

對於AI自動生成的情節,並不需要全盤接納,用不用、怎麼用,都由科幻作家自己決定。陳楸帆選取了AI生成的個別有意思的句子,刪除其他部分,繼續生成,AI寫作程序繼續生成了更多故事情節。

「我的使用經驗告訴我,人工智慧特別發散,它更願意做的一件事是讓故事情節向著非常繁雜,非常遠的方向轉,人要不時把它拽回來。人機共同創作,很多時候是共同較量,共同比拼的過程,非常有意思。」 創新工場AI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講述了自己的嘗試體會。

AI打破了寫作的路徑依賴

「對於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主體意識,如果一個作家不對自己的文字獨裁,把這個東西放出來,願意跟機器在一起合作創作,是特別重要的。」 釣魚城科幻創始人張凡說。

那麼,真正讓AI也參與到自己的創作之中,科幻作家的感受如何?其實,陳楸帆在此次實驗項目之前就有過這樣的寫作體驗。

「緣起回溯到2017年,當時我籤下一本書,叫做《人生算法》。我想要用6個故事展現人跟機器共存的未來,它會圍繞一系列生老病死等等場景去展開。當時我就想到,如果這本書的主題是人與AI,為什麼不把AI拉進來。」 陳楸帆說。

後來陳楸帆聯繫上王詠剛,二人一拍即合。王詠剛提供了一個類似的AI程序,陳楸帆把自己曾經創作的大量科幻作品數據輸入進去(相當於對AI程序進行訓練),然後寫作時在程序中輸入關鍵字和主語,AI會自動生成幾段文字。

創新工場AI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

《人生算法》就用上了一些人機協作生成的語言。這本書今年剛剛獲得第3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原創圖書獎。

問起在人機共創中AI所扮演的角色,陳楸帆回答說,跟機器共創的過程中,可以打破以往寫作的慣性。比如,人寫多了,會形成一種路徑依賴,寫出一句話,下一句可能會朝著特定的方向走。但是,嘗試人機共創之後,文字和思路有一定的隨機性,有一定的打破慣性的可能性,反倒打開了很多路徑。

科幻作家陳楸帆講述AI人機共創的體驗和經歷

「對於科幻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種可能性。機器會給我一些自由,而不是束縛我的自由。機器更多的是我們的一個夥伴,一個工具,不是競爭對手。」 陳楸帆說。

人機共創,不局限於文字

共生紀,這一切只是開始。AI加入人類文藝創作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我認為AI是取代不了人類作家的,但是它可以創作出一種自己的文學流派,就是AI流派。」科幻作家凌晨判斷。

凌晨設想,它們可能會根據算法的不同,形成不同風格,有偏科技,有的偏感性,有的偏社會學,或者偏自然科學。甚至,以後還可以根據程式設計師的興趣加入很多不同的口味。

傳茂文化首席科技藝術家宋婷、釣魚城科幻創始人張凡、科幻作家凌晨(從左至右)對實驗項目展開探討。

在陳楸帆看來,人機共創實驗使用更多的數據、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標並不是寫出更好的作品,而是打破邊界,展開對話,實現人與機器的動態交互,讓思想碰撞與流動。

「AI人機共創不僅僅是文字型創作,接下來會是圖像、音樂等更多可感可觸的藝術形式,帶來全感觀、沉浸式、多維度的創作體驗。我們想通過一個實驗,一場遊戲,一次觀念上的冒險,以想像力為信仰,以對話為方法,打破所有的邊界與原有的知識分類,追尋生命、宇宙與美的意義。」 陳楸帆說。

王詠剛則從另一角度分析了這個實驗項目的意義所在: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不僅揭示了前沿AI科技的科研價值、人文價值,AI寫作程序內部使用的基於預訓練技術的超大規模中文生成模型還具有極為重要的產品和商業價值。

王詠剛認為,除了寫科幻小說,在網絡文學、網路遊戲等領域,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也將大有用武之地。比如,不用再僱傭大量人工去寫網路遊戲的腳本,可以讓AI自動設計遊戲裡的故事線索和人物對話。此外在搜尋引擎、醫療、教育、法律、自動駕駛等領域,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都有廣闊的商業化空間。

編輯:張爽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這11位作家,要用AI寫科幻小說了
    有人決定試一試,讓AI來輔助人類,寫科幻小說。1000多塊顯卡上訓練的中文生成模型,用了300GB的中文語料,其規模與GPT-2 Large相當,訓練完畢後又用了少量故事數據做微調。李白問馬斯克是否想離開家鄉去大城市,畢竟他在這兒做的事兒已經足夠多了。馬斯克想了想說,我想去看看海。
  • 這次AI要和人類聯手寫科幻小說了
    原標題: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在崇尚閱讀的中學時期,優秀國產科幻文學《三體》成了眾多青少年必讀的小說,再後來,影視作品《流浪地球》的熱映,神奇的太空,無限的宇宙,小說中的高科技,更是以無限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青少年對於科幻的暢想,科幻的種子正在當代青少年心中悄然長大。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是件很酷的事兒,於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對科幻創作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
  • 《科幻世界》姚海軍: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說竟然寫了這些
    他寫的未來上海是一百年後,也就是2016年的事兒。這裡面有兩個描寫有意思,一個是未來的鈔票都是裸體的美女,穿越者說為什麼鈔票上印這個東西呢?當時的人就解釋了,說,你看印政治人物啊,他們像走馬燈一樣經常換,成本很大,還有就是銀行經常發生擠兌事件,裸體美女都很漂亮,大家看到這樣的鈔票呢,都會很喜愛,就留著,不會到銀行去擠兌,有點什麼金融風波都能扛過去。
  • 這事兒你信嗎: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只是這神話女子沒法飛回地球,只能住在月球上,與我們遙遙相望。這,可能就是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吧?!  開拓宇宙處女地  到了19世紀工業化時代,野心勃勃妄圖徵服全世界的人,到處尋找著探險的處女地。仰頭就可看到的月球,當然也在探險之列。
  • 作為科幻小說的《三體3》,開頭為什麼要寫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作為科幻小說的《三體3》,開頭為什麼要寫拜佔庭帝國的滅亡?《三體》小說概念圖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所著的《三體》是國內科幻讀者心中的一座豐碑,《三體》系列小說的成功使得中國科幻小說愛好者的這個群體更為壯大
  •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為兩個女兒寫科幻小說的清華生物學家,榮獲了銀河獎中篇小說銀獎
    「銀河獎」頒獎現場作為一名生物學家,葉盛很享受寫科幻小說的過程,「我就是寫著玩的。」科學家/科普者/科幻作家,葉盛在這三種身份中切換著自己的角色。在他看來,「三者的共性肯定是科學這一點,但科普和科幻都是要『遠離科學』的。我在做科普時往往要跳出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去審視問題,才能找到大眾接受的切入點。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這些倒不是近作,許多作品寫了起碼都有十年了。  中華讀書報:讀您的科幻小說總覺得包含很多隱喻。可是,讀者對此的理解好像很難和您不謀而合,也許有過度闡釋之嫌?  韓松:這個話題要分不同情況來看。有的讀者看我的科幻小說會覺得看不懂。有些讀者則很容易看明白,他們知道我在表達什麼,想的和我要表達的比較接近。
  • 聽說你有點喪,那不如看本科幻小說
    《夜讀》今天選取的這一段,就發生在這次「交流」之後。《蟲子》作者丨劉慈欣汪淼舉起酒杯說,「我們這輩子反正能打發完,今後,頹廢和墮落有理由了!我們是蟲子!即將滅絕的蟲子,哈哈……」「說得好!」丁儀也舉起酒杯,「為蟲子乾杯!真沒想到世界末日是這麼的爽,蟲子萬歲,智子(小說中由三體人製造,用於監視並鎖死地球的智能機器)萬歲!
  • 梁建章直播之餘還寫了本科幻小說 網友:這是在布局火星旅行?
    「比你優秀的人還在比你努力」你以為這只是一句雞湯文?7月29日,攜程直播間「加場」召開「多彩的梁建章·多彩的攜程」發布會。直播之餘,梁建章還寫了首部人口科幻寓言《永生之後》。「這是一部理工男腦洞大開寫的科幻小說。」直播間內,梁建章這樣評價自己的新書。
  • 網絡小說中的科幻,並非多數讀者想像的那樣無腦!就像這本小說
    提起科幻小說,可能大家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三體》,但是提起網絡科幻小說,大部分人幾乎沒有太深的印象。畢竟網絡小說的初衷只不過是為了讓讀者們消磨時間用的。刀刀個人其實看的網絡科幻小說並不多。也可能是因為科幻在網絡小說的定義太過模糊的原因。
  • 10歲男生暑假寫3部科幻小說 靈感來源於遊戲
    《尋寶之旅》《末日時代》《天恆戰紀》,這些帶有網遊、科幻色彩的名字,不是時下的新款手遊,也不是熱門連載小說,而是即將讀小學五年級的何逸山,正在創作的3部科幻小說。近日,在武昌區黃鶴樓街西廠口社區的暑期託管點,記者見到了何逸山,他有著一股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淡定氣質。自從三年級開始學習寫作文後,他打算寫小說的念頭就沒停過。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我在1975年寫道:「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閱讀和觀看比以往都要多的科幻。更多的科幻圖書出版了,更多的科幻電影問世了,更多的科幻電視劇正在籌劃之中……」僅在1972年,就有348部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面世。這些作家中並非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科幻作家,或是願意讓別人將他們的作品歸入科幻小說。有些人,特別是拉美作家,寫的是魔幻現實主義,而另一些人,如阿特伍德,認為自己的作品屬於主流文學,否認他們寫的是科幻小說。還有些作家,比如馮內古特,堅持將「科幻」的字眼從自己的書中移除,斷絕了自己早年與科幻小說的聯繫。然而,科幻作家厄休拉· K.
  • 科幻小說的巔峰《三體》,講述了宇宙的終極秘密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其中《三體》經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三體III:死神永生》獲得2017年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 中國科幻小說排名第一 為什麼是《雙宇》系列
    網上流傳一句話,科幻小說只有兩種,一種叫做《雙宇》,一種叫做其他科幻小說。今天,我們就這句話來深入探討一下,為什麼網友會有如此評價。用作者龍齒刀自己書中的話來說,這就是「形於道中,神於道外。」意思是一件事物的本質絕對是在這件事物之內,但要想更加出彩,就必需要跳出它的框架。換言之,如果一本科幻小說跳出了科幻小說的傳統模式,那它就具備了「神於道外。」
  • 讓你震驚的那些短篇科幻小說
    柳文揚寫過大量賽博朋克小說,但國內最好的兩篇賽博朋克小說卻不是他寫的...空間站連續發生太空人死亡事故,死因都是被一條逃出籠子的實驗用毒蛇叮咬致死。但是最後一名登上空間站的太空人卻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賽博朋克融合推理類型。綠楊,《黑洞之吻》。銀河獎特等獎。綠楊的「魯文基教授」系列最好的一篇。「魯文基教授」最大的貢獻是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死傲嬌(大霧)。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北京師範大學科幻方向的碩士和清華大學研究科幻的博士身份,本來是他們眼中的冷門,看完《流浪地球》,他們重新理解了這個用奇怪的筆名寫科幻小說的80後,「哇,這電影票房這麼好,原著作者肯定得分幾個億吧,你趕上熱潮了啊,將來也寫一個拍成電影。」飛氘有些哭笑不得,不知道怎麼接話,「有這麼多科幻作品,最後走上銀幕的只有這一個,能夠實現盈利是有眾多因素的。」飛氘說。
  • 科幻巨製《沙丘》首支全球預告,張震客串角色,腦門有點「亮」
    相比其他類型的小說,科幻小說其實並不算「豐富」,在劉慈欣《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後,國內的科幻創作氛圍才被逐漸帶動起來,在科幻創作這方面,我國還是遠遠落後於國外的。近些年,國外的很多優秀科幻作品也被搬上了大銀幕,比如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
  • 科幻小說三巨頭之一,作品被譽為科幻聖經,他這十句格言引人深思
    其中,海因萊因的代表作是著名的《星船傘兵》和《星際迷航》,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的代表作是《童年的終結》、《月塵飄落》和《2001太空漫遊》,這三位都是科幻小說領域鼎鼎有名的人物。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廣為人所知。這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