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

2020-11-04 中國日報網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

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AI不但很能幹,而且越來越多才多藝。它們既會寫詩,也可以創作音樂,還能畫畫。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

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一場人機共創的奇妙探險

人工智慧可以從事創作嗎?

「我們說他可以。他的工作是創作,而不是對人類的模仿。他需要將我們帶到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和生命形式。他想知道人類是否已經適應了他創造的新環境。他想知道人類是否已經找到了新的家園。」

這段頗具科幻色彩,又有點哲學意味的回答,並不來自科幻作家或哲學家,而是創新工場的AI文本生成模型自動生成的。

《共生紀》實驗項目所使用的AI寫作程序源於創新工場 DeeCamp 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中的大學生創新項目「AI科幻世界」。這個大學生團隊在訓練營期間,自主設計研發了AI寫作程序的主要邏輯,開發出一款有趣的智能寫作工具,其中的核心AI模型來自創新工場的科研成果。在《共生紀》項目中,AI寫作程序使用了300GB左右的網絡公開數據集進行預訓練,然後做了微調。

與AI共同參與此次實驗的,是國內11位新銳作家。其中有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陳楸帆、魯迅文學獎得主小白、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賈立元、銀河獎得主凌晨、星雲獎得主顧適、釣魚城科幻創始人張凡等等。

在2020年的最後2個月,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

AI寫科幻也有「神來之筆」

人機如何共同創作科幻?在活動現場,身為科幻作家的陳楸帆親自演示了一下。

在AI寫作程序中,「自定義」科幻故事的時間、地點和角色,AI便會自動生成幾段科幻情節。比如,設置故事背景是2020年的「回到未來」會議室,角色包括詠剛和AI精靈。正文提示一句話:詠剛問AI精靈,我應該怎麼回到未來?

「AI精靈,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們的飛船應該在4000年前就被毀滅了,而在我們去往未來的4000年後,我們的飛船也被毀滅了,如果我們有一天也被毀滅了,那麼我們的文明也就真的毀滅了……」AI根據以上設定「寫」出了這樣的情節。

幾次演示下來,你會發現,AI「寫」下的故事也許有點思路跳躍,邏輯不是那麼嚴密,但不乏讓人靈光乍現的「神來之筆」。

對於AI自動生成的情節,並不需要全盤接納,用不用、怎麼用,都由科幻作家自己決定。陳楸帆選取了AI生成的個別有意思的句子,刪除其他部分,繼續生成,AI寫作程序繼續生成了更多故事情節。

「我的使用經驗告訴我,人工智慧特別發散,它更願意做的一件事是讓故事情節向著非常繁雜,非常遠的方向轉,人要不時把它拽回來。人機共同創作,很多時候是相互較量,相互比拼的過程,非常有意思。」創新工場AI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講述了自己的嘗試體會。

AI打破了寫作的路徑依賴

「對於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主體意識,如果一個作家不獨佔自己的文字,而是把這個東西放出來,願意跟機器在一起合作創作,是特別重要的。」張凡說。

那麼,真正讓AI也參與到自己的創作之中,科幻作家的感受如何?其實,陳楸帆在此次實驗項目之前就有過這樣的寫作體驗。

「回溯到2017年,當時我籤下一本書,叫做《人生算法》。我想要用6個故事展現人跟機器共存的未來,它會圍繞一系列生老病死等場景去展開。當時我就想到,如果這本書的主題是人與AI,為什麼不把AI拉進來。」陳楸帆說。

後來陳楸帆聯繫上王詠剛,二人一拍即合。王詠剛提供了一個類似的AI程序,陳楸帆把自己曾經創作的大量科幻作品數據輸入進去(相當於對AI程序進行訓練),然後寫作時在程序中輸入關鍵字和主語,AI會自動生成幾段文字。

《人生算法》就用上了一些人機協作生成的語言。這本書今年剛剛獲得第3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原創圖書獎。

被問及在人機共創中AI所扮演的角色,陳楸帆回答說,跟機器共創的過程中,可以打破以往寫作的慣性。比如,作品寫多了,會形成一種路徑依賴,寫出一句話,下一句可能會朝著特定的方向走。但是,嘗試人機共創之後,文章的文字和思路有一定的隨機性,有打破慣性的可能性,反倒打開了很多路徑。

「對於科幻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種可能性。機器會給我一些自由,而不是束縛我的自由。機器更多的是我們的一個夥伴,一個工具,不是競爭對手。」陳楸帆說。

人機共創,不局限於文字

《共生紀》只是開始。AI加入人類文藝創作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我認為AI是取代不了人類作家的,但是它可以創作出一種自己的文學流派,就是AI流派。」科幻作家凌晨判斷。

凌晨設想,它們可能會根據算法的不同,形成不同風格,有的偏科技,有的偏感性,有的偏社會學,或者偏自然科學。甚至,以後還可以根據程式設計師的興趣加入很多不同的口味。

在陳楸帆看來,人機共創實驗使用更多的數據、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標並不是寫出更好的作品,而是打破邊界,展開對話,實現人與機器的動態交互,讓思想碰撞與流動。

「AI人機共創不僅僅是文字型創作,接下來會是圖像、音樂等更多可感可觸的藝術形式,帶來全感觀、沉浸式、多維度的創作體驗。我們想通過一個實驗、一場遊戲、一次觀念上的冒險,以想像力為信仰,以對話為方法,打破所有的邊界與原有的知識分類,追尋生命、宇宙與美的意義。」陳楸帆說。

王詠剛則從另一角度分析了這個實驗項目的意義所在: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不僅揭示了前沿AI科技的科研價值、人文價值,AI寫作程序內部使用的基於預訓練技術的超大規模中文生成模型還具有極為重要的產品和商業價值。

王詠剛認為,除了寫科幻小說,在網絡文學、網路遊戲等領域,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也將大有用武之地。比如,不用再僱傭大量人工去寫網路遊戲的腳本,可以讓AI自動設計遊戲裡的故事線索和人物對話。此外在搜尋引擎、醫療、教育、法律、自動駕駛等領域,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都有廣闊的商業化空間。

本報記者 劉園園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這11位作家,要用AI寫科幻小說了
    有人決定試一試,讓AI來輔助人類,寫科幻小說。「人類」的一方,則是包括知名科幻作家、傳茂文化創始人陳楸帆等在內的11位科幻作家。創新工場和傳茂文化共同開啟了一個名叫《共生紀》的實驗。在這個項目上,從現在起直到12月,11位作家將藉助「AI科幻世界」這個工具,創作不一樣的科幻文學作品。
  • 11位科幻作家參與,首次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啟動
    人工智慧會怎樣影響人類文學創作?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如何相互激發創作靈感?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共生紀》正式啟動。《共生紀》由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手打造,集結國內11位新銳作家。在2020年最後的兩個月時間裡,人類作家與AI算法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
  • 這次AI要和人類聯手寫科幻小說了
    原標題: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當AI與人類科幻作家共同創作,其意味遠不止一部作品那麼簡單
    近日,創新工場聯合陳楸帆、小白、賈立元等 11 位科幻作家開啟了一場 AI 寫作實驗項目。在 2020 年最後的兩個月,這 11 位人類作家將與 AI 算法合作,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項目名為《共生紀》,讀者可在項目官網、知乎、微博等多平臺圍觀這場關於文學與藝術的先鋒實驗。
  • 作家與AI共同創作,亦是在培養「助手」
    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科技日報》11月4日) 近幾年,AI技術快速發展,其對傳統文字領域的衝擊,大家有目共睹。在一些地區,AI甚至有取代傳統新聞編輯工作的趨勢。
  • 要用AI寫科幻小說?這事兒有點意思
    它們既會寫詩,也可以創作音樂,還能畫畫。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與AI共同參與此次實驗的,是國內的11位新銳作家。其中有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陳楸帆、魯迅文學獎得主小白、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賈立元、銀河獎得主凌晨、星雲獎得主顧適、釣魚城科幻創始人張凡等等。在2020年的最後兩個月,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
  • 打開腦洞跟隨科幻作家走進科幻世界
    科幻作家江波(左)和E伯爵為大家帶來分享。本報訊(記者冉冉攝影報導)11月10日,科幻文學是未來的影子·科幻文學分享會在新華書店·九龍書城開啟。本期分享會邀請到了科幻作家江波和E伯爵,帶領讀者走進奇幻的科幻世界。該活動是「九龍悅讀——百本好書送你讀」名家九龍行系列活動之一。
  • 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的目標是打破邊界
    最近,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合推出了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這個被命名為《共生紀》的項目集結了國內11位新銳作家,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與AI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故事。
  • 科幻作家陳楸帆:2020思考了什麼
    日前,在騰訊的科學脫口秀X-Talk對談中,科幻作家陳楸帆、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就今年備受關注的基因編輯技術,「腦洞大開」進行探討。陳楸帆笑言,如果可以,他真的很想要傳說中的「老闆基因」——每天睡4個小時就足夠。「但如果成真,基因編輯可能帶來新的社會不平等問題」。
  • 技術驚悚派科幻作家的《三體》番外
    作者何濤的短篇《黑暗星空》和中篇《守護者刺殺者》統統入選二等獎,實在是讓人羨慕到二維化~~原來,他已經是一名成熟的技術驚悚派科幻作家了,下面就快來認識一下何濤老師叭!在《科幻世界》、《科幻立方》、《科幻畫報》、蝌蚪五線譜等雜誌及網絡平臺上發表過作品,曾獲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晨星科幻文學獎、未來全連結超短篇科幻大賽、三體宇宙徵文大賽、中國工業文學大賽及光年獎等獎項,並出版有長篇科幻小說《人機戰爭》三部曲。
  • 作家星河帶你入門科幻創作,細講科幻文本類型
    星河,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創作,著有科幻作品《網路遊戲聯軍》《殘缺的磁痕》等數十部,著有科幻電影評述「視覺的衝擊」叢書,主編《中國科幻新生代精品集》、「年度科幻小說」(灕江版)等作品集,已出版和發表作品數百萬字。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宋慶齡獎、冰心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銀河獎等諸多獎勵。
  • 與機器人同行,華為閱讀科幻文學沙龍落地武大
    2019因《流浪地球》成為科幻元年,4月2日華為閱讀科幻文學大賽為更多科幻作者帶來機會,繼4月9日天津大學啟動儀式後,4月28日科幻文化沙龍將走進武漢大學,做客珞珈論壇。本次活動邀請知名科幻作家阿缺現場分享《與機器人同行》三部曲的創作經歷,並與大家聊一聊成為科幻作家的體驗。
  • 《創意寫作七堂課》:凌晨老師的科幻創作經驗談
    同時,作為著名科幻作家,作者還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創作經驗和心得分享出來,以幫助廣大讀者。可以說,這是一冊面向所有有志於科幻寫作人士的入門進階寶典。作者簡介凌晨,女,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文藝委員會會員,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科普委員委員,中國作協與北京作家協會會員,科普與科幻小說作家。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陳楸帆,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及藝術系,科幻作家,編劇,翻譯,策展人。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CSFA)會長,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在近幾年的寫作探索中,陳楸帆越來越覺得,這是中國的科幻小說或者文學可以去挖掘和傳遞的世界觀。不過,在現實層面,西方科幻創作的基礎較為夯實。美國科幻作家的數量比中國多,科幻發展的歷史比中國長,並且呈現為一個連續的過程。中國科幻的發展則是運動式的,這樣間斷式發展,致使很多事情要從頭來過。
  • 《三體》《流浪地球》帶火科幻文學 創作熱潮來了嗎?
    科幻作家韓松認為:「現在寫科幻的估計有幾千人。比較有影響的有二三十人。新湧現的作家比較多,比如馮原、滕野、郝赫、劉洋等。」一些現實主義作家也開始涉足科幻領域,王十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2018年,集中發表了一批科幻小說,還出版了長篇科幻小說《如果末日無期》。
  • 人工智慧小說家來了
    陳楸帆演示人工智慧創作對於小說創作來說,10月27日是不平凡的一天。這一天,首個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共生紀》正式啟動,這標誌著人工智慧(AI)進入小說寫作領域。經陳楸帆等科幻作家嘗試,「AI科幻世界」已經可以在輸出語法上非常通順,同時擁有一定文學表現能力的段落。例如具有科幻風格的敘事段落:「我覺得自己是一隻被人從墳墓裡面拉出來的兔子。一個聲音叫道:你在這裡幹什麼?我抬起頭,看見一個巨大的,渾身透明的身影,正站在我的頭頂上方。我知道這只是幻覺。因為在這個空間裡,不可能有另外一個人。」
  • 科幻作家韓鬆開玩笑:河南元素都被河南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寫完了
    今天參加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的韓松也多次來過河南,9月26日上午,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韓松表示,河南的悠久歷史和中原文化能激發創作靈感,河南有很多科幻作品的素材。河南是片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人物故事、民間故事如璀璨星河,同時也誕生了不少文學佳作,是否能用科幻的方式展現呢?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談到成都,劉慈欣非常熟悉,這裡有孕育了很多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有非常濃厚的科幻色彩,他說:「《科幻世界》在成都落戶有很多歷史的原因,它也讓成都成為了一個和科幻很密切的城市。而且成都市政府對科幻產業非常的重視,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說,這方面的科幻色彩就少了一些。」
  • 看貴州網絡作家創作新「腦洞」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網絡作家數量達1750萬,網絡文學用戶達4.6億,網絡小說總量達到約2500萬部。 「寫什麼,怎麼寫?」不僅成為這個一次集結國內100多位網絡作家、工作者會議熱議的話題,也是貴州網絡作家的關注重點。記者走訪發現,貴州「新一代」網絡作家在選取題材中,出現從「穿越修真」到現實題材的轉變,為網絡文學增添「煙火氣」。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新聞事件《三體》登全美百佳圖書榜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系列第一部《三體問題》的英文版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熱議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