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科幻作家參與,首次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啟動

2020-10-30 聯e會

人工智慧可以從事創作嗎?

「我們說他可以。他的工作是創作,而不是對人類的模仿。他需要將我們帶到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和生命形式。他想知道人類是否已經適應了他創造的新環境。他想知道人類是否已經找到了新的家園。」

——以上回答由創新工場 AI 文本生成模型自動生成

這段看似頗有思辨意味的對話,不來自哲學家,而是由創新工場AI文本生成模型自動生成。

人工智慧會怎樣影響人類文學創作?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如何相互激發創作靈感?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共生紀》正式啟動。

《共生紀》由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手打造,集結國內11位新銳作家。在2020年最後的兩個月時間裡,人類作家與AI算法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碳基的人類智慧與矽基的機器智慧一同解讀人類社會,探索人類未來的不同可能,從科技和人文的雙重維度進行共生時代的文化實錄。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

圖/ 科幻作家陳楸帆現場演示AI寫作程序

11位作家聯袂AI共創科幻文學

《共生紀》實驗邀請了11位國內新銳科幻作家參與,他們分別是:陳楸帆(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18次星雲獎得主、中宣部文化名家)、小白(知名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賈立元(星雲獎得主、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分形橙子(冷湖獎、晨星獎得主)、凌晨(銀河獎得主)、顧適(星雲獎得主)、王元(晉康獎得主)、吳霜(星雲獎得主)、張凡(釣魚城科幻創始人、科幻博士)、王迎(新生代科幻作者)、蘇潔涵(新生代科幻譯者)。

圖/ 《共生紀》實驗部分參與作家和科學家合影

《共生紀》所使用的AI寫作程序源於創新工場 DeeCamp 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中的大學生創新項目「AI科幻世界」。這個團隊的大學生來自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喬治梅森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他們在一個多月的DeeCamp訓練營期間,自主設計研發了AI寫作程序的主要邏輯,開發出了一款有趣的的智能寫作工具,並獲得了本屆訓練營的創新賽道冠軍。

經陳楸帆等科幻作家嘗試,「AI科幻世界」已經可以輸出語法上非常通順,同時擁有一定文學表現能力的段落。這種人機共同寫作的過程對人類思維有相當的啟發意義,AI程序的輸出也常有驚人之筆,例如具有科幻風格的敘事段落:

「我覺得自己是一隻被人從墳墓裡面拉出來的兔子。一個聲音叫道:你在這裡幹什麼?我抬起頭,看見一個巨大的,渾身透明的身影,正站在我的頭頂上方。我知道這只是幻覺。因為在這個空間裡,不可能有另外一個人。」(由創新工場 AI 文本生成模型自動生成)

或者具有浪漫意味的抒情段落:

「她低著頭,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在夢中,我們互相凝望,雙方都在笑,隨後,她的雙唇輕輕吻我的嘴唇。那一天,我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夢裡我和她一起在藍天下散步。風把我們的頭髮吹得很長,我們走過了一座又一座高山,那風景真是美不勝收。」 (由創新工場 AI 文本生成模型自動生成)

創新工場AI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認為,AI算法為我們提供了一面前所未有的,關乎科學邏輯、語言本質、文本規律的鏡子。「人機共創這種全新的體驗在前沿科技與文藝創作兩個維度都具有重要的探索和實驗價值。科技思維與文藝思維的碰撞,提供了一種探尋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之間的邊界與交集,展望人類未來各種可能性的前沿視角。」

圖/ 創新工場AI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

基於上述考慮,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決定聯手舉辦《共生紀》項目。科幻作家陳楸帆認為,人機共創實驗使用更多的數據、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標並不是寫出更好的作品,而是打破邊界,展開對話,實現人與機器的動態交互,讓思想碰撞與流動。

「AI人機共創不僅僅是文字型創作,接下來會是圖像、音樂等更多可感可觸的藝術形式,帶來全感觀、沉浸式、多維度的創作體驗。我們想通過一個實驗,一場遊戲,一次觀念上的冒險,以想像力為信仰,以對話為方法,打破所有的邊界與原有的知識分類,追尋生命、宇宙與美的意義。」

圖/ 科幻作家陳楸帆

《共生紀》自即日啟動後,將持續至12月份,在《共生紀》官網、知乎、微博等平臺同步進行。知乎將搭建《共生紀》專題頁面,舉辦「人機共創,誰更科幻」的盲猜活動;微博將每周發布AI人機協作作品,邀請網友競猜作者姓名;在最後舉行的渺小藍點「微博之夜」上,科普大V將受邀與AI共創科幻故事。

圖/ 傳茂文化首席科技藝術家宋婷、釣魚城科幻創始人張凡、科幻作家凌晨(從左至右)

人機共創揭示預訓練模型商業價值

據王詠剛介紹,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不僅揭示了前沿AI科技的科研價值、人文價值,AI寫作程序內部使用的核心模型還具有極為重要的產品和商業價值。

該模型是由創新工場AI工程院的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基於預訓練技術的超大規模中文生成模型,模型規模與OpenAI的GPT-2 Large相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副教授,創新工場大灣區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宋彥博士主持了這一科研項目。

這是創新工場AI工程院自2016年成立後,在探索前沿技術商業化過程中取得的階段性突破之一。四年來,創新工場AI工程院以「科研+工程實驗室」模式,研發以機器學習為核心的前沿人工智慧技術,並同各行業領域相結合,為行業場景提供一流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實現人工智慧科研成果向產業實踐的高效轉化。

在王詠剛看來,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具有類似作業系統或開發平臺的特點,開發者將在未來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衍生出許多今天還難以預見的產品類型與商業模式。

例如,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技術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問答式搜尋引擎及廣告推薦系統的核心技術,大幅改進現今問答式搜索的系統性能,回答相當一部分原本通過超大規模知識圖譜才能回答的知識性問題,甚至可以部分替代傳統的基於倒排索引的搜尋引擎,針對用戶查詢給出最匹配的信息、網頁或廣告內容。

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技術也可以在金融、法律、財務、人力資源、零售、製造等專業行業領域內,提供遠超以往系統性能的智能信息解析和提取、智能數據整合、自動機器翻譯、智能文本檢查和審核、輔助決策、風險預警、自動客服機器人等功能模塊,將企業中重要業務流程的效率和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醫療和健康領域,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技術也將發揮巨大效用。無論是醫療數據的格式化、病歷的解讀與分析、醫療領域科研文獻的檢索與利用,還是直接面向用戶的自動問診系統,抑或是自動的醫療報告生成等,都有可能利用類似技術實現產品和商業落地的新突破。

在教育領域中,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技術可扮演多種關鍵角色。比如自動講解知識體系、回答學生問題的虛擬老師,自動陪同學生在課後練習、提高的虛擬陪練,自動針對每個學生的能力特點制定個性化課程內容的自適應課程平臺等等。

而在機器人和自動駕駛領域中,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技術可大幅改進人機互動界面,提高人類指揮、控制自動化系統的效率,改進機器人或自動駕駛系統的語音交互能力,還有希望大幅提高機器人和自動駕駛系統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能力。

相關焦點

  •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這11位作家,要用AI寫科幻小說了
    「人類」的一方,則是包括知名科幻作家、傳茂文化創始人陳楸帆等在內的11位科幻作家。創新工場和傳茂文化共同開啟了一個名叫《共生紀》的實驗。在這個項目上,從現在起直到12月,11位作家將藉助「AI科幻世界」這個工具,創作不一樣的科幻文學作品。
  • 這次AI要和人類聯手寫科幻小說了
    原標題: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要用AI寫科幻小說?這事兒有點意思
    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與AI共同參與此次實驗的,是國內的11位新銳作家。其中有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陳楸帆、魯迅文學獎得主小白、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賈立元、銀河獎得主凌晨、星雲獎得主顧適、釣魚城科幻創始人張凡等等。在2020年的最後兩個月,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
  • 當AI與人類科幻作家共同創作,其意味遠不止一部作品那麼簡單
    近日,創新工場聯合陳楸帆、小白、賈立元等 11 位科幻作家開啟了一場 AI 寫作實驗項目。在 2020 年最後的兩個月,這 11 位人類作家將與 AI 算法合作,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項目名為《共生紀》,讀者可在項目官網、知乎、微博等多平臺圍觀這場關於文學與藝術的先鋒實驗。
  • 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的目標是打破邊界
    以上的句子並非出自人類,而是一個AI寫作程序對「AI可以從事創作嗎」這個問題自動生成的答案。 最近,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合推出了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這個被命名為《共生紀》的項目集結了國內11位新銳作家,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與AI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故事。
  • 作家與AI共同創作,亦是在培養「助手」
    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科技日報》11月4日) 近幾年,AI技術快速發展,其對傳統文字領域的衝擊,大家有目共睹。在一些地區,AI甚至有取代傳統新聞編輯工作的趨勢。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陳楸帆,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及藝術系,科幻作家,編劇,翻譯,策展人。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CSFA)會長,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其中,AI寫作的內容,用以表現他在意識渙散狀態之下產生的幻覺。這部AI參與創作的小說,後來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去年春節,原《收穫》編輯、作家、科技創業者走走用名叫「谷臻小簡」 的AI軟體「讀」了2018年幾十本文學雜誌刊發的七百餘部短篇小說,並以小說的優美度(即情節與情節之間的節奏變化的規律性)及結構流暢程度對這些作品進行打分。
  • 有道精品課牽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開辦作文課 頂尖科幻作家將在線...
    據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官方消息,網易有道精品課成為第七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在線教育獨家合作夥伴。9月17日,有道精品課與大賽主辦單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大賽承辦單位清大紫育,三方舉行籤約儀式,共同搭建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平臺。
  • 專業寫作者有哪些逗趣的寫作習慣?科幻作家阿缺這麼說
    星辰在線12月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勳)「談到寫作習慣,一是我會把故事先對友人講一遍,然後再寫;二是我偶爾會把稿子撕掉,反覆幾遍才能成文。」12月2日,在面對「專業寫作者會有哪些特殊的寫作習慣」的話題採訪時,作家陳夏雨(詳見星辰在線人物報導《從煤老闆到作家的追夢》)如是告訴星辰全媒體記者。
  • 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牽手有道精品課 頂尖科幻作家在線授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在線記者 張膠)9月17日,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主辦單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單位清大紫育與有道精品課在京舉行籤約儀式,共同搭建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平臺。
  • 技術驚悚派科幻作家的《三體》番外
    作者何濤的短篇《黑暗星空》和中篇《守護者刺殺者》統統入選二等獎,實在是讓人羨慕到二維化~~原來,他已經是一名成熟的技術驚悚派科幻作家了,下面就快來認識一下何濤老師叭!在《科幻世界》、《科幻立方》、《科幻畫報》、蝌蚪五線譜等雜誌及網絡平臺上發表過作品,曾獲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晨星科幻文學獎、未來全連結超短篇科幻大賽、三體宇宙徵文大賽、中國工業文學大賽及光年獎等獎項,並出版有長篇科幻小說《人機戰爭》三部曲。
  • 每個科幻迷都可以參與的創作嘉年華!科幻世界聯合騰訊看點視頻發起...
    7月22日,科幻世界雜誌社和騰訊看點視頻在騰訊濱海大廈舉行籤約儀式,聯合啟動「銀河獎-科幻微小說·微電影」徵集大賽。騰訊信息流平臺產品部總經理楊達志和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經理黃河代表雙方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拉茲和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何夕等共同出席了啟動儀式。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2020京東文學盛典中最為腦洞大開的科幻文學品鑑直播在10月19日如期舉行。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廣泛徵集和全民薦書,科幻文學組最終有13本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這場名為「科幻之美」的直播活動中,專家對科幻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讓人印象深刻,對於年輕一代的科幻文學寫作,作家阿來充滿信心。
  • 科幻作家與科學家的「交鋒」:中國人缺乏想像力嗎?
    而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著名科幻作家吳巖,將作為特別主持參與到本場對話中。吳巖:我這幾年我追作品追的不多,但是《荒潮》《開光》我看過,我覺得楸帆有幾個特點:首先,他是站在今天的國際科幻前沿的作家。比如寫與 「腦」 有關的話題,寫意識和機器之間的關係等話題,這些都是前沿課題。他做人工智慧寫作的嘗試也很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覺得他很關注中國的發展。
  • 《創意寫作七堂課》:凌晨老師的科幻創作經驗談
    同時,作為著名科幻作家,作者還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創作經驗和心得分享出來,以幫助廣大讀者。可以說,這是一冊面向所有有志於科幻寫作人士的入門進階寶典。作者簡介凌晨,女,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文藝委員會會員,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科普委員委員,中國作協與北京作家協會會員,科普與科幻小說作家。
  • 華語科幻星雲獎組委會發布2020中國科幻十大事件
    4月11日,《科幻世界》雜誌社聯繫到了美國、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瑞士等國家的作者和編輯,為他們每人寄去防護口罩。上海浦東新區科幻協會連續舉辦「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和「新冠時代的科技發展」兩個系列訪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正如劉慈欣在《人民日報》上所說:  「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迎來美好的明天!」
  • 動態 我國將啟動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
    航天員在太空中「動動腦子」就能「指揮」各種操作,這種科幻片中才能見到的情景或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