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我國將啟動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

2021-02-23 中國自動化學會

航天員在太空中「動動腦子」就能「指揮」各種操作,這種科幻片中才能見到的情景或將成為現實。

隨著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的成功發射,由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負責設計研發的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視功能等神經工效測試系統也一同進入太空,將開啟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腦-機交互將是未來人-機通信交互的最高形態。」項目主要負責人、天津大學精儀學院教授明東介紹,腦-機交互一直被列為美國最優先支持發展的顛覆性創新技術之一,「這將是中國人領先歐美開啟的一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徵程」。

即將在天宮二號上開展實驗的神經工效測試系統擁有64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是天大「智」造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集群。天大神經工程團隊長期從事以助老、助殘、助特為目的的新一代腦-機交互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們陸續設計出適用於全肢體中風康復的純意念控制人工神經機器人系統「神工一號」「神工二號」並在多地醫院臨床測試成功,曾被評為「中國可能改變未來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有力推動了新興的腦-機交互技術在臨床康復領域的發展與應用。

此次在執行載人航天空間實驗室任務中,「神工」技術將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航天員太空中期駐留驗證等作出貢獻,是「天宮二號」航天人因工程重點項目。

為何要在太空中率先開展腦-機交互研究?「從宏觀來說,人類的大腦因其複雜神秘而被稱為『三磅宇宙』,探索宇宙與探索大腦存在著天然的關聯。」明東介紹,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完成複雜作業任務受到極大的限制,腦-機交互可以不依賴外周神經和運動系統,將航天員的思維活動轉化為操作指令,同時又能監測航天員的腦力負荷等神經功能狀態,實現人機互適應,減輕作業負荷,是最為理想的人機互動方式。

通過腦力負荷與視功能測試系統,可以實時獲取並解析航天員在作業任務時的感覺(視覺)和認知(腦力負荷)功能相關的生理信息變化。在軌腦-機交互系統針對太空飛行過程中的各類約束條件開發了適於在軌環境的高識別度、高穩定性的腦-機交互自適應檢測設備與處理技術,構建了針對航天員個體的高度個性化定製的腦-機接口判別模型,設計了腦電特徵強化誘導訓練策略,優化了腦電特徵與系統模型的耦合效率,大幅提升了腦-機在線操作的工作。

「這是我們團隊首次參與航天任務,師生們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積累了寶貴經驗。」明東介紹說,2012年3月,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與中國航天員中心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正式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致力於我國在軌腦-機交互裝置與技術的研製和發展,其間進行了多次原理演示和可行性論證,尤其近一年中團隊先後完成了所需的5個軟硬體子項目的開發和調試,開展地基人體實驗近千次,最終通過了航天員中心的嚴格評審。

明東曾通過紀錄片《生命密碼:三磅的宇宙》向世界解讀「腦機交互」這一項令人激動的科技成果。「我們貼切地將這一計劃稱為『天地同心』或者『太空諦聽』,因為可以讓地面的機器人分身傳達著遠在萬裡之外、太空之上的航天員本人的某些思想。」明東說,「這一計劃若能成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人來關注腦-機交互技術,關注中國神經工程前沿科技的發展。」

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天宮二號,中國領先歐美的一次太空 「 腦-機交互實驗 」
    全國兩會上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將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作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六大重大科技項目之一。中國不是最早進入宇宙空間的,換一個角度理解,反而有後發優勢。近年來,信息技術、新能源、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將綜合體現在中國空間站上。▲ 中國的空間站基於當代最新技術成果設計建造,信息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強。
  • 腦語者:腦科學時代正在走來—新聞—科學網
    全球首款腦機接口專用晶片「腦語者」研發團隊領導者、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明東介紹:「大腦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之一,不但有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結構,還有千變萬化的動態信息。每說一句話,大腦裡都可能有上億個神經細胞在不斷發放電脈衝。一臺高速運轉的電腦正在將大腦的信號接收下來、解讀出來。利用腦-機接口技術實現的醫療康復,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
  • 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更加美麗
    最近,把腦機晶片植入豬腦的馬斯克火了,鋪天蓋地都是由此項技術引發的各種腦洞大開:上天入地、捕殺雄獅、武功蓋世、七十一變┄┄&34;的實驗,僅在於被植入晶片的實驗豬展示了神經信號的讀取和寫入,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晶片傳導出來的信息看到豬的腦電圖。
  • IEEE彙刊報導ERP控制信號的腦-機接口系統
    IEEE彙刊報導ERP控制信號的腦-機接口系統 2018-05-02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太空策略新作《星際戰艦》實機演示首次曝光
    32分49秒開始實機演示內容席德梅爾與遊戲設計師Will Miller、David Mcdonough向PAX South 2015現場玩家介紹《星艦傳奇》遊戲研發想法,後來席德梅爾實機示範了開發中的遊戲畫面,從領導者的選擇、遊戲地圖、行星與小行星帶的戰鬥地圖等內容來加以展示。
  • JAXA首次成功回收裝有太空實驗材料的密封艙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11月12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1日早晨7點左右,成功促使裝有實驗材料並從國際空間站被釋放的小型密封艙降落在太平洋的南鳥島近海。JAXA使用船隻前往該海域回收了密封艙。
  • 「我的腦」控制「你的腦」
    緊隨其後,美國總統歐巴馬2月12日在國會發表的年度國情諮文演講中重申了科學研究與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提到腦計劃,並宣稱「現在是太空競賽以來,美國的研發水平達到新高度的時候了。」4月2日,「腦計劃」正式啟動。為了這個全稱為「利用先進的創新性神經科技的大腦研究計劃」的項目,美國政府僅啟動資金就投入1億美元,由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美國國防部共同支持。
  • 天台這位80後率團隊研發腦
    區別於傳統技術,「哪吒」通過創立超短SSVEP(200ms)和P300腦電波高效融合範式,設計時-頻-相混合編碼的視圖腦-機交互信息策略,針對極微弱腦電特徵進行精細分辨與快速解碼,創造了目前頭皮腦電腦機接口在線控制最大指令集的世界紀錄(108),最高信息傳輸速率達到238bits/min。
  • 外媒:NASA火星直升機Ingenuity首次在太空中被啟動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據外媒報導稱,美國宇航局(NASA)表示,與「毅力」號火星車同時發射的火星直升機Ingenuity首次在太空中被啟動並成功充電。據介紹,這發生在Ingenuity進入太空的第一周之後,直升機上的所有6個電池都經過分析,並將其充電至35%的水平。NASA表示,這是為了在多個月的旅行中保持電池的最佳健康狀態所必需的。
  • 重磅: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
    央視網消息: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於5月5日發生成功,此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的是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提升北京腦科學全球影響力  腦科學,是研究腦認知、意識與智能的本質與規律的科學,被稱為人類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互動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湧現,腦科學正成為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學領域,也成為發達國家的科技戰略重點,世界各國相繼啟動腦科學研究計劃。
  • 維珍銀河的首次太空飛行將在美國太空港
    上個月,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開始準備在新墨西哥州新成立的美國太空港總部進行首次太空飛行當時,這家航空航天公司只說其飛行計劃窗口將於10月22日打開,但沒有給出更具體的發射日期。現在,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透露,它已經決定了SpaceShipTwo試飛的發射窗口,您可以期望在11月19日至23日之間進行試飛。
  • 11位科幻作家參與,首次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啟動
    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共生紀》正式啟動。《共生紀》由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手打造,集結國內11位新銳作家。在2020年最後的兩個月時間裡,人類作家與AI算法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碳基的人類智慧與矽基的機器智慧一同解讀人類社會,探索人類未來的不同可能,從科技和人文的雙重維度進行共生時代的文化實錄。
  • 天宮二號即將發射:將開展十幾項世界最前沿實驗
    中秋月圓夜,今晚22時04分,中國天宮二號將在萬眾矚目之中發射。  天宮二號首次使用可展開的多功能小平臺,航天員可以在上面寫字、吃飯、做科學實驗,生活工作兩不誤;通信方面為航天員配備了藍牙耳機和藍牙音響;用地板取代了地毯;艙內燈光採用米黃色色調,亮度可手動調節,並為每個航天員安裝了床前燈......
  • 中國首次在天宮二號完成植物生長全過程實驗
    我國首次在天宮二號完成植物生長全過程實驗  新華社上海9月29日電(記者 張建松)天宮二號在軌運行兩年多來,開展了眾多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其中包括完成我國首次高等植物「從種子到種子」的空間長周期培養實驗,為發展空間植物培養技術、探索保障人類長期空間生存,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 它在太空旅行中完成了「首次啟動」
    美國宇航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正在太空中向火星這顆紅色星球飛奔,它搭載的一個同伴剛剛完成了一項重要的裡程碑式任務。8月7日,一架小型無人機「機靈」號將成為第一架在另一個世界飛行的飛機。這是該旋翼飛行器自今年7月底搭乘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的阿特拉斯五號(Atlas V)火箭進入太空以來的首次啟動。「這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因為這是自7月30日發射以來,我們首次啟動「機靈」號並對其電子設備進行'試運行』,加州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機靈」號運營主管Tim Canham指出。
  • 國產大飛機C919全球首次動態展示
    10月31日,國產大飛機C919亮相「2020南昌飛行大會」,帶來全球首次動態展示。據悉,C919曾在2018年來到南昌試飛。飛行表演內容包括自主飛行器動態飛行展示、特技飛行表演、航模表演、動力傘及跳傘表演等。由中國商飛公司生產製造的C919飛機也給大家帶來首次全球航展動態展示。
  • 國產大飛機C919全球首次動態展示
    10月31日國產大飛機C919亮相「2020南昌飛行大會」帶來全球首次動態展示據悉,C919曾在2018年來到南昌試飛據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報導,10月31日上午,2020南昌飛行大會在瑤湖機場開幕,本次大會包括飛行表演、航空飛行器、航空企業靜態展示等活動,種類豐富、引人矚目。
  • 20日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來自教育家孔子家鄉的女航天員王亞平,20日上午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關於太空飛行器用水、太空垃圾防護、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