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自動執行任務後,天宮二號將在10月中旬與搭稱神舟十一號飛船前來的兩名中國航天員會合。
他們的任務是在軌道試驗室停留30天,在天體物理、航天醫學、生物學方面展開試驗。
全國兩會上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將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作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六大重大科技項目之一。
中國不是最早進入宇宙空間的,換一個角度理解,反而有後發優勢。近年來,信息技術、新能源、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將綜合體現在中國空間站上。
▲ 中國的空間站基於當代最新技術成果設計建造,信息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強。尤其在通信、網絡、數據管理和應用等方面,我國的空間站都相當先進。
✈️ 隨著天宮二號的成功發射,由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負責設計研發的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視功能等神經工效測試系統也一同進入太空,將開啟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
Q:為何要在太空中率先開展腦-機交互研究?
A:人類的大腦因其複雜神秘而被稱為『三磅宇宙』,探索宇宙與探索大腦存在著天然的關聯。
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完成複雜作業任務受到極大的限制,腦-機交互可以不依賴外周神經和運動系統,將航天員的思維活動轉化為操作指令,同時監測航天員的腦力負荷等神經功能狀態,實現人機互適應。是最為理想的人機互動方式。
▲ 「 腦-機交互 」 將是未來人-機通信交互的最高形態,它一直被列為美國最優先支持發展的顛覆性創新技術之一,而這次行動將是中國人領先歐美開啟的一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徵程。
這一計劃被親切地稱為『天地同心』或者『太空諦聽』,它可以讓地面的機器人分身傳達著遠在萬裡之外、太空之上的航天員本人的某些思想。
☟
火柴盒創客街區,
毗鄰京東總部,地處科創十二街,
完備的人工智慧實驗環境,高效的供應鏈協同平臺,
培育人工智慧領域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