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XA首次成功回收裝有太空實驗材料的密封艙

2020-11-26 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11月12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1日早晨7點左右,成功促使裝有實驗材料並從國際空間站被釋放的小型密封艙降落在太平洋的南鳥島近海。JAXA使用船隻前往該海域回收了密封艙。這是日本首次自主帶回在空間站製作的實驗材料。把太空中的物體安全帶回地球的技術對於將來研發載人宇宙飛船也十分必要。此次回收是日本太空開發的重大節點。

JAXA的HTV技術中心長植松洋彥召開記者會,欣喜地表示:「(密封艙)狀態很好。按計劃取得了成功。日本獲得了前進所不可缺少的技術。」

本次密封艙被搭載在無人貨運飛船「鸛」上送回地球,據悉今後將推進開發僅靠密封艙也能返回的技術。

密封艙的設計可抵禦重返大氣層時的高溫,通過降落傘及噴射裝置來控制降落速度及地點。密封艙直徑約84釐米,高約66釐米,呈底部擴展的圓柱形。11日上午10點25分左右,在距離南鳥島約660公裡的海上用船進行了回收。13日左右將在南鳥島把艙內的實驗材料送上飛機,運至JAXA筑波宇宙中心(位於茨城縣筑波市)。

艙內裝的是太空無重力環境下形成的蛋白質結晶。使用保冷劑與隔熱容器使4攝氏度的溫度能維持一周左右。今後將確認實驗材料是否完好。

該密封艙9月與新型鋰離子電池等物資一起,由「鸛」7號機運送至空間站。裝入實驗材料後,本月8日從空間站出發返回地球。

日本無人貨運飛船「鸛」用於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太空人的日用品等物資。全長約10米,直徑約4.4米,呈圓柱形。貨物送達後裝載廢棄物出發返回,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燃燒殆盡。「鸛」使用H2B火箭發射,自2009年9月的1號機以來,約每一年半發射一次。到9號機完成使命。2021年度將由費用更低、運輸能力更強的後續機型「HTV-X」取代。

相關焦點

  • 中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尚屬世界首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本次試驗的材料為世界上首次在地球軌道上使用的「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而碳纖維一直是航天界主要零部件上廣泛使用的材料,其以質量輕、強度高著稱。而使用連續碳纖維則有利於複合材料的性能提升。這並非人類首次試驗太空3D列印技術,美國NASA此前也曾進行過一定的科學實驗。
  • 世界首次,我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在軌建造飛船或將實現
    這是中國首次成功進行在軌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攻克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軌3D列印技術。不過,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3D列印技術呢?本次試驗的材料為世界上首次在地球軌道上使用的「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而碳纖維一直是航天界主要零部件上廣泛使用的材料,其以質量輕、強度高著稱。而使用連續碳纖維則有利於複合材料的性能提升。
  • 從隼鳥2號創造7項全球首次看日本航天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的密封艙已安全返回地球。隼鳥2號通過在小行星上形成了人造撞擊坑等,創造7項全球首次顯示出了存在感。
  • 神七航天員: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神七航天員  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中國人民解放軍神七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頒獎辭】中國人的足跡,從此印進寥廓而深邃的星空,當他們問候世界的時候,給未來留下了深遠的回聲。
  • 翟志剛完成太空行走 我國首次空間出艙取得成功
    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完成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田兆運、孫彥新)北京時間9月27日17時,航天員翟志剛在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並按預定方案進行太空行走後,安全返回神舟七號軌道艙。
  • 新飛船搭載「3D印表機」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本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
  • 動態 我國將啟動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
    隨著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的成功發射,由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負責設計研發的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視功能等神經工效測試系統也一同進入太空,將開啟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腦-機交互將是未來人-機通信交互的最高形態。」
  • 商業篇 | 太空製造開啟材料「智造」
    在太空進行實驗探索相信對大家來說已經並不陌生了,但在太空進行的探索卻不只實驗而已,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溫和無限太陽能這些同時並存的環境為材料科學提供了創新的方向和可能,這些太空製造極大推動了材料科學的發展。
  • 人類首次太空行走背後的故事:太空人帶著2公升的液體,九死一生
    太空行走是人類邁向太空的關鍵一步,在沒有太空艙的保護下,人類穿著一件太空服,直接面對高溫、低溫、宇宙輻射、真空等一系列的極端環境,稍有差錯,將會萬劫不復。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背後的故事。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首次「太空漫步」成功!
    9月27日16點45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開始太空行走。在16點59分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成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 重磅: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
    ,此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太空3D列印技術可運用的領域主要有五個一是為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軌製造替換零件,拓展太空飛行器的壽命壽命,節約重複發射的成本;二是材料的太空再循環利用,一臺3D印表機可直接利用老化和廢舊材料進行再回爐再製造,不必耗費新材料,甚至直接捕獲太空垃圾製造零件,節約金錢的同時還很環保;
  • 太空航行兩月,SpaceX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球,開啟商業航天新時代
    據英國《鏡報》8月3日報導,美國宇航局太空人羅伯特·本肯和道格拉斯·赫爾利從國際空間站出發,經過19個小時的旅程,在美國佛羅裡達州海岸附近的海洋上著陸,「龍」號太空船成功返回地球。米裡亞姆·克萊默在社交媒體上寫道:「當SpaceX公司正努力從太空艙中找到赫爾利和本肯時,一艘私人船隻在附近揮舞著王牌駕駛旗幟。NASA電視臺的一位播音員建議,也許他們不應該宣傳飛船的著陸區。」
  • 河工大育種材料搭載神舟十一號開啟太空實驗旅程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天津10月17日電(記者張建新)17日,搭載有河北工業大學理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天津貝可爾科技有限公司育種材料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生物物理所繼神舟八號、神舟十號、實踐十號以及天宮二號之後的第五次太空搭載實驗。
  • 俄媒:中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在太空探索領域向美國發出新的挑戰
    當然,俄羅斯和美國的經驗對此都有幫助。自然這是對美國的挑戰,中國仍然有其實力,正在追趕美國。」太空政策研究所科學主管伊萬·莫伊謝耶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推測,中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可能類似於美國空軍的X37B太空飛行器。伊萬·莫伊謝耶夫說:「2010年以來美國人進行過類似飛行器的飛行。它有兩個,它們一直處於太空中——一個降落,另一個起飛。下一個將在春天起飛。
  • 江西省「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1月12日,在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由我省科研人員自主設計、製造及運行的「人造太陽」裝置——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了我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萬物生長靠太陽,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質都是太陽能。
  • 世界首次,我國率先完成新材料太空3D列印,難度之大超出想像
    這次航天發射創造了四個首次:一是長徵五號B大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二是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首次發射;三是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首次試驗;四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截目到5月7日,四個首次中已經有兩個取得了成功,即長徵五號B大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和首次太空3D列印試驗成功。另外兩個,一個出現異常,另一個還等待返回。
  • 江西「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1月12日,在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由我省科研人員自主設計、製造及運行的「人造太陽」裝置——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了我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  萬物生長靠太陽,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質都是太陽能。
  • 科技日曆|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首次「太空漫步」成功!
    科技日曆|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首次「太空漫步」成功!發射成功後,三名太空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操作手)和景海鵬(實驗員)發回信號,揮舞著國旗畫面的那一刻至今讓很多人印象深刻。9月27日16點45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開始太空行走。在16點59分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成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
  • NASA首次成功在太空環境中為火星直升機Ingenuity充電
    Ingenuity作為 "火星2020 "任務的一部分於7月底發射,這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實驗。這架小型直升機目前正塞進 "毅力"號火星車的內部,在太空中旅行。NASA周四宣布,8月7日,它已經成功地為這架直升機在太空飛行中充電。該機構表示:「這標誌著首次在太空環境中為該直升機進行供電,並對其電池進行充電。」直升機的初步「健康檢查」是個好兆頭。
  • 20日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來自教育家孔子家鄉的女航天員王亞平,20日上午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關於太空飛行器用水、太空垃圾防護、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