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第三個載人太空飛行器,它也成為了中國「太空漫步」的裡程碑。
發射成功後,三名太空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操作手)和景海鵬(實驗員)發回信號,揮舞著國旗畫面的那一刻至今讓很多人印象深刻。
9月27日16點45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開始太空行走。在16點59分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成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
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進行了四大科學實驗,並創下了中國載人航天領域的四個「第一」,即航天員實現出艙,航天員釋放伴飛小衛星,艙外空間材料科學研究,實施「天鏈一號」的首次應用。
其中,「中國航天員首次進行太空行走」,成為了我國航天事業繼「東方紅一號」、「載人航天」、「嫦娥一號」之後的第四個裡程碑。
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 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共重達12噸。負責運載的長徵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該飛船上增加了「氣閘倉」功能,太空衣也必須考慮讓太空人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特製的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靈活,頭盔透明密封。
太空行走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是載人航天工程在軌道上安裝大型設備、進行科學實驗、施放衛星、檢查和維修太空飛行器的重要手段。
從早期研製的臍帶式的生命保障系統與乘員艙連接,到後期發明的裝在航天服背後的可攜式環控生保系統,再到推進系統下的「自由」機動飛行,還有像「神舟七號」這樣配備了諸多特殊技術保障的「太空漫步」,人類見證了對太空環境越來越高難度的挑戰。
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幾次太空行走:
1965年3月18日,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在「上升2號」飛船航天飛行期間實現了離艙12分鐘的太空行走,成為歷史上首位實現太空行走的太空人。
1965年6月3日,太空人愛德華·懷特(EdWhite)被送上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行走的美國人。離開宇宙飛船,在太空中漂浮了創紀錄的23分鐘。
1984年2月7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太空人麥坎德列斯和斯圖爾特不系安全索離開太空梭實現在太空行走,成為人類探索太空奧秘的第一批「人體地球衛星」。
1984年10月,首位太空行走的美國女性——凱薩琳·莎麗文將音樂磁帶和隨身聽帶入了太空。
1993年,美國太空人斯託裡·馬斯格雷夫完成了「哈勃」首次維修任務,其難度被形象地比喻為「太空芭蕾」。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航天員阿姆斯特朗成為月面行走的第一人。
2007年11月3日,美國航天員帕拉金斯基完成歷時7個多小時的太空行走,成功修補了一塊太陽能電池板,被評為「最危險的太空行走」。
2019年3月25日,美國航天局已取消原計劃29日實施的國際空間站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任務。迄今,國際空間站上已實施214次太空行走,全部由男性太空人或男女混合隊伍完成。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