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完成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田兆運、孫彥新)北京時間9月27日17時,航天員翟志剛在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並按預定方案進行太空行走後,安全返回神舟七號軌道艙。這標誌著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取得成功。
9月27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出艙。新華社發(電視截圖)
神舟七號飛船運行第29圈,經地面指揮部決策,確認由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執行空間出艙活動任務。經多次狀態檢查及確認,在神舟七號飛船進入遠望三號船測控區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於16時34分向航天員下達出艙指令。
16時35分,翟志剛經過努力開啟軌道艙艙門,穿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以頭先出的方式實施出艙活動。北京飛控中心指控大廳前方大屏幕顯示出從神舟七號飛船上傳回的畫面,翟志剛面向安裝在飛船推進艙的攝像機揮手致意,向全國人民問好,向全世界人民問好。接著,他接過劉伯明遞上的五星紅旗揮舞搖動。隨後,他朝軌道艙固體潤滑材料試驗樣品安裝處緩緩移動,取回樣品,遞給航天員劉伯明。
按照預定路線,翟志剛在艙外進行了出艙活動。在完成各項任務後,翟志剛以腳先進的方式返回軌道艙,關閉軌道艙艙門,完成了艙門檢漏工作。根據航天員報告情況和對航天員生理數據判讀表明,翟志剛、劉伯明身體狀況良好。整個出艙活動持續時間25分23秒,空間出艙活動獲得成功。
這次航天員實施空間出艙活動穿著的「飛天」艙外航天服,由我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製。航天服總質量120千克,可為航天員艙外活動提供至少4小時生命安全和工效保障,重複使用次數不低於5次。
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國家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田兆運)北京時間27日17時,當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後順利返回神舟七號飛船軌道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技術突破。中國也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1965年3月,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由上升2號飛船出艙行走,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同年6月,美國航天員懷特在乘雙子星座4號飛船飛行時實現出艙行走。43年來,掌握太空行走技術的國家數量一直沒有發生變化。
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員離開載人太空飛行器乘員艙,隻身進入太空的出艙活動。隨著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太空行走技術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日益突出,其最直接並為人們熟知的作用是完成太空作業,修復載人太空飛行器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受損部件。
美國曾通過太空行走修復了「天空實驗室」「太陽峰年衛星」和「哈勃」空間望遠鏡等多個太空飛行器。蘇聯航天員則通過太空行走修復過「禮炮號空間站」和組裝、維修了和平號空間站。目前正在運行的國際空間站則是通過多次太空作業組裝完成的。
中國從1992年開始實施的載人航天工程並確立了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其最終目標是要建立長期有人值守的空間站。掌握太空出艙活動這一關鍵技術,意味著為實施下一步的空間交會對接,實現最終建立空間站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