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世界首名太空行走太空人病逝

2020-12-06 騰訊網

據俄羅斯媒體10月11日報導,歷史上第一個進行太空行走的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5歲。列昂諾夫太空行走這一壯舉開啟了人類航天史的新篇章。

1965年3月18日,這一天註定要被記入人類太空探索的歷冊。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在執行太空任務時進行了離艙12分鐘的太空行走,使得他成為世界上首名進行太空行走的太空人。

「太空行走第一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偉大的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阿列克謝·阿爾希波維奇·列昂諾夫,1935年出生於克麥羅沃州。1953年參軍,四年後畢業於丘吉耶夫軍事航校,同年加入蘇聯共產党進入航空部隊擔任飛行員。他喜歡科幻著作,尤其喜歡蘇聯火箭專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在地球之外》,這本書中對外太空的描寫勾起了他強烈的好奇心。當蘇聯宇航部門再次招募航天員人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由於自身條件優秀,1960年,列昂諾夫被選入航天員隊伍。進入茹科夫斯基軍事工程學院深造。

1965年3月18日,作為副駕駛和別利亞耶夫共同完成了「上升—2」號飛船的飛行任務。在該任務中,列昂諾夫拴著5米長的安全繩,離開宇宙飛船到達太空環境中進行了12分鐘的活動,在太空中渡過了大約24分鐘,其中自由「漂浮」12分鐘,有幾次離開飛船的距離達5米,成為首個完成出艙活動的人類。在返回時,列昂諾夫由於太空衣膨脹而被卡在了氣閘艙艙口。在多次排放掉太空衣內氣體後他才最終進入太空艙內。鑑於其出色的表現和對航天領域的突出貢獻,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兩次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人民網 資料圖

太空行走的背後

太空行走(Walking in space)又稱為「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要實現太空行走這一目標,需要諸多的特殊技術保障。

太空行走方式目前,航天員的出艙活動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臍帶」式,第二種是「相對自主」式第三種是「自由」式。

採用「臍帶」式進行出艙活動時,航天員會通過臍帶式的生命保障系統與乘員艙連接。這條「臍帶」有兩個作用:一是提供生命保障功能,航天員在艙外所需要的氧氣、壓力、冷卻工質、電源和通信等都是通過「臍帶」連接載人太空飛行器提供的;二是起保險作用,防止航天員漂離載人太空飛行器太遠而回不來。

採用「相對自主式」出艙活動時,航天員仍然採用安全繫繩和限位器等方式手動行走,但可以輔以機動裝置擴大活動範圍,艙外航天服及可攜式環控與生命保障系統是一個微型載人太空飛行器,它保證人體周圍有適合的壓力,有通風供氧,有溫溼度調節,使航天員在服裝內正常生存,並能進行太空作業。

採用「自由式」出艙活動時,航天員在出艙時還要攜帶一套載人機動裝置,上面裝有20多個氮氣噴管,就如同背著一個小火箭,通過控制火箭的方向和推力進行太空行走,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體地球衛星。

航天員「臍帶式」行走(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太空行走有多難?太空是一個無氧、沒有氣壓、極端低溫、有致命的電磁和粒子輻射的環境。航天員太空行走,意味著要從飛船內近似於地面的大氣環境進入太空的高真空、強輻射環境,也意味著航天員要離開飛船,獨自在失重的太空中「行走」。

人類從飛船直接進入太空後,通常面臨著四類威脅:失壓、缺氧、輻射和巨大溫差。航天員在有太陽照射時,航天服表面最高溫度可以達到120℃以上,在沒有陽光照射時,最低溫度可能達到零下100℃。此外,近地飛行的太空飛行器90分鐘繞地球一圈,短短90分鐘的時間對航天員而言就是太陽的一升一降。這些困難從1965年列昂諾夫開始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就與航天員相隨相伴。

如何保證航天員的安全?最重要的安全裝備就是艙外航天服。供氧、供電、空氣流通、話音支持……飛船能實現的大多數功能,都集中在了小小的艙外航天服裡。航天服與其說起來是一件衣服,不如說它是一個更小型的載人飛船。在艙外航天服的保護下,航天員看似「暴露」在太空裡,其實置身於一個具備適合人生存的氣壓、大氣成分和溫度溼度等要素的小環境中。

以我國首次實施太空行走的航天員翟志剛為例,他出艙穿的艙外航天服足有120公斤重。這件航天服除了外表要能抗太陽輻射和微粒子的撞擊外,內部還有精細的生命保障系統,為航天員提供8到9小時的生命活動基本保障和對外通訊能力。從內到外,共分為6層:由特殊防靜電處理過的棉布織成的舒適層、橡膠質地的備份氣密層、複合關節結構組成的主氣密層、滌綸面料的限制層、通過熱反射來實現隔熱的隔熱層、最外面的外防護層。有了這些保護,航天員們才能完成他們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中國「飛天」艙外航天服(來源/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

歷史上著名的太空行走

首次無繩太空行走1984年2月7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太空人布魯斯·麥坎德列斯和斯圖爾特以「無繩」方式,離開太空梭實現太空行走。

而所謂「無繩」,指的是太空人在太空行走時背個動力背包,隨時可以操縱背包飛回太空艙。照片中的人是太空人布魯斯·麥坎德列斯麥,他背負的叫機動器(Manned Maneuvering Unit)。這機動器總重300斤,有24個噴口及左右臂操縱臺。左手控制俯仰、橫滾、扭轉這三軸的旋轉動作;右手控制前後、左右、上下這三軸的平移動作;調好之後,機器自動維持,機動器背後是兩個凱夫拉縴維包覆的鋁合金罐子,每罐有12斤氮氣,能維持大約6小時的機動。布魯斯·麥坎德列斯麥從「挑戰者號」太空梭出發,背著這臺機動器一共漂浮了逾300英尺(約91.44米)。成為人類探索太空奧秘的第一批「人體地球衛星」。

太空人布魯斯·麥坎德列斯麥(圖片來源:新浪網)

美國太空人布魯斯首次無安全索太空行走(圖片來源:新浪網)

首位太空行走的女太空人蘇聯太空人斯韋特蘭娜·薩維茨卡婭是世界第二位女太空人和世界首位女性太空行走者。1984年7月25日,她在擔任聯盟T-12號上的隨機工程師期間前往禮炮7號太空站,走出飛船,在太空進行了新型萬能手工工具試驗。期間她和同伴扎尼別科夫在太空作業了3小時39分鐘。1984年7月29日,她們安全返回了地面。

斯韋特蘭娜·薩維茨卡婭照片(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薩維茨卡婭乘組紀念郵票(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哈勃維修任務中的太空行走1993年美國太空人斯託裡·馬斯格雷夫,完成了首次哈勃望遠鏡維修任務。哈勃維修任務中的太空行走最能體現太空動作的奇妙之處。而馬斯格雷夫形象的將這種太空行走比喻為「太空芭蕾」。

太空行走維修哈勃望遠鏡(圖片來源:qzwb)

太空行走,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在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完成首次太空行走後,僅僅過了兩個月,1965年6月3日,美國太空人愛德華·懷特被送上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行走的美國人。當天,他離開「格米尼4」號宇宙飛船,在全世界的仰望下,在太空中漂浮了創紀錄的23分鐘。

中國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身穿「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艙外揮舞國旗(來源/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

中國人首次實現太空行走是在2008年。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9月27日下午1點33分,神舟七號返回艙門關閉,航天員開始執行太空行走任務。16時43分24秒,航天員翟志剛出艙,16時45分17秒,翟志剛在太空邁出了第一步。經過十多分鐘的太空漫步,16時59分,翟志剛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此次太空行走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撰文:錢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博士,現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型號設計師)

審稿:丁溯泉(曾任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工程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高級工程師,現任北京天問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編輯:Bob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相關焦點

  • 阿姆斯特朗: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  人物簡介  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1930年8月5日-2012年8月25日),美國太空人、試飛員、海軍飛行員。
  • 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太空人差點無法回倉
    16時59分,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這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  在此,我們特地選編了43年前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太空行走、幾次著名的太空行走的稿件,以饗讀者。  1965年3月18日,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完成了人類太空史上的壯舉太空行走,成為太空行走第一人。
  • 致敬人類登月50年: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阿波羅11號任務指揮官、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站在登月艙旁邊。1969年7月20日夜晚,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不會發現月亮表面與往常有任何不同,但是他們的心情--夾雜著激動、震撼、驕傲、喜悅--定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
  • 動幹一小步,科技一大步
    這時,歐洲的科學家們發現(一說是俄羅斯人發明、一說是英國人發明),經過凍幹後的血漿,輕便易攜帶。如需要使用時,只需要注入生理鹽水,就能把細胞激活,馬上給傷病員實施輸血救治。 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始了競逐太空,這時太空人到了太空吃什麼成了一個問題。於是,科學家們又想到了凍幹技術。
  • 世界首位登月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逝世 享年82歲
    據美聯社報導,首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家人剛剛發表一份聲明宣布,阿姆斯特朗已經逝世,享年82歲。本月早些時候阿姆斯特朗曾接受心臟搭橋手術。1969年7月20號,美國的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在月球著陸,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第一個腳印,阿姆斯特朗當時用「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描述了自己的登月感受。法新社報導,阿姆斯特朗的家人稱,阿姆斯特朗死於心血管病併發症。家人的聲明中說,阿姆斯特朗為能服務於國家感到自豪。
  • 微重力環境下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的一大步 太空移民的一小步
    微重力環境下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的一大步 太空移民的一小步 科技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7年04月20日 19:39 A-A+     隨著人類文明向太空的拓展,太空醫學或航天醫學將面臨莊嚴和神聖的任務和嚴峻的挑戰。    人類進行太空探索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移居太空,而人類走向太空生活的重要條件之一,便是人類能夠在太空中生活並繁衍後代。但太空的特殊時空環境,完全不適於人類生存。
  • 人類登月,為了那「一小步」,三名太空人在熊熊烈焰中犧牲
    1965年—1966年(「雙子座」),在這一階段,先後發射了10艘各載2名太空人的飛船,進行醫學研究和飛船的操縱及艙外行走訓練這次測試是模擬阿波羅飛船進入太空後,與火箭分離,僅憑自身的內部供電來維持飛船的正常運作。這一次測試只在地面進行,火箭沒有加裝燃料。
  • 微重力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一大步 太空移民一小步
    隨著人類文明向太空的拓展,太空醫學或航天醫學將面臨莊嚴和神聖的任務和嚴峻的挑戰。人類進行太空探索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移居太空,而人類走向太空生活的重要條件之一,便是人類能夠在太空中生活並繁衍後代。但太空的特殊時空環境,完全不適於人類生存。
  • 如果太空人在太空執行任務時,與空間站分離,回不來了怎麼辦?
    因此,太空人在太空中進行科學實驗、儀器維修、太空行走等任務時,充滿著艱巨。在成為正式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之前,國家會花費大量的精力投入培養他。他不僅要有很好的身體素質,掌握天體運動、太空飛行器構造與原理等專業知識,而且心理素質也要過關。因為,遇到麻煩和險情,需要冷靜處理,不容慌亂。而且獨自一個人面對空曠無邊的太空,那種孤獨的、無希望感不是我們常人能體會到的。
  • 人物:人類首位登月太空人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曾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人、試飛員、海軍飛行員,以在執行第一艘載人登月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任務時成為第一名踏上月球的人類而聞名。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次太空任務是1966年執行的雙子星8號的指令長。在這次任務中,他和大衛·斯科特一道完成了第一次太空飛行器的對接。
  • 人類太空行走第一人:太空人去太空逛了一圈,發現太空艙進不去了
    在上世紀,為了爭奪世界霸主地位,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一場非常熱鬧的軍備競賽。他們從科技到軍事,從陸地到太空,誰也不服誰。可是在探索太空的過程中,雖然推動了世界科技的發展,但其實還是發生過一些插曲的。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當時蘇聯的一位太空人,他實現了人類首次在太空行走,但走了一圈後卻發現遇到了大麻煩--回不去了。
  • 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裡,為實現徵服太空夢,女太空人知多少?
    在人類走向太空的偉大實踐中,全世界已有550餘名太空人進入太空,其中雖男性太空人佔絕大部分,但也有近60人。他們為人類未來離開地球這個搖籃做出了傑出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世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 「人類的一大步」——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
    人類登月探索歷程五十年前,「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在完成這一壯舉之前,人類為其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及周密的技術支持。
  • 人類登月5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紀念這偉大的「一小步」
    1969年7月20日,航天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駕駛著阿波羅11號發射升空,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月。1969年7月21日凌晨2點56分(UTC),阿姆斯特朗的左腳踏上了月球,並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 這位「太空人」沒登上過太空,卻把骨灰埋葬在月球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是飛速的,而且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自從1961年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太空以來,人類的載人航天任務就層出不窮。1969年7月,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11號載著三名太空人首次登上了月球,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之後的三年中,美國宇航局還實行了6次登月計劃,其中有一次失敗了。美國宇航局總共送了12名太空人上月球。但是,這些光鮮亮麗的榮譽背後其實是艱辛的,有很多太空人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 如何成為太空人?他們有什麼嚴格要求?太空最年輕的太空人是誰?
    2020-12-30 11:38:01 來源: 清奇不凡的氣質 舉報   太空人是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太空行走或飛行的人
  • 太空人在太空行走,少不了一盔一帶
    在戰友的幫助下,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太空漫步,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太空出艙的國家。當航天員在太空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少不了戰甲的保護。頭盔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件物品,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但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和環境改變,對人類產生威脅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頭盔這個人類古老的保護工具,經過不斷發展,現在已成為現代人類遨遊太空必不可少的保護傘。
  • 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太空人去世了-虎嗅網
    1965年,他在上升2號宇宙飛船 外進行人類首次太空行走:用一條18英尺的繫繩綁在飛船上,在太空裡漂浮了12分鐘,飄出飛船5.3出倉往事列昂諾夫出倉行走的那一年,正是美蘇太空競賽的高峰。 人類從未比在太空行走時顯得更為渺小或更為偉大,探尋地球生命與探尋太空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們是誰?美國航天員阿爾弗雷德·沃爾登曾在太空中表示:如今我們才明白過來,自己為什麼會在這兒:並不是為了仔細觀察月球。而是為了回過頭去,眺望我們居住的行星地球。
  • SpaceX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馬斯克的一大步,人類的……?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對外星球的嚮往從未停止。當尼爾·阿姆斯特朗1969年成為第一個登月者時,他留下一句名言:「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目標:登陸火星此次飛行任務,是世界歷史上首次由私營航天企業進行的載人發射。龍飛船搭載兩名太空人,由一枚SpaceX獵鷹9號火箭送入軌道,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 成功上天,SpaceX讓人類又向太空邁出一小步
    ,能否把人送到太空是一個既檢驗科技水平的試金石,也是人類能否深入探索和研究太空的分水嶺。不僅是美國,蘇聯時期由於當時的冷戰,也相應的建造了不少太空梭,比如「暴風雪號」、「小鳥號」和「貝加爾湖號」等等,這些壯觀的太空梭,曾代表著人類對太空探索的渴望,也驗證著人類智慧和科技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