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搭載著兩名太空人的SpaceX載人龍飛船,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並於北京時間31日晚間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
北京時間22:16,龍飛船與國際太空站對接成功,
對於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而言,這無疑是朝著他「火星移民」夢想邁出的堅實一步。
龍飛船發射瞬間。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對外星球的嚮往從未停止。當尼爾·阿姆斯特朗1969年成為第一個登月者時,他留下一句名言:「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然而迄今為止,人類的下一步始終沒有踏出,反而縮了回去——1972年後,再也沒有人類踏足過月球。馬斯克和他的SpaceX,讓很多人看到了「星辰大海」的新可能。
目標:登陸火星
此次飛行任務,是世界歷史上首次由私營航天企業進行的載人發射。龍飛船搭載兩名太空人,由一枚SpaceX獵鷹9號火箭送入軌道,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此次發射任務示意圖。
SpaceX公司,即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馬斯克2002年創辦的私營航天企業。SpaceX最初的幾次火箭發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公司在2008年幾乎破產。直到獵鷹1號火箭發射成功,情況才得到好轉。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給SpaceX提供了將貨物運送到空間站的合同,並在之後提供了「載人」合同。
由此,SpaceX開發了龍飛船,該宇宙飛船的大部分設計、開發和測試工作都由SpaceX完成。此前發射成功的載人飛船,均是由政府機構負責研發。
除了龍飛船,SpaceX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可回收火箭技術——此次龍飛船的載具獵鷹9號,是人類歷史上首個可回收並重複使用的火箭型號。這大大降低了航天發射的成本。
通過降低成本,推動宇航事業的發展,最終登陸火星,是馬斯克一直以來的目標。2001年初,埃隆·馬斯克還在貝寶期間,就策劃了一個叫「火星綠洲」的項目,計劃在火星上建立一個小型實驗溫室,讓來自地球的農作物在火星的土壤裡試著生長,因為成本太高而擱淺。退出貝寶之後,馬斯克創辦了SpaceX。
2015年上映的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在火星上建設溫室種植土
2004年,馬斯克談到SpaceX的目標時說:「從根本上說,我們幫助NASA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讓我們在給定的預算內做更多有趣的事情。如果我們要去月球,如果我們要去火星……除非在成本上有顯著的改善,否則我們不可能在目前的預算上達到目標。因此,我認為像SpaceX這樣的公司對NASA實現其使命至關重要。」2017年,馬斯克在國際宇航大會中宣布,Space X已經計劃建造大型太空飛行器前往火星。
現狀:太空探索止步不前
成本高昂,是阻礙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原因。阿波羅計劃花費了255億美元(折合黃金計價,相當於現在的2000億美元),登月雖然促進了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但直接經濟效益微乎其微。
此外,國際形勢的變化、多起致死的航天事故等原因,都促使全球宇航事業趨向保守。1972年,最後一次太空人登月之後,人類再未踏足過外星球,載人飛行的目標是近地軌道的太空站。
這與阿波羅計劃啟動時的1960年代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美國和前蘇聯兩個最強大的國家都制訂了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不斷出現裡程碑事件,人類加速對宇宙的探索,看起來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與宇航事業關係密切的科幻泰鬥阿瑟·克拉克(他同時也是物理學家和無線電工程師,提出了地球同步衛星轉播電訊信號的構想),在1968年出版了經典科幻「太空漫遊」系列的首部曲——《2001太空漫遊》,講述人類在月球背面發現了一塊神秘黑色石碑之後的故事。在首版序言中,克拉克寫到:「距離的障礙正逐漸消失,總有一天,我們會在星海中和我們的同類,或是我們的主宰相遇。」
作為一名科學家,克拉克的創作並非天馬行空,而是基於嚴格的事實和科學理論。小說出版的第二年,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現實離科幻差的並不遠。類似的例子在克拉克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例如,他曾預計2000年前後,通訊費用將大大降低,跨國通訊也十分方便、費用低廉。英特網的興起驗證了他的預言。
在太空漫遊系列的後續作品中,《2010太空漫遊》,人類探索了木星;而在《2061太空漫遊》中,人類已經在木衛二上建立了殖民地,並對整個太陽系進行了探索。然而,1987年《2061太空漫遊》出版時,克拉克直接把序言標題取名為《我不能再等了》。顯然,真實世界的時間線已經遠遠落後於克拉克,以及很多與他同時期的科學家和航天愛好者的構想,以至於克拉克將該系列的第四部,也是最後一部作品的時間設定,定在了遙遙無期的3001年。
電影《2001太空漫遊》海報,電影劇本由阿瑟·克拉克和導演庫布裡克共同創作。
未來:商業運作激活航天業?
正因如此,SpaceX被給予厚望,期望其商業運營模式能如同鯰魚一般,激活航天事業。其每一次創新和突破,都吸引了航天業、金融界以及大眾的關注。
2018年,SpaceX公司宣布,將使用重型獵鷹火箭,送日本富豪前澤友作和友人去太空,完成7日環月旅行,行程定在2023年完成。今年早些時候,馬斯克啟動了將人送到空間站旅遊的項目,票價要5500萬美元,據稱已經有人預訂席位。這就意味著,航天業從純粹的to G項目,轉向了to C業務。
SpaceX也在謀劃更大的面向公眾的太空計劃。2017年起,SpaceX開始研發一款同時擁有地球洲際客運、近地軌道運輸、月球軌道運輸、行星際任務執行能力的飛行器——星艦(Starship),將其作為載人登月、甚至火星的工具。星艦規劃載客100多人,有效載荷達100噸,被看做幫助實現人類星際旅行願望的工具。
目前,星艦系列火箭已經迭代了多個測試版本。不幸的是,就在龍飛船發射的前一天,最新型號SN4在一次靜態點火測試中,發生了猛烈爆炸,幾乎完全被毀。這樣的爆炸,在星艦系列的前幾個測試版本也出現過。
另一方面,馬斯克也在籌備火星基礎設施的建設。根據馬斯克的計劃,他希望以每兩年發射一枚火箭的方式,在火星上建立一個基地,供人類在登陸後使用。馬斯克認為最遲2035年,會有數千枚火箭運送100萬人類至火星,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人類殖民地。
不過很顯然,殖民火星的計劃,遠超馬斯克個人或者SpaceX公司的能力範圍。馬斯克更像是一個商業偶像,利用自身的號召力,吸引更多的資本和科研人員進入航天領域。
馬斯克和Space X能幫助人類趕上進度、邁出星際探索的又一大步嗎?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