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一大步 太空移民一小步

2020-11-27 環球網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清華大學紀家葵團隊 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編者按:

剛剛發射成功的天舟一號,除了要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還要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的任務。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代表中國科學院抓總負責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的規劃、實施及成果產出與推廣,具體承擔工程研製的組織管理,系統設計、集成、測試,可靠性保障,在軌技術支持,有效載荷運控管理,數據獲取及應用成果的推廣服務等系統技術支持、支撐、保障、服務工作。

在此特別感謝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支持!

天舟一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在空間站建設之路上又進了一步。

隨著人類文明向太空的拓展,太空醫學或航天醫學將面臨莊嚴和神聖的任務和嚴峻的挑戰。

人類進行太空探索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移居太空,而人類走向太空生活的重要條件之一,便是人類能夠在太空中生活並繁衍後代。但太空的特殊時空環境,完全不適於人類生存。

因此,為了人類向外星球遷移和生存做基礎性探索,了解不同性別的生命體在太空環境中的差異,研究並發現太空環境中生殖系統的潛在危害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各種生命體離開地球環境進入太空後,他們的形態、結構、代謝、遺傳特性等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已有研究證明,在失重的外太空環境中,生命體的生殖系統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植物開花不結果,生殖期延長;微生物中,酵母、芽孢桿菌等形態結構、細胞分化都發生了變化。[1]

因此,研究微重力對人類生殖功能的影響,特別是對幹細胞的分化和生殖細胞成熟機制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

本次天舟一號上搭載的實驗之一,清華大學紀家葵團隊負責的「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定向分化人類胚胎幹細胞為生殖細胞」實驗,意義正在於此。

幹細胞、胚胎幹細胞、生殖細胞以及分化機制

這一個實驗名稱中,就出現了幾種細胞。我們可以看一下,人類胚胎幹細胞、生殖細胞,都是什麼。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潛能細胞,是形成哺乳類動物的各組織器官的原始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

研究和利用ES細胞是當前生物工程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未來幾年,ES細胞移植和其它先進生物技術的聯合應用很可能在移植醫學領域引發革命性進步。目前,對幹細胞的應用研究已在抗衰老、器官移植、疾病治療等多個領域取得了許多成果。

根據所處的發育階段,幹細胞可以分為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細胞)和成體幹細胞(somatic stem cell)。

根據發育潛能,幹細胞可以分為三類:全能幹細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多能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單能幹細胞(unipotent stem cell)(專能幹細胞)。

這裡提到的胚胎幹細胞(ES)是一種高度未分化細胞。它具有發育的多能性,能分化出成體動物的所有組織和器官,包括生殖細胞。

生殖細胞(germ cell),是多細胞生物體內能繁殖後代的細胞的總稱,包括從原始生殖細胞直到最終已分化的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生殖細胞完成了減數分裂後才成為單倍體細胞,稱為配子(gamete),其中包含一條性染色體。

在微重力環境下,男女生殖系統有哪些變化?

也許你聽說過,選拔太空人的條件之一,就是已經生育。

多項研究表明,失重環境可使男性睪丸的生理結構產生明顯的變化,以致造成明顯的病理性損傷,這嚴重影響了男性生殖功能。失重狀態下,精子數量大量減少,活動率降低,影響正常生育功能。

另外,相關研究證明,失重對生殖系統的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也造成明顯影響。

目前,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及太空中的各種複雜因素對女性生殖系統影響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一些模擬微重力條件下的人類及動物實驗表明,失重及運動功能減弱對女性生殖系統造成了明顯影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系統發生了明顯紊亂,卵巢功能受損,生育能力下降。[2]

太空微重力下人類生殖健康研究尚處於初級階段

為了最大減少太空微重力環境可能對航天員的傷害,美國、前蘇聯/俄羅斯和歐洲空間局利用有人和無人飛船以及空間站、太空梭等進行了大量的動物航天實驗,為空間生物學提供了許多寶貴資料。

但有關空間微重力對人體生殖能力影響的研究尚處於初級階段,研究結果尚不多,現有的結果主要是通過短期檢測航天員生殖激素水平和生殖器官變化,從宏觀上間接分析太空微重力對人類生殖健康的影響。

如:Strollo等研究4名太空人的唾液、尿液和血液中雄性激素含量,同時對7名太空人進行性能力問卷調查,發現航天飛行後太空人的睪酮水平降低,性衝動減少。針對女性航天員,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及太空中的各種負責因素對女(雌)性生殖系統影響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Goncharova等對8名女性志願者進行頭低位(-6°)120天臥床試驗,失重及運動功能減弱對女性生殖系統造成了明顯的影響。在臥床試驗結束後6個月再進行測試,發現受試者的卵巢功能基本恢復。研究者認為,臥床試驗期間受試者的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系統發生了明顯紊亂。

太空微重力下的幹細胞分化機制研究剛剛起步

由於航空飛行條件限制,在細胞和分子層面所做的幹細胞分化研究工作還比較少。N.C。 Talbot等對豬肝臟幹細胞在STS-126 太空梭(2008年)上培養分化16天後的改變進行了初步研究。至今,絕大部分有關空間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是在微重力模型下進行的,在真實太空環境中研究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分化仍是空白。總之,雖然人類在空間生殖和空間細胞生物學領域做了部分工作,但目前研究仍停留在宏觀水平,太空微重力對人類胚胎幹細胞分化和人類生殖細胞形成的影響尚未涉及。

如何研究微重力環境下胚胎幹細胞的定向分化?

此次發射的天舟一號上所進行的實驗是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定向分化人類胚胎幹細胞為生殖細胞。

實驗的對象就是人類的胚胎幹細胞,它使用的是美國James Thomson 實驗室的H9細胞系。工作人員將它改造為帶有生殖細胞特異螢光標記的細胞系。選用它的原因主要是這個細胞能在形成生殖細胞時特異表達綠色螢光。

主要內容包括:

(1)太空微重力條件下誘導人胚胎幹細胞為生殖細胞:

構建生殖細胞的特異性螢光報告載體及人胚胎幹細胞為生殖細胞。將上述誘導分化體系送入太空飛行器空間生物技術實驗平臺,依據分化目的為其定期更換含有不同誘導因子的培養基,在太空進行誘導分化實驗,並利用明視野顯微鏡和螢光顯微鏡進行跟蹤觀察。

(2)細胞形態學分析:

因為天舟一號不再返回地面,所以實驗主要是根據所傳輸回地面的實時顯微成像結果,觀察各誘導體系內報告基因表達情況和細胞形態,與地面對照組比較,分析各類生殖細胞誘導效率和形態特徵。

這項研究將建立體外分化體系研究人生殖細胞發育, 克服太空生殖研究中人體生殖細胞取樣困難的局限,對理解太空生活對人類生殖的影響、改善太空生育能力、實現空間移民和太空生育後代具備重大意義。

到目前為止,此次實驗尚屬首例,國際上還未報導在微重力下將人幹細胞分化為生殖細胞。這是微重力環境下定向分化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一大步,也是人類太空移民的一小步。

最後,特別感謝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支持!

參考文獻

[1]Strollo F,Riondino G,Harris B,et at。 The effect of microgravity on testicular androgen secretion[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98,69(2):133—136

[2]王春雨,周金,崔彥。微重力環境對生殖系統影響的研究進展[J]。 醫學研究雜誌,2012,41( 8) : 11 -13。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微重力環境下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的一大步 太空移民的一小步
    微重力環境下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的一大步 太空移民的一小步 科技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7年04月20日 19:39 A-A+     本次天舟一號上搭載的實驗之一,清華大學紀家葵團隊負責的「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定向分化人類胚胎幹細胞為生殖細胞」實驗,意義正在於此。    幹細胞、胚胎幹細胞、生殖細胞以及分化機制    這一個實驗名稱中,就出現了幾種細胞。我們可以看一下,人類胚胎幹細胞、生殖細胞,都是什麼。
  • 動幹一小步,科技一大步
    這時,歐洲的科學家們發現(一說是俄羅斯人發明、一說是英國人發明),經過凍幹後的血漿,輕便易攜帶。如需要使用時,只需要注入生理鹽水,就能把細胞激活,馬上給傷病員實施輸血救治。 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始了競逐太空,這時太空人到了太空吃什麼成了一個問題。於是,科學家們又想到了凍幹技術。
  • ...中科院廣州生物所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合作揭示幹細胞分化新機制
    2017年5月2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報導了關於調控人胚胎幹細胞向肝系細胞分化的機理。
  • 世界首例人胚胎幹細胞分化功能細胞治療半月板損傷
    2019年1月9日,世界首例人胚胎幹細胞分化功能細胞治療半月板損傷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群體,近年來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最具代表性的成體幹細胞之一,存在於多種組織器官當中,對組織損傷修復和疾病治療具有良好的作用,無致瘤性,是再生醫學最具潛力的種子細胞之一。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根據人胚胎幹細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基因組表達的動態變化,將hESCs神經分化過程劃分為五個重要階段(modules),並找到了決定hESCs神經分化過程的關鍵階段以及核心決定因子。  在人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神經外胚層的出現發生在受孕第三周的末期。
  • 不同部位心肌組織裂解液誘導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為心肌樣細胞
    背景: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可定向誘導分化形成心肌組織樣結構,但利用不同部位的心肌組織製備心肌組織裂解液構建有差異的微環境,探討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定向誘導效率以及相關基因表達的研究甚少。目的:探究不同部位心肌組織裂解液對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為心肌樣細胞的影響,評價誘導過程中相關基因的表達與心肌組織工程構建的關聯。方法:選擇第3代SD大鼠乳鼠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採用全心組織裂解液、心房肌組織裂解液、心室肌組織裂解液構建不同的微環境誘導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為心肌樣細胞。
  • 移民太空?先想想能不能生出孩子!—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哺乳早期...
    負責這項實驗的生殖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段恩奎研究員告訴記者,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通常從受精卵開始,胚胎經歷了2-細胞胚、4-細胞胚、8細胞胚等,直到發育成胚囊,才能在母體的子宮內著床。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項研究能夠明確回答,哺乳動物的早期胚胎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是否可以正常發育。
  • 無血清單層細胞誘導法培養豬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
    :在基質包被的培養板上單層培養幹細胞,並且在不同的時間點將不同的化學分子或細胞因子添加到培養液中對細胞進行處理,促使細胞向中胚層分化後再進一步分化為內皮譜系。背景: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是一種新型的幹細胞來源,具有多向分化潛能。豬作為人類心血管及代謝性疾病研究的良好模型,對其多能性細胞向血管內皮細胞定向分化體系的建立,將為創建心血管疾病模型提供保障。
  •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分化發育能力低於胚胎幹細胞
    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東京農業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利用老鼠進行的實驗中發現,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相比,分化發育成全身各類細胞的能力較低
  • 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利用胚胎幹細胞體外整合外源基因,研究基因功能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相結合,對於研究基因在胚胎發育中的表達|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藥物篩選平臺的建立,藥理研究與新藥開發,胚胎幹細胞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又能不斷自我更新,這在藥物研究領域具有廣泛的用途。
  • Nat biotech: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分化潛力可比擬胚胎幹細胞
    胚胎是十分珍貴的幹細胞來源,但直接利用胚胎會引發嚴重的倫理學問題。從成年人體內誘導幹細胞(俗稱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細胞)可以避免倫理的爭議,但此種細胞的有效性受到科學家們的懷疑。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有兩類幹細胞具有相同的活性,並且其有效性可以消除對IPS局限性的顧慮。
  • 「實踐十號」衛星將在太空做哪些新奇有趣的實驗?
    這19項實驗包括:  1、微重力條件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研究  這一研究將展示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太空環境下的發育情況,揭示太空環境下哺乳動物早期生命活動規律,為保障人類太空活動中生殖發育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在國內外,迄今尚未見到在空間微重力實驗條件下,成功進行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體外研究的報導。
  • GATA3基因:幹細胞的「分院帽」,很早就開始激活胚胎幹細胞分化
    在最近發表於《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發現,在這種基因的作用下,胚胎幹細胞意外地提前分化,不可逆轉地分化成體內200多種細胞類型中的一種。
  • 有理有據 |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可定向分化18餘種細胞類型
    儲存的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有什麼用?它真的可以修復治療多個系統疾病嗎?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的施沁等人,檢索了12年-17年120篇國內外的學術報導,通過《人臍帶華通氏膠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現狀與前景》[1] 一文,清晰闡述了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的分化能力。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12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的一項工作,研究人員利用人胚胎幹細胞體外神經分化作為研究模型,發現H3K9乙醯化在從多能性的人胚胎幹細胞分化到神經幹細胞過程中呈現一個先降低後升高的動態變化過程
  • 細胞分化和幹細胞生物學
    細胞分化的本質是基因組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選擇性表達,通過不同基因表達的開啟或關閉,最終產生標誌性蛋白質。一般情況下,細胞分化過程是不可逆的。然而,在某些條件下,分化了的細胞也不穩定,其基因表達模式也可以發生可逆性變化的,並又能回到其未分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去分化。
  • PNAS:利用人胚胎幹細胞可成功分化為骨細胞
    人類多能胚胎幹細胞>近日,紐約幹細胞研究中心(NYSCF)的研究者表示,人類的胚胎幹細胞可以分化成骨組織用以進行移植研究以及潛在的治療方法,這項研究刊登在了5月14日的國際雜誌PNAS上,文章中,研究者第一次使用源於胚胎幹細胞的骨細胞祖細胞來大量生成緊湊的骨組織用以修復釐米大小的缺陷。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和器官形成,最終發育成個體的過程。其中,幹細胞持續的自我更新和多譜系分化是組織器官形成和個體發育的基礎。因此,幹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解讀將有助於深入理解器官發生和個體發育的生物學過程。
  • 細胞表面力學調控胚胎幹細胞的分化
    細胞表面力學調控胚胎幹細胞的分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3:12:01 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lba Diz-Muoz小組發現,細胞表面力學調控胚胎幹細胞的分化
  • 液體·家蠶·幹細胞:「實踐十號」上的三堂太空實驗課—新聞—科學網
    受到浮力對流等影響,晶體在地面上生長會產生缺陷,那麼太空中能否長出完美晶體? 「國內外已開展了多次空間晶體生長實驗,雖然基本克服了浮力對流等不利影響,但生成的晶體質量仍然不那麼盡如人意,其原因就在於太空熱毛細對流的不穩定性。」段俐說,「這就需要開展實驗研究,對空間和地面的晶體生長進行優化設計。」